“教学理念”是师生共同行动纲领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eth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应该“怎么教”和“怎么学”?为什么要“这么教”和“这么学”?每届高一《绪论》课上,我会深有感触地讲这番话:同学们,“物理”就是“万物之理”,即自然界一切物体所遵循的规律.物理教学,包括“教物理”和“学物理”,都是在“物”和“理”两个字上花功夫.首先由“物”到“理”,分析、揭示出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道理;再由“理”到“物”,灵活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去分析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从今天起,我将引领同学们乐此不疲地由“物”到“理”、由“理”到“物”.只要大家积极主动地投入由“物”到“理”和由“理”到“物”的学习过程,你就一定能将物理学会、学好、学活.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也都在既由“物”到“理”,透过生活的现象,认识生活的道理;又由“理”到“物”,运用生活的道理,处理生活的问题.同学们,会学物理、学好物理,对学业、对人生,意义多么大!
  既要勇于“由‘物’到‘理’”,又要善于“由‘理’到‘物’”,这就是我的物理教学理念.它是我从教20多年来快乐的探求,并成为指引教学活动的师生共同行动纲领.
  1由“物”到“理”、由“理”到“物”,这是成功的教法
  1.1由“物”到“理”,即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是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物理学由物理概念和规律组成,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的产物.教材中的知识、方法,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发现,都离不开思维和抽象过程.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例如,学习“加速度”时有个问题:一个质点作直线运动,加速度逐渐变小,速度可能越来越大吗?如果教师只强调“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速度就越来越大”,从抽象到抽象,学生依然费解.但我设计了一个具体的物理情景:某个质点沿着一个方向作直线运动,每隔1s的瞬时速度分别是1 m/s、5 m/s、8 m/s、10 m/s、11 m/s.让学生计算、比较发现:每1 s的加速度尽管在变小,而瞬时速度在变大.这样由具体(物)到抽象(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变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变化的规律特点”产生了深刻理解.
  1.2由“物”到“理”,即由现象到本质、由问题到结果,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生命个体.只有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自己掌握概念和规律,这才真正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强调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平行四边形定则、弹性势能表达式、平抛运动的规律等,都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学习,学生收获的就不只是知识.
  例如,学生知道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后,我问学生:“合力的大小一定比分力的大小大吗?”困惑中的学生也提出了问题:“合力与它的分力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各个小组通过做课本上的实验,得出“一个不变的合力与几组分力大小、方向”的数据,收集数据后作出这些力的准确“图示”(不是示意图),只要表示“合力和它的两个分力”的有向线段有相同“起点”,将合力与两个分力的“箭头”连接,就差不多“看”出了“合力与两个分力间的某种联系”,各个小组再“交流与合作”,很快“分析、论证”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这番由“物”到“理”的努力,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3由“物”到“理”,重视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教学一定要了解学生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平淡灌输,重在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发兴趣.通过精彩实验,以奇激趣;活用多媒体,以美激趣;学会幽默,旁征博引,以乐激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的学习气氛.同时,“情”在物理教学中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学生动了“情”,就会思维明晰又开阔.比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教学中,各个实验小组都面对实验器材,感受到物理的意蕴和气势,人人动脑、动手情绪昂扬,通过讨论很快弄清了两个关键问题:“为何要平衡摩擦力?”、“为何要重物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1.4由“理”到“物”,即由理论到实际、由知识到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强调物理教学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又要重视物理知识的价值,活学活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速度的变化”是贯穿力学前后的重要知识点.初、末速度在同一直线时,规定矢量正方向后,速度的变化等于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但初、末速度不在同一直线时,就得运用矢量三角形法则.匀速圆周运动中,经过四分之一周,速度的变化多大?平抛运动中,已知初速度、末速度,速度的变化怎样表示?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不同情景的问题,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就实现了人的发展的“质”的飞跃.
  2由“物”到“理”、由“理”到“物”,这是有效的学法
  2.1由“物”到“理”,即让学生经历建立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有利于建构和掌握好物理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人的学习、认知、知识体系构成和发展过程,应为基于问题、案例、项目的学习,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接受与发现相统一.
  在水中奋力挣扎的人,也许能最快地学会游泳.教学也应该“置于‘死’地而后生”,让学生经历由“物”到“理”的努力过程.学生只有动脑了,也许百思不解;动口了,也许词不达意;动手了,也许手足无措;学生真正尽心尽力了,有效学习才可以达成.
  高中物理中有个力学规律:“各个力对物体所做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人教版教材上直接阐释结论在先,后有一道“求各个力对物体所做总功”的例题.我在教学中“倒行逆施”:让学生由“物”到“理”,自己先求出该例题中“各个力对物体所做总功”,又求出“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然后“水到渠成”由学生发现了规律结论.
  2.2由“物”到“理”,即让学生体验由表及里的抽象思维、由此及彼的逻辑推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
  学物理难在抽象思维,怎样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由“物”到“理”!设置合适、有趣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提供建立物理概念的事实依据,让学生分析、归纳、揭示,人人参与抽象思维;指导学生将实际的研究对象或者研究过程理想化,在建立理想模型中培养抽象思维.将抽象的概念活化,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例如,让学生观察抽气机对塑料瓶不断抽气,塑料瓶慢慢地扁了.学生惊讶、疑问之余,“大气压”的概念在学生心中豁然大悟!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能以敏锐的思考分析迅速地掌握物理问题的核心,同样必须由“物”到“理”.例如,“重力做功的规律”,最好由学生看书自学.根据教材上的重力做功过程示意图,联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证方法,凭想象将做功路径“无限分割”,再等效求功、累加求和.经过逻辑推理后学生确认:“重力对运动物体所做功,只与其初、末位置有关,与具体路径无关”.
  2.3由“理”到“物”,即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物理规律、经验方法和解题技巧,有利于训练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重视学生现在,着眼学生未来”,降低知识要求,突出思维和方法,提高了探究要求;减少机械接受,增加了体验感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因此,只有由“理”到“物”,即让学生主动从物理问题中提取有用信息,挖掘隐含条件,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巧用经验方法和技巧,才能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某品牌电动自行车的铭牌上有八个方面信息,要求计算出它的额定时速.学生正确选用“圆周运动线速度规律公式”,只要提取出两个有用信息:“车轮直径”和“额定转速”,问题就迎刃而解.又如,凡是“变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只要首先分析、揭示出“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定量表达式”,运用“微元法”,就能建立“运动位移与对应时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种思想方法和技巧,运用在前几年江苏省高考物理最后难题的解答中,所向披靡、屡试不爽.
其他文献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状态的过程.通过学习,在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近年来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并广泛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高中物理学习策略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指导,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能.  1高中物理合作学习的现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电学的学习是有一定困惑,特别是电路分析中的最值问题使学生无处着手,本人根据自己教学的经历将其归纳如下.  1 利用“取小舍大”的原则进行最值问题的分析  例1 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灯泡L1、L2分别标有“6 V 3.6 W”和“12 V 6 W”的字样(不考虑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开关闭合后要使其中一只灯正常发光,另一只灯泡不会烧坏,甲图中电压表最大示数为V;乙图中,电流表最大
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由物体受力情况所决定的,受力情况发生改变,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也随之“不确定”,此即静摩擦力的“静不定”特点.由于不确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静摩擦力的“静不定”特点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关“静不定”问题也成为命题的重点和学生解题的难点.  本文是笔者面向高三学生开设一堂关于静摩擦力“静不定”问题辅导课的教学设计及其思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辅导课深刻理解静摩擦力的
期刊
期刊
为了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本刊正在举办《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1年度“我最喜爱的十篇论文”评选活动。参与评选的读者须从《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在2011年度刊登的
“妈妈,你知道吗?外面人都在买盐,说是日本发生了地震、海啸,还说核电站爆炸了,产生了核辐射。盐里含碘,碘能防核辐射。”我一回到就把外面见到的情况报告给妈妈。 “Mom,
期刊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多处强调STS教育.具体到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有相应表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尝试利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落实ST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永久值得探究的课题,将新课标落实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是切实解决当前“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一个根本保证.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指在定量时间内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学生有没有学到基本知识,各方面的能力有没有获得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是否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程度,进行知识的构建的过程.为此本人也在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