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充当特殊利益集团的辩护士。而是做社会的精神支架,周先生的选择和言行,印证了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的期望,但也付出了代价,一代大师,生前死后竟都是寂寞的。这或许就是知识分子的宿命。
近日有媒体推出封面专题“先生”,指出,“一百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让笔者想起《燃灯者》一书。
《燃灯者》是人文学者赵越胜追忆恩师周辅成的一本散文,文字朴素感人,值得细读。
书中遣词讲究,下笔谨严,思力深切,读后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冲力。有评价认为,本书是“个人思想的珍藏,时代主音之外的雅歌”。周国平在代序里说,赵越胜“嗜书如命,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总是十二分地抵触出书,写了文章传给朋友一读,就此了事,从不肯结集出版。”而对周先生的纪念和缅怀,终于使“这个倔头让了一步”。此亦读者之幸。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读到一代大师的睿智、风骨和情怀,从先生思想里分得一点光亮。本书自出版后,收获赞誉无数,已再版数次,畅销不衰。
周辅成先生是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从1975年底起到2009年5月22日先生乘鹤西去,其间30多年时间里,赵越胜得到周先生的亲自点化,本书细致描写了两代学人精神相续的心灵史诗。
所谓“燃灯者”,在书的扉页有一句注释:“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在赵越胜看来,周辅成先生为他的人生带来了光亮,指引和支持着他穿越上世纪70年代的黑暗,使得生命有了光明和暖意。
这光亮首先是知识的启蒙。作为师长,周先生为作者入门指路,要先“选几部耐读的名著”精读,“第一位要做的事是学英语,不懂外文,(希腊哲学)学不深的”,“读哲学第一步就是读懂苏格拉底”,“读莎士比亚,要循着莎翁笔下人物的踪迹,直探人性幽深的秘府”等,步步深入,成就了作者的见识和才学。
更重要的,这光亮是精神的薪火相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很多年轻人精神上出现愚昧、狂热的时候,周先生说,“多看看,多想想;能读书,千万别放弃”。从辅成先生不及一年,赵越胜就渐渐明白,“只有自由与博爱的乳汁才能养育高贵的人格与优雅的心灵。”
周先生言传身教,让作者受益终身。书中记载了一些小故事。比如,先生习惯与赵越胜相约在清净的饭馆见面,一边吃饭一边口授观点,但每次总是先生付钱;比如,一次赵越胜因故迟到,先生以为是学生被拦在校外,不顾70多岁高龄,冒酷暑下楼迎接;再比如,先生欣赏一个极有才智的学生的才学,不辞辛苦,四处求人,为其联系工作,却因受到牵连而“退休”……
赵越胜说,在平民和权贵、卵与石之间,先生总是站在平民一边,站在卵一边。书中引用了先生很多语言,在笔者读来犹如警句。先生说:“读书人不为世用并不可耻,倒是读书人当了权势的帮凶才不光彩。”
2009年元日,身在国外的赵越胜给先生打电话恭贺新禧,先生谈到国内形势,说,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小事情,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却没人管。先生解释说,大人物的小事情就是升官、出国、捞钱、安置子女。小人物的大事情是生、老、病、死,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社会缺乏公义。先生又说,大人物可要注意了,小人物的大事情办不好,大人物的小事情也会出麻烦。一个社会缺乏正义,必定要出问题,人类几千年历史就是这样走下来的。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谈到,一个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占大多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
周先生的智慧、寂寞和笃定,由此可见一斑。不充当特殊利益集团的辩护士,而是做社会的精神支架,周先生的选择和言行,印证了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的期望,但也付出了代价,一代大师,生前死后竞都是寂寞的。这或许就是知识分子的宿命。
人们经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其实,在社会的发展演进中,知识分子从来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言:“在权力和资本的席卷中,知识分子是社会的守夜人。知识分子反思自我的能力尚存,这个社会的自我救赎就有希望。”
近日有媒体推出封面专题“先生”,指出,“一百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让笔者想起《燃灯者》一书。
《燃灯者》是人文学者赵越胜追忆恩师周辅成的一本散文,文字朴素感人,值得细读。
书中遣词讲究,下笔谨严,思力深切,读后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冲力。有评价认为,本书是“个人思想的珍藏,时代主音之外的雅歌”。周国平在代序里说,赵越胜“嗜书如命,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总是十二分地抵触出书,写了文章传给朋友一读,就此了事,从不肯结集出版。”而对周先生的纪念和缅怀,终于使“这个倔头让了一步”。此亦读者之幸。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读到一代大师的睿智、风骨和情怀,从先生思想里分得一点光亮。本书自出版后,收获赞誉无数,已再版数次,畅销不衰。
周辅成先生是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从1975年底起到2009年5月22日先生乘鹤西去,其间30多年时间里,赵越胜得到周先生的亲自点化,本书细致描写了两代学人精神相续的心灵史诗。
所谓“燃灯者”,在书的扉页有一句注释:“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在赵越胜看来,周辅成先生为他的人生带来了光亮,指引和支持着他穿越上世纪70年代的黑暗,使得生命有了光明和暖意。
这光亮首先是知识的启蒙。作为师长,周先生为作者入门指路,要先“选几部耐读的名著”精读,“第一位要做的事是学英语,不懂外文,(希腊哲学)学不深的”,“读哲学第一步就是读懂苏格拉底”,“读莎士比亚,要循着莎翁笔下人物的踪迹,直探人性幽深的秘府”等,步步深入,成就了作者的见识和才学。
更重要的,这光亮是精神的薪火相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很多年轻人精神上出现愚昧、狂热的时候,周先生说,“多看看,多想想;能读书,千万别放弃”。从辅成先生不及一年,赵越胜就渐渐明白,“只有自由与博爱的乳汁才能养育高贵的人格与优雅的心灵。”
周先生言传身教,让作者受益终身。书中记载了一些小故事。比如,先生习惯与赵越胜相约在清净的饭馆见面,一边吃饭一边口授观点,但每次总是先生付钱;比如,一次赵越胜因故迟到,先生以为是学生被拦在校外,不顾70多岁高龄,冒酷暑下楼迎接;再比如,先生欣赏一个极有才智的学生的才学,不辞辛苦,四处求人,为其联系工作,却因受到牵连而“退休”……
赵越胜说,在平民和权贵、卵与石之间,先生总是站在平民一边,站在卵一边。书中引用了先生很多语言,在笔者读来犹如警句。先生说:“读书人不为世用并不可耻,倒是读书人当了权势的帮凶才不光彩。”
2009年元日,身在国外的赵越胜给先生打电话恭贺新禧,先生谈到国内形势,说,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小事情,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却没人管。先生解释说,大人物的小事情就是升官、出国、捞钱、安置子女。小人物的大事情是生、老、病、死,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社会缺乏公义。先生又说,大人物可要注意了,小人物的大事情办不好,大人物的小事情也会出麻烦。一个社会缺乏正义,必定要出问题,人类几千年历史就是这样走下来的。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谈到,一个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占大多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
周先生的智慧、寂寞和笃定,由此可见一斑。不充当特殊利益集团的辩护士,而是做社会的精神支架,周先生的选择和言行,印证了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的期望,但也付出了代价,一代大师,生前死后竞都是寂寞的。这或许就是知识分子的宿命。
人们经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其实,在社会的发展演进中,知识分子从来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言:“在权力和资本的席卷中,知识分子是社会的守夜人。知识分子反思自我的能力尚存,这个社会的自我救赎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