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名城战略引领下的高新区规划提升研究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y001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一轮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国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明确高新区要以“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南京市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以高新园区为主阵地,加大创新空间集聚力度,形成市域创新空间新格局,支撑创新名城建设。本文以位于南京北翼的六合高新区为例,研究创新名城战略引领下,高新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提升,试图为新时期下高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实例。
  关键词:创新名城;高新区;规划提升;六合
  1 引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对于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我国而言,在新一轮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新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新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高新区要以“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创新链与产业链”并重发展,是未来高新区的新要求。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2017年底,南京市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2018年初,南京市出台《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宁委发〔2018〕1号),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思路整合设立15个高新园区,以高新园区为主阵地,加大创新空间集聚力度,形成市域创新空间新格局,支撑创新名城建设。本文以位于南京北翼的六合高新区为例,研究在南京市创新名城战略的引领下,高新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提升,试图为新时期下高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实例。
  2 现状特征与问题
  2.1 产业门类较多,但层级不高,创新产业基础薄弱、创新平台欠缺
  工业门类达10多类,以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科技研发用地布局散,规模小,创新平台欠缺,创新能力在全市处于第三梯队。
  2.2 “一心四区” 的空间格局,开发潜力较大,但服务设施缺失
  包括经开区、新材料园、新城、雄州、城西板块,面积34.22平方千米,形成“一心四区”的分散结构,经开区、新城、城西接边,与雄州、新材料园在空间上互不相连。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服务设施用地仅占1.4%。
  2.3 交通条件优越,但板块之间交通联系欠佳
  对外交通通道较多,但互通节点少,雄州以及新材料园对外联系通道单一。道路建设慢,除经开区外建成率不高,板块之间联系不畅。
  2.4 拥有山水等特色景观资源,但彰显利用不足
  紧邻灵岩山、且滁河南北贯穿,具有特色的景观条件,但目前仍依托傳统发展路径,缺乏创新空间的整体营造。
  3 规划提升策略
  既有规划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基于各平台需求出发,未能体现规划的统筹作用;二是对创新空间的研究偏弱,缺少相应的空间布局;三是对高新区发展的配套设施缺乏系统构建。因此针对现状和既有规划问题,从“整体提升”出发,对标国家标准,明确建设南京市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提出“整合布局、植入功能、提升配套、集约高效、品质升级”五大策略。
  3.1 对标找差,参照先行国家级高新区案例,优化功能布局
  对标先行高新区,借鉴其对科研、创意、服务、孵化、配套功能的打造。找出基地的差距主要在高教和研发用地比例低,因此提出增加教育科研用地,为知识型创新储备空间。
  3.2 功能植入,实现由传统园区向高新区跨越,塑造高新品牌
  基地应以经开区为基础平台,满足产业、企业和人才服务的全方位需求,植入促进高科技成果落地的产业平台、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的功能载体、满足高科技人才需求的配套设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3.3 强调分区统筹,用地混合使用,促进设施共建共享
  加强基地与周边的协调,鼓励研发、高等教育、商务功能的混合使用。以高新产业用地为主导,优先满足国家的相关指标要求,同时加强公共服务设施与周边的共建共享。
  3.4 存量更新,探索低效用地转型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分类推动旧村、低效用地更新,推动创新产业植入,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以及为周边生产配套服务的设施。
  3.5 城市设计引导,营造休闲宜人的活力空间,塑造高品质环境
  通过城市设计加强对重点片区的引导,提升人本体验,营造多样、趣味的人群活动与创新交流场所。
  4 规划提升核心内容
  4.1 产业体系提升
  以智能科技为引领,打造以智能制造、环保、新材料为主导,以人工智能、智慧信息服务等为战略培育的“3+2”体系,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度超过60%。
  4.2 空间结构优化
  针对高新区板块布局分散的特征,规划强化区域一体化、区域共享和区域衔接三大策略,链接整合各板块功能。   4.2.1 区域一体化定结构:整合区域发展基础,差别化优化板块发展重点
  城西打造科技研发复合的公共设施带;经开区打造六合大道科技研发轴;雄州打造创新商务、高校研创中心;新材料产业园重点提高生产技术能力;最终形成“双核、双心、双轴、四园”的规划结构。
  4.2.2 区域共享定服务:补充区域创新服务功能,借力城市公共配套功能
  一是补充区域创新和科技服务功能,打造科技服务闭环;二是共享区域公共服务功能,以城市中心为核心,满足高科技人才服务配套需求;三是科技服务和公共服务呈现轴向外延布局,实现协调共享。
  4.2.3 區域链接定网络:加强交通体系和景观统领,实现链接发展
  一方面加强交通体系链接,构建兼顾慢行和效率的绿色体系。另一方面构建以六合大道和滁河为依托,实现地区交通和蓝绿系统网架的区域链接。
  4.3 土地利用调整
  基于地均效益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分析,结合国家级高新区对标找差分析,确定高新区用地构成比例和规模,明确土地利用规划优化调整重点。在空间上明确六合大道、龙池中心、高校区和国际社区为重点提升区,补充创新功能性设施用地,并增加科技研发用地和高等院校用地;减少工业用地和市场用地。与此同时,反馈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高等院校、科技研发、配套设施等的调整需求,落实图则调整可行性,实现规划调整法定化。
  4.4 城市设计与品质提升
  4.4.1 从宏观到微观,强化城市设计在品质提升中的应用
  片区层面,通过三维空间呈现,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单元层面,通过六合大道轴线高度分析,提出商务办公中心建筑高度由100米提升至150米,凸显门户标志;地块层面,从城市整体形态、视廊控制、周边影响等多情景分析空间形态,为地块指标确定提供依据。
  4.4.2 以人为本,研究高智人员、居民生活、产业工人等不同人群领域圈活动需求和特征,塑造开放空间节点
  以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研究人群需求,以需求为依据,通过“延轴、分区、显心、通脉、活块”等设计手法,强化龙池中心硬核设计,构建一幢地标建筑、一处无缝衔接地铁站点的特色商业综合体、一条与水为伴的滨水游憩公园、一片创新产业集聚的科技办公区,打造高品质的龙池中心。
  4.5 科技创新平台与公共服务设施升级
  4.5.1 创新载体构建
  结合高校、专业学校人才供给与技术基础,提升园区配套能级,植入3大创新载体,包括满足高科技人才需求的生活服务载体,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孵化载体,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的科技服务载体。
  4.5.2 公共服务设施升级
  规划搭建公共服务、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生活服务四大创新服务平台,提升面向创新的公共服务能级。同时以产业社区为空间组织形式,打造复合多元的产业社区,考虑人群需求,设置“独立占地+住宅配建+研发兼容”三类人才公寓。
  5 结语
  创新链是高新区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使创新链“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四大环节形成闭环,创新空间与平台的搭建显得尤为重要,而空间规划提升就成为这一闭环的重要环节,创新空间的功能秩序与形态秩序,能带来整个高新区良性发展的空间秩序,是“创新链与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六合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创新为导向的高新区的产业体系、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提升,以期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空间格局,环境宜人、充满活力的创意空间,层次鲜明、配套完善的公共生活空间,集约高效、尺度合理的生产空间。通过空间秩序建立和规划提升,使六合高新区成为南京市创新名城“创新链与产业链”并重发展的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六合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
  [2]陈昭,刘珊珊,邬惠婷,等. 创新空间崛起、创新城市引领与全球创新驱动发展差序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7,37(1):23-31+39.
  [3]杜立群,吕海虹,邢宗海,等. 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J].城市规划,2020(1):72-79.
其他文献
【摘要】风景园林,是与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性、艺术学及建筑学在内的多门学科的一种综合性工程,对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本文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中的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措施  一、风景园林施工概况  1、工程单位管理者缺乏沟通  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阶段,会涉及项目部门共同探讨与研究。所以要求各个工程单位在施工前进行良好的协调与沟通,
期刊
【摘要】在工程造价的编制过程中,施工方案成为了编制每一个项目单价、工程总造价的关键。在保证工程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施工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对施工单位在建筑项目投标中能否中标和建筑项目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对业主而言,施工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总投资。本文从建筑工程中施工方案的内容出发,结合施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实际经验,分析确定不同施工方案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
期刊
【摘要】现如今摩擦摆装置凭借其造价低、隔震效果突出等特征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当中,本文以近十年国内研究学者对摩擦摆装置的研究为契机,总结出近十年对摩擦摆装置的研究进程、发展情况,提供给读者对于国内的摩擦摆装置发展一个纵向的了解。  【关键词】摩擦摆;国内;研究现状  摩擦摆隔震体系(Friction Pendulum System,简称FPS)是典型的隔震技术,FPS的概念自从被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众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具有优良工作性、高强度性、高耐久性和稳定性的高性能混凝土越来越被需求,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养护条件下二者在性能上的差异,给出相应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做出相应参考。同时由于粉煤灰砼具有低水化性,使得它在大体积砼结构中被广泛使用,本研究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探究其在大体积砼结构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矿渣砼;粉煤灰砼;养护条件  介绍  随着经济和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的技术不断的提升,近几年火灾事件不断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居住者的人身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为此防火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被应用。防火系统近几年在大型的公共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玻喷系统和安全玻璃在建筑防火分隔中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本文针对玻喷系统和安全玻璃在大型公共建筑防火分隔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期刊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智能化成为多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智能建筑也应运而生。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智能建筑也正处于积极探索和快速成长的阶段。当前的房地产行业日益综合化、多元化,这为智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智能建筑在未来,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对智能建筑在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智能建筑的深入发展,为房地产行业更好
期刊
【摘要】针对近年来人行道地砖出现大量病害这一问题,基于Abaqus对人行道地砖受力进行研究,进而讨论地砖破坏的原因。首先通过实验测得常见人行道砖的弹性模量等参数,然后通过Abaqus数值模拟得到人行道砖的应力分布。对人行道地砖的设计优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砖;破坏;统计;应力分布  1、引言  人行道地砖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改造中,近年来城市人行道地砖出现大量病害,除了施工质量问题,排水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在工程建设的项目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变更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保证建筑工程能够顺利施工,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变更的管理和控制,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保证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变更管理和控制的措施,供广大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参考,以期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变更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志愿者服务和工作正以其突出的社会作用和大众影响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来,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扩大,涉及领域也不断增加。本文以沈阳故宫为例,探究志愿者队伍在未来发展方向、人员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进展,探讨有效的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和模式。  【关键词】新形势;志愿者发展;服务  2014年4月11日,沈阳故宫首次向
期刊
【摘要】所有历史文物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然而由于文物本身的脆弱性,随着时间的流逝,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如何对历史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修复、重建、研究以及传播,是摆在所有文博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展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博物馆事业空前繁荣的今天,更需要将现代化元素合理有效地引入宫廷遗址性博物馆,这样可以将展示内容更完美更直观地传达给观众,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