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桐花飘香时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到豫东,兰考县成片连方的泡桐林开花了,如云似霞、香沁心脾。半个世纪前,县委书记焦裕禄为抵御风沙,带领群众栽下的树林,犹如他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事迹,年年发新枝,岁岁有新芽。
  “他教给我们的方法是从沙土里刨出来的,管用”
  “就在这里,他一边帮我翻淤泥,一边拉话,走了,俺爹才知道他是县委书记。”在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年近60岁的村民魏振中讲述着父亲当年和焦裕禄的故事:那年春上,风沙特别大,父亲惦记着奶奶的坟头,拿着铁锨出门了,刚走到村口,就碰见焦书记,他的旧大衣上落满灰尘,与我父亲搭话,听说是治沙,紧跟着就一起到坟地上,看俺爹咋把沙地下的淤泥挖出来,又怎么铺上一层野草根,他边帮忙边问了个清楚,还自言自语,这个办法好。
  很快,焦裕禄带领技术员在一块大沙丘做实验,结果盖上淤泥的沙丘在7级大风中纹丝不动,这才开始在全县推广,进而在淤泥上栽种生长快、易成活的泡桐,焦裕禄总结为“贴上膏药再扎针”。
  “俺和焦书记一起修坟时,村里153口人,每年全村只收720斤小麦,现在,俺村一亩地能产上千斤粮食,俺爹那辈就说,焦书记教我们的办法是从沙土里刨出来的,管用!”
  1962年12月初,焦裕禄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的第一次扩大会议,就向大家提出要求:“要尽量减少会议,走出办公室,眼睛向下,面向基层,面向生产。”
  焦裕禄身体力行带领大家克服官僚主义,在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兰考摆脱贫困找到了至今还在使用的好方法。
  “你不是饲养员,是思想家”
  “反对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搞一刀切,是焦书记用行动教会我们的。”退休干部、焦裕禄在任时的县委办副主任张明堂回忆起一个生动的故事。
  为了让群众尽快摆脱贫穷,焦书记广泛征求意见,有人提出兰考沙土地适合种花生,就建议县委发文件规定各乡村种植面积,焦书记说,咱们还是先下去看看,根据各村的情况,发挥老百姓积极性。第二天,他就带我到城关区韩村。在这个村,他看到很多农户家里囤着干草,一了解,原来这里有养驴的习惯,特别是有一户叫肖位芬的农民,驴子养得又肥又壮,当即决定召开现场会,召集农户让老肖讲讲自己的“养驴经”。没想到会议刚开始,一头小驴就在会场边乱跑乱叫,怎么也撵不走。老肖说,别撵了,它是找我的。焦书记当即让大家让开一条道,小驴果然跑到老肖身边不动不叫了。老肖说,这头小驴我买来时又瘦又弱,我每天自己少吃点,也剩下一把粮食,熬汤给它喝,还把草料一把把揉碎喂它,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刷毛,记得清清楚楚,现今长大了,也离不开我了。焦书记听完,当即大声说:“人对牲口好,牲口才能长得好,老肖啊,你不是饲养员,你是个思想家,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啊。”
  结果,在老肖的“喂驴经”影响下,冬去春来,这个村饲养的驴子几乎都生了驴驹,群众到集市换了粮食,度过春荒。
  焦裕禄在宋营、秦寨发展高产红薯,在王大瓢村鼓励养牛,都让群众很快收到效益。
  “穿得朴素,才能放下架子”
  “他穿着有补丁的衣服,鞋上沾着泥和我一起栽红薯苗,我咋知道他是县官?”当年只有13岁的双杨树村村民姚留学至今记得当年这样反驳父亲的埋怨。他回忆说,那天他和大人们一起栽红薯,自己人小,负责往挖好的垄里摆苗,焦裕禄正好来村里,放下自行车就下田一起劳动,看到姚留学摆反了苗子便上前纠正,小留学不服气还和书记斗嘴。
  双杨树村是焦裕禄在兰考期间的工作联系点,如今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清晰回忆起“老书记”的印象:俺吃啥他吃啥,哪顿饭都要留下4两粮票,4毛钱,要知道,那时的鸡蛋才2分钱一个;越是大风大雪天,他越是往村里来,有一次来的道上车坏了,他扛着自行车进的村……
  “老焦,咱去买两件好衣服吧,你是县委书记,你不嫌丢人,我还脸上无光呢!”夫人徐静亚当年这样劝说时,焦裕禄说:“穿得朴素点儿,劳动才能下得了身子,下乡时才能放下架子,农民群众才能接近你。”一卷铺盖,一个网兜里的洗漱用具,就是焦裕禄下乡的全套行头,至今仍然存放在兰考县的焦裕禄纪念馆。
  “焦书记教我少犯错误”
  “一件小事,让我记了一辈子。”当年任兰考县委宣传部干事的刘俊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那年夏天,我和焦书记一起骑自行车下乡,半路上又渴又饿,就在路边摘了一个西瓜吃了。这种西瓜当地叫打瓜,种在庄稼长不住的渠沟边,个小口味差,老百姓主要用来收集瓜子,但老焦非要让我找到农户交钱,人家怎么也不要。事情过去好长时间了,有一次在黄河大堤上,焦书记却又一次提起这件事说:‘小刘呀,别看有的事情小,就像这大堤,一个蚂蚁洞不堵,就有可能造成溃坝,小事不纠正,就会变成大错误。’我当即明白了,找到那家农户,还了瓜钱,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焦裕禄教我少犯错误》。”
  “他对干部要求严,对自己家人要求更严。”刘俊生说,大家都知道焦裕禄不让儿子看戏的故事,许多人不了解,就是那件事发生后,焦书记让办公室起草了文件,规定不准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子女看白戏,继而发展成兰考县委的《干部十不准》:“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款和其他物资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不准拿生产队粮款或摊派唱戏、演电影或其他娱乐活动,谁看戏谁拿钱,谁吃喝谁拿粮,一律不准向社会摊派……”条条款款、字字句句,至今依然如金玉之声,敲击心灵。
其他文献
日前,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引发关注。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去年,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  记者采访发现,分散在国土、土地储备、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除接受一些审计外,大多“封闭运行”,导致违规不断、腐败滋生。  巨额出让金将被“翻老底”  正在各地铺开的土
期刊
喜欢与辣椒做伴,但没有灼人的辣味,茄子一夏低头,钟情淡雅、平实;喜欢与瓠子为伍,但没有高悬的架势,茄子一生冷媚,倾情淡定、松软。茄子虽然在菜谱中的位置沉得很低,在家常便饭中却很卖力,一如辣椒、白菜,与葱头蒜脑也结下不解之缘。菜谱的大门永远有一个钥匙口留给时蔬。在餐桌上,低头的茄子虽然不会备受瞩目,但作为夏天营养丰富的时蔬,作为2000多年来的家常菜,作为价格低廉、存放方便的茄目、茄科、茄属蔬菜,很
期刊
目前我国粮食仓容压力巨大,“藏粮于民”是缓解仓容压力非常有效的途径。我国农民一直有储存粮食的习惯,农户储粮规模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普通农户储粮意愿下降,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粮意愿上升。农村储粮趋势的变化,对于传统的农村粮食储备模式构成现实挑战。  种粮大户——渴望建设储粮设施  江西崇仁县相山镇枧上村家庭农场主袁冬
期刊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对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作出部署。农村土地确权,关系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关系着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各地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上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确权登记工作,深受当地农民欢迎。  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农民朋友对于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产生了很多疑惑。为此,编者为大家梳理了一些常见问题,供广
期刊
《随息居饮食谱》云:“苋通九窍。其实主青育明目,而苋字从见。”草字头下一个“见”字,古人早就知道吃苋菜对明目有好处。勇于切入温暖的夏天,善于看清远方,并把柔软、滑润、爽口的美味带到餐桌,这是苋菜留给我的印象。在双子叶植物纲的石竹目家族中,聚集的蔬菜不算少,能修炼这样兢兢业业个性、默默斑斓一隅的蔬菜,恐怕只有这低调、度夏、勤勉的苋菜了。  苋菜虽斑斓,但它很低调。苋菜叶呈卵形或棱形,煞是养眼。叶色为
期刊
“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城乡社会都关注,各地改革愿望高。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复杂的法律问题和潜在风险压力,决定了试点选择的严格条件。“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是行不通的。  按《指导意见》,试点地区至少应满足三方面条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率高,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全,交易行为公开规范,具备较好基础和支撑条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较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头良好,具备
期刊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8月30日8时30分,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与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中原农产品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隆重开幕。  论坛会场简洁朴素,没有高挂彩旗和气球,没有摆放鲜花和绿色植物,甚至没有发放会议手册,但会场的气氛却热烈庄重。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会副会长张同立、梁铁虎、井剑国,河南省农业厅、省畜牧局、省质监局相关部门领导,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与来自
期刊
编者按:社旗县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加大品牌农业的培育,大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方面狠抓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在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品牌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作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吃西瓜大赛正式开始。角逐限时30秒,吃西瓜块数多的选手胜出,请参赛的各位选手上台。”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5男3女冲上舞台。  “五、四、三、二、一……”角逐还没开始,
期刊
“今天的鲜摘菜,明天就能上香港市民餐桌。”炎炎夏日,河南省社旗县李店镇的种德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期占地2000亩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里,上万根灌溉喷头形成的“管林”整齐竖立,菜心、芥蓝等精品蔬菜露地栽培。  在“种德农业”,种什么样的蔬菜,什么时间上市口感最好、最受市场欢迎,都有准确的时间节点;浇多少水,施多少肥,下多少种,包括从后勤物品采购到种植过程再到市场销售,这些环节都是计算出来的,都有详细的生产
期刊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提出,推进城镇化决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提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文化设计,避免出现“万村一面”的问题。  无论是保护农村文化遗产,还是加强城镇文化设计,都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难题,它包括传统农村文化的继承和新型城镇文化的塑造。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的锐减,农村一些非物质文化因无人传承,走向消亡;一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