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从“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节高效、有质感的数学课,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主动需要、主动探究、主动创造的学习过程。本人曾三次试教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而本节课在教授数对知识的环节所采用的不同处理方式,使我对学生因为“需要”,所以“创造”的课堂教学有了较深刻的感悟和体验。
【关键词】 激发内需 创造 价值
一、“创造数对”的两次“磨课”
因为要参加全市举行的数学课堂教学大赛,赛前要进行“热身”。于是我选择了自认为很容易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第一次执教《用数对确定位置》,我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改编了教材。将书上的座位图改编成班级学生的照片墙。在让学生懂得“列”和“行”的意义基础上,揭示照片墙某一个同学照片背后隐藏的书签位置。
师:你能确定书签藏在什么位置吗?它在第几列第几行?
生:第4列第3行。
师:数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叫数对的方式来表示第4列第3行,你们想知道数对是什么样的吗?
课件直接出示数对(4,3)并介绍读法、写法。
上完课,参与听课的老师们说:“介绍数对这一环节,看似教学流程很顺畅,但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我对教学设计重新调整进行第二次试教。
师:你能确定书签的位置吗?他在第几列第几行?
生:第4列第3行。
师:那你们觉得,书签的位置会不会有比它更简洁、更准确的方法来表示呢?如果有,那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你可以用字母、图形、符号、数字等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哦。
(教师巡视,将学生中出现的典型方法记录下来,然后板书如下:
①4排3个②43③4.3④竖4横3⑤↑4→3⑥4-3⑦(4,3)
师:猜猜看,数学家最终采纳的可能是其中的哪种方法?
生:不会是最后一种吧?
师:真厉害,同学们真会创造,和数学家们想到一块去了。
试教之后,一位老师提出:本节课的“数对”真是学生创造出来的吗?这种“创造”,似乎不是源自于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是在教师提示要求下“创造”出来的。这位老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于是我再次调整方案。
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列”和“行”的意义之后,并能正确说出書签的具体位置(第4列第3行)。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照片墙的位置(第几列第几行)。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快速找到自己在照片墙的位置,那你能找出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吗?
生:……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快速说出各自好朋友的具体位置,真厉害!接下来,老师如果依次闪烁几个同学的照片,你还能快速而又准确的记录下他们的位置吗?
第一次挑战
师:记录下来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发现班级只有一个同学举手记录下来)谁愿意来说说,你怎么没记录下来呢?
生:老师屏幕照片闪烁的太快了,来不及记录
生:我写得有点慢。
师:你为什么写的慢?
生:因为要写得字太多了。
……
师:那为什么却有同学都记录下来了呢?猜一猜他为什么能成功?
生:他写字速度快。
生:他的记录方法可能很简单。
师:那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挑战,你们敢接收挑战吗?
生:敢。
第二次挑战
在反馈的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记录方法,展示如下:
① 3 4 2 5 5 6 1 4
② 3、4 2、5 5、6 1、4
③ 3.4 2.5 5.6 1.4
④ 3,4 2,5 5,6 1,4
⑤ ↑ 3→ 4 ↑2 → 5 ↑5 → 6 ↑1 →4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几位挑战成功的同学,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呢?你们为什么都不写第几列的“第”字呢?
生:因为省略“第”字写起来更简便。
生:写汉字太复杂了耽误时间。
生:……
师:那我想采访下第②③④这三位同学,两个数字之间为什么要用一个符号隔开呢?
生:用符号隔开更容易区分开、不容易混淆。
师:我们发现这几位同学他们第一个数字都表示的是列,第二个数字表示的是行。说明他们都在先写列再写行的约定下,直接写数字更简单、准确。同学们不仅会主动学习、还会灵活创造,真是太棒了。
二、“激发内需”成就高效课堂
1.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内需”让学生自主构建
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素材与信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内需,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执教“24时记时法”时,教师创设有效情境,促使学生发现一天中居然有两个相同的钟面时间。引发学生思考:“每天有两个相同的钟面时间怎么区分?”通过这一生活情境引发的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24时记时法的内心需求。因此,创设有效的情境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受教师喜欢并经常运用的一种策略。
2. 多媒体课件是“激发内需”的有效保证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支撑。更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才能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激发学生内需创造数对时,通过大屏幕快速闪动照片墙上某几个同学的照片,让学生用数对快速记录其他同学的位置,促使其感受原有方法的繁琐和不便,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用简洁、准确的数对来表示。因此,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使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喜欢数学,爱学数学,创造精彩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学习运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而为什么要用“数对确定位置”?这是一个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内需,让创造数对成为现实。在学生真正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概念、方法、策略的基础上,教师引领着学生去比较、去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符号化、数学化的价值,从而创造有价值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姚奕晓.高效课堂的秘诀——学生注意点和兴趣点的设置[J].物理教学探讨,2011,29(3):63-66.
【关键词】 激发内需 创造 价值
一、“创造数对”的两次“磨课”
因为要参加全市举行的数学课堂教学大赛,赛前要进行“热身”。于是我选择了自认为很容易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第一次执教《用数对确定位置》,我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改编了教材。将书上的座位图改编成班级学生的照片墙。在让学生懂得“列”和“行”的意义基础上,揭示照片墙某一个同学照片背后隐藏的书签位置。
师:你能确定书签藏在什么位置吗?它在第几列第几行?
生:第4列第3行。
师:数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叫数对的方式来表示第4列第3行,你们想知道数对是什么样的吗?
课件直接出示数对(4,3)并介绍读法、写法。
上完课,参与听课的老师们说:“介绍数对这一环节,看似教学流程很顺畅,但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我对教学设计重新调整进行第二次试教。
师:你能确定书签的位置吗?他在第几列第几行?
生:第4列第3行。
师:那你们觉得,书签的位置会不会有比它更简洁、更准确的方法来表示呢?如果有,那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你可以用字母、图形、符号、数字等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哦。
(教师巡视,将学生中出现的典型方法记录下来,然后板书如下:
①4排3个②43③4.3④竖4横3⑤↑4→3⑥4-3⑦(4,3)
师:猜猜看,数学家最终采纳的可能是其中的哪种方法?
生:不会是最后一种吧?
师:真厉害,同学们真会创造,和数学家们想到一块去了。
试教之后,一位老师提出:本节课的“数对”真是学生创造出来的吗?这种“创造”,似乎不是源自于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是在教师提示要求下“创造”出来的。这位老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于是我再次调整方案。
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列”和“行”的意义之后,并能正确说出書签的具体位置(第4列第3行)。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照片墙的位置(第几列第几行)。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快速找到自己在照片墙的位置,那你能找出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吗?
生:……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快速说出各自好朋友的具体位置,真厉害!接下来,老师如果依次闪烁几个同学的照片,你还能快速而又准确的记录下他们的位置吗?
第一次挑战
师:记录下来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发现班级只有一个同学举手记录下来)谁愿意来说说,你怎么没记录下来呢?
生:老师屏幕照片闪烁的太快了,来不及记录
生:我写得有点慢。
师:你为什么写的慢?
生:因为要写得字太多了。
……
师:那为什么却有同学都记录下来了呢?猜一猜他为什么能成功?
生:他写字速度快。
生:他的记录方法可能很简单。
师:那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挑战,你们敢接收挑战吗?
生:敢。
第二次挑战
在反馈的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记录方法,展示如下:
① 3 4 2 5 5 6 1 4
② 3、4 2、5 5、6 1、4
③ 3.4 2.5 5.6 1.4
④ 3,4 2,5 5,6 1,4
⑤ ↑ 3→ 4 ↑2 → 5 ↑5 → 6 ↑1 →4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几位挑战成功的同学,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呢?你们为什么都不写第几列的“第”字呢?
生:因为省略“第”字写起来更简便。
生:写汉字太复杂了耽误时间。
生:……
师:那我想采访下第②③④这三位同学,两个数字之间为什么要用一个符号隔开呢?
生:用符号隔开更容易区分开、不容易混淆。
师:我们发现这几位同学他们第一个数字都表示的是列,第二个数字表示的是行。说明他们都在先写列再写行的约定下,直接写数字更简单、准确。同学们不仅会主动学习、还会灵活创造,真是太棒了。
二、“激发内需”成就高效课堂
1.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内需”让学生自主构建
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素材与信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内需,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执教“24时记时法”时,教师创设有效情境,促使学生发现一天中居然有两个相同的钟面时间。引发学生思考:“每天有两个相同的钟面时间怎么区分?”通过这一生活情境引发的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24时记时法的内心需求。因此,创设有效的情境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受教师喜欢并经常运用的一种策略。
2. 多媒体课件是“激发内需”的有效保证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支撑。更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才能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激发学生内需创造数对时,通过大屏幕快速闪动照片墙上某几个同学的照片,让学生用数对快速记录其他同学的位置,促使其感受原有方法的繁琐和不便,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用简洁、准确的数对来表示。因此,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使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喜欢数学,爱学数学,创造精彩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学习运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而为什么要用“数对确定位置”?这是一个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内需,让创造数对成为现实。在学生真正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概念、方法、策略的基础上,教师引领着学生去比较、去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符号化、数学化的价值,从而创造有价值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姚奕晓.高效课堂的秘诀——学生注意点和兴趣点的设置[J].物理教学探讨,2011,29(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