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师在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作用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czbczbcz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观点不断冲击着课堂教学的旧有模式。从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到启发互动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从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并重的教学,从无效、低效教学到有效、高效教学。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们用理论和实践探索教育的真谛,引领教育本质的回归。这其中把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解无疑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新理念,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必将成为课堂变革的主流趋势。下面是笔者在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
  
  “共同体”一词最早源于社会学领域,基本含义是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这一概念最早被博耶尔引入教育领域,他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目前,“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学校共同体”等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词语。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和释义,在这里我们还是倾向于博耶尔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即“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载体,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两者之间相互交往和对话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氛围中,共同体成员会获得来自环境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成员之间共享愿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并通过自我探索与社会性联合,寻求个性认识的发展与共同目标的完成。我认为学习共同体要具备以下特点。
  1.情感交流的互动性
  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曾提出“润泽”的课堂观,在这种课堂中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轻松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畅谈自己的想法,即使表述得不准确也会得到应有的尊重。接纳、认可、信任与期待将成为连接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纽带。每个人不仅从共同体中获益,同时也能为共同体作出贡献。课堂生活充满了生命情趣,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向沟通与交流方式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构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和学生之间彼此的信赖和亲密满足了学生情感的需要,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目标达成的一致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坐在一起学习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一个共同体。因为虽然他们坐在一个教室里,处于同一种环境,但他们可能彼此是分离的、独立的,甚至是有所戒备的。而学习共同体成员间却拥有共同的愿景和彼此认同的共同目标。形成大家都追求的课堂发展目标是课堂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和保障,每个人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在为班级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从而形成有着共同追求的和谐统一整体。
  3.学习系统的开放性
  作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中要“学会学习”。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开发者。每个成员都会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探讨协商,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通过思想的交锋、观点的冲撞,加深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共同体课堂不仅仅是个人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即通过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合作、协商、对话、冲突等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课堂的学习生活也即共同体成员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过程。
  4.形成过程的发展性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不同的。在课堂共同体构建的初级阶段,首先要增强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彼此之间的认同规范。在这个时期,由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知识水平、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各有不同,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去感知和认识世界,课堂冲突经常在成员间发生。这个时期被称为课堂共同体形成的磨合期。随着共同体成员间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入,学习共同体进入到内部协商时期,在不断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成员间彼此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互惠合作的意识和技能在不断增强,共同追寻的课堂目标更加清晰。这一时期被称为课堂共同体形成的成长期。而在成熟期阶段,教师、学生等成员通过持续的互动沟通与合作对话来形成群体之间能够相互维系的共同的精神、文化价值与心理倾向,并最终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及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二、教师在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作用
  
  关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众多研究中,对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意义以及形成过程阐述得比较多,而对课堂中构建共同体实施步骤论述得比较少,尤其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更少。个人认为,在课堂学习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理念、学生观、评价观、课堂管理的形式以及其对课堂学习共同体这一新型课堂组织形式的理解程度,决定着课堂学习共同体发展的方向和深入程度。很难想象:一个不顾学生兴趣和需要,只关心学生考试分数的教师会把课堂理解成学生快乐学习、身心和谐发展的场所;一个不懂得教育规律、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师会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空间。可见,教师因素仍然是课堂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课堂管理和学生组织,许多研究表明:相比那些强调自身训导者角色的教师,能够创设一种建设性学习环境的教师更为成功。布兰思福特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提到:建立一种学习共同体是有效学习的保证条件之一,教师要为这个共同体建立起一些“能够体现理解学习价值的课堂标准,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文化中无拘无束地探讨他们不懂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中,教师既是教育专家又是学习者;既是课堂里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教师要清晰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期望,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个体差异;要以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为前提,让学生参与到有关课堂规则、程序或学习机会的决策中来。同时,还要给学生创设安全的、人性化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使每个人(包括所谓的差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以真挚的情感与学生交流,并且通过一些言语的直接行为(使用幽默、个人事例、“我们”和“我们的”语言等)和非言语的直接行为(目光接触、微笑、积极的手势、音调变化、身体前倾和较为放松的体态等)来增加师生之间彼此的认同感,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尊重、关心的和谐氛围。作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课堂生活是惬意的、舒适的,成员在共同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异彩流动与升腾。
  2.帮助学生内化规则
  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自由和谐的集体,成员间表达观点、彼此交流、人人平等,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立性,主张成员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张扬。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共同体就不要规范。学习共同体成员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一个观念,学会为共同体的发展承担责任。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并通过实际运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可以通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活动中细化规则,明确学生责任;同时在活动中及时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共同体内部会逐渐形成共同的规范和信念。这个规范必须是学习共同体成员认同的规范,而且必须是在课堂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所形成的文化一方面规范着共同体成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共同体中的个体藉以评价自己的行为,对不符合共同体文化规范的部分作出调整以适应群体的要求,从而使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文化价值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目标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过程就是课堂学习共同体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到共同实现的过程。共同目标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起着导向作用,决定着课堂共同体计划安排、组织形式和方法选择。课堂共同体的共同目标一定是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个成员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与共同体成员共同协商确定的目标。共同目标是共同体成员追求和努力的方向,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努力追求并掌握目标。离开了对课堂学习共同体共同目标的追求,课堂学习共同体就失去了灵魂。共同目标的实现一定是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传统的教学中也有师生间的互动,但大多是单向的,是学生围绕教师、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教学互动更加关注活动的多向性和交互性,体现在不同成员之间多向和交互作用。课堂互动是课堂的本质特性,课堂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要在师生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中,激活思维、开启心智、发展能力、实现共同目标。同时,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更多的是强调学习的内在价值,鼓励学生关注学习目标而不是表现目标,关注自我提高而不是与同学作比较,通过体验学习的乐趣,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评价并反思自己所学的知识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教师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观,关注每个成员的成长,针对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动力。
  4.满足学生联系的需要
  人际关系对儿童人格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是不少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其研究的理论成果有许多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重视同伴关系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和重视各种关系的生态系统理论等。哈里斯在《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群体社会发展的理论》一文中提到:群体的共同活动往往要求成员遵循一定的标准、具有相似的行为,各个成员会主动与群体保持一致,从而使群体的一致性不断增强。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过程中,成员间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在拥有积极氛围和倡导合作的学习共同体规范的课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课堂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形式,如讨论、角色扮演、模仿等,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讨论,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因为要将课堂发展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必须通过教师、学生等成员间持续的互动沟通和合作对话来形成群体之间能够相互维系的共同的精神、文化价值与心理倾向,并通过不断的社会化互动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活力。“我们大家都在这里,学习和帮助彼此学习”是课堂学习共同体盛行的规范。在这种合作性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的言行举止与学习共同体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学生之间的相处非常愉快,从而满足了他们联系的需要。
  参考文献(编者略)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甘璐)
其他文献
吴榜华,1936年生,安徽合肥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原吉林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学时期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童雪鸿先生学习篆书、篆刻、版画。坚持不辍,博采众长,治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学;示范法;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68—01  示范,是指教学时教师或指定的学生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让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外观、结构、要领和方法,从而在大脑皮层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示范法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以生动的范式形象,成为学生感知事物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有
培养出身心健康、心智健全的孩子,一定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以下这些家庭教育方法,如果父母们都能做到的话,一定会受益终生。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美
人生路上能让人炫目的东西或许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同事何老师的经历颇让人唏嘘。前不久,他去世了,
"提高生物科学素质"是我国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也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同时生物科学素质也是公民科学素质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为下一代测序技术,可以同时对几十万到上百万条DNA序列进行测序,具有通量高、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本文在阐述各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以“为了学生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中介转化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我爸妈隔三岔五就要上演一场苦情戏。我妈说:“我一天天这么伺候你,你还气我……”我爸说:“你怎么成天把这点事挂嘴上,那你还不如不对我好呢!”我妈说:“你太没良心了……”每次都是我爸败,因为他永远处于道义的下风。我妈的确是精心地伺候他呀,即使做了大手术,出院没几天,还是颤颤巍巍地坚守一线岗位,洗衣、做饭。   我爸是很懒,特别不爱做家务。说实在的,他就是习惯了,习惯了被伺候很多年,然后考虑对方的感受
那年,父亲打电话说想翻修老屋,问她有没有钱,她皱皱眉头说:“有……”春节回老家给父亲拜年,房还是旧房,弟弟却开上了新车。
一席朴素的、洗得发白的、沾满油渍的围裙,一顶矮而小的帽子,还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这就是给我们班送餐的师傅。他并不引人注目,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忙碌着。有一天,我吃完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