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障人群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高速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捷,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创业者更是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手机APP上,以致APP的数量达到了井喷的状态,更多设计师更是将APP界面的设计局限于视觉审美上。互联网的便利让移动端智能手机的使用人群覆盖率扩大,但针对不同人群而专门设计的APP只是浅尝辄止阶段。然而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CAPA),扩展了互联网的使用价值领域,使得视障人群使用智能手机成为可能。
  【关键词】视障人群;思维导图;信息图形;信息可视化;读屏软件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现状
  当前全世界大约有4500万盲人,中国的视力残疾人有1263(28%)万人,而且随着老龄化的严重,这个群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据估算,目前国内预估有至少600(47%)万视障人士在使用智能手机,但调查显示,66%的视障者认为目前国内信息无障碍水平一般,另有20%的视障者认为信息无障碍水平不好。这些都源于在手机APP开发设计环节中,APP的界面和流程交互是使用者最直接体验到产品好坏的地方,然而视障人群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自如地看着界面操作手机屏幕,这便是APP设计中最大的难题。
  二、信息可视化概念
  信息可视化囊括了数据可视化、信息图形、知识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视觉设计方面的所有发展与进步。信息可视化致力于创建那些以直观方式传达抽象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可视化的表达形式与交互技术则是利用人类眼睛通往心灵深处的广阔带宽优势,使得用户能够目睹、探索以至理解大量的信息。很显然对于信息可视化的定义是建立在视觉可视的基础之上的。
  三、基于视障人群的信息可视化
  (一)视障者的定义
  视觉障碍者简称视障者,广义而言,如果个人需透过辅助器具如眼镜、放大镜等才能看清楚东西,就称为视障者。虽然视障者的出行、娱乐、交流、学习等生活方式会受到视觉上的阻碍,但正因为这样,这些人群却能在记忆力、听觉、空间系统等方面异于常人。
  根据视障人群的特点以及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如何实现特殊人群的信息可视化成为研究的契机点。
  (二)思维导图成为传递的重要媒介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思维导图的概念以及运作原理可以发现它在人脑思维空间领域运用广泛,这一特征正好与视障者异于常人超强的空间系统的优势相辅相成。人类大脑最基本的思考方式即为:大脑获取资料,寻找思考中心,然后发散性地从感觉、记忆或是想法中寻找发散元素,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大脑中心可以从节点向外发散成千上万的分支点,而每一个分支的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每一个分支点的连结可以视为人体大脑的记忆,也就是每个人的数据库。由此可见信息可视化也可在大脑空间中完成,关键在于设计好每一个关键分支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逻辑的合理性显得格外重要。
  (三)以手机APP界面的设计为例分析思维导图如何实现信息可视化
  1.布局分析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有讲到用户需求的体验层次由低到高划分为感觉需求、交互需求、情感需求、社会需求、自我需求。按照需求原理进行思维导图主干与分支的划分。
  以启明星智能手机助理APP(专为视障人士设计) 的界面分析为例。首先按人的需求原理汇总——手机APP最基本需求汇总,然后根据需求等级的高低归类做出主干与分支的内容,从逻辑上实现思维导图与手机界面的一致性。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发现,出行、交流、娱乐、学习、智能语音交互、智能识图是视障者普遍需求的主干,根据主要需求发散辅助功能。于是根据这样的思维模式即可设计出相应的手机APP界面,这种通过数据调查与分析提前在视障者大脑中形成需求蓝图的设计方式与思维导图的空间信息图形概念就不谋而合了。
  根据已有的蓝图信息,视障者会自动产生下一步的需求信息,比如手势触屏滑动到出行界面,则他们的大脑中自然会出现分支信息:智能导航、语音求助、一键打车,仿佛视觉上看到的一样,只是这样的信息图形呈现在大脑这样的抽象空间中。有了这样的逻辑界面,显然还必须每个图标元素的合理布局。视障者与常人不一样,他们只能凭借手的感觉估计每个图标的位置。不同屏幕的尺寸,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体验感受各不相同,根据 ZDC监测数据可知,用户关注智能手机屏幕尺寸的主流为 4.6-5.5b 英寸屏幕,正常人使用这样的手机时,通常手机的系统图片大小为72x72px,但是视障者只能依靠空间想象触摸屏幕,故根据数据调查分析研究得出综合值:79x79px。
  2.手势分析
  根据手机触屏特征分析,可将其手势动作归纳整理为:点击、轻滑、按住拖拽、缩小、伸展、按压、压点、转动、摇晃、碰撞、颠倒这十一种最常见的移动手势。但是基于视障者,过于复杂的手势动作会导致界面的紊乱,以及信息的错误处理。启明星智能APP则只采用简单的单双击以及上下左右滑屏进行手机界面操作,为确保其功能完美无失误,常常结合视障专用手机APP都会使用的软件功能——读屏软件。对于视障者来说界面的美观不再是设计的重点,界面设计的两个时代中显然扁平化时代更受用。视障者对触屏的操作习惯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智能手机应用界面元素与 PC 界面设计的惯例不同,要将主菜单放置于屏幕的底部,方便拇指触摸操控。比如冲浪星APP界面的设计中,除了竖列排序的工具,屏幕底端还将常用功能分区,例如通讯、微信、工具(内含天气预报、计算器、智慧相机等)、音乐等,减少用户在滑动寻找项目上的时间。
  根据触屏收拾运动规律,以及跨度的大小分析,手指能觸摸的最小比例为:10mmx10mm的图标大小,而针对视障者来说,图标大小相对来说应该放大,且图标之间的距离应该比普通比例更宽。
  3.环境分析
  思维导图可以实现信息可视化,但面对手机界面信息可视化的正确操作也成为设计的重点。人类对于信息可视化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视觉上的信息获得到最后的实现目的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故如何完美地使视障者在正确的思维导图下实现操作的正确性也很重要。
  以最简单的登录界面为例分析,正常人只需要输入用户名以及密码即可完成界面的登录,即使是在吵闹的环境下,我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下一步任务。然而视障者却会受到很多外界的干扰,因而简单的输入法与读屏软件的结合并不一定能完美地实现简单的登录程序。如果因为环境的吵闹没有听见登录成功的信息提示,那么视障者的思维导图就会中断,他们会立刻失去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的向导。如果将正确登录提示换成震动模式,即震动一次为登录成功,震动两次则为失败,这样的提示设计显然适用于更多的环境,对于老人也是受用的。
  四、结论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基于视障者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离不开辅助软件——读屏软件,同时,又需要思维模式的严谨性,只有在空间概念清晰的基础上,才可能创建出适用于视障者的特殊APP界面。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实现信息可视化的媒介,在实际操作中更需要结合人机工程学原理进行细部规划设计。如何实现针对视障者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应该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戴杰,郑锐,石浩.中国互联网视障用户基本情况报告.中国发展简报,2016.
  [2]张沙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可用性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3]科技世界网.资讯.http://www.twwtn.com/detail_224194.htm,2016.
  [4]李乐山.人机界面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8.
  作者简介:邓玉婷(1990-)女,汉族,湖南怀化,硕士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研究方向:艺术与科技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为解决“入园难”问题目前国家在甘肃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新建大量幼儿园,新建园在新生管理中存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严重的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入园分离焦虑的概念,其次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说明入园焦虑的产生原因,并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班幼儿;焦虑;入园分离焦虑;缓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与核心
【摘要】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水墨动画片开始出现在银幕上,开启了中国画元素动画的模式。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搭配古乐,形成了东方特色的视觉画面。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中,涌现了《小蝌蚪找妈妈》《鹿铃》《牧笛》等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堪称经典。1988年创作的《山水情》更是将水墨动画带入了一个新的欣赏视角。本文着重从《山水情》动画的构图艺术、艺术符号
茅盾《鲁迅论》  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也是茅盾诞辰125周年。茅盾是鲁迅的知音。茅盾于1927年写的《鲁迅论》,立足鲁迅作品评论鲁迅,他的评论客观求实,长期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鲁迅研究史上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相当的权威性,至今仍没有丧失它的价值。为什么写《鲁迅论》  茅盾是鲁迅的知音。早在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起,茅盾便对鲁迅作品产生兴趣。那时茅盾22岁,入职商务印
【编者按】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视野的局限、经验的不足,导致操作失当、失范而陷入困境。“解惑”栏目一方面收集来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疑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征集先行者、思维敏捷者及时提供的思路或经验教训,旨在为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管理者提供支持,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架起沟通的友谊桥梁。  本栏目长期征集实践问题,凡有疑问者请与栏目主持人联系:杨静平
【摘要】经参观、考察、研讨后,我们对传统文化现实性的思考如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现实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五月十二日,县老干局组织全县老新四军及部分老干部前往太湖县,重点考察文博园。  拥有1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太湖县,素来民风纯朴,民俗丰富,文化厚重。至今太湖民间还流传着 “一门十进士,十里两状元”的
【摘要】女性主义艺术将现代主义中的“自我的独白”替换成对话——艺术与社会的对话、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现在的女艺术家和过去艺术家对话,她们创造了一种社会性。因为女性主义艺术就是来自社会,她们可以很从容地在艺术中加上“公共”和“社会”的内容。在20世纪末,公共艺术领域中女性艺术家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如果说公共艺术是一个社会的舞台,那么女性艺术家则是令人不能忽视的演员。她们用自己的对白来诉说时代的变迁,追
一、焦灼的小A  一天下午,一个女生轻轻地敲门。她个子很高,身材偏瘦,满脸愁容,肩膀下沉,让人感觉很压抑与无奈,与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女形象相差甚远。看着眼前这个无精打采又满心焦虑的孩子,我的心中不乏几分心痛与不安:她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扰?是什么问题让她这般无奈与焦灼?  二、焦灼背后的秘密  小A是一名高三女生,从小跟爷爷奶奶在乡下住,小学时因为成绩优秀,被父母接到城里上学。小A家庭比较富裕,但父
【摘要】丧葬礼俗是民俗的一部分,其出现是一个事实,和自然界里的其他事物的出现一样,缘起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一种综合性的产物。哈尼族的丧葬习俗传至今天已经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一套丧葬礼俗,其中的“哭丧”仪式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关键词】哈尼族;丧葬礼俗;哭丧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
【关键词】自我暗示;自我调节;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65-04  【作者简介】韩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第四中学(吉林延吉,133000)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初中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不少初中生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放
教师培训专业化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培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推动“教师培训”向“教师学习”的转变,丹麦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提出的全视角学习理论为开展指向“教师学习”的培训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理论认为,所有学习都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过程,一个是个体心理的获得过程。由此,总结出了学习的三个维度——内容、动机与互动。基于该理论,教师线上研修不仅要关注研修内容的设计,而且要激发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