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渔民的“船长梦”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cl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在位造船
  64岁的王在位骨质疏松,以至于走起路来右腿膝盖僵直,身子稍向右塌下去,步子也显得有些蹒跚。他对此并不很在意,四肢齐动运了个太极拳起式,眉开眼笑地向一旁询问他腿脚恢复情况的熟人说:“没事没事,挺好的。”
  王在位一边说,一边继续乐呵呵地向他的帆船走去。一路上,他声音洪亮地用方言与身边经过的村民们熟络地打招呼。午后的陽光均匀地打在他的脸上,他说村子里的人相互间都很友爱。
  王在位正打算驾上自己的帆船去壶江村周围的水域转一圈。对于船,王在位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亲密感,在他过去的几十年生命里,几乎每天都与船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站在船上,王在位俨然一副资深老船长的模样,驾轻就熟地指挥副手依据风向调转风帆。这艘帆船被命名为“壶江号”,是朋友们给起的,而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朋友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因为太具壶江特色,懂船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传统的壶江船。”对此,王在位欣然接受。在此之前,他虽然一直极度渴望拥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船,但并没有想过给船起名这件事。
  “壶江号”是王在位模仿壶江村以往的渔船特意打造的一艘木质帆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几乎等于翻刻”。有趣的是,这艘渔船的建造甚至还引起过一场不小的风波。
  2013年年初,“王在位”这个名字迅速在壶江这个面积只有0.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3000人左右的小岛上传开,成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与“王在位”三个字紧密相连的还有一个关键词一“造船”。同中国绝大多数普通乡村一样,村子里“任何一件小事在都能传得很快”。难免俗套地,“王在位要造船”的消息不胫而走。
  沸腾过后,冷静下来的人们开始思索王在位造船的动机:“他为什么要造船?”“他造个木头船究竟想做什么用?”壶江村是福建省著名的“海运村”,有着发达的渔船文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渔业捕捞和航海运输为生。在这个从来就不缺船的地方,村民们就连踏出村子都要依靠船舶搭载,而在环村的江面上,每天都有着十几艘船停靠在岸边来回载客,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只船往返摆渡。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村里早已无人驾驶木船,无论捕鱼还是运输,清一色全是铁船。
  “很多人都想不通。”王在位说。同样想不通的还有王在位的妻子:“造什么船啊,又费钱又费神。”而在村民的揣度中,“王在位要造船”的举止也被异化出多个版本,有人说“这个人够狂啊”,也有人猜测“有朋友捐助吧”,更有人认为“应该是政府资助的”,一时传言四起。
  面对阻力王在位充耳不闻,找到村子里最懂行的造船师傅,按照村中民俗馆里一艘帆船模型将方案设计了出来。之后,63岁的他抡起工具,跑到山上砍了二十几天樟木,又奔走各地木材市场买回许多杉木,将造船所需的木料准备齐全。“我不管,反正他们说他们的,我做我的。”
  令王在位没有想到的是,当造船的事真的付诸行动之后,村民的态度开始逆转。“每天都有人过来问船造得怎么样,要不要帮忙,还有很多人直接就上来帮忙。”王在位一脸愉悦,他说那个过程很享受,因为感觉到了村民相互间的关爱。
  早在几年前,王在位就萌生过造船的想法。“最开始我想买游艇,但后来想想,游艇那么贵,还不如自己造船,而且要造就造一艘原汁原味的木帆船。”在一次厦门的游艇展上,王在位逡巡全场后做出了这个决定。回来后,他给造船师傅陈述了自己的念头,对方不信,“你不会去造船的,又花钱,又花时间”。直到后来王在位再三向造船师傅提起这一计划,“真的要造啊”,师傅方始相信,允诺了下来。此时两人找到了惺惺相惜之感。“他也觉得我到了这个年纪如果再不造的话,可能就真的没有机会了。”王在位说。
  几个月后,木船完工了。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几十年前渔业捕捞船的模样,王在位找来绘师为船身画上有壶江特色的代表性图案,并在桅杆上扬起红色的风帆。“以前我们这里渔船的帆是紫中带红的颜色,是用一种特有的染料染出来的,不过现在找不到这种染料了,就用红色代替。”他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艰苦的渔民生活
  2013年年中,王在位给几位好友打电话,说想驾船去霞浦东碥无人岛,“让他们有空都一起去”。这是“壶江号”下水后的首次远航,这次航行往返100多海里,近10人同行。“那天我们天还没亮就出发了,大概早上5点左右吧,行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达。”王在位说,他们在岛上待了3天,每天的安排都是“捞海鲜”。
  王在位对东礵岛寄托了特殊的感情,尽管他只在年轻时去过一次,在岛上也只待了三四天,并同样做着“捞海鲜”的工作——仅仅是学校安排的一次渔业捕捞实习。“但那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地方。”王在位说,东碥岛曾是壶江村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对于渔民出身的王在位来说,“水”和“船”是他对生活最深的印象。幼年时,王在位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必定将和这两样东西撇不开关系。
  初二那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王在位辍学了。作为闲置下来的青壮年劳动力,王在位被村里安排到生产大队的交通船上工作,是船上两名轮机员之一,负责船只驾驶。冬天船只往返于壶江岛与东礵岛之间,到了夏天,则将村民们挖好的海蛏运往福州的水产批发市场售卖。船上的成员要负责货物的装卸,“通常每天都有几百担、上万斤的海蛏需要周转,平均每担要搬4次”。
  王在位回忆,当时装运海蛏的筐篓均为竹篾制作,因为筐沿锋锐,王在位的手心被划出密密麻麻的伤口。批发市场中一位水产公司的称重员见状,指着王在位的手哇哇直叫:“你这个要去打破伤风的针。”王在位不以为意:“这个如果要打破伤风的话,都不知道要打多少。我们都觉得没什么,口子又不深,也没出血,算不上严重。”王在位总觉得“很多事情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后来,王在位转为大队里的渔业捕捞员。那个时期,壶江村存在两种渔业捕捞作业模式。一种是前往东礵岛进行“定置网”作业,采捞虾皮、带鱼、鳗鱼等;另一种是在村子周边的水域从事“大围网”作业,捞捕黄瓜鱼。王在位被安排在“大围网”作业这一组。王在位觉得“大围网”是两种捕捞形式中相对轻松的那种,因为“平均每两三天就能回家一次”。当时捕捞员外出作业时都只能住在船上,他记得村里从事“定置网”作业的村民,“最长的有7个月没回家”。   对于几十年前海上生活的很多细节,王在位现在已经有些记忆模糊。他不是个善于表达的人,说起任何事,他都认为“还好”
  “没什么”。甚至在海上冒着生命危险救了5条人命的事,他也觉得“没什么”,“他们遇到大风浪翻船了,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在同记者沟通的几个小时里,他对以往沉重岁月唯一的直接评定,就是“那些海上的日子太艰苦了”。王在位回忆,有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经济十分窘迫,全家十几口人窝在20平方米的小屋中艰难度日。结婚时,王在位筹办喜酒的费用是向左邻右舍借的,朋友劝他置办一身新衣服拜堂用,他觉得没必要,“这样穿着就行了”,结果当天他身上依然是一条平时干活穿的迷彩裤。
  同所有捕捞员一样,王在位在船上的每天晚上都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通常每隔一个多小时撒网、收网一次,有时间隔比这更短,“可能只隔四十几分钟”。海浪将全身打得湿透,他顾不上擦干,赶紧趁着间隙钻到船舱里合会眼,但睡不了一会,舱外又传来催促起床的吆喝声。“那时年轻,总觉得能扛得住,很多病痛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落下的。”王在位提起这事,便不自觉地联想到已经不怎么方便的腿脚。纵使如此,他依旧感念那段日子,因为他在渔船上赚到了足够的资本奉养生计。
  仿若鱼儿离不开水
  如今王在位住在全村最高的一栋楼里。楼共16层,他拣了第15层。他喜欢站在阳台上看外面的风景。房子四面被水域包围,王在位时常拿着一副军绿色的望远镜眺望在水上作业的村民。小他5岁的堂弟经常开着一艘渔船出去采海蛎,他就站在阳台上观望,向弟媳报告堂弟的归程,“要回来了,快准备迎接”。王在位说,要不是因为腿脚不便,他也会跟着—起去。
  王在位是壶江村少有的对江海及船只依然保持着深切热爱的老渔民,这在同辈人的眼里甚至有些不可思议。而关于他对“水”和“船”的深情,也曾惹起过一场沸沸扬扬的议论。
  1994年,仍在船上工作的王在位业余加入了福建一支野外漂流探险队。亲友不解,纷纷追着他问:“你在海上还没待够啊?”常年饱受海上的艰苦磨难,村子里同辈的人对江海大多避之唯恐不及。在不少人眼里,海上生活无比单调,除了陈旧的船板就是漫无边际的大海,有时一整天都说不上几句话,很多人忍受不了这种寂寞。王在位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他喜欢在海上看船,也很享受“船在海上任意漂”的自由,在船上他能独自待上一整天,捞鱼、洗船板、舀水……做着这些简单的琐事,倒觉得惬意。
  王在位喜欢船,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驾驶着一艘属于自己的船四处走走”。年轻时,王在位对于未来不敢有太大的期待,只求能够兢兢业业“成为一名船长,让日子过得更好”,“因为那个时候村子里世世代代的人都是这么生活的”。时代的变迁,让王在位得以跳脱出以往祖辈们固有的生活模式,最后真的有了自己的船,圆了“船长梦”。
  王在位很爱惜“壶江号”,2013年某次台风登陆前,王在位和老伴两人特意将船开到福州避风,“台风很厉害的,小船经不起风浪”。动手造之前,朋友就提醒过他,“船只造好容易,但要照顾很麻烦的”,王在位不嫌烦。有朋友来访,他很乐意驾着小船载他们在村子周围的水域转悠。在他看来,有船有水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满足。他甚至吟哦出一句经典的口头禅:“(现在的生活)除了神仙就是我。”
  不久前,王在位的“壶江号”正式成为了闽江口湿地的执法船。这是他自己主动揽来的事。当时闽江口湿地执法队的船只停在壶江村港口,王在位看見上面写着“湿地执法3号船”,他心念一动,找到执法队成员主动请缨,申请当湿地保护的志愿者。“你们有3号船,那前面肯定也有1号、2号。”后来“壶江号”真的成了“湿地执法2号船”。
  王在位的环保意识很强。王在位多年的好友陈雄对十几年前的—件小事印象尤为深刻:那次他与王在位一起去宁化天鹅洞进行野外探险,在户外安营扎寨,第二天大清早,王在位提早起来,一个人默默地将宿营地周边的垃圾捡拾干净。“当时大家都很疲劳,完全都不记得要把垃圾带走,其他人看到以后也开始捡垃圾了。”而且陈雄注意到,每次参加户外活动,王在位都是这样做的。他赞叹王在位的细心,王在位呵呵一笑:“年纪虽老,素质还是不错的吧?”王在位说,当初之所以执意要造一艘依靠风力航行的帆船,环保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王在位愿意跟上社会的趟儿。在壶江村,由于市场化浪潮的推动,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外闯荡来,相比以往村子稍微显得清冷。村民经常向王在位抱怨,“村里的生活太无趣了”,王在位不以为然,“是你跟不上”。在王在位那第15层楼高的家里,他经常可以待上一整天不下来,“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看书我可以看几个小时,看电视我也可以看几个小时。”对于电视节目,他既看曲艺,也看斯诺克,他知道丁俊晖。他不喜欢打牌,对时间仿佛有种紧迫感,觉得“现在有很多新东西,学都学不过来”。
  对于壶江村,王在位有着根植于骨的喜爱。他不善言辞,在接触的最初一个小时里,他说的话还不到十句,朋友们对他一贯的评价也是“沉默寡言”。但在带领我们参观村子时,王在位却开始滔滔不绝,详细地为我们解说村中渔船文化民俗馆中摆设的每一样物件。
  回到家中,王在位拿起茶几上的一个药瓶,倒出几粒药丸利索地吞下。然后,他又聊起了下一次的出海计划……
其他文献
蛇是很多人所惧怕的动物,人们遇到蛇往往避而远之,然而在南平有一个地方,人们不仅不怕蛇,还喜欢亲吻蛇,当地每年都会上演人蛇共舞的一幕。  只见男女老少,人手一蛇,有的甚至一个人将几条蛇握于手中,或使之盘错在脖子或腰间,还有的几个人扛一条大蛇。这些蛇小的有几两、几斤,大的达几十斤。这便是南平樟湖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蛇节”的盛况。  实际上,不仅是南平樟湖,福建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崇蛇的文化,大到将蛇供奉起来
期刊
“要不是你,我这笔钱真没了!张老师,谢谢你。”2013年5月8日,陈女士从张荣手里接过最后一笔2000元欠款,感慨不已。这个对于张荣来说再熟悉不过的还债场景,已上演了16年,这天是最后一次。  “终于还完了,”张荣笑着说,“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轻松多了,从此晚上都能睡个安稳觉了!”没有人知道他笑里的苦与泪,替亡妻还债50多万元的16年长路,黑发熬白,皱纹渐长,终于守住了一个承诺。  亡妻欠巨
期刊
福建是难舍的情怀  和《红楼梦》中端庄甚至刻板的“王夫人”不同,戏外的周贤珍,据她自己称有着“不安分基因”。周贤珍的“不安分”既有与生俱来的成分,也有后天经历的催生。“出生时就给母亲带来产后大出血的‘灾难’。”周贤珍回忆道,后来居无定所的漂泊也给她的性格添加了几分“不安分”的元素。  周贤珍出生于1932年,当时局势动荡,抗日战争爆发后,她随家人四处辗转,后来一路南下抵达福建。  对那段在福建度过
期刊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明亮的客厅里。阳台上,105岁的张天福像平时一样,练习着医疗保健操。厨房里,62岁的张晓红系着围裙,既优雅又麻利地在灶台前为丈夫准备早餐。  张天福从来不挑食、偏食,饮食较为清淡,午餐是米饭或面食,晚餐则多为地瓜粥。一日三餐之外,他从不吃点心或零食,更没有喝酒抽烟的习惯,每天吃完午饭后午睡1小时,晚上足浴、洗澡后,9点就上床休息。结婚4年以来,张晓红早已对张天福的生活习惯
期刊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的规律。而乱世出英雄,逐鹿天下,群雄四起,也是历史惯见的行迹。中国历史上群雄割据,称得上乱世的,除去三国、魏晋之后,无非就是大一统的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  对于这段历史,人们了解的并不多。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等5个朝代,史称“五代”。五代时,南方和河东地区,还先后出现过10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闽王王审知便是其中闽国的第一代君主
期刊
6个孩子与40平方米的家  柯海华家附近正在修路,路面被敲得坑坑洼洼。她在电话里细心交代着路线,说家门前有一棵大树,坐着轮椅的石希望就在那儿玩耍。她每说一句话后面总要加上一个“谢谢”,闽南语软腔里带着些歉意,好像路不好走是她的过错。  远远地就看见了石希望。他坐在一张用石板搭起来的桌子前,摆弄着上面的东西,太阳照在他的身上,有种懒洋洋的味道。石希望今年已经26岁了。  柯海華迎了出来,忙让石希望挪
期刊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预计2025年之前,我国老年人口将以每年100万人的数量增长,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除此以外,自2011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也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9.40亿人的峰值数不断下降。所有数据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我国人
期刊
宝山,位于南平市顺昌县大干镇与元坑镇境内,隶属武夷山脉。这里的山虽不算高,但其奇特的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宝山有景点100余处,其中国家一级景点15处。佛光、雾凇、竹林、花海、云海、奇石堪称“宝山六绝”。宝山寺大殿、千年银杏林、金斑喙凤蝶被誉为“宝山三宝”。  宝山寺大殿与齐天大圣文化是宝山的第一宝,也是宝山的宝中之宝。宝山寺大殿位于海拔1305米的宝山山顶,山顶上有宝
期刊
缪增斌,1971年生,福安人,2004年起相继发明足疗器、按摩腰带、眼保仪等,2013年以自主研发的家用面条机在央视《发明梦工场》比赛中获得全国第四名。  2013年10月,缪增斌带着自己用了近4年时间发明的家用面条机,以“黑马”之势杀出重围,闯入了央视《发明梦工场》全国年度总决赛,并最终斩获了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  缪增斌此前从未参加过这类节目,之所以选择走上《发明梦工厂》的舞台,是因为自己的面
期刊
水仙,又叫做凌波仙子、金盏银台、洛神香妃等,其花朵秀丽叶片青翠,花香扑鼻清秀典雅,是福建的省花,也是漳州市的市花。  水仙的种植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福建漳州最为有名,有“天下水仙数漳州”的美称。水仙在漳州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地以西南郊圆山脚下蔡坂一带最著名,这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松散,上午面阳,下午受阴,又有圆山山泉灌溉,加上有温泉经过,即使天寒地冻的季节,也能保持适宜的地温,极适宜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