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蛋白酶酶解玉米粉工艺研究

来源 :食品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玉米粉为原料,利用中性蛋白酶进行酶解改性,研究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以可溶性蛋白含量作为指标,基于单因素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中性蛋白酶酶解玉米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扫描电镜比较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对玉米粉进行酶解的最佳条件为酶浓度0.5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 h,酶解pH值为7.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酶解玉米粉时,可水解包裹在淀粉表面的蛋白质,使淀粉得到充分的暴露,更加促进淀粉的溶胀,结构更易于破坏。该结果可为玉米粉的进一步改性提供基础原料,并对酶法改性玉米粉技术提供
其他文献
从泡菜中筛选得到一株产葡聚糖蔗糖酶的菌株NW02,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Leuconostoc sp.。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5 ℃,最适生长pH值为8.0。葡聚糖蔗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25 ℃,在20 ℃下保温5 h后酶活仍能保持60%以上。该酶最适pH值为7.5,属碱性葡聚糖蔗糖酶。该酶的底物为蔗糖,在以麦芽糖为受体时,可以产生以四糖和六糖为主的低聚糖;亦可以乳糖为受体合成低聚糖。该酶在低聚糖的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以自然发酵豌豆酸浆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厚壁菌门为自然发酵豌豆酸浆中的优势菌门,乳杆菌属为优势菌属。通过比较絮凝率筛选出一株具有高絮凝淀粉活性的乳杆菌,结合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测序结果,鉴定该菌株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并命名为Lactobacillus fermentum FLL5429。对该菌株的絮凝特性进行分析表明L.fermentum FLL5429分泌的絮凝活性物质位于菌体发酵液的上清液中;运用单因素实验对其絮凝特性进行分
为探索不同发酵类型乳酸菌接种发酵的差异,将柠檬明串珠菌与植物乳杆菌分别接种发酵竹笋,测定竹笋发酵过程中总酸、pH值、乳酸菌总数、有机酸、游离糖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柠檬明串珠菌可以快速启动发酵,在24 h乳酸菌总数达到9.44 lg cfu/mL,迅速降低pH值,抑制腐败菌的生长,植物乳杆菌能够形成更低的pH值环境,2种乳酸菌对有机酸的代谢能力不同。此外,接种柠檬明串珠菌还能产生泡菜的特征风味物质甘露醇,相比植物乳杆菌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更低。证实不同发酵类型乳酸菌在接种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
采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筛,3,5-二硝基水杨酸法进行复筛,从不同来源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到了一株产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酶活达到39.20 U/mL,命名为XH-4.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验,初步确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茅孢杆菌.对其产生的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研究表明: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值为6,在30~55℃、pH值为3~6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金属离子Cu2+、Ag+、Mn2+、Zn2+、Al3+、Mn2+对该纤维素酶活性有促进作用,其中Ag+对纤维素酶活性促进作用最强;Ca
茶聚场上海国金店是一个小型的茶与烘焙产品售卖店铺项目,其主要设计构成是由当地工匠手工敲制的弧形天花.这件大型艺术品面对商场开放,制造了一个具有进深感的空间,使主立面呈现为对公众完全开敞的戏剧舞台模式.rn由于场地面积的限制,本项目的平面布局很简洁,但是在垂直面上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元素.整个空间分为3个层次:最上层为一个主导整个空间的金属雕塑,这种弯曲动感的形态来源于茶汤萃取过程中水珠滴落之前的瞬间,奇特的动态在材质、色彩和灯光之间产生了有趣的反射;中间层运用简洁、细致的线条展示店铺售卖的产品,画面的背景是一
期刊
为探究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产生物胺能力对致腐性的作用,研究测定6株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在灭菌大黄鱼鱼汁4 ℃冷藏条件下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生成和生物胺含量,分析其生物胺生成能力与腐败性的相关性,并比较生物胺产生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接种于灭菌鱼汁的6株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在4 ℃冷藏5 d生长达到稳定期,并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接种波罗的海希瓦氏菌的鱼汁中
豌豆蛋白是制备植物蛋白肉的一种新兴的植物蛋白。以豌豆蛋白作为原料,采用双螺杆高水分挤压技术,利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原理分析螺杆转速、喂料速度和挤压温度3种挤压参数对物料的影响。随着螺杆转速和喂料速度的增加,物料平均停留时间缩短,轴向混合程度减弱,组织化效果变差。豌豆蛋白的组织化需要较高的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后,随着挤压温度的增加,物料平均停留时间延长,混合程度增加,组织化效果变好。正交试验结果显示,3种挤压参数对混合程度的影响为喂料速度>挤压温度>螺杆转速,最佳试验条件为螺杆转速300 r/min、
以红尖椒、牛肉为主要原料,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玉米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肠膜明串株菌(1:1:1:1:1)混菌接种发酵制备牛肉酸汤。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试验分别考察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牛肉添加量、菌种添加量对牛肉酸汤总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16 d、牛肉添加量4%、菌种添加量5%为最佳发酵工艺。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牛肉酸汤的总酸含量为32.11 g/kg,口感协调、香气浓郁。试验结果对丰富酸汤品种,增强贵州特色酸汤的深加工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针对假单胞菌P.putida B3中styAB基因构建的工程菌E.coli-styAB的发酵产物靛蓝与菌体及杂蛋白黏连无法分离问题,研究了最适去除杂质和靛蓝提取精制的方法。利用酶解法将杂质去除,再利用还原剂将靛蓝还原成溶于水的盐,离心将不溶于水的菌体及杂蛋白进行分离,最后利用氧化剂进一步提取精制。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酶解条件为:在温度40 ℃、pH值为7时,设定加酶量2%、搅拌速率600 r/min,菌体去除效果最好,菌体去除率由53.1%提升至89.7%;酶解条件为:在温度50 ℃、pH值为2.5
从黄酒酒曲中分离到一株新的产红色素菌株,命名为北工商海洋杆菌(Pontibacter beigongshangensis).文章测定了该菌株的生长曲线,定性分析了红色素的种类及其稳定性.结果 发现,该菌株在TSB培养基中,30℃、200 r/min摇床培养24 h,经破碎、离心、萃取红色素提取物,得率为0.35 g/L;全波长扫描检测显示,色素提取物在484 nm处有最大吸收值.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显色反应分析,推测红色素是类胡萝卜素成分.稳定性研究表明,该色素在pH1时吸光度值最大,其他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