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的问题情境是要具有一定难度,并经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问题情境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亦即在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使学生有兴趣,感到好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学,促进学生积极地探求知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带着创设好的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投入本节课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从而达到学生学习具有实效性这一目的,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情境呢?我认为,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體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创设教学情境应有生活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领悟,去把握,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在拼音教学中,我根据拼音字母的读音或形状的特点,设计动作或节目让学生进行表演,让他们在愉快中获取知识。例如:教b和d的分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节目:让两个学生各拿着一个半圆和一个小棒,把它们边靠边地放在一起,学生站在模具后面,扮演d的学生说:“我是d。”扮演b的学生说:“我是b。”然后两人一起说:“大家说我们俩是双胞胎,我可从没见过他。”全班齐问:“为什么?”两人一齐回答:“因为我们是背靠背,谁也看不见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习的兴趣也变得更加浓厚,学习的效果自然得到较大的提高。
2 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新教材所选编的课文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单从文字上理解,是绝对不能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涵义的。如果教师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或借助生动的动画、图片、声像等阐述教材,创设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学生就能亲临“情境”,观而生感,观中明理,思维火花迸溅。比如在教学《沉香救母》这课时,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而不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三年级的学生是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因此,教学之前,我让学生观看《宝莲灯》,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大体了解,又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沉香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容易多了。因此,具有形象性的教学情境,往往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事物。
3 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生活性
新课标指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为此,创设教学情境,就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如我在上《母亲的爱》这一课前,想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难以理解课文中的母爱。于是,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从小到大母亲为自己都做了哪些事,然后让学生讲述母亲疼爱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母爱虽然平凡,但是很伟大。学生对文中母爱有了一个从抽象到直观的理解。因此这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创设课内外生活化情境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在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叶,自己动手把落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且在图案旁写几句话。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拼成了小鸟在树林里玩耍,还在旁边写着:“树林是小鸟的家,让我们每人多栽一个树,让小鸟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鱼在池塘里游,旁边写着:“小金鱼,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学游泳吗?”……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学完《南极来信》一文后,学生对南极这个地方感兴趣,特别是南极的动物,什么“企鹅会不会飞”、“雪豹吃什么”等一连串的问号挂满眉头。于是,我带着学生来到阅览室,《南极探密》、《漫游南极》等一本本书吸引着他们。回来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在班级里汇报,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写着“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师双边的教学中,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准确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创设教学情境应有生活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领悟,去把握,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在拼音教学中,我根据拼音字母的读音或形状的特点,设计动作或节目让学生进行表演,让他们在愉快中获取知识。例如:教b和d的分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节目:让两个学生各拿着一个半圆和一个小棒,把它们边靠边地放在一起,学生站在模具后面,扮演d的学生说:“我是d。”扮演b的学生说:“我是b。”然后两人一起说:“大家说我们俩是双胞胎,我可从没见过他。”全班齐问:“为什么?”两人一齐回答:“因为我们是背靠背,谁也看不见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习的兴趣也变得更加浓厚,学习的效果自然得到较大的提高。
2 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新教材所选编的课文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单从文字上理解,是绝对不能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涵义的。如果教师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或借助生动的动画、图片、声像等阐述教材,创设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学生就能亲临“情境”,观而生感,观中明理,思维火花迸溅。比如在教学《沉香救母》这课时,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而不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三年级的学生是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因此,教学之前,我让学生观看《宝莲灯》,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大体了解,又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沉香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容易多了。因此,具有形象性的教学情境,往往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事物。
3 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生活性
新课标指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为此,创设教学情境,就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如我在上《母亲的爱》这一课前,想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难以理解课文中的母爱。于是,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从小到大母亲为自己都做了哪些事,然后让学生讲述母亲疼爱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母爱虽然平凡,但是很伟大。学生对文中母爱有了一个从抽象到直观的理解。因此这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创设课内外生活化情境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在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叶,自己动手把落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且在图案旁写几句话。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拼成了小鸟在树林里玩耍,还在旁边写着:“树林是小鸟的家,让我们每人多栽一个树,让小鸟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鱼在池塘里游,旁边写着:“小金鱼,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学游泳吗?”……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学完《南极来信》一文后,学生对南极这个地方感兴趣,特别是南极的动物,什么“企鹅会不会飞”、“雪豹吃什么”等一连串的问号挂满眉头。于是,我带着学生来到阅览室,《南极探密》、《漫游南极》等一本本书吸引着他们。回来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在班级里汇报,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写着“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师双边的教学中,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准确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