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无知孩童进入圣殿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ab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的一天,彼时,全世界足球迷的盛宴——巴西世界杯刚刚落下帷幕。我经过学校附近的一家报刊亭,杂志琳琅满目,不经意地,看到了一本以德国队夺冠照片作为封面的体育杂志。身为德国队铁杆球迷的我,眼睛仿佛瞬间被磁铁吸住,久久不能移开。我迫不及待地买下了这本名为《足球周刊》的杂志。
   我现在还记得那本杂志从各个角度剖析了德国与阿根廷的世界杯决赛,点明德国取胜的关键在于利用球场宽度、在两个边路做足了文章和主帅勒夫的正确换人;而阿根廷输球的原因则主要是把握绝对机会能力不强,没有充分利用突发的单刀破门良机。
   我之前已经在网上看过不少对这场比赛的报道,却都不如这本杂志里的文章分析得翔实和专业。
   《足球周刊》中的文章与互联网上许多快餐式文章截然不同,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足坛某一现象的表面,而是深入浅出,挖掘这件事背后的真正原因,再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比如网上的文章只把南美联赛的没落归结于巴西、阿根廷等国青训体系的缺陷,但周刊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与欧洲联赛俱乐部的金元足球,甚至与1995年頒布的《博斯曼法案》都有着莫大的联系。
   每当我不经意打开这本杂志,总能看到新鲜的资讯和饱含诚意的文字。这对于当时看球还处于“一脸懵”的我来说,仿佛一个无知孩童进入了足球圣殿,窥探到足球知识的宝库。
   我的身边有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读《足球周刊》的伙伴。上初中的第二天,我惊喜地发现坐在我右前方的同学正在翻阅我昨晚刚读过的《足球周刊》,于是我和他迅速找到了共同话题。我俩喜欢同一支国家队——德国队,不过在俱乐部方面是敌人——他喜欢巴塞罗那,我喜欢皇家马德里。于是,每周一讨论上周国际足坛发生的大事,以及对周刊上的文字交流,成为了我和他的保留节目。又恰逢学校组织足球赛,在身为班长的我和身为副班长的他的带领下,班级内掀起了一阵足球风,几乎半个班的男生人手一本《足球周刊》。圈子里的人越来越多,其他班的足球爱好者也都聚拢过来,进行交流分享。我们还创建了属于自己的QQ群,如今虽然已经毕业,但群成员依然活跃,常常相约一起踢球。
   2000年创刊的《足球周刊》只比我大三岁,如同一位兄长,在相互交错的时光中与我共同成长,让我拥抱了更多未知的知识,也让我拥有了更为充实的校园生活。
其他文献
期末考试结束后,走出学校已经是午夜12点了。我们一群同学互相逗趣:也就是在纽约,老师才会把考试和课程安排到这么晚吧。真佩服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纽约电影学院,和我同期的编剧专业研究生共33人,不少人因为密集的课程、海量的作业及严苛的考试而退出,顺利毕业的只有23人。  而我,是这一届里唯一的中国学生。  体验“剧本工作室”  开学典礼后,学校通过两轮测试,把我们这届的33个
她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有什么凶险或幸运在等着她们。然而她们都记得那个山洞的暗,那片蛱蝶的亮。  早春三月,气温起伏数次后渐暖。明亮日光里,能看到大地腾起如释重负般的雾气。学校后面有片荒林,到处是杂乱无章的树,没有被刻意照料,却长得更为恣意。林子经过一个漫长冬天,终于等来了第一个访客。  穿橘红线衫的女孩蹲下来,盯着开了满地的蓝色小花看,小心翼翼地用食指和中指夹起一朵。四片花瓣是如此匀称,每一片都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巧遇一个放牛娃,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段对话——   记者:孩子,你放牛是为了什么? 放牛娃:赚钱盖房子。   记者:盖房子是为了什么? 放牛娃:结婚生儿子。   记者:那你儿子将来干什么呢? 放牛娃:放牛啊!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忍俊不禁;再看一遍,也许会有些思考。这样的故事并非虚构,由于落后、闭塞,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陷入了一代又一代的贫困
早上8点整,你从睡梦中醒来。家里静悄悄的,父母都上班去了。你伸个懒腰,开始谋划如何度过刚刚开始的暑假时光。突然,你听到一声巨响,开窗一看,满街的人在尖叫中四散而逃——不好,外星人入侵!你顾不得多想,跑出门去,跟着恐慌的人群一直跑,跑,跑进山林。回头望去,远处的楼群正在爆炸中化为灰烬,而天空已一片血红。你还来不及悲伤,一群巨兽又出现在眼前——恐龙复活了!它们张牙舞爪地向你扑来,你战栗着,无法动弹。突
什么是不负青春?在我看来,不负青春就是诚实对待自己的内心,日拱一卒,勉力而行,认真演好自己的人生剧本。   不管未来怎么样,愿你我拥有前行的力量,哪怕深陷谷底,也能欣赏灿烂星空。  莲花,一位来自东北农村的姑娘,因为热爱手工来到北京。奋斗了6年之后,莲花终于在798附近开了一家独立首饰品牌工作室。  有一天,莲花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头发也可以捐赠给白血病患者,她毫不犹豫地跑去理发店把自己的头
这个思想实验是典型的“事与愿违”案例——我们希望的结果没有出现,却获得了未曾预料的结果,这个结果有好也有坏。思想实验中小偷的行为就带来了好的结果——救了老太太的命。这就造成了一个伦理困境——判断一件事是否道德,是取决于行动者的动机,还是看其行动造成的后果?   一些哲學家认为主要看动机,例如康德提出的义务论;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主要看后果,例如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前者强调一个人的善良动机,行
2018年11月30日零点,网易博客正式停止运营。  这个消息对怀旧的80后、90后而言,无异于一次对青春的打击。博客就像日记本,曾记录下他们最青葱年少的时光。  然而,这个消息在00后群体里却很难惊起一丝波澜。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只能记日记、传照片、听音乐的社交平台已经无法满足少年们的新鲜感,视频、音频媒体成了更多年轻人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  根據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常称“B站”)数据显
@朱椿栩:小学时有个同学,几乎连续6年被我们讨厌。她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我再三回忆,能想起来的就是丑,口吃,跑起步来姿势很搞笑,还有就是学习成绩和她的外表一样糟糕,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以貌取人嫌弃她,家长则以成绩取人叫我们“别跟她玩”,于是她成了“墙那边的人”……还好,听说她在现在的班里挺好的,否则我大概会愧疚一辈子。  @狼人金:初中时,我们班来了几个从外地转学过来的插班生,班里有几个调皮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好像总有些人会 “躺着也中枪”,比如某个星座、某些明星、某种职业……近年来,有一群人成了“被黑专业户”,他们就是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的主角——“文艺青年”。套用村上春树的话:当我们讨论文艺青年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先别急着给出答案,来听听下面这些小伙伴的说法:  @布丁酱: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帖子,讨论的是“文艺青年的标配”,总结起来就是:咖啡、图书和单反,缺一不可
【摘要】情感态度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具体化为学生对科任教师的情感和对英语学科的情感。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情感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稳定性差,可塑性大,而教师则是学生心灵的雕塑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英语教育和教学之中。  【关键词】积极情感 态度 英语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在我所任教的英语特色学校,每学年都会有不少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