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团聚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离对于孩子,是一个很大的心理挑战。对低龄孩子来说,“眼前的情况”就是“全部现实”,他们并不能理解“妈妈下午就来接你”“妈妈下班后就回来了”意味着什么,而只看得到眼前的现实:“妈妈走了”。
  更糟糕的是,假如孩子的安全感不够,“妈妈走了”还会被他们等同于“妈妈不要我了”。
  因此,我总是想法设法让孩子了解:
  1. 现在分开了,但结果一定是团聚的;
  2. 爸妈知道宝贝不想分开,分开很难过,其实爸妈也不想分开,分开也很难过;
  3. 又见到宝贝了,爸妈真高兴。
  而跟孩子玩游戏,用游戏力来帮助孩子实现这方面的理解和感受,是我使用最多的方法。
  游戏1 妈妈上班了,还回来吗
  这是很早的一个游戏,那时女儿跳跳还没有上幼儿园。
  下午我负责看跳跳,跳跳妈快下班时,我拿着跳跳当时最喜欢的小熊,开始满屋找妈妈。找来找去找不到,“小熊”哭丧着脸向跳跳求助:“跳跳,妈妈呢?”
  “上班。”跳跳机械重复平时大人教她的话。
  “那她还会回来吗?”
  
  跳跳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点了点头。不过从神情看得出,她不够肯定。
  
  “可是我现在看不到她呀。”我适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既像思念妈妈的小熊,又不能太有感染力,以免影响孩子心情。
  跳跳被我的疑问弄得有点迷惑。我赶紧接着说:“好吧,我相信你说的,妈妈会回来的。我们一边看书,一边等她吧。”
  看了没几页,我扮演的“小熊”又问:“妈妈上班了,还会回来吗?”
  跳跳依然点点头。也许刚才我对她表示的“信任”,产生了一定的加强作用。
  可跳跳妈还没回来。我开始后悔没事先跟她串通好时间。还好运气不错,几分钟后,她开门进来了。结果不用描述了,当然是“小熊”和跳跳一起兴奋地庆祝与妈妈的团聚。
  兴奋过后,“小熊”说:“妈妈,我刚才看不到你,不知道你会不会回来。”
  妈妈说:“我一定会回来的,宝贝。”
  “跳跳也这么说。”我转过来,面对着跳跳,“谢谢跳跳,妈妈真的会回来。”
  
  跳跳稍大一点后,这个游戏还有其他改编版,比如:跳跳演小熊、演妈妈的;纯玩具版的,就像演木偶戏。
  在她上幼儿园前,我们还玩了一个类似的准备游戏:
  我们一起在大床上,送小熊去上幼儿园。
  熊妈妈送小熊进幼儿园后,去客厅假装上班;转了一圈回来,即下班来接小熊;
  母子见面很高兴,一起回家。
  游戏2 等你吃完晚饭,我们就来接你
  对孩子说“5点钟”是没有意义的,说“吃完晚饭”就更直观。为了让跳跳更清晰地明白“5点钟爸爸妈妈会来幼儿园接她”这一概念,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
  卧室是幼儿园,卧室门就是幼儿园大门。
  小熊进幼儿园时,妈妈说:“宝贝,等你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你。”
  假装做了一系列活动后,我们开始强调“吃晚饭”的情节。
  饭后,我扮演小熊问:“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我吗?”跳跳回答:“对。”然后我赶紧走到卧室门口,跳跳妈扮演的熊妈妈果然在门口等着呢。
  游戏3 妈也想跟你一起,不想去上班
  只看这个游戏主题,似乎与我们的传统认识完全相反。有人会质疑:这不是在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吗?
  事实上,让孩子了解父母对他有同样强烈的依恋,有助于缓解分离焦虑,增强安全感。
  我扮演熊妈妈,跳跳扮演小熊。
  熊妈妈要去上班,可走到门口又折回来:“我想跟你在一起,不想去上班。”
  “小熊”有点不知所措。熊妈妈补充道:“因为我上班的时候真想你啊。”
  “我也想你,妈妈。”“小熊”跑过去拥抱妈妈。
  “我又想跟你一起玩,又必须去上班,那可怎么办哪?”
  “妈妈,你下班后,咱们就又可以一起玩了。”
  “对呀,真是个好办法。”
  这是虚拟版的。接下来的真实版,才是“阴谋”重点。
  那是第二天,我提前15分钟开始上班出门的程序,然后同样上演“不想上班”的情节,结果当然是跳跳“想到了好办法”。最后我请求:“那我能再抱抱你吗?”她同意了,于是我俩抱在一起,我轻轻地说:“我会想你的。”“我也会想你的。”
  当天晚上我一进家门,故意不换衣服不脱鞋,还背着包,夸张地冲进去找跳跳。跳跳妈在一旁配合着问:“你怎么不脱鞋呀?”
  “哎哟,我忘了,我太着急回家来找宝贝了。”
  大家一阵大笑。
  游戏4 藏猫猫“认真焦急版”
  有时玩同样的游戏,但孩子神情不同,说明需求也不同。
  入园过渡时,跳跳还经常发起“藏猫猫”游戏,而且一定要当“被找”的一方。为什么会这样?我突然发现,以前玩这个游戏,她总是满脸兴奋地藏着;可那段时间,她却一脸忧郁地坐在门背后。
  
  看到她这样的表情,我想到了游戏心理中的解释:此时孩子在体验分离的痛苦,并在观察亲人的感受,同时在期望与亲人团聚。于是,我对以前的藏猫猫游戏进行了改造:
  我不再像以往那样滑稽地找她,而是“认真而焦急”地找,并向跳跳妈求援:“我找不到跳跳了,急死我了……”跳跳妈也“焦急万分”:“天哪,那怎么行?她是我最好的宝贝呀!没有她我会多难过啊!”最后终于“找到”了,我们就夸张地庆祝,并紧紧地拥抱她说:“再也不能让我们的宝贝走丢了。”
  有时,我们会因为“找不到”而急得“哭出来”,这时跳跳会故意弄出些响动,于是我们就能“幸福团聚”了。
其他文献
哥俩虽喜爱糖果,5英镑也能买一大堆,但一想到是花自己的钱,两人顿时就吝啬起来了。  英国面向5岁孩子的小学预备班,有一个项目是给予孩子真钱去商店买东西,从中学习数学。我们家双胞胎兄弟4岁了,对于1至100内的数字基本认识,20以内数字与实物对应也清楚,对于数字大小有概念但是不懂加减法。虽然小一点,但我十分好奇,他们能不能去超市用压岁钱自主购物呢?  于是,我专门做了个实验。给予奥利和查理每人5英镑
这件事本来就是这么简单:1.丢了书,我可以再帮你买一本;2.以后看好自己的东西,不要再弄丢了。  妹妹最近正看得起劲的一本书丢了。是一本Roald Dahl的小说,讲巫师的,最后一次见到它还是昨天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今天临出门前妹妹又想起了它,但家里到处也找不到,她又不肯带别的,只得跟她说等回来再一起找。  中午坐在餐厅里,妹妹两手空空,发愁地问我:“妈妈,你觉得我的书会在哪儿呢?”我本来想说,可能
花花草草既能净化空气,让我们更健康;又可美化环境,愉悦我们的心情,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摆设。  美中不足的是那些花盆千篇一律又那么呆板。其实,喝完的可乐瓶子不要丢,稍微改造一下,你就会拥有一个萌翻天的小猫花盆啦!  材料:可乐瓶子,大剪刀,马克笔,小刀,画笔,颜料。  做法过程  1.将瓶子从中间切开两半,取下部分留用。  2.用白纸剪出一个猫脸的图纸。将图纸印到瓶子上画出形状。  3.沿耳朵边
很多家长担心宝宝不吃盐,食物没味道,体内也可能缺乏钠。事实上,据调查,过早加盐会使宝宝对食物本身的味觉感知发生偏差,以后可能会对调料、添加剂的口味产生依赖,易挑食、偏食。摄盐过多还会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繁殖,削弱口腔对细菌、病毒的防御功能,从而降低宝宝抗病能力。另外,根据中国营养学会规定,1岁以内每天的食盐量不能超过1克,宝宝从母乳或配方奶粉及自身代谢的储存中,就能获得生长所需的钠,因此,不用额
6岁的花花刚上小学一年级,最近老是喊肚子疼,小便憋着出不来难受。妈妈带女儿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孩子得了急性肾炎。医生了解了一下原因竟然是花花在学校因为害怕不敢上厕所,每次都硬憋着,结果憋出了毛病。  花花生来就是个胆小的孩子,最害怕听鬼故事。3岁时有次看动画片《奥特曼》,里面出现的怪兽把花花吓哭了,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看电视,甚至看到电视机都害怕,怕里面会跑出怪兽来。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花花就由
真正从营养来讲,山珍海味、鲍参鱼翅,对孩子来说不如一碗大米粥。  许多家长认为鱼蛋肉很有营养,孩子一定要多吃;有的家长还觉得,光从食物中得到的“营养”不够,适当地吃些补品,有利于生长发育。  其实食物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孩子能不能吸收。  选对的,不选贵的  做完幼儿园的入学体检,保健医生告诉阳阳妈,阳阳有轻度的营养不良。  阳阳妈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他们虽然很忙,可是并不缺钱,平时生怕孩子
在热播的《虎妈猫爸》中,虎妈一直强调“教育的一致性”,可猫爸却总是两面三刀,让观众恨得牙痒痒。老实交待,我自己也是一个无法做到“教育完全一致”的妈妈。  一直以来,我家处女座爸爸对大家各种要求规定很多,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孩子必须是这个时间起床,这个点吃完饭,这个点完成作业,这个点睡觉……虽然一条条听起来都非常有道理,都是为了孩子们好,可真要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再说,完全按照统一的标准
Andy妈妈推荐(江门,家庭主妇)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见识过宝宝惊人的奔跑速度,毫不夸张,两岁以上的宝宝跑起来一溜烟就不见了,防走失带这时就应运而生了。而我家给宝宝用的就是来自英国的Clippasafe防走失带,它采用了PP丙纶纤维,通过欧洲的ROHS检测(危害性物质限制令),这种材质的好处是强度高,耐磨损耐腐蚀。而且它抛弃了传统的背心设计,由肩带、牵引带和胸带三部分组成。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没有背
2010年初,我考取了澳洲的游泳教练牌照,开始在游泳学校里教游泳。这几年,我教过的孩子超过500个。因为澳洲政府规定从学前班开始就要游泳扫盲,所以我教的大部分是新移民过来的华人孩子,年龄在2岁到9岁。  500个小朋友教下来,我总结了一条经验:孩子正式学游泳的时间不要太早,起码在5岁以后。  2岁前的孩子,对水不会有太多的恐惧,顶多是比较陌生,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时候是带孩子通过玩水来适应水的最佳
就不肯回家  下午到幼儿园接臻臻,他要求玩一会儿滑梯,我同意了。一起玩的有十几个孩子,他们在滑梯上生龙活虎,神采飞扬,家长们也三三两两地聊着天。  不知不觉闭园的时间到了,我招呼臻臻回家,虽然小家伙意犹未尽,但还是听话地从滑梯上下来。而一个和臻臻一般大的男孩却不肯顺从,妈妈再三催促,甚至吓唬他再不下来妈妈就走了,小家伙依然充耳不闻。这位妈妈无奈爬到滑梯上拉孩子,没想到刚伸手,小家伙就开始歇斯底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