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的“自我对话”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HU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现实主义”一词,来自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他将一出内容怪异的芭蕾舞剧取名为“une sorte de sur-realisme”,意为“现实之外”,其剧目的混乱荒诞性更是可以称观赏感受为“可接受范围之外”。芭蕾舞演员表演杂技,各种道具和音乐十分离奇,场面混乱不堪,反映出现代生活的喧嚣混乱。
  超现实主义是奇异、非理性、幻想的统称。最初,在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动荡中诞生的超现实主义,是创作者自我思索以及对现实生活反思的革命力量,并非对现实生活的逃离。其以表现人类潜意识心理为主要探索方向,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不以逻辑与秩序作为表现对象,表现出的“真实”是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相融合。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从非理性的无意识个人感受出发,将受到理性控制的压抑全然释放,表现人类和社会真相。在现实控制之下,许多本能与欲望被压抑,能够真正展示人心理真实与原本面目的是现实之外的超然,也就是超现实世界,这就是人的深层心理无意识或梦境。结合弗洛伊德对人“意识”及对于“焦虑与本能生活”的探究,可以得出,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思想指向正是打破理性与意识的隔阂,追求力比多與本能的释放,将创作过程视为个人心理的自发表达,不受缚于任何道德及美学的自我对话。
  一、超现实主义的“大众化”
  在所有现代艺术的流派分支中,超现实主义应是大众最不具有的陌生感的艺术派别。作为一个在美学上、政治上、文学上、视觉上等都有所突破的文化载体流派,其作品内容的随意性,令观赏过程不会过于枯燥,大多数人都自认为相当了解。它是一幅风格怪异的钟表融化图,是带着皮草奇怪的杯具,是拼凑无序的剪贴画等。梦境与现实、隐喻与夸张、不和谐的组合、离奇的事件、捉摸不透的结果,或毛骨悚然,或神秘莫测。
  与其他艺术不同,二战结束前后就终结的超现实主义精神延续至今。超现实主义现如今已经变一个日常词汇,也更像一个收纳器,每当几个貌似不相容的融的元素碰在一起时,如神秘的、奇怪的、孤僻的、怪异的等,它们似乎都是超现实主义。
  与超现实主义作品风格有几分相似的达达主义主张破坏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系和习性,但达达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无法全面表现人类与社会,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刚好弥补了达达主义所缺失的人文关怀。受启于弗洛伊德梦境与无意识理论而生的超现实主义创作,其作品中不受礼仪束缚的真实思想与主题是许多艺术表现形式所缺少的。
  除了上述提及的受众对超现实主义认知上的“大众化”。另一层面上的“大众化”,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表现的“无意识”,是大众皆具有的本能。
  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中理性的构图与线条难以完全释放情绪与思想,在情感获得上难以做到“大众化”。与许多艺术作品激发受众的作品认同与共鸣的方式不同,超现实主义力图让受众面对触目惊心的词语与意象,从而揭露人类思想里的堕落。这就是超现实主义“大众化”的另一层含义。
  二、本能“无意识”下焦虑心理为依托的超现实主义创作
  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对整个社会彻头彻尾的抨击拉开了序幕。左派的布勒东希望通过唤起中产阶级的危机感,深入他们的无意识,将有思想、有创作冲动人的内心所“焦虑”的实质呈现在作品中,展现以前那些为了体面而被压制的不体面的秘密。换句话说,把理智的现实和完全下流的(超现实主义主张中所谓的真实)现实在一种不相称的结合中放在一起,造成不安。
  创作者深入无意识的自由创作空间中,得以解放,释放压抑、展现焦虑。在超现实主义反理性的思想、言语和行为的作用下,现实被颠覆,导致大众迷失理性方向,从而重新思考整个世界。
  以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为例,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的独特与成功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创作者深入无意识的自我对话,即将内心的本我挖掘出来,或展现个人又或展现社会现象等。这个无意识的本我呈现在画作上更多地可以说是创作者的“焦虑”。
  “焦虑”作为一种人正常的心理活动,人们却难以详尽地对其进行论述与分析,原因不是观察不周,它是最普通的也最为人所熟知的现象,而不需要思辨的事物往往更易造成遗忘与难以表现。现实主义可以表现多方面的事物,但始终不及超现实主义表现的深入。
  弗洛伊德提出,焦虑的分析阐述十分困难,原因正如上述所言。但焦虑最终的呈现,是一个“假设”的过程,即介入适当的抽象观念用以整理和说明观察所得到的材料。
  由此,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呈现,就是一个深入个人无意识,将个人的本能思想进行假设,继而物象化为画作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焦虑的物象化”。
  对于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讲,焦虑是一种“苦乐”的状态。创作者在无意识的本能中抵抗他们所焦虑的情感,但又同时寻找焦虑的根源,将此种焦虑加工为画作的过程又是他们缓解“神经症焦虑”的有效途径。
  与“神经症的焦虑”并发的是“客观焦虑”。客观焦虑也可称为“焦虑的准备”,此种准备乃产生了焦虑的反应。
  焦虑的反应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焦虑的发展”,此种途径是超现实主义创作者成就作品的主要方式,创伤经验性的重复,以一种信号为限,或逃避或自卫,终于能够适应危险的新环境,接受并将其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第二种则是与成就超现实主义创作者相悖,因焦虑的发展而枯竭,终不能面对其焦虑选择逃避。
  艺术家较为敏感的感受力与良好的表现力,一直是一件艺术品成功的重要因素。焦虑给予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良好的创作启发。
  三、残酷天堂《记忆的永恒》
  超现实主义应是最纯粹状态下的不自觉。艺术家自发地进行写作或绘画,不受任何有意联想、明确意图和成见控制。作品所呈现的应是第一个进入头脑的东西带有恍惚的美感与“自我对话”的执着。
  当众多艺术家在进行无意识图像创作之时,达利正从另一个角度实现超现实主义。他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是通过梦境来描绘,使混乱成为一种体系,以彻底摧毁现实的世界。将自己变得恍惚,至偏执临界的状态,他逼真地描绘了非真实的景象,使得受众的观赏体验更加强烈。
  图1 《记忆的永恒》
  弗洛伊德“梦境更加现实”的理论给予了达利更多的灵感,达利心思、技巧细腻绘画技术以及色彩的运用都十分精湛。他成功地使观赏者在看了他的作品后感到不安。《记忆的永恒》(见图1)中有地中海以及矗立在西班牙海岸东北边的悬崖,不远处是达利的故乡。但黑色的阴影在海面上,使画面的氛围十分凶险。所有被困在其中的事物变得软绵绵,并开始腐烂。那是时间的尽头、生命的尽头。达利对时间无情以及死亡恐惧的焦虑在自己的画作中都体现出来。
  达利将画的背景设置在一个众所周知的人间天堂,通过把这个丑陋的超越现实的画面植入人们的脑海中,毁掉观赏者愉悦的观赏过程,让自己焦虑得到展现的同时,也表现给受众。
  曾担任过精神病科护理员的布勒东认为,精神病人是最为诚实的。纵观整个超现实主义流派作品,每一个作品、每一位艺术家都是诚实进行“自我对话”的坦诚者,深入自己或阴暗或美好或丑陋或不堪的无意识,释放压抑、展现焦虑,带领受众重新审视生命。
  (重庆邮电大学)
  作者简介:邵晓彤(1994-),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新媒体。
其他文献
在不同的中国作家笔下,不同时期的中国式“娜拉”们的经历各不相同,并且中西方“娜拉”们在出走之后的命运也不尽相同,这也就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式“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不同作品中“娜拉”们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中国式“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问题。  1918年6月15日,在《新青年》杂志出版的“易卜生”专号上,胡适发表了《易卜生主义》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系统介绍易卜生的文字,同期发表的还有
期刊
古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向西域的桥梁,是经济、文化、艺术的交融通道。西域石窟艺术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的外来民俗文化因素渗入到石窟艺术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佛教石窟艺术广泛地分布于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它不仅承载着雕塑艺术史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宁夏固原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着诸多具有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本文从须弥山石窟艺术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等角度来探究石
期刊
四川历来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这得益于它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深厚的人文底蕴、闲适宜居的生活。四川省会成都更是被称作“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国内城市中独具特色,同时又有“锦城”和“蓉城”的美称,成都人民的慢生活长期被看作是悠闲自由的理想生活,成都亦被视为最宜居的城市。而在这理想的慢生活中,茶是巴蜀人民必不可少的消遣。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故乡,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研究中国茶文化则离不
期刊
歌剧《白蛇传》是由当代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所创作,该剧获得了美国第95届普利策奖。作曲家以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将中国戏曲及民间音乐与西方的歌剧咏叹调及西洋乐器相结合,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它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是一部当代最新型的歌剧。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可能更看重的是声乐技巧、演唱、情感等,却恰恰忽略了声乐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意义的声乐美学。本文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白蛇传》的声乐艺术和表演
期刊
莆田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这项技艺源远流长,也是木工的一类,是木作中的细木作。几千年来,木雕文化和工艺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变得愈发富有内涵,木雕身上的每一次刀起刀落都是中华文化的烙卬。木雕工艺发展的区域也十分广泛,充斥着鲜明的地域文化与不同的个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同时,这项传统的工艺也将与时俱进,走向创新的道路。  中国木雕艺术早已横跨数千年的历史,被视为珍贵的艺术,
期刊
音乐与修辞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作为诗歌的形式被古希腊诗人吟唱,吟游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歌颂英雄事迹,其不仅仅是诗篇与故事,荷马史诗常被称为西方文化的奠基,在当今的希腊仍有很高的地位。本文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音乐修辞进行分析研究,解读古希腊荷马时代的早期音乐文化思想。  荷马时代是以传说中的盲人音乐家、弹唱艺人荷马的出现以及民间口头文学荷马史诗的流传而划分的时代。在诗歌的早期发展
期刊
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重要部分,左翼音乐运动的出现对后来我国音乐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空前绝后的作用。而田汉在左翼音乐中担起了主要创始人的角色,他同其他人做出了许多无法言说的努力,为我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本文就田汉与左翼音乐运动中的新音乐展开深刻探讨,使人共同感受中国“新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段值得人们关注和了解的经历。  从1931年到1932年,再到1937年,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
期刊
阿拉伯文书法和中国书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书写的内容、书写的工具、所具有的功能上。阿拉伯书法艺术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很长的适应期,逐渐具有中国色彩,受中国书法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阿拉伯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在中国,对阿拉伯文书法关注比较多的人员大部分是对伊斯兰教有所关注的人或者是常年在清真寺接触阿拉伯文比较多的阿訇、哈吉。  近年来,中国比较有名的研究阿拉伯文书法的有:陈进慧,
期刊
孟德斯鸠和卢梭都是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他们都非常重视自由,还为了实现自由提出了具有制度性的见解。但是,针对自由与平等、法律与自由等方面,两人又有不同的见解。孟德斯鸠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卢梭所占的立场是社会大众,主要秉承社会公正的理念,代表的是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主张崇尚君主、同王权妥协立宪,卢梭主张的是政治权利。  一、针对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有不同见解  在孟德斯鸠看来,自由和平等是在悠久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趋强烈。古筝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弹奏古筝既可以使人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又可以使人感悟传统文化底蕴,因此当前很多人学习古筝。本文介绍了学好古筝的四个要素,以供参考。  古筝是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古筝的历史较为悠久,据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古筝就在秦国流传,因此古筝又被称为秦筝。古筝是一种弹拨乐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