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现实主义”一词,来自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他将一出内容怪异的芭蕾舞剧取名为“une sorte de sur-realisme”,意为“现实之外”,其剧目的混乱荒诞性更是可以称观赏感受为“可接受范围之外”。芭蕾舞演员表演杂技,各种道具和音乐十分离奇,场面混乱不堪,反映出现代生活的喧嚣混乱。
超现实主义是奇异、非理性、幻想的统称。最初,在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动荡中诞生的超现实主义,是创作者自我思索以及对现实生活反思的革命力量,并非对现实生活的逃离。其以表现人类潜意识心理为主要探索方向,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不以逻辑与秩序作为表现对象,表现出的“真实”是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相融合。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从非理性的无意识个人感受出发,将受到理性控制的压抑全然释放,表现人类和社会真相。在现实控制之下,许多本能与欲望被压抑,能够真正展示人心理真实与原本面目的是现实之外的超然,也就是超现实世界,这就是人的深层心理无意识或梦境。结合弗洛伊德对人“意识”及对于“焦虑与本能生活”的探究,可以得出,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思想指向正是打破理性与意识的隔阂,追求力比多與本能的释放,将创作过程视为个人心理的自发表达,不受缚于任何道德及美学的自我对话。
一、超现实主义的“大众化”
在所有现代艺术的流派分支中,超现实主义应是大众最不具有的陌生感的艺术派别。作为一个在美学上、政治上、文学上、视觉上等都有所突破的文化载体流派,其作品内容的随意性,令观赏过程不会过于枯燥,大多数人都自认为相当了解。它是一幅风格怪异的钟表融化图,是带着皮草奇怪的杯具,是拼凑无序的剪贴画等。梦境与现实、隐喻与夸张、不和谐的组合、离奇的事件、捉摸不透的结果,或毛骨悚然,或神秘莫测。
与其他艺术不同,二战结束前后就终结的超现实主义精神延续至今。超现实主义现如今已经变一个日常词汇,也更像一个收纳器,每当几个貌似不相容的融的元素碰在一起时,如神秘的、奇怪的、孤僻的、怪异的等,它们似乎都是超现实主义。
与超现实主义作品风格有几分相似的达达主义主张破坏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系和习性,但达达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无法全面表现人类与社会,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刚好弥补了达达主义所缺失的人文关怀。受启于弗洛伊德梦境与无意识理论而生的超现实主义创作,其作品中不受礼仪束缚的真实思想与主题是许多艺术表现形式所缺少的。
除了上述提及的受众对超现实主义认知上的“大众化”。另一层面上的“大众化”,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表现的“无意识”,是大众皆具有的本能。
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中理性的构图与线条难以完全释放情绪与思想,在情感获得上难以做到“大众化”。与许多艺术作品激发受众的作品认同与共鸣的方式不同,超现实主义力图让受众面对触目惊心的词语与意象,从而揭露人类思想里的堕落。这就是超现实主义“大众化”的另一层含义。
二、本能“无意识”下焦虑心理为依托的超现实主义创作
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对整个社会彻头彻尾的抨击拉开了序幕。左派的布勒东希望通过唤起中产阶级的危机感,深入他们的无意识,将有思想、有创作冲动人的内心所“焦虑”的实质呈现在作品中,展现以前那些为了体面而被压制的不体面的秘密。换句话说,把理智的现实和完全下流的(超现实主义主张中所谓的真实)现实在一种不相称的结合中放在一起,造成不安。
创作者深入无意识的自由创作空间中,得以解放,释放压抑、展现焦虑。在超现实主义反理性的思想、言语和行为的作用下,现实被颠覆,导致大众迷失理性方向,从而重新思考整个世界。
以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为例,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的独特与成功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创作者深入无意识的自我对话,即将内心的本我挖掘出来,或展现个人又或展现社会现象等。这个无意识的本我呈现在画作上更多地可以说是创作者的“焦虑”。
“焦虑”作为一种人正常的心理活动,人们却难以详尽地对其进行论述与分析,原因不是观察不周,它是最普通的也最为人所熟知的现象,而不需要思辨的事物往往更易造成遗忘与难以表现。现实主义可以表现多方面的事物,但始终不及超现实主义表现的深入。
弗洛伊德提出,焦虑的分析阐述十分困难,原因正如上述所言。但焦虑最终的呈现,是一个“假设”的过程,即介入适当的抽象观念用以整理和说明观察所得到的材料。
由此,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呈现,就是一个深入个人无意识,将个人的本能思想进行假设,继而物象化为画作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焦虑的物象化”。
对于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讲,焦虑是一种“苦乐”的状态。创作者在无意识的本能中抵抗他们所焦虑的情感,但又同时寻找焦虑的根源,将此种焦虑加工为画作的过程又是他们缓解“神经症焦虑”的有效途径。
与“神经症的焦虑”并发的是“客观焦虑”。客观焦虑也可称为“焦虑的准备”,此种准备乃产生了焦虑的反应。
焦虑的反应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焦虑的发展”,此种途径是超现实主义创作者成就作品的主要方式,创伤经验性的重复,以一种信号为限,或逃避或自卫,终于能够适应危险的新环境,接受并将其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第二种则是与成就超现实主义创作者相悖,因焦虑的发展而枯竭,终不能面对其焦虑选择逃避。
艺术家较为敏感的感受力与良好的表现力,一直是一件艺术品成功的重要因素。焦虑给予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良好的创作启发。
三、残酷天堂《记忆的永恒》
超现实主义应是最纯粹状态下的不自觉。艺术家自发地进行写作或绘画,不受任何有意联想、明确意图和成见控制。作品所呈现的应是第一个进入头脑的东西带有恍惚的美感与“自我对话”的执着。
当众多艺术家在进行无意识图像创作之时,达利正从另一个角度实现超现实主义。他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是通过梦境来描绘,使混乱成为一种体系,以彻底摧毁现实的世界。将自己变得恍惚,至偏执临界的状态,他逼真地描绘了非真实的景象,使得受众的观赏体验更加强烈。
图1 《记忆的永恒》
弗洛伊德“梦境更加现实”的理论给予了达利更多的灵感,达利心思、技巧细腻绘画技术以及色彩的运用都十分精湛。他成功地使观赏者在看了他的作品后感到不安。《记忆的永恒》(见图1)中有地中海以及矗立在西班牙海岸东北边的悬崖,不远处是达利的故乡。但黑色的阴影在海面上,使画面的氛围十分凶险。所有被困在其中的事物变得软绵绵,并开始腐烂。那是时间的尽头、生命的尽头。达利对时间无情以及死亡恐惧的焦虑在自己的画作中都体现出来。
达利将画的背景设置在一个众所周知的人间天堂,通过把这个丑陋的超越现实的画面植入人们的脑海中,毁掉观赏者愉悦的观赏过程,让自己焦虑得到展现的同时,也表现给受众。
曾担任过精神病科护理员的布勒东认为,精神病人是最为诚实的。纵观整个超现实主义流派作品,每一个作品、每一位艺术家都是诚实进行“自我对话”的坦诚者,深入自己或阴暗或美好或丑陋或不堪的无意识,释放压抑、展现焦虑,带领受众重新审视生命。
(重庆邮电大学)
作者简介:邵晓彤(1994-),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新媒体。
超现实主义是奇异、非理性、幻想的统称。最初,在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动荡中诞生的超现实主义,是创作者自我思索以及对现实生活反思的革命力量,并非对现实生活的逃离。其以表现人类潜意识心理为主要探索方向,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不以逻辑与秩序作为表现对象,表现出的“真实”是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相融合。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从非理性的无意识个人感受出发,将受到理性控制的压抑全然释放,表现人类和社会真相。在现实控制之下,许多本能与欲望被压抑,能够真正展示人心理真实与原本面目的是现实之外的超然,也就是超现实世界,这就是人的深层心理无意识或梦境。结合弗洛伊德对人“意识”及对于“焦虑与本能生活”的探究,可以得出,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思想指向正是打破理性与意识的隔阂,追求力比多與本能的释放,将创作过程视为个人心理的自发表达,不受缚于任何道德及美学的自我对话。
一、超现实主义的“大众化”
在所有现代艺术的流派分支中,超现实主义应是大众最不具有的陌生感的艺术派别。作为一个在美学上、政治上、文学上、视觉上等都有所突破的文化载体流派,其作品内容的随意性,令观赏过程不会过于枯燥,大多数人都自认为相当了解。它是一幅风格怪异的钟表融化图,是带着皮草奇怪的杯具,是拼凑无序的剪贴画等。梦境与现实、隐喻与夸张、不和谐的组合、离奇的事件、捉摸不透的结果,或毛骨悚然,或神秘莫测。
与其他艺术不同,二战结束前后就终结的超现实主义精神延续至今。超现实主义现如今已经变一个日常词汇,也更像一个收纳器,每当几个貌似不相容的融的元素碰在一起时,如神秘的、奇怪的、孤僻的、怪异的等,它们似乎都是超现实主义。
与超现实主义作品风格有几分相似的达达主义主张破坏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系和习性,但达达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无法全面表现人类与社会,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刚好弥补了达达主义所缺失的人文关怀。受启于弗洛伊德梦境与无意识理论而生的超现实主义创作,其作品中不受礼仪束缚的真实思想与主题是许多艺术表现形式所缺少的。
除了上述提及的受众对超现实主义认知上的“大众化”。另一层面上的“大众化”,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表现的“无意识”,是大众皆具有的本能。
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中理性的构图与线条难以完全释放情绪与思想,在情感获得上难以做到“大众化”。与许多艺术作品激发受众的作品认同与共鸣的方式不同,超现实主义力图让受众面对触目惊心的词语与意象,从而揭露人类思想里的堕落。这就是超现实主义“大众化”的另一层含义。
二、本能“无意识”下焦虑心理为依托的超现实主义创作
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对整个社会彻头彻尾的抨击拉开了序幕。左派的布勒东希望通过唤起中产阶级的危机感,深入他们的无意识,将有思想、有创作冲动人的内心所“焦虑”的实质呈现在作品中,展现以前那些为了体面而被压制的不体面的秘密。换句话说,把理智的现实和完全下流的(超现实主义主张中所谓的真实)现实在一种不相称的结合中放在一起,造成不安。
创作者深入无意识的自由创作空间中,得以解放,释放压抑、展现焦虑。在超现实主义反理性的思想、言语和行为的作用下,现实被颠覆,导致大众迷失理性方向,从而重新思考整个世界。
以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为例,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的独特与成功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创作者深入无意识的自我对话,即将内心的本我挖掘出来,或展现个人又或展现社会现象等。这个无意识的本我呈现在画作上更多地可以说是创作者的“焦虑”。
“焦虑”作为一种人正常的心理活动,人们却难以详尽地对其进行论述与分析,原因不是观察不周,它是最普通的也最为人所熟知的现象,而不需要思辨的事物往往更易造成遗忘与难以表现。现实主义可以表现多方面的事物,但始终不及超现实主义表现的深入。
弗洛伊德提出,焦虑的分析阐述十分困难,原因正如上述所言。但焦虑最终的呈现,是一个“假设”的过程,即介入适当的抽象观念用以整理和说明观察所得到的材料。
由此,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呈现,就是一个深入个人无意识,将个人的本能思想进行假设,继而物象化为画作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焦虑的物象化”。
对于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讲,焦虑是一种“苦乐”的状态。创作者在无意识的本能中抵抗他们所焦虑的情感,但又同时寻找焦虑的根源,将此种焦虑加工为画作的过程又是他们缓解“神经症焦虑”的有效途径。
与“神经症的焦虑”并发的是“客观焦虑”。客观焦虑也可称为“焦虑的准备”,此种准备乃产生了焦虑的反应。
焦虑的反应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焦虑的发展”,此种途径是超现实主义创作者成就作品的主要方式,创伤经验性的重复,以一种信号为限,或逃避或自卫,终于能够适应危险的新环境,接受并将其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第二种则是与成就超现实主义创作者相悖,因焦虑的发展而枯竭,终不能面对其焦虑选择逃避。
艺术家较为敏感的感受力与良好的表现力,一直是一件艺术品成功的重要因素。焦虑给予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良好的创作启发。
三、残酷天堂《记忆的永恒》
超现实主义应是最纯粹状态下的不自觉。艺术家自发地进行写作或绘画,不受任何有意联想、明确意图和成见控制。作品所呈现的应是第一个进入头脑的东西带有恍惚的美感与“自我对话”的执着。
当众多艺术家在进行无意识图像创作之时,达利正从另一个角度实现超现实主义。他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是通过梦境来描绘,使混乱成为一种体系,以彻底摧毁现实的世界。将自己变得恍惚,至偏执临界的状态,他逼真地描绘了非真实的景象,使得受众的观赏体验更加强烈。
图1 《记忆的永恒》
弗洛伊德“梦境更加现实”的理论给予了达利更多的灵感,达利心思、技巧细腻绘画技术以及色彩的运用都十分精湛。他成功地使观赏者在看了他的作品后感到不安。《记忆的永恒》(见图1)中有地中海以及矗立在西班牙海岸东北边的悬崖,不远处是达利的故乡。但黑色的阴影在海面上,使画面的氛围十分凶险。所有被困在其中的事物变得软绵绵,并开始腐烂。那是时间的尽头、生命的尽头。达利对时间无情以及死亡恐惧的焦虑在自己的画作中都体现出来。
达利将画的背景设置在一个众所周知的人间天堂,通过把这个丑陋的超越现实的画面植入人们的脑海中,毁掉观赏者愉悦的观赏过程,让自己焦虑得到展现的同时,也表现给受众。
曾担任过精神病科护理员的布勒东认为,精神病人是最为诚实的。纵观整个超现实主义流派作品,每一个作品、每一位艺术家都是诚实进行“自我对话”的坦诚者,深入自己或阴暗或美好或丑陋或不堪的无意识,释放压抑、展现焦虑,带领受众重新审视生命。
(重庆邮电大学)
作者简介:邵晓彤(1994-),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