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博·悟”之旅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z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学科教学中,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学校在品社学科教学中引入博物馆资源,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字词溯源中探寻 “和谐”
  字词溯源的目的是,以文物为载体,重新解读文字或者词语的本意,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与道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了解字或词的本意并解读其背后的人文思想。
  例如,在讲授《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教师从追溯“心有灵犀”这个词语的本意开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以猜成语的游戏引出“心有灵犀”这个成语,随后问学生“灵犀”是什么、为什么它可以沟通两个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分析出词语的本意,引出犀牛这种动物。接着,教师继续提问:“犀牛今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非洲,我们国家并没有,可是为什么祖先却说它是通达信息的灵兽呢?难道古代的中国真的有犀牛?”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探寻文物,最终发现犀牛确实曾在中国的土地上大量存在过,但由于人类的猎杀导致了这一物种从中国的土地上消失了。通过分析文物背后的故事,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明白了保护动物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联。
  在猜想实证中感悟“文明”
  将博物馆资源引入课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文物上的有效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分析对问题进行猜想,同时给猜想提供一个合理、科学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例如,在《奇妙的小口尖底瓶》一课中,教师首先呈现小口尖底瓶的基本信息,之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吗?”并引导学生从材质、花纹、外形、拍印痕迹等方面仔细观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推测,得出“可能是汲水器”的结论。“但是,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水瓶可不太一样!”通过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尖底”“双耳”等特点上。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想推测—调整猜想—揭开谜底—获得新知”的过程,了解到文物中所蕴含的令人惊讶的古老科技,感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进程。
  在模拟表达中激发“爱国”
  新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元素,组织学生通过模拟表演来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与讨论中寻找解决的方法,从中感悟祖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北京人的生活》一课中,教师在介绍北京人的时候,紧紧抓住“火”这一典型的文明标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首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火在原始人生活中的用途。然后,学生通过模拟表演的形式复原远古人用火的场景,感悟火在人类生存发展乃至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对表演后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把对“火”在人类生存中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进一步感悟祖先的伟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爱国情怀。
  在摹写创作中寻找“友善”
  在美术或艺术课程中,观察描摹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它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融汇在文物之中的艺术内涵、文化内涵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探寻文物不同的艺术背景,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例如,《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课中,教师将体现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敦煌壁画作为切入点,从纹饰、色彩、构图以及画面含义等方面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尝试进行描摹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典型纹饰来自于哪个国家、体现什么思想内涵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壁画中都能看到西方的元素?这说明了什么?”对此,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最终发现古人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兼容并包的大国情怀,而这份大国情怀所展现的便是中国人的“友善”。
  在劳作识技中体悟“敬业”
  如果说文物是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凝聚其中的便是以技艺、技术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技术与技艺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学习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文物的制作技法,并尝试动手制作,他们不仅了解了传统的手工技法,同时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到一种工匠精神,而这就是敬业。
  例如,在《古老的科技成就——印刷术》一课中,教师将印刷用的雕版和活字版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尝试操作。活动前,教师不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反复的尝试和练习中,发现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区别,感悟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印刷术的发展与技法操作有了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感悟到工匠精神和敬业的真正含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利用博物館资源开展具有品德与社会学科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但是,打开传统课堂的大门,引入鲜活的教育资源,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路径,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编辑 _ 汪倩
其他文献
自宋以来,李公麟作为文人画历史上之集大成者,承前启后,加之其儒释道贯通的综合素养,使得其绘画充满着“士画”的诗性和禅境的虚空。除人物、鞍马绘画之外,其在山水画方面之
李鹏撰文《日本传统工艺精神》指出,日本的手艺人阶层和传统工艺精神伴随着“城下町”形成,阶层和身份的相对固化使手艺人安于职业,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工艺精神,顺畅的近代
明代皖南地区作为朱元璋的根据地,农业产品进入商品化快速的发展,明代大部分的重要商业产品都是出自皖南地区,在明朝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手工业更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郑板桥不仅是扬州的文化名片,更是扬州的一个文化符号。作为“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他的声名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文书画成就上,还在于他耿直刚正的士人品格向来为人所乐道。前者从随处可见的“难得糊涂”字画上可见一斑,后者则有无数流传甚广的趣闻佳话可以佐证。他的名字不仅凝结了一个城市盛世的记忆,更绵延着一种文化精神和品格。  综观郑板桥的一生,名如其人,如同一座桥架在他的出生地兴化、寓居地扬州和为官地山东之间,
“以大观小”之法的提出在沈括所处的北宋时期是非常具有假设性和预见性的,它最具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否定和批判了一种常识,在批判的同时又使他自己面临一种被批判和被否定的
1954年6月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的理查德·汉布尔顿(Richard Hambleton)是东村艺术运动依然健在的成员,被誉为不受重视和关注的街道艺术“教父”之一。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而提升学生素养的载体是学校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学校多措并举、层层推进,促进学生的发展。  1.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编辑出版了《兴华中学校本课程纲要》,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实现校本课程的多元化、特色化,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搭建平台。如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课程计划中,让传统文化课程走进课堂。以语文、
期刊
为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的想象力和领袖气质,学校进一步完善了“APC ”艺术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国家艺术课程、礼乐文化课程、艺术活动课程、民族艺术课程、家庭艺术课程为重点的艺术教育体系。“A”,即Art(艺术);“P”,即Precedence(优先);“C”,即Course(课程);“ ”,指的是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国家艺术课程。严格按照课程要求安排学时,一至五年级4学时,六年级2学时。在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