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蒿坡村消失的古迹之河道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2685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蒿坡村地处华北平原偏东部、沧州市西北30千米处,位于子牙新河北、黑龙港河西支和中支的中间,今属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曹寺乡管辖。这里曾经是县政府所在地,青沧战役前线指挥部就在这里。受地貌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西蒿坡村为之骄傲的古迹——河道荡然无存。经过深入挖掘,笔者试图再现其曾经的风貌。
  一、黄河故道
  《沧州水利志》记载:从远古时期开始(距今8000多年),因无堤防束缚,古黄河在下游平原沃野间自由漫流,遂成多股河道。《山海经·山经》(春秋战国时期著)和《尚书·禹贡》(春秋战国时期著,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可谓是最早记载黄河古河道的古文献,其记载的河道分别称《山经》河和《禹贡》河。两者在今深州市附近分道而流,《禹贡》河折向东,经今沧州市青县西南入海。而《山经》河为“九河”中最北的一支徒骇河,在今天津市区南入海。汉代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公元前22世纪,由于人为疏导(即大禹治水),黄河在河南浚县附近往北分出一条支流,即禹贡河,北流至天津附近入海。
  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考证和1990年地貌调査资料显示,《禹贡》河的大致走向是:河南浚县北流,经内黄县(属河南安阳市辖)、曲周县(属河北邯郸市辖)、巨鹿县(属河北邢台市辖)至武邑县(属河北衡水市辖)、东北流向献县、河间、沧县、青县(皆属河北省沧州市辖),又向东北流,在天津南入海。
  西周时期,黄河水曾一度全部集中在北支河道里,东支河道(即流向江苏、安徽的河道)基本断流。
  宋元祐七年(1092),河水大部东流。元祐九年(1094),“创筑新堤七十余里,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元符二年(1099)六月,黄河于内黄县决口,东流断绝,又向北流,重新冲出一条河道,仍至乾宁军(今青县)东北一带入海。这次北流经内黄、馆陶、平恩(今曲周县东南)、清河、南宫、信都(今冀州)、枣强、衡水、武强、深州、乐寿(今献县),至乾宁军。
  金明昌五年(1194),“河决阳武(今原阳县,属河南新乡市辖)故堤,灌封丘(属河南新乡市辖)而东”,决水大致经由封丘、长垣(属河南新乡市辖)、东明(属山东菏泽市辖),往东南至江苏徐州以南汇入淮河,结束了流经沧州的历史。
  西蒿坡村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偏东、青县西南部,位于河间市东北方向。这里的地表土层由灰黄色、棕黄色和洪水沙土构成,地面平坦,呈西南东北缓降地貌。村西、村东两侧是西南、东北走向的洼地(指东西冯村到后牛圈头一带,皮庄子老村到潘召官村东一带),比西蒿坡村地势低将近一米,据《大城水利志》记载,这是典型的冀中凸起与凹陷构造。而黑龙港河西支河与中支河走向均与这一地貌走向一致,说明这里曾经是黄河古道流经之处,使得这一带远看地势平坦,近看却又凹凸不平。
  西蒿坡村东北方向37千米的马厂镇刘世印屯村南就有一条黄河古道(曾经挖出很多船舶古物)。由此可以大体分析出黄河故道的大致流向:河南浚县—内黄—河北临漳—馆陶—曲周—清河—南宫—冀州—枣强—武强—深州—献县—沙河桥—崇仙—西蒿坡—艾辛庄—东空城—耿官屯—刘世印屯—静海小王庄—天津大港,西南东北走向,西高东低,依势而成河道。
  元代御史萨都剌赴河间、沧州审察刑狱时,写下了诗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意思是说,很久以前这里是黄河故道,现在都变成沃野千里的耕地,以前的小道也变成了通津大道,曾经的沧海桑田都已成为过去。
  二、东河
  现在的东、西蒿坡村之间依稀可看到一段三四十米宽的河沟,在1990年之前,河道尚有六七十米宽,有的地方深二三米,以后随着村民建房,这条河逐渐被垫成宅基了,就是现在崔家坟西北角那个水坑往东北方向,到学校西侧水坑处。再往北古河的痕迹非常明显,过了马路往北,就没有一丝河的踪迹了。但是,到了前牛圈頭和后牛圈头村中间就又有了河的痕迹,尤其是曹寺乡烟花厂那一带往东北,都是河的痕迹,沿着痕迹往东北到周庄子、顾庄子直到王召庄砖厂,再往东北就与黑龙港河西支重叠了。位于西蒿坡小学北侧的东河遗址如图2所示。
  但是,曹寺乡东艾辛庄和西艾辛庄村南也有河的痕迹,这条河同样呈西南东北走向,西南方向来自西蒿坡村,这条河从东艾辛庄村东面往北到了曹寺村西,与来自曹寺乡的卞召官村东和潘召官村东的旧河交汇在一起。
  有人说,西蒿坡村的东河到了村东北,沿着东蒿坡村后往东到了卞召官村南,从卞召官村东南往北到潘召官村东,再往北到了曹寺村西。从现在的地貌来看,在卞召官村东侧和潘召官村东侧的古河痕迹非常明显。东河是往东到了卞召官村,还是往北到了前后牛头村,抑或往东北到了东、西艾辛庄村呢?史书没有记载,人们也没法验证,只有等地理专家来鉴定了。
  那么在西蒿坡的东河往南到哪儿呢?这条河往南从北官亭老村西经过,往西南到野兀屯老村东,然后到崇仙村东,转而往西南奔河间黎民居方向。过去,崇仙村东边地势非常低矮,老人们说那里是一条河,因为年代久远,都说不清是什么河。
  不过,现在后吴召村西的黑龙港河往北却有两条枝杈,一是正北通往王庄子村西的朱家河,一是往西北的断头河。这条通往西北的断头河,正是通往北官亭老村村南和野兀屯老村村东的那条旧河,与通往西蒿坡村的东河接上了头。
  从曹寺乡西南部到崇仙一带七岔八拐、纵横交错的古河流地貌来看,这里在很久以前曾是黄河纵横肆虐的地方。
  位于西蒿坡村东侧的这条河叫东河,这条河什么年代形成呢?史书上没有记载,经查阅,《沧州水利志》《青县水利志》《沧县水利志》《大城水利志》均无记载。那么,根据过去西蒿坡村东河的河床高于两侧地面的情况,其很有可能就是黄河故道,因为黄河水中的十方水含有六方沙子,所以只有黄河才能高于两侧地面。每当洪水过后,人们就要挖沙清淤以加深、加宽河床,挖出来的沙子自然要就近堆砌到河两侧作为护堤之用。这样年复一年的淤积、清淤,黄河就成了地上河,这就是东、西蒿坡的村名中有个坡字的由来。   从黄河故道流向来看,从河间东北进入青县西南,应该就是从崇仙到西蒿坡再往东北到运河东的刘世印屯村(位居青县东北方向),直到入海。只是随着黄河的治理,到了明朝洪武初年,黄河终于彻底改道,向东流向山东,不再进入河北地界。
  通过后人在东河两侧挖土来看,两三米深的土层还是黄沙土,再往下挖到四五米深时就是黑土了,因此,老人们说东河还是一条“铜帮铁底河”,因为河的两侧是黄土,河底是黑土,黄为铜、黑为铁,只有黄河才具有此土质。
  这就充分说明位于西蒿坡村东的东河是黄河故道。
  三、朱家河与蒿坡仓
  明代,青县境内有三座朝廷粮仓,其中西蒿坡村就有一座,谓之“蒿坡仓”。
  中国最早的粮仓储备制度起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以后,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每个县都有储备粮仓,称之为“常平仓”,由专人管理,连县令都不能随意支配,即使发生自然灾害,出现粮荒,也不能擅自动用,需要向朝廷申报,经批准后才可开仓放粮。这种常平仓的使命跟今天的国家粮库类似,一是作为救灾储备,二是平抑粮价。
  仓基一般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西蒿坡村的东河因为是黄河旧道,千年的淤积造成河床两岸地势很高,是晾晒、存储粮食的一个非常理想的处所。另外,西蒿坡处于大运河西部三十多里的地方,便于收购方圆几十里范围内的粮食。
  西蒿坡村东二里之处有一条河,它是黑龙港河中支河,人们习惯叫它朱家河,它是“朱家运粮河”的简称。古时没有运输车辆,货物全靠水路运输,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有了运粮河,且走向各异、里程不一。
  河北境内的朱家运粮河起自明朝初期,朝廷将中原各地的粮食经水路运往北京,谓之朱家运粮河。这条河的源头起自哪里,史书没有记载,但笔者经过查阅《河北市县简介》《鸡泽县志》《衡水市志》《武强县志》《献县志》《泊头志》《沧县志》《河间县志》《青县志》《沧州水利志》和《青县水利志》后,了解了这条古河道的大体流经方向。河南浚县—邯郸临漳县—鸡泽县(至此两股客水汇集北上,即一支南来的黄河水、一支西来的太行山水),经邢台巨鹿县—衡水湖—武邑县—沧州泊头市—献县—滄县—青县的曲头、吴召、皮庄子后,又北经厚召官—东艾辛庄—王召庄—胡店子到东空城,跟几条来自黑龙港河东、西支河汇合后转向东北入天津。沿途平原广袤,土地肥沃、良田万顷,盛产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它是保证粮食平稳运向北方的重要通道(此河道跟大运河平行,是两条保障明朝安定的生命线)。可惜,此条运输线因多次黄河淤积,水源不足,河道干涸,航运随之废辍,逐渐被后来居上的子牙河所代替。
  另据《大城水利志》记载,1278年,里坦村南有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运粮河(朱家河)。这说明现在的朱家河走向跟当时相比发生了变化。不过,在后吴召村西北,这条河有个分岔,其中一个分叉就是朝向西北,现在已成断河,这条断河就是往西蒿坡方向去的,至于是不是从西蒿坡再往西北到里坦(《大城县志》记载,里坦古时是一处晒米滩,叫米滩,后来误传谐音为里坦),到了里坦后又往哪儿方向去了,史书没有记载,笔者不敢妄言。
  《青县志》《沧县志》《泊头志》《大城县志》都有关于朱家河的记载,这就充分说明朱家河的历史是很早的了。
  因为有了朱家河,才有了蒿坡仓。
  (青县税务局)
其他文献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判家,从现代角度看,其创作思想仍存在研究价值。李渔生平跌宕起伏,作品强调生活化与虚化,强调创作主体作用。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李渔文学创作思想,结合实际探讨其文学创作思想内的现代性元素,了解李渔文学思想的同时挖掘其创作思想内的主体特征,旨在从现代创作发展眼光看待李渔文学作品,推动现代文学创作的独创性进步。  明清时期,以文学批评为中心的文学家包括李渔与金圣叹。相较于金圣叹,李渔
期刊
古筝曲《大漠行》将中东异域风情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展现阿拉伯民族风情的同时,讴歌古丝绸之路的盛况,使人们追溯盛唐文化的辉煌。本文以《大漠行》为赏析对象,分析中国乐器与阿拉伯乐曲風格融合带来的不同音乐景象,使人在乐曲中净化心灵、丰富想象,感受古代文化的绚烂辉煌。  作为洋溢着唐文化的音乐作品,《大漠行》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音乐风格,旋律中渗透东方民族的审美情怀。充满阿拉伯民族风情的乐曲让聆听者联想到壮
期刊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王尔德使用了一种类似于奇幻主义的写作方法,使得现实与虚拟现实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联系。现实中的道林·格雷是美的,虚拟现实里画像上的道林·格雷又是丑的,两者之间通过道林·格雷这个介质来承接,使得他的美与丑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某种同一性,由此将当时伦敦上流社会人性中的丑恶揭示出来。  一、概述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著名
期刊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在小说《雾都孤儿》中真实、露骨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和资本主义的黑暗。从创作背景来看,作者运用文学手段揭露社会深层矛盾,《雾都孤儿》体现出两种极端人性,流露出作者对幸福与美好的强烈渴望。  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英国社会存在十分严重的阶级矛盾,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狄更斯创作了自己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雾都孤儿》。这部小
期刊
美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坎坷而艰难的发展,该阶段的现代文学作品中,超前的思想、多变的叙事手法、灵活的文体表达已屡见不鲜,时代环境、科技文明发展进步等影响着不同时期的美国现代文学作品生态观。按照美国现代文学发展特征、生态观演变趋势,美国现代文学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实验期、雏形期三个阶段进行生态观解读。  一、萌芽期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萌芽期的美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阐释了三种不同的生态观,分别是环
期刊
角田光代小说《树屋》以日本平民家族藤代家为主人公,通过讲述三代家族成员生活史,将侵华战争、“东北开拓团”事件、战后学生运动、浅见山庄事件、漫画文化、泡沫经济及其破灭、熊猫赴日、奥姆真理教沙林毒气事件穿插其中,是一部以战争为大背景将历史照进现实的“大小说”。本文基于日本近现代史视角,以《树屋》为中心,研究角田光代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形象。  一、研究背景  现代女作家角田光代与吉本芭娜娜、江国香织同被誉
期刊
“返乡”是现当代文学中不断被书写的主题,故乡既可以指向给予作者丰富生命体验的实体家乡,又指向现代人在精神失落后追寻的灵魂栖息地。从《高老庄》和《秦腔》,贾平凹笔下的农裔知识分子经历了从归乡到弃乡的人生体验,其间展现了城市文明对传统文明的逐步侵蚀。传统文明的场域变成荒野,进一步带来知识分子精神救赎的幻灭,这一创作指向的转变体现了作者对返乡困境和文化流失的思考走向成熟。  “返乡”是现当代小说中经久不
期刊
《潘菲洛夫28勇士》是由俄罗斯导演基姆·德鲁日宁和安德烈·谢罗帕联合执导并于2016年11月24日在俄罗斯上映的影片。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德国法西斯军队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的疯狂进攻,苏军潘菲洛夫少将统领下的步兵第316师第4连28名战士誓死抵抗德军,坚守阵地,最终成功阻挡德军坦克部队前进。本文将围绕28位勇士的感人事迹,从保家卫国的信念、舍生取义的行动、爱国精神的传达三方面对
期刊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女魔头与公司新人之间的碰撞非常精彩,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经典的台词。这些经典台词的艺术审美非常高,颇具研究价值。本文对影片中经典台词进行分析,这些经典台词不仅营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而且深刻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该部电影。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讲述了刚刚进入社会的女大学生安迪,应聘到一家时尚杂志做主编助理,安迪
期刊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小说作品之一,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将其改编为歌剧,重点突出两大主题,即爱情和告别。本文重点分析了歌剧《茶花女》第三幕中维奥莱塔的人物塑造,探寻其悲剧魅力。  一、《茶花女》原著作者与歌剧作者简介  (一)原著作者小仲马的立意  小仲马出生在巴黎,是大仲马的私生子,自小遭受世人非议,童年备受欺凌和讥讽。但父亲的文学基因使他很小就展露出艺术才华,相继写成《茶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