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雾都孤儿》对人性的剖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w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在小说《雾都孤儿》中真实、露骨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和资本主义的黑暗。从创作背景来看,作者运用文学手段揭露社会深层矛盾,《雾都孤儿》体现出两种极端人性,流露出作者对幸福与美好的强烈渴望。
  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英国社会存在十分严重的阶级矛盾,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狄更斯创作了自己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雾都孤儿》。这部小说以伦敦为故事背景,站在同情的角度描述了主人公奥利弗波澜起伏的命运。其真实地刻画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出诸多不公平现象和社会矛盾,同时通过塑造主人公和其他怀有正义的人物形象,告诉人们黑暗与邪恶永远无法取代光明与善良。
  一、《雾都孤儿》中体现的两种极端人性
  小说《雾都孤儿》中,作者详细描绘了人性的善恶与美丑,主人公身上始终携带善良与光明,但同时作者运用文学手法刻画了其他角色内心的丑恶与黑暗。
  主人公奥利弗从小生活在伦敦的一家孤儿院中,他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作为慈善机构,孤儿院应该充满善意和关怀,却始终没有保持它该有的清白。受资产阶级功利化思想的影响,黑心的孤儿院管理者常常克扣孤儿们的伙食,让身躯弱小的孤儿们从事繁重的工作,更别提给予孤儿们正规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妄想。小说主人公奥利弗由于想得到一份餐饭而被施以严厉的体罚。在这样充满丑恶的环境中,奥利弗始终保持纯洁美好的内心。当身边的每个人都变得污秽不堪、自私自利时,奥利弗表现出的善良让人心生怜爱。
  费金是小说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他的性格和品德与奥利弗有云泥之别。除奥利弗之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几乎都被利益驱使,他们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为了得到金钱做出偷鸡摸狗、杀人放火之事,甘心沦为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小机灵”与主人公奥利弗年纪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黑暗势力的熏染,他逐渐变成一个丧失道德、坏事做尽的小混混,每做一件坏事,他不但没有良心的愧疚与自责,反而觉得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反面人物费金正是这样控制与熏染这些孩子,在费金操纵之下,孩子们沦为凄惨的受害者,这个诱使孩子们做坏事的恶人简直就是一个人性和道德沦丧的恶魔。在小说中,费金其实代表英国社会中的一众黑暗群体,在这样的黑恶势力中,根本看不见一丝善良和光明。他们将从事犯罪活动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如果不做坏事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人性的丑恶已经深入骨髓,他们永远无法改邪归正,除非生命终结,才会停止暴行。
  小说中还有邦布尔和利姆金斯这样的人,他们总是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实际上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丑恶嘴脸,善良之人备受折磨,险恶之人耀武扬威,这些所有的痛苦和不幸归根结底是因社会中的罪恶而起。
  作者对主人公的善良纯真与其他恶人的黑暗进行深刻的对比描写,展现了两种极端的人性特征,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存在的严重道德问题。小说极力突出两种极端人物形象的特点,其目的在于让读者对人性审视得更加透彻和深刻。
  二、《雾都孤儿》中对幸福的渴望
  (一)同情心渴望
  《雾都孤儿》是一部现实批判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的文学作品,小说通过扫描式的手法将19世纪初英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全面地展现给读者。在作者所描绘的几乎满是黑暗的画面中,人们依旧能看到人性闪烁的光明,看到作者狄更斯将自己的心灵慰藉融入作品中。
  南希是小说体现人物双重矛盾的重要形象。南希是一个盗贼的情妇,听起来她似乎和善良没有丝毫的联系,但是在小说中,她亲密地让主人公奥利弗坐在她身边,像个姐姐一样教他打牌,这些行为举止都能看出这个人物的反差。南希虽然与盗贼长久厮混在一起,但实际上她渴望有一份正当职业,内心也受她当下所行罪恶之事的折磨。她表面上与盗贼为伍,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做盗窃之事来维持生计,但是她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正确的价值观。她想要忠诚于自己所爱之人,但是同时备受违背良心的煎熬。最终,她决定帮助奥利弗,当她得知奥利弗的身世即将被埋没时,南希彰显了她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看到奥利弗遭到伤害时,她挺身而出保护主人公,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矛盾的人物注定只能拥有悲惨的结局。
  (二)光明期盼
  小说从深层次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丑恶行为,同时作者将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文情怀和美好向往抒发得淋漓尽致。小说中,主人公奥利弗受坏人逼迫去做偷窃之事,遭到别人的毒打,在这样一个充满丑恶与报复的环境中,奥利弗的心灵受到重创,但是他始终没有生出伤害和报复他人的想法。从种种情节中可以看出,一些生活所迫、无奈从事不法行为的人,当他们面临道德和良知的拷问时,他们依旧会选择用自己的善意和勇敢来与世界上的不公平做斗争,从他们内心可以感受到被黑暗的外壳所包裹的光辉。在塑造奥利弗这个人物时,作者将自己心中对光明的期盼和对人性的守望寄托于主人公身上,这样的故事情节反映出极具意义的社会价值。
  作者的这样一种创作手法已经超越了对小说艺术本身的升华,折射出自己对人性的美好向往,意图将自己的文字融入丑恶与善良的刻画,让更多的人体会和相信人性应该是光明的,世界理应平等与自由,充满关爱与善良,进而改变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丑恶行为和污秽风气。
  (三)惩恶扬善
  作家在对人物的塑造手法上有十分明显的倾向。作者一直向读者传达,内心真正善良纯洁的人是不会受邪恶之风渲染而黑化的,小说中的善良人物形象已经脱离了社会实际。这些理想主义人物与社会的丑恶似乎没有半点关系,被束之高阁,用中国的话说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觉,像奥利弗和南希这样的人虽然身处污浊的环境中,但是内心的纯净和善良始终“出淤泥而不染”。南希虽然有过许多做坏事的经历,但是在面对同伴被胁迫遭受欺压时能够勇敢地挺身而出,伸张正义,这是作者恰到好处的创作手法,作者留给读者思考人性的空间。小说中,正义总在某个离奇故事的关键时刻突然出现,在一个绝望无助的边缘突然峰回路转,这样的方式既能让读者为主人公感到欣慰和幸运,又能彰显作者心中对光明和正义的渴望。尽管这样的情节与情怀没有太牢固的现实依据作为支撑,现实中几乎没有这样出人预料的奇迹时刻,但是作者通过这种创作手法告诉读者:善意应该得到发扬,正义应该成为人们内心最坚实的力量,而丑恶与黑暗经受不住光明的考验,会被万世唾弃,永不见天日。
  三、结语
  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将人性的善与恶植入作品的人物形象中,现实社会难以完成的夙愿在精神世界中通过奥利弗辗转曲折的命运完成。这不仅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写作艺术手法,更体现出作品中所展现的渴望自由平等与公平正义的精神内涵,向世人傳达出自己对光明与美好的希冀。《雾都孤儿》正是凭借这种特殊手法,激起读者心中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期待,引发读者对人性和道德发展的深入思考。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成程(1985- ),女,江苏南通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职业教育、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作为20世纪小说史上的璀璨篇章,乡土小说的历史脉络从20世纪20年代书写至今。2010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登载《中国在梁庄》,这部小说第一次以非虚构叙事方式书写乡村,融合了报告文学、新闻文体等形式,力求真实再现梁庄的人文生态图景,读者从中能够感受到书写者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怀及对百年乡土文化变迁的理解和担忧。  一、乡土文化意蕴建构脉络  乡土小说是20世纪小说史上的璀璨篇章,其历史脉络从
期刊
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撰写了不少的凡夫俗子与神仙、妖怪的爱情故事,这些女性角色形象承载了现实主义思想,也是作者人生寄托的再现。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差异相对较大,这些本来处于弱势的女性都在不利于自己的封建社会环境中呈现出坚强、果敢的性格,没有指望柔弱的书生,而是自信、自尊、自强,这些女性借助多元化的渠道为自己的人生谋幸福,显示出果敢、自主独立的意识。作者创作出来的女性不单单有外在的姿色,更有善良、
期刊
现当代文学作品蕴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是作家获得表彰的重要因素,作品成为作家向世界呈现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文化艺术,以陈忠实与莫言等人的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以期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作品内涵。  一
期刊
禅语有云“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作品《万物有时》里把他的精神家园——故里高邮的风物人情、草木虫鱼悉数呈现给了无数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追求真善美的读者朋友。这是汪曾祺用真性情送给人间的“小温”,是俗世里清新脱俗的一股清流,读之,赏之,怡情,悦心。  在《万物有时》这本书里,吾有幸神游于汪曾祺的精神故园,陪他静赏每一朵花开的姿态,陪他倾听每一只虫儿的嘤咛,陪他沉醉于
期刊
《玉台画史》是中国第一部专题记载女性画家之史书,由清代女史学家汤漱玉撰写。载入《玉台画史》的223位女性皆为有才之人,处于明清时期的女才人更是占到142人,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这个时期的女才人数量达到高峰呢?接下来,笔者就她们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反传统思想、生活与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反传统思想  首先,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经济活跃,导致政治、思想上的解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摧残的意大利陷入崩溃的边缘,一些思想先进的意大利电影人开始利用电影反映社会真相。20世纪40年代末,他们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场上,将纪实美学融入电影中并将纪实美学推向高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由此诞生。同时,响亮地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还我普通人”的口号。  张艺谋导演的经典纪实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答应高老师的承诺: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个承
期刊
粤语童谣作为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极具岭南特色。犹记在孩童之时,中秋夜大家唱起《月光光》,玩耍时唱起《凼凼转》,在下雨天时,《落雨大》的旋律又会萦绕在耳边。除了朗朗上口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以外,粤语童谣还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人们去挖掘探索。本文主要以赖广益改编的《落雨大》为例,研究其艺术特色和音律特点,探寻粤语童谣传唱经久不衰的原因。  一、粤语童谣概述  粤语童谣,顾名思义,即用粤语方言
期刊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判家,从现代角度看,其创作思想仍存在研究价值。李渔生平跌宕起伏,作品强调生活化与虚化,强调创作主体作用。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李渔文学创作思想,结合实际探讨其文学创作思想内的现代性元素,了解李渔文学思想的同时挖掘其创作思想内的主体特征,旨在从现代创作发展眼光看待李渔文学作品,推动现代文学创作的独创性进步。  明清时期,以文学批评为中心的文学家包括李渔与金圣叹。相较于金圣叹,李渔
期刊
古筝曲《大漠行》将中东异域风情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展现阿拉伯民族风情的同时,讴歌古丝绸之路的盛况,使人们追溯盛唐文化的辉煌。本文以《大漠行》为赏析对象,分析中国乐器与阿拉伯乐曲風格融合带来的不同音乐景象,使人在乐曲中净化心灵、丰富想象,感受古代文化的绚烂辉煌。  作为洋溢着唐文化的音乐作品,《大漠行》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音乐风格,旋律中渗透东方民族的审美情怀。充满阿拉伯民族风情的乐曲让聆听者联想到壮
期刊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王尔德使用了一种类似于奇幻主义的写作方法,使得现实与虚拟现实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联系。现实中的道林·格雷是美的,虚拟现实里画像上的道林·格雷又是丑的,两者之间通过道林·格雷这个介质来承接,使得他的美与丑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某种同一性,由此将当时伦敦上流社会人性中的丑恶揭示出来。  一、概述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著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