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水墨的当代语境

来源 :艺术商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ng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中国画,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毛笔和水墨在绢或者宣纸上创作的作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延续,水墨早已成为寻找中国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是中唐以来指称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概念。唐朝王维对绘画提出“水墨为上”的要求,成为后人所宗至上之法。在水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文人画可以说是非常强劲的一支力量。明人王世贞曾说“文入画起自东坡,至雪松敞开大门”,而这里的“雪松”指的就是赵孟頫。在赵孟頫的引领下,中国绘画从宋代院体画走向了元代文入画,在画风上肇发了一场革命。到元代,“元四家”深受赵孟頫影响,讲究笔墨,崇尚意趣,并把诗文书法融入绘画,成为元代文人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甚至今天的山水画画家都影响巨大。
  然而步入近代,这种水墨的文化传统遭到质疑。1918年,陈独秀呼吁“抛弃”中国水墨画,尤其是正统画派“四王”的艺术。在一个国运颓唐、危机存亡的时刻,中国的文人志士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期盼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自觉。
  有趣的是,在水墨艺术发展的近几十年中,出现的概念几乎超越了以往两千多年的积淀,“国画”“中国画”“新文人画”“当代水墨”“抽象水墨”“观念水墨”这些概念此起彼伏。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水墨艺术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脉络和革新方向。
  但无论怎么定义,它都代表着当下的水墨艺术所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前人的时代和语境。对于当代水墨或许没有一个盖棺定论的答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从事水墨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来说,都无法避免如何回应传统以及如何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自省、革新这样的命题。本文从3位年轻艺术家的个案出发,探寻他们如何在强大的传统背景下找到水墨艺术的当代语境。
  周名德:打破观看“成法”
  远观周名德的《此山中》系列,会有一种强烈的割裂感,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山被一块块地重新打乱、组合,就像魔方一样,好像随时又可以变幻成另一种图式。这让人想到了现代主义中屡屡对于形体的拆解与重构,在重建的构图和传统的笔墨语言之间存在着某种含蓄的张力。
  事实上,周名德一直在尝试打破古画中的“成法”。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其理想的观看经验都是以视觉中心为立足点,游于其中来完成的。无论是将完整的山水画进行切割,还足对颜色的创新使用,都是在试图提供给观者一种新鲜的游历感。
  “‘此山中’系列是我理想的‘山’,在我看来,它是一切‘山’的概念,不指向某一处山,也超越了时间,因为山是可生长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而这也是‘此山中’作品裁条置换形式的原因之一。”周名德说。这种形式不仅是为了打破古画俯瞰全景的宏大视角,更像是当代人被碎片化图像筛检过的视觉反应。
  谈到传统,周名德说自己最敬仰的还是宋画,尤其是北宋时期的院体画。“它有一种宏大的宇宙观,有自信,画面比后世艺术家的多出了一份崇高感。”在宋画中,艺术家似乎可以与天平等地对话,笔墨虽然模拟自然,但艺术家还将它人格化,而这正是后世文人画不断纯化抽取的一个要点。
  对于当代从事水墨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传统就像是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周名德说,自己在毕业之初也有过焦虑,焦虑的根源主要是急于摆脱古人和老师的影子。多年的学院训练已经使他具备了一种将想法可视化的能力,但这远远不够。“只有內在知识框架和意识的改变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体系,而所谓创新的艺术面貌是在这个体系之上自然形成的”“8新潮”之后,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前所未有,然而盲目跟风、一律求新所带来的是迷失和焦虑,这也让很多人开始往回寻找,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去寻找能量源泉。周名德认为,有时候坚定的信仰和质朴的语言比纷繁激进的口号更有力度,传统研究的透彻深入,结合当下的生活处境,去把它做得纯粹,这样的作品才更加耐得住细品。“习得了传统诸法后,需转换成自己合宜的语言,這时只要真实地表达自我,本身它就具备一定的当代性”
  只有內在知识框架和意识的改变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体系,而创新是在这个体系之上自然形成的,
  林于思:传统并不等于套路
  艺术家不能为了强化面目而龟缩在一个套路里,任何作品最好都留有试错的部分,那点危险的边缘何能才是希望。
  看林于思的绘画,会发现他经常以精致小巧的人物或者鸟兽作为主要视觉形象。“小时候被各种神话洗脑了,觉得人和动物与人和神鬼一样都是可以沟通的,非常不符合科学但又美好。”林于思笑道。他喜欢读《酉阳杂俎》《萤窗异草》《博物志》这类志怪类的读物,这或许不难解释为什么他所描绘的內容既梦幻但又很贴切。就像策展人皮道坚曾说道:“他的作品既是现实的,又不是现实的,是充满了想象的。这种想象表明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一种态度。”
  林于思在水墨画上从“不挑食”,几乎所有名家都临摹过,传统水墨的任何技法和表现方式也都有尝试。水墨还是写意,在他看来就像是能不能同时使用金钟罩铁布衫和凌波微步,“如果你都精通,那就可以”。林于思认为,传统并不等于套路。艺术家不能为了强化面目而龟缩在一个套路里,任何作品最好都留有试错的部分,那点危险的边缘可能才是希望。
  同样,他的绘画也结合了西方与中国的图式。你几乎可以从他的画中同时感受到东方水墨画中所强调的线条感以及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感。然而在他看来,在当下,已经很难区分东、西方的图式了。
  林于思说,自己也临摹过里希特的作品,按里希特的工具材料、做法实施了一遍。但实验水墨和观念水墨的问题是很容易陷入空洞无物或者语焉不详的陷阱。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西方绘画带给他的是一种“纯粹和冷酷的力量感”。
  山水画是目前林于思尝试的方向,他说自己偏好《富春山居图》那样符号性强的作品,拆开来看就是一堆点线,就像随意一扔,却成了一片天地。
  接下来他想做一个“每一张都是不同面目”的展览,并且包揽所有传统绘画的內容。“我认为的当代精神就是实验精神。”对于中国的艺术能否走出一条自主的不依赖西方叙事的道路,林于思说,本来就有(这条道路),但方式就是要把握好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绘画模式中的分量,要用好传统绘画中的精华。“但首先你得先学好那些精华啊!”
  郝量:“项目式”的问题梳理“80后”艺术家郝量可能是年轻艺术家中势头最猛的一位,他的作品被业界巨头画廊高古轩代理。2009年4月,其作品《林间记》以1557万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成交,这让他成功登上了2009上半年“45岁以下当代艺术家TOP10的榜首。
  郝量常被认为是“学者”型学派的艺术家,与许多同代艺术家实践方式和媒介不同,他的工作方法一直是通过不同阶段的“项目”深入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某个局部或问题。譬如2006年在UCCA的“潇湘八景”个展,研究了这个在中、日、韩东亚文明间传播的标志性山水概念。围绕“潇湘八景”这一主题,郝量寻找了8种不同的切入点构建古今交织的山水时空,探讨“绢本绘画”与相关历史文本及理念之间的联系。瞬息、万化、遗迹、琳琅、雪色、寰宇、士游、卧游这8个形而上的标题涉及山水与文人的关系、山水与当下人的关系、绘画色彩与抽象感的讨论等,虽然每张针对的问题都不一样,但立足点都是在当下。
  以《雪色》为例,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北京冬季有雾霾的雪天。在冬天雾霾重时,空气中的颗粒格外大,天空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线,郝量感叹:“就像看到罗斯科画面的那种感觉。”于是他把这样的颜色记录下来,应对了“潇湘八景”中的雪景这一主题。
  我就是在中国画系统內讨论绘画问题,找到內部动力,所有做的事都是滋养我画画,我只是当代艺术家中的画家,所有问题归结为当下对我的影响,
  郝量认为:“我就是在中国画系统內讨论绘画问题,找到內部动力,所有做的事都是滋养我画画,我只是当代艺术家中的画家,所有问题归结为当下对我的影响。”
  2009年,郝量在上海震旦美术馆呈现的个展“辟雍”,则是他这种“考古式”工作的继续推进。从2007年起,郝量不间断地来访博物馆,特別被馆藏古玉器及相关古籍所吸引。最终,他以博物馆玉器收藏为灵感而创作了一系列全新作品。该系列由古玉器、珂罗版画、文献资料及绘画等14件作品交织而成,呈现了演变、月华、金乌、渔父及秋江渔隐5个主题。
  从艺术史层面来看,郝量的个人工作更多考虑在传统艺术的架构內,如何与当下衔接,在当下的维度中如何回望历史。这种联想力是一直触动他工作的原动力。“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在传统中国绘画当中不要有焦虑感,让它在当下成为一种自然的状态。”郝量说道。
其他文献
宣纸(Xuan Paper)是文房四宝之一,多产于安徽泾县。这里世代以制造宣纸而闻名。当地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是上好的宣纸原料,经过择选、蒸煮、晾晒等一百多道工序,历时三年变成质地绵韧、润墨均匀的手工艺品——宣纸。  晒滩  The Dry Area  纸帘  Bamboo Curtain  捞纸工人  Paper Lifter  青檀书皮与沙田稻草  WingceLtis Bcrk and  S
期刊
这个又瘦又高,看起来风一吹就会倒的“大鼻子先生”是谁?  他是一位文学家,许多令人终生难忘的人物形象出自他的笔下,有大雪天划火柴取暖的女孩,有拇指大小的勇敢姑娘,还有一只与众不同的“丑小鸭”……  他的名字还需要猜吗?  安徒生一生为孩子们创作了168篇童话,其中许多故事都有着他自己的影子。关于安徒生的故事还要从他的母亲说起……  “她是一个废物”  1816年,十一岁的安徒生第一次挑起家庭的重担
期刊
提起艺术场所,小意粉会想起什么?安静雅致的画廊还是庄重肃穆的博物馆?艺术家又应该是怎样的?头戴贝雷帽,说着我们都听不懂的话,对着油画布唰唰几下便能出神入化?这些都对,又都不对。  在伦敦艺术之旅中思考这个问题最适合不过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英国出现了一群名为“年轻的英国艺术家”的团体,几乎成为世界范围内“前卫艺术和时尚”的代言人。随着年轻艺术家不断走入大众视野,当代艺术也不再躲藏于艺术家的工作室
期刊
书带给人的感动,不只是纸张的触感、淡淡的墨香、精美的装帧,还有那其中蕴含的时间的痕迹。“敬人工作室”就是一个让阅读和时光瞬间变得柔软的捕梦之乡。从“藏书斋”式的室内设计,到“顶天立地”的木质书柜、不规则形状的超大圆木桌、各类装帧精美的书刊、一盆“虎尾兰”的摆放……文化味儿渗透在这个书籍装帧设计工作室的每个角落。在这弥漫着咖啡香气的空间里,你将随时与艺术不期而遇:看看一本书是如何设计出来的,然后渐渐
期刊
正方立场:绝不对称派  创作主题:动物上班族  姜慧乔  刺猬小贩:  新鲜水果背上驮,  逗鳥一乐笑呵呵。  刘雨琦  能猫邮差:  左手信封装满袋,  右手气球当花采。  牛牧馨  猫咪纺织工:  编织毛球我在行,  上蹿下跳天天忙。  李熙怡  鱼儿模特:  泡泡首饰贝壳包,  花式泳衣很新潮。  王奕婷  青蛙歌王:  这位歌王歌技差,  舞台排场倒挺大,  荷叶脚下踩,  彩虹头上挂。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195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院名,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70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几代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人民文艺立场,呼应着国家和民族、时代和人民的召唤,植根于丰厚的历史传统和生动的艺术实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践”“史论结合”、重视学科
期刊
大卫·霍克尼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据说他11岁就知道自己要当一名艺术家,20岁就在英国举办个展,名声大噪。他的作品横跨了各种媒材,绘画、照片拼贴、录像装置、歌剧舞台设计以及iPad——世上也只有一个霍克尼,敢用iPad上徐鸦的“不上台面的玩意儿”办一场展览,且参观者众。最近在木木艺术社区新开幕的大卫·霍克尼个展“大水花”的展品中,有一张众人难得一见的中国古代绘画《康熙
期刊
长久以来,东方的美学被作为西方视角的比较而产生,边缘于主流美学。而在近年,东方美学里简约、自然的风格愈发受到欢迎。只是单独的艺术个体,难以支撑起一种美学的生发。不同于西方习惯的个体表达,东方人际哲学中,在古典时代就充满着三人行、多元包容的智慧。“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讲述即便不同意见的人,也可以从中找到共性,凝聚力量。  29年,来自中国台湾的国际艺术品专家、家具设计师陈仁毅,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
期刊
“从1%的手到99%的手”  “中国其实挺环保,在文化上也挺环保,中国所有的画家就画一样的东西,山水花鸟鱼虫,就这么多,就是看谁的悟性更高。”  赵赵做当代艺术,但却是从传统文化起的头。大学学的油画,第一份工作足去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复刻壁画,这是他的第一个志愿。在窟里待了3个月——都是特别惨的窟,一个房间里只有一小块壁画,每天要把画原样复刻下来。写生了10多张大宣纸,赵赵觉得人快废了。  但这段经
期刊
世界上最小的书有多小?  王光远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  答:在回答问题之前,请先把你的放大镜拿出来,我们一起看看最小的书在哪里!没错,或许你见过像硬币一样能托在拇指上看的小书,但像针眼一样小的书你可能都没听说过。2012年,日本凸版印刷公司运用超微印刷技术制作出了0.75毫米见方的“全球最小书籍”——《四季的花草》。这本书共22页,书中印有樱花、梅花等花卉图案,而花卉的名称用日语、中文和拉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