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小学生收看科普片的调查的基础上,依据他们的认知规律给出建议,希望老师在组织小学生收看科普片时,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关键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改变其一味接受的观看模式,逐渐帮助学生们培养起宝贵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普; 科学素养;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73-001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对什么都好奇。科普片正好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因此,在一些小学的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中,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收看科普片,希望学生从中学到知识。但实际状况并没有预想中的好,据我们对几所小学的调查,学生看科普片时,往往囫囵吞枣地记住了一点知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
一、小学生爱看科普片,收获却不大的原因
据我们在几所小学的调查,82%的小学生喜欢看科普片,但科普成效却不够理想。下面就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现在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1.电视媒体的局限性
据我们对几所小学的调查,在喜欢看科普片的学生中,86%是通过电视台收看科普片。电视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声画并茂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其短处却始终无法弥补,电视在传播信息上的单向性、顺序性和不间断性,观众只能单向的、被动的接受信息,因此思维的惰性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电视传媒自身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在看电视节目时的深入思考,往往只能暂时记忆或浅层次的议论、感受。
2.课堂学习模式对孩子的影響
在课堂上,老师是权威,在看科普片时,如果电视代替老师成为了“权威”,学生依旧采用被动的、全盘接受、记忆性的学习模式,这十分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建立。
3.老师选择了不合适的科普片
部分科普片在制作观念上,仍然是重视知识的传播,重在将知识点讲述清楚,平铺直叙,这样就把学生当作了被动接受的工具,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和怀疑的习惯,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素养,不能激发学生树立起投身科学研究的志向。
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上面分析的三条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被动”,孩子没有能占据学习的主动地位,而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为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给出下列建议:
1.选择合适的播放媒体和观看地点
我们建议老师可以多通过DVD、电脑等交互性强的媒体来播放科普片。如果条件允许,一部分科普片可以在网络教室中让学生自己来点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科普片,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随时选择暂停、重放、慢放等功能,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或看清楚某段画面,主动掌握观看的节奏和顺序,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也可由老师带领学生在电教室中一起看科普片。老师可以在片中有疑问处利用暂停功能,打断播放,给学生留出时间来思考、提出假设、讨论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学生们经历了头脑风暴后,老师再继续播放片子,让学生来看片中是如何解释的。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与片中的解释是否一致,学生们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因为他们在主动的思考中增强了思维的能力,改变了一味等待权威答案的学习习惯。
为了在南京的学生中深入推进科普教育,我们南京市电教馆在南京校园电视网上,开辟了《科普天地》栏目,逐步将拥有播出权的千集科普系列片《身边的奥秘》发布在网上,并将网址经短信通知所有学生家长。这样,学生就能在合适的时间,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自由地在网络上观看,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2.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能力和习惯
学习,首先要学会质疑。看科普片,同样也要敢于质疑片中的观点。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培养其质疑的能力和习惯。质疑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进行主动学习的第一步,是善于发现问题的表现,是对思考能力自信的表现,是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
当然,质疑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公式化。老师应当提醒学生,在观看科普片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警惕”,切忌盲从,多问几个“真的吗?”“是这样吗?”“怎么可能?”留心片中武断的结论、不合理的推理等等,逐渐培养起质疑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习惯
据我们的调查,几乎百分之百的小学生在看完科普片后,不会去动手实验来验证科普片中的现象,或实践片中的环保等倡议,看过后只求记住结果。
为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想法、验证别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比课堂上更自由的去猜想、设计实验、操作、记录、分析、总结,在动手中训练自己的思维缜密、大胆创新、细心耐心等品质。南京一所学校的老师带领孩子们观察鸟的孵化过程,他们利用普通的器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巧妙的在鸟窝里放置了摄像头和话筒,从而获取了喜鹊孵蛋及养育幼鸟的第一手的视频资料。
4.关键是培养科学素养
以往,学生每看一部片子,便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一段时间下来,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一个个知识点在脑子里却是杂乱无章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之间有时还会出现不一致。死读书,自然不能明辨是非,我们要让学生逐步具备面对这些矛盾的能力。老师可多让学生们一些关于科学发展史的纪录片,从中领悟到科学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曲折艰险的、真假难辨的、是必然与偶然交织的结果……以史为鉴,可以提高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可以提高科学素养。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集中收看关于某一专题的几部科普片,通过对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在矛盾中激发思考,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或者是通过不同时期的观点的比较,从历史的高度来认识观点变化的趋势与规律。
总之,我们希望老师可以更好的利用丰富的科普片资源,让小学生可以更有效的从科普片中汲取营养,主动探究问题的奥秘,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宏洲.科普要按规律做好有效传播
[2]谭英,潘学标,赵士文,李庆风.科普片的创作与受众认知规律的和谐性研究
关键词:科普; 科学素养;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173-001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对什么都好奇。科普片正好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因此,在一些小学的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中,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收看科普片,希望学生从中学到知识。但实际状况并没有预想中的好,据我们对几所小学的调查,学生看科普片时,往往囫囵吞枣地记住了一点知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
一、小学生爱看科普片,收获却不大的原因
据我们在几所小学的调查,82%的小学生喜欢看科普片,但科普成效却不够理想。下面就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现在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1.电视媒体的局限性
据我们对几所小学的调查,在喜欢看科普片的学生中,86%是通过电视台收看科普片。电视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声画并茂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其短处却始终无法弥补,电视在传播信息上的单向性、顺序性和不间断性,观众只能单向的、被动的接受信息,因此思维的惰性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电视传媒自身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在看电视节目时的深入思考,往往只能暂时记忆或浅层次的议论、感受。
2.课堂学习模式对孩子的影響
在课堂上,老师是权威,在看科普片时,如果电视代替老师成为了“权威”,学生依旧采用被动的、全盘接受、记忆性的学习模式,这十分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建立。
3.老师选择了不合适的科普片
部分科普片在制作观念上,仍然是重视知识的传播,重在将知识点讲述清楚,平铺直叙,这样就把学生当作了被动接受的工具,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和怀疑的习惯,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素养,不能激发学生树立起投身科学研究的志向。
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上面分析的三条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被动”,孩子没有能占据学习的主动地位,而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为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给出下列建议:
1.选择合适的播放媒体和观看地点
我们建议老师可以多通过DVD、电脑等交互性强的媒体来播放科普片。如果条件允许,一部分科普片可以在网络教室中让学生自己来点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科普片,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随时选择暂停、重放、慢放等功能,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或看清楚某段画面,主动掌握观看的节奏和顺序,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也可由老师带领学生在电教室中一起看科普片。老师可以在片中有疑问处利用暂停功能,打断播放,给学生留出时间来思考、提出假设、讨论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学生们经历了头脑风暴后,老师再继续播放片子,让学生来看片中是如何解释的。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与片中的解释是否一致,学生们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因为他们在主动的思考中增强了思维的能力,改变了一味等待权威答案的学习习惯。
为了在南京的学生中深入推进科普教育,我们南京市电教馆在南京校园电视网上,开辟了《科普天地》栏目,逐步将拥有播出权的千集科普系列片《身边的奥秘》发布在网上,并将网址经短信通知所有学生家长。这样,学生就能在合适的时间,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自由地在网络上观看,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2.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能力和习惯
学习,首先要学会质疑。看科普片,同样也要敢于质疑片中的观点。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培养其质疑的能力和习惯。质疑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进行主动学习的第一步,是善于发现问题的表现,是对思考能力自信的表现,是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
当然,质疑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公式化。老师应当提醒学生,在观看科普片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警惕”,切忌盲从,多问几个“真的吗?”“是这样吗?”“怎么可能?”留心片中武断的结论、不合理的推理等等,逐渐培养起质疑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习惯
据我们的调查,几乎百分之百的小学生在看完科普片后,不会去动手实验来验证科普片中的现象,或实践片中的环保等倡议,看过后只求记住结果。
为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想法、验证别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比课堂上更自由的去猜想、设计实验、操作、记录、分析、总结,在动手中训练自己的思维缜密、大胆创新、细心耐心等品质。南京一所学校的老师带领孩子们观察鸟的孵化过程,他们利用普通的器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巧妙的在鸟窝里放置了摄像头和话筒,从而获取了喜鹊孵蛋及养育幼鸟的第一手的视频资料。
4.关键是培养科学素养
以往,学生每看一部片子,便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一段时间下来,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一个个知识点在脑子里却是杂乱无章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之间有时还会出现不一致。死读书,自然不能明辨是非,我们要让学生逐步具备面对这些矛盾的能力。老师可多让学生们一些关于科学发展史的纪录片,从中领悟到科学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曲折艰险的、真假难辨的、是必然与偶然交织的结果……以史为鉴,可以提高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可以提高科学素养。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集中收看关于某一专题的几部科普片,通过对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在矛盾中激发思考,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或者是通过不同时期的观点的比较,从历史的高度来认识观点变化的趋势与规律。
总之,我们希望老师可以更好的利用丰富的科普片资源,让小学生可以更有效的从科普片中汲取营养,主动探究问题的奥秘,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宏洲.科普要按规律做好有效传播
[2]谭英,潘学标,赵士文,李庆风.科普片的创作与受众认知规律的和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