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本中几个疑点的求解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遇到了几个疑点。在这里,我不揣浅陋,“大胆推测,小心求证”,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学习。
   一、“自”的解释
   在第六单元的26课《三峡》中,开篇第一句“自三峡七百里中”,对于其中的“自”字教材没有注释。教参中的“参考译文”直接翻译成了“在”,可练习册或其他教辅资料中又一般解释为“从”。这样,一般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解释“自”字时,说它是“从”;在翻译“自三峡七百里中”句时,却又自然而然地把“自”译成“在”。这似乎有点方枘圆凿的感觉。
   于是,我就翻工具书,但商务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不了问题。又查“在线汉典”,终于找到了答案,“详细解释”第三个解释就是要找的答案——“自:在,于”,而且还列举了一个《诗经》中的例子。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中的“自”就是“在”的意思,而不必再绕一个圈子说它是“从”的意思了。
   二、“张怀民”何许人也
   在27课《记承天寺夜游》中,有这样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初读课文,想当然地把“张怀民”当成和尚,因为如果不是和尚,他在寺里干什么?可转念一想,“张怀民”也不像个法号。 “怀民”有“想念(世俗中的)人”的意思,显然有“六根未净”之嫌,是和佛旨相悖的,故不像法号。大概教材的编者也看出点问题,故对“张怀民”下了这样一个注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这样的解释,“张怀民”的身份疑惑算是解决了,他是一个和苏轼有着相同遭际的被贬了的官。可是一个谜的解决,又牵扯出了另一个谜——紧接着又会出现第二个问题:“你不是和尚,为什么要住在寺庙里?”
   于是,赶紧翻查资料。在“维基百科”中查到这样一段文字:“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人。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贬黄州齐安主簿,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与苏轼、苏辙兄弟有来往。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记载:“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与张怀民夜游。”元丰六年在长江边建有‘快哉亭’,是年十一月苏辙写有《黄州快哉亭记》。”其中要注意这几点说明:一是“齐安主簿”,这更加印证了“张怀民”的身份,他是一个被贬了的官,不是和尚。对此,教材的注释“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是正确的。二是“寓居”,不是和尚而住在寺庙里是可以称之为“寓居”的。但是,即使一个被贬了的官,难道官府不提供住所而让其自行解决?即使自行解决又为什么不住在别的地方,而偏偏是“承天寺”?三是“苏辙写有《黄州快哉亭记》”,查《黄州快哉亭记》,其开篇一段是:“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本段文字中“清河张君梦得”即“张怀民”,“谪居齐安”说明他是一个被贬了的官,而“即其庐”说明“张怀民”是有住所的。一个有住所的人,为什么要“寓居承天寺”?抑或“寓居承天寺”在前,有其“庐”在后?不管怎样,以我现在的所搜集到的资料,还是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在这里,我还想就这个问题请教大家,好使“张怀民”为什么要“寓居承天寺”不再是一个谜。
   三、关于“熊升树”的歪解
   课后附录十首诗中,有一首《鲁山山行》。其中有一句“霜落熊升树”,课下对“熊升树”作了注释:“熊爬上树。”
   对此我不敢苟同,姑且不论1000年前河南鲁山县境内是否有熊大量生存,这需要历史、生物学方面的资料加以佐证,单从“虚”“实”上说,把“熊”当成真的“熊”就是外行。在诗的训诂中有一原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从诗意上说,“熊升树”有什么诗意可言?“雁南度”是诗,“燕啄泥”是诗,“猪上树”不是诗,“熊上树”也不是诗。
   “熊升树”可以这样解释:当树结霜时,并不像雪那样把树全覆盖了,一定是有的地方霜厚点,有的地方霜薄点,还有的地方没有霜。这样,在无霜的地方肯定远观是黑色的,黑色的色块极有可能构成了“熊”的模样,于是,好像是“熊”爬上树了。这才是诗,把虚的写实,把无写成有。
其他文献
新课标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其中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那么,在这个平台上,怎样让学生说起来,从而达到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目的呢?新课改实施了几年,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我在借鉴他们的经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
期刊
2011年中考已经落幕,我们即将迎来2012年中考,初三毕业班广大师生也将进入紧张的复习备考阶段,笔者将结合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谈一谈中考语文复习需要做的一些工作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助广大语文教师一臂之力。   一、研析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   1.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的分值是历年来最高的。   2.注重了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不少题目考查课本内容的迁移能力,如第9题(2)小题,要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文,许多教师不愿意批改作文。学生的作文好不容易写出来了,教师到时候又批改不出来,真是恶性循环。那么怎样解开学生作文中的这个“死结”呢?下面笔者仅从作文批改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许能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能做到全批全改,甚至做到面批,从而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固然精神可嘉,然而效果如何呢
期刊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对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们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毕竟有它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局限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整个语文教学链条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为了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我通过课外途径和书信方式对本校、外校的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指导和文学创作指导,并且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和校园文学
期刊
对于写作说明文,我们不仅要仔细观察事物,科学客观的进行说明,遵循合理的说明顺序,而且还要恰当的使用说明语言。说明文语言运用的好,同样可以使说明文丰富、生动、形象。笔者在对说明文的教学中,深刻体会到生动的说明既能把事物的特点说明的准确、严密,更能增添说明文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赏心悦目的心境中接受到科学知识。恰当的运用生动说明,就不难写出光彩照人的说明文。   那么怎样才能写
期刊
文言文教学常给人以“鸡肋”之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教者常常是口若悬河,平淡无味;听者往往是呆若木鸡,枯燥无味。然而,多媒体教学却能集声、电、光、形于一身,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情景,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既可以加大教学密度,又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我多年来一直尝试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感觉效果不错。   一、利用视频可以强化文言文的
期刊
胡塞余指出:“生活世界始终是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而有效的,任何目的,都以这个生活世界为前提。”他指出生活是根、是本,学好语文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然要教会学生如何把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见识,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写
期刊
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他们各有特点,各有不同。加强对后进生转化教育及其管理,在当前一段时期内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多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科整合,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家校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全面了解学生,追根溯源   影响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初中阶段素质教
期刊
笔者发现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盲目实行“多写多练”,课内:每周除了完成一篇大作文外,还要读一篇写一篇,谓之“读写同步”,每节语文课还有“五分钟口头作文”,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奉命而作”。课外:每周要摘录五篇短文,写五篇日记,一篇周记,进行一次一题三篇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家长监督下“代他人立言”。这多么让人震惊!   如此“多写多练”有什么效果?笔者看学生笔下的文字,98%的学生是胡乱瞎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