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是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对于夯实学生的基本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中不仅包含字词等语言学习中的知识,还与学生人文素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内涵的提升息息相关。尤其是阅读环节,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文章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样,对于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说阅读学习效果不佳,对于整个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都有影响。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就立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对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探究,并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简单阐述一下如何做好阅读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渠道。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在新的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据,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加以指导,并将实践阅读学习融入其中。作为语文学习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阅读教学不仅与汉语拼音、字词理解等基础语文知识有关,还与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思维的扩展密切相关,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对此,教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科学的方法实施授课,体现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必修课程之一,与汉语有关的学科不可否认的是最关键的知识体系。从语文教学中来看,考试内容的顺序依次是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阅读是对学生综合水平要求最高的一部分,阅读文本涵盖科技、人文、地理等各类内容,对于学生思维延展起到重要的意义。
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强化閱读教学,凸显阅读学习的重要性,是学生思维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是教学的核心,为学生思维的延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通过科学的方法实施阅读教学,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可以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在阅读中延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并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体会阅读之美。从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来看,阅读的教学还能够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加以辅助教学,在阅读中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牢记一些好的段落,加深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学习过程,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时间,难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效性教学的基础,也是潜移默化的养成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手段。其中主要包括预习习惯和课外阅读的学习习惯。预习是高质量学习的关键,如果学生对教师要讲解的阅读文本知之甚少,在学习中难免抓不到重点,还会影响学习效率。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在教学之前熟读文章,了解阅读课文的要旨,并有针对性的听讲。另外,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宜阅读的文本,让学生在课后时间熟悉熟读,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眼界。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比较对照的方法。如教《猫》,引导学生对“它还会怪声怪气地号叫,让人听了心烦”与“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两句话进行比较对照后回答 :课文为什么用后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自然地悟出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探索寻幽的方法。阅读文章,我们不仅要知其然,了解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这就要求学生透过文章表面发现奥妙。如品读《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山”和“水”两段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深入地研究:①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②反复品读文中的排比句,说明文章为什么运用排比句?这样在自主深入研读中,让学生明悟文章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是为了跟漓江水作比较,衬托漓江的水独特的美;写“峰峦雄伟的泰山”是为了跟桂林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运用排比句,节奏明快,感情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能更好地抒发作者对祖国锦秀河山的真诚热爱。
(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高效学习的基础,通过兴趣的激发,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语文阅读学习之中,并探究其中的奥秘,通过深入挖掘分析问题。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这一阅读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讲一些有关这一盛典的历史故事,先引出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束语
综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阅读分析的技巧,让阅读教学彰显其特色。
参考文献
[1]夏小玲.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解析[J].文学教育(上),2016(05):95.
[2]江振平.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65.
[3]乔建英.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4(28):168-169.
[4]陈贵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5):11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渠道。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在新的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据,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加以指导,并将实践阅读学习融入其中。作为语文学习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阅读教学不仅与汉语拼音、字词理解等基础语文知识有关,还与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思维的扩展密切相关,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对此,教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科学的方法实施授课,体现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必修课程之一,与汉语有关的学科不可否认的是最关键的知识体系。从语文教学中来看,考试内容的顺序依次是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阅读是对学生综合水平要求最高的一部分,阅读文本涵盖科技、人文、地理等各类内容,对于学生思维延展起到重要的意义。
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强化閱读教学,凸显阅读学习的重要性,是学生思维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是教学的核心,为学生思维的延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通过科学的方法实施阅读教学,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可以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在阅读中延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并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体会阅读之美。从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来看,阅读的教学还能够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加以辅助教学,在阅读中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牢记一些好的段落,加深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学习过程,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时间,难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效性教学的基础,也是潜移默化的养成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手段。其中主要包括预习习惯和课外阅读的学习习惯。预习是高质量学习的关键,如果学生对教师要讲解的阅读文本知之甚少,在学习中难免抓不到重点,还会影响学习效率。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在教学之前熟读文章,了解阅读课文的要旨,并有针对性的听讲。另外,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宜阅读的文本,让学生在课后时间熟悉熟读,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眼界。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比较对照的方法。如教《猫》,引导学生对“它还会怪声怪气地号叫,让人听了心烦”与“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两句话进行比较对照后回答 :课文为什么用后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自然地悟出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探索寻幽的方法。阅读文章,我们不仅要知其然,了解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这就要求学生透过文章表面发现奥妙。如品读《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山”和“水”两段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深入地研究:①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②反复品读文中的排比句,说明文章为什么运用排比句?这样在自主深入研读中,让学生明悟文章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是为了跟漓江水作比较,衬托漓江的水独特的美;写“峰峦雄伟的泰山”是为了跟桂林山作比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运用排比句,节奏明快,感情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能更好地抒发作者对祖国锦秀河山的真诚热爱。
(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高效学习的基础,通过兴趣的激发,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语文阅读学习之中,并探究其中的奥秘,通过深入挖掘分析问题。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这一阅读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讲一些有关这一盛典的历史故事,先引出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束语
综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阅读分析的技巧,让阅读教学彰显其特色。
参考文献
[1]夏小玲.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解析[J].文学教育(上),2016(05):95.
[2]江振平.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65.
[3]乔建英.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4(28):168-169.
[4]陈贵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