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金觞而谁御”之“御”义辨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北朝江淹《别赋》“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各类文学作品鉴赏,对“御”有两种注释,一种以李善《文选·别赋》注“御,进也”为代表,一种以大学语文教材注“御,饮用”为代表。两种注释并存是因为“御”具有相反为义特点,以及古汉语语法规律影响所致。本文从古代风俗方面分析入手,认为应综合两种注释,释“彼此劝酒”较为合理。
  关键词:御 反训 进也 饮用 辨析
  
  《文选·别赋》:“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李善注引毛苌《诗传》曰:“御,进也。”《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译注讲析》(张震,辽宁人民出版社)同李善注。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如《大学语文》(第8版)(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教程》(王显槐、刘晓鑫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上海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则释“御,饮用”。
  为什么两种注释并存,且在具体语境下都解释得通呢?这是因为“御”具有相反为义的特点。甲骨卜辞中,“御”是常见词,其最常见义是“祭祀先祖活动”,如“辛丑卜,奚:御祖乙。”“贞:御妇好。”“壬申贞:王有御祖丁。惠先。”[1]“御”义由祭祀先祖而扩大到进献奉侍时人。这一义项在先秦典籍中很常见,如《诗·小雅·六月》:“饮御诸友,炰鳖脍鲤。”毛传:“御,进也。”《诗·小雅·吉日》:“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孔颖达疏:“御者,给与充用之辞。”《周礼·天官·九嫔》:“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郑玄注:“御,犹进也,劝也。进劝王息。”王符《潜夫论·赞学》:“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御、荐、羞”义同,皆“进献”义。《左传·昭公十二年》:“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俞樾按:“共、禦二字同义。禦与御通。《广雅·释诂》:‘供奉献御,进也。’‘共御’犹曰‘共奉献御。”’(《古书疑义举例》)《文选·西京赋》:“内有常侍谒者,奉命当御。”李善注:“奉传诏命而递当进也。蔡邕《独断》曰:御,进也。”《文选·羽猎赋》:“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李善注引毛苌《诗传》曰:“御,进也。”《礼记·曲礼》:“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郑玄注:“劝侑曰御。”御,释进献、侍奉,有时单用,有时与“进御”“共御”连用,其受事者常为人。
   “御”另一相反义项是“进用、进食、饮用”之义。《荀子·礼论》:“文饰麤恶,声乐哭泣,恬愉忧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楊倞注:“御,进用也。”《楚辞·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王逸注:“御,用也。”扬雄《长杨赋》:“恶丽靡而不近,斥芬芳而不御。”《汉书·王莽传中》:“室在左右之不得从意,为之三夜不御寝,三日不御食。”《后汉书·冯异传》:“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后汉纪·孝桓皇帝纪》:“闳玄静履真,不慕荣宦,身安茅茨,妻子御糟糠。”《魏书·崔浩传》:“若此,则陛下可以优游无为,颐神养寿,进御医药。”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上虽外顺皇旨,内殷私痛,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泣涕沾衣。”《说文·彳部·御》无此义项,先秦其它字书均未记录此义项,直至明代梅膺祚《字汇》才收录“御,用也”义项。“御”的施事者是人,而受事对象则一般是食物类,有时可以省略受事对象。
  “御”这种相反为义的语言现象,缘于人类思维具有整体性和思辨性。人们往往把施受看作同一动作行为的两个方面,一个动作,从甲的角度看是施,从乙的角度看则是受,两种对立的解释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所得到的不同结果而已。理查兹与奥格登的“语义三角理论”认为,词语的意义不是蕴涵于符号内部,而是存在于主体的思想、客体和符号三者之间及其联系之中。既然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具有不同经验的实体,因此,他们会赋予同一个词不同的意义。[2]《说文》释“御,使马也。古文作驭。”《释名》则从声训角度对“御”义作了引申阐述:“御,语也。尊者将有所欲,先语之也,亦言其职卑下。尊者所勒御如御牛马然也。”从思辨角度看,尊者与卑者是相互作用,尊者对卑者驱使命令,处于“施”的地位,而卑者对尊者毕恭毕敬,伺候奉侍,处于“受”的地位,故《广韵》《集韵》《广雅·释诂二》《玉篇》等均收录“御”“侍也,进也”义项。而“御,用也”义项在先秦各类字典韵书中未收录,明代梅膺祚《字汇》才记录了这一义项。但“御”的“进也”“用也”两个相反义项在先秦同时存在,“从词义学角度看,在共时时间维度内,一个词兼具相对或相反二义,这就是反训(词)”[3]“御”这种“相反为义”的反训现象,是“御”由作为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从施事角度看,“御”是对受事者进献祭品,表达祭奠,从受事者角度看,“御”则是接受祭奠,享用祭品。“进”与“用”并存一体。这种反训现象在古汉语中较为普遍,晋代郭璞在《尔雅·释故下》便指出这是“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反训现象。宋人刑昺在《尔雅疏》中对郭璞的见解进行了肯定。清代王念孙则进一步肯定反训在古代汉语中的普遍性,他在《广雅疏证》(卷三下)云:“敛为欲,而又为与;乞、丐为求,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又云:“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之为安,臭之为香,可不悉数。”现代学者富金壁《训诂学说略》将此概括为“施受同辞例”,“这类现象的特点,是用同一词表示一事有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或施事与受事,或主动与被动,或交易中进出的两种行为……”[4]。
  但在具体语境下,使用哪个义项却要明确,因为语境制约词义的单一化。一些文学作品释“御,饮用”,是将“谁”作为“御”的施事主语。李善注“御,进也”,则视“谁”为“御”的受事宾语。我们知道,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边。“虽然在一定条件下,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也有后置现象,但总的看来,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先秦汉语中一条比较严格的语法规律。”[5]王力先生指出“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6]杨伯峻、何乐士指出“疑问代词不前置的现象在先秦时已有萌芽,到汉代以后就明显起来。”[7]《世说新语》:“馆当以何为名?”《汉书·酷吏传》:“武帝问:‘言何?’”《文选·东征赋(曹大家)》:“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江淹《谢临川·游山》:“身名竟谁辩?图史终磨灭。”显然,李善视“掩金觞而谁御”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故释“御,进也。”现代学者则认为两种情况并存,因此释“御”“进献”或“饮用”皆可。
  古人离行饯别常有摆酒设宴、赋诗赠恨之习俗,文人酬酢饯行,更少不了酒的媒介作用。这种风俗在古代诗词赋中有形象的反映。《文选·诗四首(苏武)》:“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江淹《别赋》:“可班荆兮赠恨,唯罇酒兮叙悲。”“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江夏别宋之悌》:“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等等。从古代诗词赋描述看,古人饯行往往主客互相进酒劝食。从语境分析,“掩金觞而谁御”之“御”应是“进酒,饮酒”两种行为,故释为“彼此劝酒”较为恰当。
  
  注 释:
  [1]陈年福.卜辞“御”字句型试析[J].古汉语研究,1996,(2).
  [2]黄易青.上古汉语意义系统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兼论意义内涵
  的量化分析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丁士虎.“反训”绎义[J].池州师专学报,2007,(2).
  [4]富金壁.训诂学说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5]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北京:语
  文出版社,2003.
  [6]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北京:语
  文出版社,2003.
  
  (刘蓓然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其他文献
在交际中,凡是已经在话语中出现了的就是显性话语,而在话语中没有出现的则是潜性话语,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语言称之为“显语言”,历史上出现的但已经消失了的语言成分和那些即将出现的语言成分便是“潜语言”。语言的一个完整概念应是:“语言=潜语言+显语言”。显语言中的显词是在我们观察它之前就已经存在着的词。对于观察者来说是一个经验的事实。本文的语料来源为通过网络检索到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新语。下面试以新词
期刊
摘 要:本文就《三国演义》中一段祭文从微观的评价语言角度和宏观的评价韵律角度阐述了其文体的评价特征及其体现的文体效果。祭文的文体评价特征受语境因素驱动,语境制约着祭文文体的评价特征。  关键词:祭文 文体 评价 语境    祭文也叫悼词,是在追悼会上宣读的对死者表示哀悼与敬意的文章,主要追述死者生平、对死者做出评价、表达追悼者的感情和态度(张建,2008)。可见,祭文蕴含着评价。Martin评价理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借用语料库对英汉动词“gain/获得”的词块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造成“gain/获得”词块同质性和异质性的认知缘由。研究发现:“gain/获得”词块均表现出[±连续性]、[+抽象性]、[+心理现实性]的特征;“gain”词块大多对动词进行抽象,结构多变,语义呈隐形义和错综义,“获得”词块大多对宾语进行抽象,结构统一,语义呈显性义和积极义;“gain”词块的概念整合
期刊
摘 要:汉语离合词在语法特点上与短语类似,在人脑中离合词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否也类似于短语,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区分高频、低频离合词,从语素粘着性角度,通过视觉词汇/短语判断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实验,比较了原式离合词与短语在人脑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实验发现:1.反应时:离合词为高频时受语素粘着性影响,低频时则不然;2.ERP:离合词为高频时仅P2a(
期刊
摘 要:“晒×”类词是如今汉语中新词新语的代表之一。自其出现以来,对“晒×”这一形式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对其新义的解释、源头的探究以及其词语内部结构修辞的分析。虽也有若干涉及社会心理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未能抓住社会心理对“晒×”形式使用范围变化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以往对“晒×”的研究成果,着重关注社会心理对“晒×”形式使用范围变化的影响,以此探讨现代汉语中新词新语所体现出的文化深意。  关键
期刊
摘 要: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从语言中得到反映,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语言的变化来考查社会的变化。建国以来共召开过十届党代会,前四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召开的,后六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在前四届的主题报告中,“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等词使用的频率很高,而在后六届的主题报告中,“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等词使用的频率很高。这六个词的词频变化与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是一致的。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现代词汇语义学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汉语大字典》中“收”字的动词义项分别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总结出各义项间的联系和历史发展,并对“收”的义项做更系统性的归纳。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 收 概念要素 词义系统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一文,从“投”的基本意义入手,运用现代词汇语义学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汉语大词典》中“投”的动词义项(核心要素、
期刊
摘 要:本文以2009年网络流行语“杯具”为例,从用语的求新求变,时代对新词的影响,网民对网络新词的态度,以及谐音折射出来的不同情感等方面,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度及其相关规范问题。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杯具 生命度    网络流行语是最有代表性的网民意见表达,是网络文化的缩影,具有很强的网络语言代表性。本文以2009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杯具”为例,借助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检索,并进行删选归类和整合
期刊
摘要:“连X也/都VP”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文章首先从史的角度考察“连X也/都VP”结构的发展,然后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来分析这一结构。  关键词:“连X也/都VP”结构 句法 语义 语用    “连X也/都VP”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前人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进一步分析这一结构。     一、史的考察    “
期刊
摘 要: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没有签署任何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但是它对于整个世界对环保的关注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宣传这次大会的一组多模态的海报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研究多模态语篇的互动意义要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这三个方面进行。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这则海报的互动意义,从而实现最佳宣传作用。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 互动意义 接触 社会距离 态度    一、引言    哥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