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42例接收该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对症状量化比较,分析原因,提出中医治疗的对策。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方,配合手法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 正脊手法治疗 半夏白术天麻汤
颈椎病是一种颈椎慢性退行性疾病,指颈椎间盘变性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中年以上易患本病。随着现代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伏案工作又得不到适当运动的人员越来越多,颈椎病呈现低龄化趋势。笔者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2例,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25~61岁,平均43岁;病程1~6个月,平均3±0.5月。颈椎移位部位多数在颈3、4、5,共38例。患椎复位次数多数为1~4次。
2 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993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化表》①有后枕不适,头晕头痛,方位性眩晕,耳聋,视物不清。②旋颈试验,仰颈试验阳性。③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④x线片见显著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⑤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化表6~16分。排除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高血压、贫血等疾病影响。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胸闷恶性呕吐。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 治疗方法
3.1 中药治疗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用制半夏20g、白术15g、天麻20g、陈皮12g、茯苓12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2枚。肢体麻重加荆芥、防风、秦艽,头痛蒙蒙,视物昏花,加川芎、红花、蔓荆子。每天1剂,水煎2遍,取汁300ml,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药3周。
3.2 中医正脊手法手法要点:定点、牵旋、复位(拨搬),一气呵成,用力轻巧,忌用暴力。术者用前臂托住病人下颌骨体部向上缓慢而稳妥地牵引,使患椎失稳,另一手拇指按压患椎下一个颈椎椎板,向移位一侧的方向推按,使患椎达到复位。拇指按压角度和用力可根据病情而定。上述手法每3天实施1次,连续治疗8次为1个疗程。
4 观察项目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化表,对头痛、眩晕、棘突旁压痛、旋颈试验评估量化,治疗前后比较。颅彩色多普勒(TCD)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
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化表》制定。痊愈:病人眩晕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临床评估23分以上;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肌力基本正常,临床评估17分以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正脊手法治疗颈椎病42例;有效:眩晕症状减轻,头痛改善,临床评估5分以上;无效:症状元改善,临床评估5分以下。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①头痛:头痛难忍,服用中枢镇痛药0分;头痛严重,一般镇痛药可以控制1分;疼痛可忍受,无需止痛药2分;头痛因为体位改变而减轻3分;无痛者4分。②眩晕:发作性眩晕,眼球震颤,伴耳鸣、听力减退,0分;头部处在一定位置出现眩晕,有旋转感,共济失调,不伴眼球震颤、耳鸣,5分;有轻度眩晕,发作短暂,无共济失调,10分;正常无旋转感,无恶心呕吐,15分。③棘突旁压痛:压痛放射痛明显0分;压痛,放射痛不明显1分;局部压痛,无放射痛2分;无压痛放射痛3分。④旋颈试验:有非常明显眩转感头痛者0分;有眩晕头痛程度较轻1分;可疑l生眩晕或头痛者2分;正常3分。
6 结果
本组治疗27例恢复正常,10例明显改善,3例稍有改善,总有效率95%。治疗前后眩晕等症状和椎旁压痛、旋颈试验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见附表1。
治疗前后TCD变化如附表2所示。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流速度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提高,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椎-基底动脉供血有显著改善。
7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隶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分为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三个证型,临床上以痰湿阻络型多见。痰湿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产物。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体内,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在四肢多见麻木疼痛。朱丹溪云:“十指麻木是胃中湿痰死血。”由风痰引起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由寒痰引起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逆等症状,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半夏白术天麻汤由二陈汤去乌梅,加天麻、白术、大枣而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天麻平肝潜阳,平熄肝风,为治风要药,二味共为君药。因脾胃生痰之源,故用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使脾旺健运,湿去痰消;陈皮理气化痰,与半夏配伍,又可降逆和胃,使痰消浊降,三味共为臣药。生姜、大枣和胃益脾,甘草健脾和药,共为佐使。诸药相合,使风熄痰消,诸症自消。
因为慢性劳损,肌力不平衡引起颈椎关节错离,以颈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牵引按压手法,纠正颈椎错缝,解除对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改善脊髓的血液供应;纠正脊髓受压部位移位的椎体,缓解或解除脊髓受压。医宗金鉴谓:“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外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气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稳准轻陕的正脊手法,加上药物效用,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颈椎病,椎动脉型 正脊手法治疗 半夏白术天麻汤
颈椎病是一种颈椎慢性退行性疾病,指颈椎间盘变性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中年以上易患本病。随着现代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伏案工作又得不到适当运动的人员越来越多,颈椎病呈现低龄化趋势。笔者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2例,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25~61岁,平均43岁;病程1~6个月,平均3±0.5月。颈椎移位部位多数在颈3、4、5,共38例。患椎复位次数多数为1~4次。
2 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993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化表》①有后枕不适,头晕头痛,方位性眩晕,耳聋,视物不清。②旋颈试验,仰颈试验阳性。③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④x线片见显著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⑤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化表6~16分。排除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高血压、贫血等疾病影响。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胸闷恶性呕吐。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 治疗方法
3.1 中药治疗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用制半夏20g、白术15g、天麻20g、陈皮12g、茯苓12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2枚。肢体麻重加荆芥、防风、秦艽,头痛蒙蒙,视物昏花,加川芎、红花、蔓荆子。每天1剂,水煎2遍,取汁300ml,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药3周。
3.2 中医正脊手法手法要点:定点、牵旋、复位(拨搬),一气呵成,用力轻巧,忌用暴力。术者用前臂托住病人下颌骨体部向上缓慢而稳妥地牵引,使患椎失稳,另一手拇指按压患椎下一个颈椎椎板,向移位一侧的方向推按,使患椎达到复位。拇指按压角度和用力可根据病情而定。上述手法每3天实施1次,连续治疗8次为1个疗程。
4 观察项目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化表,对头痛、眩晕、棘突旁压痛、旋颈试验评估量化,治疗前后比较。颅彩色多普勒(TCD)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
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化表》制定。痊愈:病人眩晕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临床评估23分以上;显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肌力基本正常,临床评估17分以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正脊手法治疗颈椎病42例;有效:眩晕症状减轻,头痛改善,临床评估5分以上;无效:症状元改善,临床评估5分以下。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①头痛:头痛难忍,服用中枢镇痛药0分;头痛严重,一般镇痛药可以控制1分;疼痛可忍受,无需止痛药2分;头痛因为体位改变而减轻3分;无痛者4分。②眩晕:发作性眩晕,眼球震颤,伴耳鸣、听力减退,0分;头部处在一定位置出现眩晕,有旋转感,共济失调,不伴眼球震颤、耳鸣,5分;有轻度眩晕,发作短暂,无共济失调,10分;正常无旋转感,无恶心呕吐,15分。③棘突旁压痛:压痛放射痛明显0分;压痛,放射痛不明显1分;局部压痛,无放射痛2分;无压痛放射痛3分。④旋颈试验:有非常明显眩转感头痛者0分;有眩晕头痛程度较轻1分;可疑l生眩晕或头痛者2分;正常3分。
6 结果
本组治疗27例恢复正常,10例明显改善,3例稍有改善,总有效率95%。治疗前后眩晕等症状和椎旁压痛、旋颈试验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见附表1。
治疗前后TCD变化如附表2所示。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流速度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提高,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椎-基底动脉供血有显著改善。
7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隶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分为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三个证型,临床上以痰湿阻络型多见。痰湿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产物。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体内,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在四肢多见麻木疼痛。朱丹溪云:“十指麻木是胃中湿痰死血。”由风痰引起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由寒痰引起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逆等症状,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半夏白术天麻汤由二陈汤去乌梅,加天麻、白术、大枣而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天麻平肝潜阳,平熄肝风,为治风要药,二味共为君药。因脾胃生痰之源,故用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使脾旺健运,湿去痰消;陈皮理气化痰,与半夏配伍,又可降逆和胃,使痰消浊降,三味共为臣药。生姜、大枣和胃益脾,甘草健脾和药,共为佐使。诸药相合,使风熄痰消,诸症自消。
因为慢性劳损,肌力不平衡引起颈椎关节错离,以颈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牵引按压手法,纠正颈椎错缝,解除对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改善脊髓的血液供应;纠正脊髓受压部位移位的椎体,缓解或解除脊髓受压。医宗金鉴谓:“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外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气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稳准轻陕的正脊手法,加上药物效用,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