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做人的总谱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炳垣在《读书做人谱》中写道:
  《大学》是做人之总谱子。经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盖总括言之,以为古今上下做人之谱也。但此书当以朱子定本为是。陆清献公云:“自朱子定后,如天平地成也,妄从古本者,恐有生今反古之衍。”
  《中庸》是传道真谱子。子思子因异端以伪乱真,特以“中庸”二字,指出圣人真道,故朱子做序,一则曰忧道学之失传,再则曰恐愈久而愈失其真。且真即诚也,其道真实无妄。故其功极于至诚而无声臭,则亦真之至矣。
  《论》《孟》二书,或示以人一事之谱,或示以人数事之谱,或示人以全体之谱,盖大谱也。朱子云:“圣人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又曰:“孔子教人,只从中间起,便使人去做工夫,久则自知向上。孟子则始终都举,先要人识心性下落,却下工夫去做。”
  陆清献公,指陆陇其(1630—1692),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四川道御史。著有《困勉录》《三鱼堂文集》,死后追谥清献。
  过去看书,觉得朱熹这个人也太霸道了,对《大学》《中庸》二篇,不管当初程颢、程頤兄弟如何推重,人家也没有单独拿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与“五经”并列,作为儒家的经典。到了你手里,说做就做了。后来读书多了,方悟出,朱老先生不光用心良苦,而且学问真好。他将这两篇单独提出,是有他的道理的,不光理念上契合无间,学术上也牢牢靠靠。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编者在《点校说明》里,将此中的缘由说得甚是清楚:
  朱熹祖述二程的观点和做法,特别尊崇《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使之与《论语》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四者合起来,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而二程和自己则是这一久已中断的道统的继承、发扬者。
  这段话,大体说来,说的是实情,只是今人的文章,说到古人,总爱带点批判的味儿。比如最后一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朱老先生做这一切,全是为了标榜自己,扬名显身似的。这就不对了,志气和虚荣,该是两回事。古代有良知有作为的读书人,哪一个不是抱定一个雄心,像明朝的张载先生说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能说好多人空有此心而没有做到,朱老先生既有此心且已做到了。毕竟是中华书局,只是有这么个意思,说的也还客气。
  还是说正事。看了这段话,就知道朱老先生的立论,是多么的庄重,多么的严谨,不像今人地位一高,率性而为,随便说个什么,都是多么了不起的思想理论。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既然这么重要,朱老先生便将之编在一起,合称为《四书》并做了自己的注释。有人说,朱老先生原先不是这样排列的。原先《大学》下来是《论语》,再下来是《中庸》,再再下来是《孟子》。说这样排列,由浅到深,是为了一步一步地学习的方便。这个说法,怕没有什么道理。谁也不能说,《孟子》比《大学》更深奥。我倒是相信,朱老先生当初确实是这么个顺序,所以这样,正如前面引录的《点校说明》中说的,是为了理清儒家学说的道统,便于讲授传承。
  持由浅显到深奥说法的人,对现在的顺序的说法是,《大学》和《中庸》篇幅都不大,刻版印刷的人为了操作方便,便将《中庸》提到《论语》之前,跟《大学》放在一起了。这样说更没什么道理。工匠做事,即使自作主张,也是先难后易,将两篇短的放在两篇长的之后,才合情理。只要想一下,先《论语》《孟子》,再《大学》《中庸》,这样的排列多么的别扭,就知刻版方便之说,多么荒谬了。再说,雕版印书,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主持的,如何排列,自是主人说话算数,哪会容得雕版之人,任性胡来?
  不必追究现在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来的了。我倒觉得,这样排列,更合乎一个理论体系的样子,或者说更像个理论建构的架子。一是先概括,再具体;二是目标、途径、方法,层次分明。用正文里的话说,《大学》是做人的总谱子,即总论;《中庸》是传道的真谱子,即途径;《论语》和《孟子》是大谱子,即达道的方法。
  为什么说《论语》和《孟子》是达道的方法呢?还是正文里说得好:“或示人以一事之谱,或示人以数事之谱,或示人以全体之谱。”也就是说,是教做人的具体的办法。文中引用了朱老先生的话,把这个道理说得就更透了:“圣人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
  以我的体会,读《论语》和《孟子》,要有不同的着眼点。读《论语》要体味一个“情”字,凡事都要合乎人情,一不合乎人情,孔老先生就不高兴了,就要赌咒发誓,说“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第六》)了。读《孟子》则要体味一个“理”字,凡事都要讲理,治国要讲理,杀一只羊也要讲理,一不讲理,孟老先生也要把天请出来说话了,要么说“逆天者亡”,要么说“天命靡常”(均见《孟子·离娄上》)。总括这两本书的要点,只有四个字,就是“入情入理”,或者说“合情合理”。这样一来,就把“四书”的精义揭示出来了。
  《大学》立下五伦为做人的根本法则。《中庸》指出致此境界的途径,即不偏不斜,规规矩矩地走正中间那条路。《论语》和《孟子》,指出做人办事的方法,入情入理,合情合理。真要按这几条做了,搁在古代,还怕你不是一个体体面面、堂堂正正的忠臣孝子?律之当今,还怕你不是一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好公民吗?这一节最重要的是,开头引用《大学》里的那句话:“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文中说“经曰”,这是因为《大学》里的文字,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经”,一部分是“传”。按朱子的语法,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呢,则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这句“经”,还要阐述一下。《大学》里的原话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几句话,后世概括为十二字:修齐治平,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是从大处着眼,一步一步地退下来,由果求因,最后落在“格物”上。也就是,只有具备丰富的学识,“穷至事物之理”,才能一步一步地往前做起。
  若是由因求果,就不一样了。因此,书里接下来又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后往前推,前面概括的十二个字就成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再下来才是那句:“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大有深意。也就是说,人生在世,以修身为本,乃亘古不易的大道理,老百姓要这么做,皇上也要这么做。老百姓不这么做不是好老百姓,皇上不这么做不是好皇上。老百姓这么做了也可以“治国平天下”,皇上不这么做,这个天下也还是平不了。在这个大道理面前,皇上跟老百姓是平等的。皇上都跟老百姓扯平了,更别说一级一级的官僚。这个思想非常重要,说有民主意识一点也不为过。可是看看我们现在是怎样“修身”的呢,不能不让人感叹。小学生有“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有“中学生守则”,公民有“五讲四美三热爱”,干部有各种“条例”,各行各业又有各自的规则。各守其则,各循其规,事事妥帖,天下太平。听起来头头是道,实则经不起推敲。为什么呢,就在于没有一个“总谱子”“真谱子”。你给皇上定个规矩,有限制皇上的地方,必然也有关照的地方;给官员定个规矩,有限制官员的地方,必然也有关照官员的地方。到时候,限制的条款遵守不了,关照的条款又一条一条地突破了。好多事情,就是这么做坏了的。有了做人的“总谱子”“真谱子”,就不一样了。谨记在心,又刻骨铭心,有意无意,都会不偏不离,如此一来,当学生是好学生,当干部是好干部,士农工商,五行八作,干什么都是好样的。风气能不见好,天下能不大治?这也就是作者强调修身最重要的道理。
  《读书做人谱》 ,清龙炳垣编撰,韩石山释义,三晋出版社2016年8月版。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
其他文献
谈自己的写作原本就极其艰巨,我倒想从同代友人闲聊的瞬间去捞取他们对我诗歌的看法。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说我“精于修辞”。这个断语从其所处的实地语境中传递出批驳或警示性的声音,但我更倾向于视之为褒奖——稍微中性一点,是“肯定”,首肯了我的愿景和期许。我私下确实将诗的修辞技艺置于高位,就像友人评价的那样;毕竟写作这事,无论怎样去申说都取消不掉感性、心智灌注于其中并交相投射的化合作用,此类常识就不用多谈。面对
期刊
作者及题解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满族。著名小说《红楼梦》的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颐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曾祖母孫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他早年在南京长大,家境富裕
期刊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氣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第一品 五人  陆探微。穷理尽性,事
期刊
摘 要:在清代初年民族危亡之时,傅山等一大批学者抱着“亡了国家,但不能亡文化”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奋力研究与弘扬国学,为国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傅山对狭义国学的整理与研究,包括了全部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其范围之广,非一般人所能及。  关键词:傅山 国学 爱国情怀 知识分子  探索国学的“精义”  傅山对国学的研究,与后来的乾嘉学派具有重要的区别:乾嘉学
期刊
对情感经验的处理多少代表了一个诗人的写作倾向,或者说诗歌写作的基础,对生活的空虚、无聊的本质,对市场经济、权力政治,对命运的不可知,对写作本身的过程与感受,这些都可能构成一次诗歌写作的源起,但是在这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在面对生活时所做出的反应。一种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从这些事件中汲取“痛感”,不论是在生理学还是心理学的层面上,疼痛与伤害都是最容易让人深切感受,并且印象长远的。作用在诗歌上,诗人能很
期刊
我是韩石山的铁粉,我不讳言,聊读书的天,我多次对密友说:韩石山的书,你都可以买,不会后悔的。实话实说,韩石山的书,我没有做到“都买”。印象中,去年在网上购书,发现《读书做人谱》这本新书,当时心想,这也太正经了吧?一犹豫,就没把此书移入购物车。  要来的,迟早会来。前些时,我在微信中,大着胆子向韩石山先生讨要作品签名本,韩石山签了好几种,快递过来,其中便有这本《读书做人谱》。既然到手了,那就翻翻吧。
期刊
景德镇里做青花釉里红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做到冯少胜这般境界的,还真的不多。  20世纪90年代,冯少胜猫在祁门的一座柴窑试照子,邂逅也在那里烧瓷器的关宝琮大师,关大师看过冯少胜的东西后,说你不应该去搞高仿,你应该去创作艺术瓷……“他以为我是搞杀货的。”冯少胜至今说起这段故事都有点得意。据说“为民瓷厂”里的那些窑主都很敬重冯少胜,相信这个人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在很多人眼里不可控的青花釉里红,在冯少胜那儿
期刊
自2012年“新子学”的构想提出之后,五年来学界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和内涵依然争论不休。2018年6月,由韩国中国学研究会、韩国道家道教学会、韩国道教文化学会主办和韩国江陵大学人文学研究所、神明文化研究院承办了“第六次‘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聚集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美国、新加坡各地的专家100多人,表述了各自对“新子学”的理解,当中更有中文论文专门探讨“新子学”作为概念范畴的内涵
期刊
摘 要:邓一光是一个会对城市书写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他对于深圳文学乃至中国城市文学书写上的探索都提供了别样的经验,其城市书写的影响力正在并将持续发酵。  关键词:邓一光 城市书写 深圳  从2011年初开始,邓一光接连发表多篇深圳题材的小说,一次次漂亮的出手,化解了城市文学长期拿不出重要作品的尴尬。对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的作家来说,这种转向并不多见,让人惊叹于他面对新环境时灵敏的触觉、迅捷的
期刊
词与肉  有三种经验向语义的生成路径出现在秦三澍的诗中:享乐(或色情),迷失(或怀疑),爱。这三种路径都与“身体”或“肉体”相关。“身体”,有时是作为潜在性(经验的基本背景)而隐匿于暗中,有时作为“器官—物”直接出场(如《劝世篇》:“身体随托运的行李/一同迫降:器官齐全,且凹凸如常”),有时则呈现为实施着的活动和动作(如“摸”“握”“拈”“咬”“踮”)。意义的潮汐,无论它涌起的是享乐、迷失还是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