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作文也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怎样能把小学生对周围的认识水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1.进行作文训练。实验经验告诉我们:“早起步,早开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学校利用直呼音节课本,从学前班就注重写作能力,运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从一年级又强调了“说写同步”,对学生进行了以听促说、以读促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说出和写出一句意思完整的话,这样及早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就会为中、高年级写段、篇打好较硬的基础。
2.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写作顺序。“作文难,作文难,听说作文就心烦”,从这一挂在学生嘴边的顺口溜可以看出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厌作文转变为爱作文呢?我们从改进课堂作文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两个方面入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一是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果我的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如果我的作文能够贴到教室的墙壁上;二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信:我的作文进步了,我的作文一定能写好。
2.1 改进第一课堂作文教学。第一课堂作文教学是向学生传授作文知识、训练作文能力的主要时机,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从改进第一堂作文课谈起。
2.1.1 变命题方式,使学生有啥写啥。小学生的生活是异常丰富的,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的,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改过去那种单一老师命题方式为师生共同命题、老师命题、学生命题相结合的方式。
2.1.2 创新指导方法,充分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上作文课时,要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方法,让学生当主演,老师当“导演”,即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每次作文课,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由选材,内容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1.3 加强片段练习,化解作文训练难度。片段练习,便于具体指导,易于清除学生的为难情绪。因此,根据作文的训练重点,先设计好有关的片段,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加强练习,在写整篇作文时,学生就不感觉难了。
2.2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作文活动是第一课堂作文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教学作文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时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素材,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2.2.1 组织观察活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经常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方法:①顺序法;②比较法;③提纲法。使学生对事物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以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2.2 开辟作文园地,鼓励积极投稿。根据学生的心理,要在教室里开辟作文园地,把学生中写得具体、生动的文章、精彩的片段、新颖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承上启下的过渡等,登在园地内,供学生们阅读、欣赏、评议。同时鼓励同学投稿,让他们尝到稿子被录用的甜头,激励他们写作兴趣。
3.改变传统观念。
3.1 陈旧的作文观。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
圈。新概念作文运动的兴起,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在为什么写作文的问题上仍然没有给广大师生以明确的指向。“某地又出少年大作家”、“一篇作文上北大”等新闻报道使个别有作文天赋的少年一夜成名,也使多数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更加困惑:作文好等于一切吗?新概念作文运动从反对应试作文开始,可惜不久又不知不觉滑向了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轨道,还留下一个后遗症,过分强调张扬个性和审美情趣,弱化作文的实用交际、社会批判功能,把学习作文从学会生存、塑造人格中分离出去,使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的语言游戏。这个后遗症已经影响到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
3.2 陈旧的作文训练。近年来,人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乐于写(1~2年级)→自由写(3~4年级)→学会写(5~6年级)→独立写(7~9年级)”的训练序列。这种训练把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以往教材相比,这种训练序列确实更科学。但是,新课标仅仅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至于具体如何操作依然是未知数。于是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出现了教师人为地拔高习作目标、片面追求习作数量等现象。“立意要高,要有意义”,“构思要巧妙,描述要精美,辞藻要华丽,要讲究修辞的运用”等等标准无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令广大小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无形中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强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甚至要求学生一个暑假交五、六十篇日记,学生在老师的高压下,整天为没事可写而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在紧张和焦虑中度日。这不是在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吗?孩子的人格又将向何处发展?
3.3 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关于作文,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写作文。”叶老先生这番话言简意赅,点明要义。学会写作的本领,等于掌握了社会交际的工具。这种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日趋重要,对于任何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终身受益。也许这就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吧。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还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句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竭力教育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学风。
3.4 端正教师的角色观,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育者人格的作用。”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教师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要自觉、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的人。
1.进行作文训练。实验经验告诉我们:“早起步,早开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学校利用直呼音节课本,从学前班就注重写作能力,运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从一年级又强调了“说写同步”,对学生进行了以听促说、以读促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说出和写出一句意思完整的话,这样及早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就会为中、高年级写段、篇打好较硬的基础。
2.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写作顺序。“作文难,作文难,听说作文就心烦”,从这一挂在学生嘴边的顺口溜可以看出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厌作文转变为爱作文呢?我们从改进课堂作文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两个方面入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一是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果我的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如果我的作文能够贴到教室的墙壁上;二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信:我的作文进步了,我的作文一定能写好。
2.1 改进第一课堂作文教学。第一课堂作文教学是向学生传授作文知识、训练作文能力的主要时机,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从改进第一堂作文课谈起。
2.1.1 变命题方式,使学生有啥写啥。小学生的生活是异常丰富的,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的,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改过去那种单一老师命题方式为师生共同命题、老师命题、学生命题相结合的方式。
2.1.2 创新指导方法,充分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上作文课时,要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方法,让学生当主演,老师当“导演”,即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每次作文课,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由选材,内容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1.3 加强片段练习,化解作文训练难度。片段练习,便于具体指导,易于清除学生的为难情绪。因此,根据作文的训练重点,先设计好有关的片段,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加强练习,在写整篇作文时,学生就不感觉难了。
2.2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作文活动是第一课堂作文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教学作文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时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素材,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2.2.1 组织观察活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经常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方法:①顺序法;②比较法;③提纲法。使学生对事物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以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2.2 开辟作文园地,鼓励积极投稿。根据学生的心理,要在教室里开辟作文园地,把学生中写得具体、生动的文章、精彩的片段、新颖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承上启下的过渡等,登在园地内,供学生们阅读、欣赏、评议。同时鼓励同学投稿,让他们尝到稿子被录用的甜头,激励他们写作兴趣。
3.改变传统观念。
3.1 陈旧的作文观。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
圈。新概念作文运动的兴起,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在为什么写作文的问题上仍然没有给广大师生以明确的指向。“某地又出少年大作家”、“一篇作文上北大”等新闻报道使个别有作文天赋的少年一夜成名,也使多数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更加困惑:作文好等于一切吗?新概念作文运动从反对应试作文开始,可惜不久又不知不觉滑向了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轨道,还留下一个后遗症,过分强调张扬个性和审美情趣,弱化作文的实用交际、社会批判功能,把学习作文从学会生存、塑造人格中分离出去,使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的语言游戏。这个后遗症已经影响到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
3.2 陈旧的作文训练。近年来,人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乐于写(1~2年级)→自由写(3~4年级)→学会写(5~6年级)→独立写(7~9年级)”的训练序列。这种训练把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以往教材相比,这种训练序列确实更科学。但是,新课标仅仅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至于具体如何操作依然是未知数。于是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出现了教师人为地拔高习作目标、片面追求习作数量等现象。“立意要高,要有意义”,“构思要巧妙,描述要精美,辞藻要华丽,要讲究修辞的运用”等等标准无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令广大小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无形中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强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甚至要求学生一个暑假交五、六十篇日记,学生在老师的高压下,整天为没事可写而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在紧张和焦虑中度日。这不是在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吗?孩子的人格又将向何处发展?
3.3 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关于作文,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写作文。”叶老先生这番话言简意赅,点明要义。学会写作的本领,等于掌握了社会交际的工具。这种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日趋重要,对于任何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终身受益。也许这就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吧。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还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句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竭力教育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学风。
3.4 端正教师的角色观,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育者人格的作用。”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教师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要自觉、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