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谭载喜教授编写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一书,对此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此书的特点做出了评介。
【关键词】: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评介
谭载喜教授编写的《西方翻译简史》作为原国家教委(教育部)资助的相关研究课题的成果,由商务印书馆于1991年初版。经两次重印后又在2004年修订再版。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翻译学界的欢迎与重视,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许多院校均将其作为外语及翻译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或必读参考书。谭载喜教授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以历史时间为序,记录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以及现当代的西方翻译史。增订版“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更新书中引文编排格式以与当今国际学术惯例接轨之外,还在广泛的范围之内对全书进行了扩充。其中修订扩充幅度最大的,是当代翻译理论部分。原书只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已将内容扩充到了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到21世纪之初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状况。”(谭载喜,2004:1)本书一共分为六章十八节,按各个历史时期分别展开。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该书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划分并概述了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的六次高潮(第二至五章大致围绕这六次翻译高潮的时间展开)。作者认为,西方绵延数千年的译论体系,总的来说,是由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路线串联起来的:一条是翻译理论翻译路线,一条是语言学翻译路线。作者还特别强调“这里所说的两条线是对西方翻译传统的一种较为宽泛的、粗线条的描述,是说两条‘古老的’、‘主要的’理论线。除此之外,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还可以分辨出其它性质的路线”(谭载喜,2004:7)。诚然,纵观西方的译论,除了最近二十多年的一些新发展,如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功能翻译理论、多元系统翻译理论、释意理论、女性主义译论等等,离上述两条主要线路比较远外,两千多年的译论发展确实可以以文艺学、语言学二线概括之。这种高度概括对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西方的译论大有裨益。
第二章主要是关于西方的古代翻译史。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西方古代重要译作《七十贤士译本》和罗塞塔石碑以及此时期著名翻译理论家和主要宗教翻译家。总的来说,在此时期自西塞罗明确地提出直译与活译的问题以来,慢慢形成了以西塞罗、霍拉斯为代表的活译派和以裴洛、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直译派,和以哲罗姆为代表的折中派。
第三章向读者介绍了西方中世纪翻译史的三大主要标记:中世纪初期针对翻译理论问题提出大量见解的波伊提乌, 中世纪中期托莱多“翻译院”和中世纪末期处于高潮的《圣经》民族语翻译。但是,在中世纪时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是没有系统的,特别是在波伊提乌发表了翻译实用主义观后,翻译理论在较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第四章中,作者概述了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并指出:德国机械模仿拉丁语的风气逐渐消失,意译法逐渐取代了对译法而占主导地位;法国的复古之风开始形成,翻译重心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理论建树较大,其中多雷领先于各国的的理论家,首次提出了较系统的翻译原则;英国的翻译活动盛行一时,翻译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涌现了大批优秀翻译家。另外,不得不承认的是,“西方翻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民族语的翻译已稳固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业已脱离黑暗的中世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文艺复兴以前,谈论西方翻译,所指的多半是使用拉丁语的译作。这一时期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樊宁瑜2010:123)
第五章中,作者向我们呈现的是继续向前发展的西方近代翻译史。就法国这一时期的翻译史而言,17世纪崇古派和后今派之间形成了“古今之争”;18世纪以夏尔·巴特为代表的翻译家提出了颇有影响的翻译理论;19世纪迈进黄金时代。德国的翻译有较大进展,特别是18一19世纪初,出现了歌德、洪堡等著名语言文学大师。英国的近代翻译理论在18世纪末实现了突破,而此前翻译理论基本停留在德莱顿的观点上而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比较而言,俄国的翻译史较曲折,在19世纪后期甚至出现了以唯心主义语言不可译论为核心的翻译理论倒退现象。
第六章对现当代的翻译历史作了介绍:翻译事业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但逐渐远离二战后,西方各国重振旗鼓,翻译事业焕然一新。这一时期,商业外交科技等专业翻译规模空前,翻译教学普遍展开,各种翻译组织和翻译研究刊物纷纷出现,翻译理论著作层出不穷,机器翻译也已经问世并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
该书作为一本介绍西方翻译理论的教材,特点非常突出。概而言之,有如下几点:
一、鲜明的时代性
增订本在原书的基础上将内容扩充到了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到21世纪之初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状况,这充分反映出了20至21世纪蓬勃发展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最新面貌,对翻译学习者和翻译爱好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脉络清晰
本书分为六章十八节,作者以历史时间为序,划分并概述了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的六次高潮,分时期、分阶段对西方翻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全文脉络十分清晰,从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到现当代逐一展开,一目了然,给阅读该书的读者以清晰的翻译发展史轮廓。
三、重点突出,恰当评论
全书注意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对重点部分明显突出,比如对于第六章的内容占了全书篇幅的一半。在每一章或小节也一样,对于重点的内容,作者会较之其他的内容给予其更多的笔墨。同时,作者不仅仅拘泥于对具体翻译实践和理论的介绍,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与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与方向,作者同样在介绍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四、构思精密,体贴读者
在每章结束之际,作者都会进行总结,并表明自己对此章的观点。诸如在每章的最后部分,作者都是以“综上所述”、“从以上所述各节可以看出”、“从上述各节可以看出”这些字眼作为开头,对整章的内容进行概述和总结。此外,在该书的编写中,作者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对翻译学习和研究有帮助的“西方翻译史大事件”及“重要人名索引”。可见该书作者的良苦用心。全书可谓构思精密,体贴读者。
西方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谭载喜教授的这篇《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为广大的翻译学者和翻译爱好者都提供了可贵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樊宁瑜.西方翻译简史之浅析仁[J].新西部,2010(18).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关键词】: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评介
谭载喜教授编写的《西方翻译简史》作为原国家教委(教育部)资助的相关研究课题的成果,由商务印书馆于1991年初版。经两次重印后又在2004年修订再版。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翻译学界的欢迎与重视,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许多院校均将其作为外语及翻译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或必读参考书。谭载喜教授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以历史时间为序,记录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以及现当代的西方翻译史。增订版“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更新书中引文编排格式以与当今国际学术惯例接轨之外,还在广泛的范围之内对全书进行了扩充。其中修订扩充幅度最大的,是当代翻译理论部分。原书只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已将内容扩充到了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到21世纪之初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状况。”(谭载喜,2004:1)本书一共分为六章十八节,按各个历史时期分别展开。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该书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划分并概述了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的六次高潮(第二至五章大致围绕这六次翻译高潮的时间展开)。作者认为,西方绵延数千年的译论体系,总的来说,是由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路线串联起来的:一条是翻译理论翻译路线,一条是语言学翻译路线。作者还特别强调“这里所说的两条线是对西方翻译传统的一种较为宽泛的、粗线条的描述,是说两条‘古老的’、‘主要的’理论线。除此之外,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还可以分辨出其它性质的路线”(谭载喜,2004:7)。诚然,纵观西方的译论,除了最近二十多年的一些新发展,如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功能翻译理论、多元系统翻译理论、释意理论、女性主义译论等等,离上述两条主要线路比较远外,两千多年的译论发展确实可以以文艺学、语言学二线概括之。这种高度概括对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西方的译论大有裨益。
第二章主要是关于西方的古代翻译史。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西方古代重要译作《七十贤士译本》和罗塞塔石碑以及此时期著名翻译理论家和主要宗教翻译家。总的来说,在此时期自西塞罗明确地提出直译与活译的问题以来,慢慢形成了以西塞罗、霍拉斯为代表的活译派和以裴洛、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直译派,和以哲罗姆为代表的折中派。
第三章向读者介绍了西方中世纪翻译史的三大主要标记:中世纪初期针对翻译理论问题提出大量见解的波伊提乌, 中世纪中期托莱多“翻译院”和中世纪末期处于高潮的《圣经》民族语翻译。但是,在中世纪时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然是没有系统的,特别是在波伊提乌发表了翻译实用主义观后,翻译理论在较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第四章中,作者概述了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并指出:德国机械模仿拉丁语的风气逐渐消失,意译法逐渐取代了对译法而占主导地位;法国的复古之风开始形成,翻译重心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理论建树较大,其中多雷领先于各国的的理论家,首次提出了较系统的翻译原则;英国的翻译活动盛行一时,翻译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涌现了大批优秀翻译家。另外,不得不承认的是,“西方翻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民族语的翻译已稳固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业已脱离黑暗的中世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文艺复兴以前,谈论西方翻译,所指的多半是使用拉丁语的译作。这一时期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樊宁瑜2010:123)
第五章中,作者向我们呈现的是继续向前发展的西方近代翻译史。就法国这一时期的翻译史而言,17世纪崇古派和后今派之间形成了“古今之争”;18世纪以夏尔·巴特为代表的翻译家提出了颇有影响的翻译理论;19世纪迈进黄金时代。德国的翻译有较大进展,特别是18一19世纪初,出现了歌德、洪堡等著名语言文学大师。英国的近代翻译理论在18世纪末实现了突破,而此前翻译理论基本停留在德莱顿的观点上而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比较而言,俄国的翻译史较曲折,在19世纪后期甚至出现了以唯心主义语言不可译论为核心的翻译理论倒退现象。
第六章对现当代的翻译历史作了介绍:翻译事业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但逐渐远离二战后,西方各国重振旗鼓,翻译事业焕然一新。这一时期,商业外交科技等专业翻译规模空前,翻译教学普遍展开,各种翻译组织和翻译研究刊物纷纷出现,翻译理论著作层出不穷,机器翻译也已经问世并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
该书作为一本介绍西方翻译理论的教材,特点非常突出。概而言之,有如下几点:
一、鲜明的时代性
增订本在原书的基础上将内容扩充到了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到21世纪之初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状况,这充分反映出了20至21世纪蓬勃发展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最新面貌,对翻译学习者和翻译爱好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脉络清晰
本书分为六章十八节,作者以历史时间为序,划分并概述了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的六次高潮,分时期、分阶段对西方翻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全文脉络十分清晰,从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到现当代逐一展开,一目了然,给阅读该书的读者以清晰的翻译发展史轮廓。
三、重点突出,恰当评论
全书注意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对重点部分明显突出,比如对于第六章的内容占了全书篇幅的一半。在每一章或小节也一样,对于重点的内容,作者会较之其他的内容给予其更多的笔墨。同时,作者不仅仅拘泥于对具体翻译实践和理论的介绍,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与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与方向,作者同样在介绍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四、构思精密,体贴读者
在每章结束之际,作者都会进行总结,并表明自己对此章的观点。诸如在每章的最后部分,作者都是以“综上所述”、“从以上所述各节可以看出”、“从上述各节可以看出”这些字眼作为开头,对整章的内容进行概述和总结。此外,在该书的编写中,作者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对翻译学习和研究有帮助的“西方翻译史大事件”及“重要人名索引”。可见该书作者的良苦用心。全书可谓构思精密,体贴读者。
西方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谭载喜教授的这篇《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为广大的翻译学者和翻译爱好者都提供了可贵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樊宁瑜.西方翻译简史之浅析仁[J].新西部,2010(18).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