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古典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w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习一下这随手撷来的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若荷尔德林之“诗意的栖居”成立的话,至少这洁净的山光水色乃必需的吧。可是,它们今天又在哪儿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寂静……今安在?
  从自然的角度讲,古人的世界要比现代人丰富得多,健康而优雅得多。地球上自几十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生物物种的诞生、进化、灭绝就不断上演,物种灭绝本属自然进化之正常,但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灭绝速度大大加快。自然状态下的物种灭绝极为缓慢,而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灭绝速度要比2000年前快上近千倍。这是一种远高于自然速度的“工业速度”——这分明是“屠杀”!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中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我在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疼痛和颤栗。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不属于我们了——永远!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最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或者说,我们杀害了她。
  阅读竟成了告别,竟成了永诀和追悼。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哭泣吗?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而我们在对之阐释时,难道就只能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鸠”,难道除了“一种植物”、“一种水鸟”外,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了?)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意义和阶级分析,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与悲怆来?
  我更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睢鸠”、“鹿鸣”哪里去了?视野中为什么再不见她们的倩影?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去想,假如诗人活在当代,他又会作何吟?作何感?……这等反差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
  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
  今天他们是孩子,可明天他们是成人。鲁迅说:谁拥有孩子,谁就拥有未来!
  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笔划、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树立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行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我们的老师似乎太缺乏审美习惯和艺术能力了,解读上“偷工减料”,目光也往往只有咫尺的长度……试想,从小缺乏“感动”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的成人?所以,当今天被“吃猫”的新闻(刚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桌上日均“吃描”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曾经也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我随即又想起了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
  我曾经看过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
  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一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的语文教材和旅游手册中载有这样一件事:1971年,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勇敢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面……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线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古树啊,而新一代的瑞典人,在享受古树的阴凉的同时,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绿色。几十年来,那些护树者,一直被瑞典公民视为心目中的英雄。
  读这些报道的时候,我深深被打动了。一群多么勇敢和纯洁的心灵啊,其力量来自于对生命和地球的热爱,其心灵像那些大树一样美丽而健康!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童年教育和自然意识的启蒙有关,与其早年积淀的与树有关的审美记忆和生命情结有关——这热爱一定是童年就埋藏在心中的,正是那些深刻的印象刺激和鼓励着他们,才使之做出这般不顾一切的举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想,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来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简评]保护环境,和谐发展,一个沉重而又陈旧的话题。本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入手给后人以警醒。作者深入地探讨了我们的教育弊病。正是由于审美教育和感动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我们的学生也即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对古典诗词的赏读时竞“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与悲怆”。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教学生学会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不能让他们在面对种种对待自然和生命的无知与粗鲁时,有种免疫力,那么这样的悲剧将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身上重演。全文语言精美,构思精巧.犀利的笔锋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令人警醒。
  [作者单位:江西峡江中学]
其他文献
1.我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兴盛衰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选官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到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先秦时期实行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是指由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朝廷举荐人才
期刊
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亲爱的,来跳个舞,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越这红尘永相随,追逐你一生,爱恋我千回,不辜负我的柔情你的美;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越这红尘永相随,等到秋风起,秋叶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  庞龙的《两只蝴蝶》广为传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歌词立
期刊
怎一个“乐”字了得  ■ 高三(1)班陈林     读书似品茗,古朴幽香,飘绕心头;读书如饮酒,陈年佳酿,激荡胸怀;读书若弹琴,悦耳音符,感动心灵;读书像下棋,金戈铁马,响彻耳际。  读书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快感。戚继光有句名言:“养心莫若穷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情趣只有沉浸其间,方可体味其乐。  我喜欢夜深人静时,点一支蜡烛,在那无边的书山中,去做徒步的旅行者,与志同道合者齐聚巅
期刊
殇  杨 欢    叶落花零,流水倏逝  大雁失语,长风坠落  谁撒下希望  谁踩灭明火  谁在斜风细雨中等待  谁在花蕊流金时隐没    我用眼睛照亮你的归途  我用长发盘起你的温柔  我听海啸而过,听花开的歌  林鸟展翼,长河抖落  清冷的月光,如伞如波    希望就如一条无人横渡的河  等待就如一只寂寞搁浅的舟  一个回眸,一生萌动  舟与河,烟与波  谁在无助的背影里  闪闪躲躲  [湖南
期刊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静静地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  这是歌手田震的《野花》。低沉又略略带着些沙哑的
期刊
文言文翻译是整张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考生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以为,考生只要科学复习,在平常训练中培养抓得分点的敏锐意识,就能突破这一瓶颈。    [命题预测]    1.分值:2006年2套全国卷、安徽卷、湖北卷、四川卷为10分,其他省市卷6分、8分、9分不等,预计2007年各省市都会向全国卷看齐,稳定在9分到10分之间:全国卷再加大分值也不太可能,毕竟还有其他
期刊
诗歌是近几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尤其是2002年以来,诗歌题由一卷的客观题提升为二卷的主观题,虽然赋分不变,但难度大大增加。2005年16套高考试卷中诗歌题选材广泛,唐诗10首、宋诗8首,宋词1首,元曲1首。诗中七绝15首,七律3首。部分省市考查分值超过6分,其中北京卷7分,三份全国卷、江苏卷、辽宁卷、安徽卷、上海卷等诗歌项分值为8分。题量也由传统的两问增加到上海卷、江苏卷、广东卷的3问。问题类型以
期刊
我喜欢坐在墙角  三(6)班邓庆芳    也许是由于性格孤僻的原因吧,我喜欢坐在墙角里,不被别人注意到,就像院里墙角的一棵小草一样清静。  每当坐在墙角,我就精神勃发,似乎那一堵墙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坐在墙角里,我总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墙就像是我的好朋友一样,每当我遇到烦恼时,它就会让我依靠,使我的烦恼很快消失掉。当我累了的时候,它也会让我倚在它身上,闭眼休息一会儿。  墙不仅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老师
期刊
“青藏高原的天气刘伯温难测”。来青海的火车上一个神秘兮兮的老者随口哼了一句,我并未当真。及至到了那里一清早专程去看胡杨林,才深深地领教了这里的气候变化之烈,早晚温差之大。说的是穿长袖衫即可,哪知就是穿上薄毛衣也焐不着,我算服了!  胡杨林这宗植物,并非刚刚看到,早先从一些闯过大西北的诗人的笔下,时不时出现沙棘、红柳、胡杨这样一类名称,无非是状其耐旱、能抗风沙的品性,但具体是个什么情状,一直揣摩了几
期刊
忘记铭记  陕西一考生    无法忘却的,  是装满叮嘱的行囊和那沉甸甸的牵挂,  正如母亲微微颤动的背影,  在那挥泪的瞬间,  使我永远无法忘怀。    而那让人眉头紧蹙的,  是多少个夜晚、窗下的苦读,  还有那十二年中的日出日落、雨打芭蕉,  在放学回家的每一个路口,都有书包的沉重和儿时的仇怨,  可是,终究,仍是逃不过记忆的深渊。    如同漫步在一片无人的沙滩,  总爱幻想、总爱喃喃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