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竹编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竹编工艺中,“改良竹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的艺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良竹编”创造性地编制出了高级兽类和人物的造型,进一步提高了泉州竹编的艺术品位。泉州竹编工艺的跨越式发展,不得不归功于泉州目前改良竹编工艺的传承人凌文彬,他在传统竹编简单编织的基础上,大胆地镶、编插各种新花型,把泉州竹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泉州竹编历史由来已久,自晋代士族南迁以来,中原先进的竹编文化就跟着传入泉州。据泉州改良竹编第二代传承人,也是唯一的传承人凌文彬介绍,泉州从宋代以来竹编行业盛极一时。当年,泉州的老竹匠黄大头祖上在清代就是黄甲街的竹编世家。到了明代,黄甲街成为泉州最大的竹编作坊集中地,后来发展到了伍堡街。由此可见竹编行业是泉州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手工行业之一。
  到了近代,泉州著名国画家李硕卿结合泉州竹匠的技艺,在传统竹编基础上,着手实验创作很多古造型的竹编器皿类作品。这就是泉州的“改良竹编”的由来。而改良后的竹编产品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既栩栩如生,又经久耐用。如今,它已被列为福建非遗保护项目。
  立志成为工艺美术巨人
  1963年,年仅16岁的凌文彬进了竹编工厂当学徒。一进厂他就爱上了竹编这一行当。尤其是受到李硕卿的影响,他时常会想着怎样将竹子编织成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所以,当时年少气盛的凌文彬曾经无数次问自己的师兄:“改良竹编这么美,有没有无限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做出登峰造极的作品?”可他每次得到的答案却是那么的肯定——“这行绝对不行,你还是踏踏实实地干活就好”。
  上世纪50年代,由于竹子是很普遍的原材料,且产品易腐、易蛀、易损,油漆也易裉,而编织构造的又只有几种机械化的花纹,不像雕塑、雕刻那样什么造型都能造出来,所以竹编工艺的局限性很大,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突破。但是,志向高远的凌文彬坚信,传统技艺的局限是可以突破的。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代竹编工艺美术的开拓者。
  此后,十几年工匠生涯中,凌文彬勤学苦练,熟练掌握了编织技艺,获得了丰富的竹编经验。“我这个人并不比别人聪明智慧,我只是善于在平凡的技艺中发现奇迹。”他利用司空见惯的“顺编”、“合编”、“连接”、“拼接”四种技法,在李硕卿改良竹编技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新型编织技法,突破了传统技艺的局限。
  技术含量超高的竹编工艺
  在凌文彬不懈努力下,他不仅在泉州竹编的器皿类产品的基础上,创作了各种高级兽类、禽类等精品并着手研究高级人物类精品,还提出“改良竹编漆器”的学术理论。
  走进凌文彬的竹编世界,能够感受到每一件竹编作品都像是他的孩子,里面注入了他毕生的心血。举个实例,1978年,凌文彬开始构思编织作品“狮子”,1992年开始筹划,1997年专职投入创作。前前后后19年,为了研究创新的编织技法,凌文彬呕心沥血,一头乌发竟然变得花白。值得欣慰的是,他所创作的竹编“狮子”现已进入省非遗博览苑。
  “编织一件作品,需要进行五道工序。除了制作模具、破竹篾和编织,还要给作品染色、上漆。看似简单的五个步骤,实际上非常复杂。”凌文彬说,比如制作模具,要先把原先设定的产品造型画成正视、侧视、俯视三面图,再测绘适应工匠需要的部件图,然后用杉木依图制作成模具。模具做好后再根据规格进行破篾编织。编织可是个细致活,技术含量高,它不像雕塑那样可随便增大和削减。所以,竹编作品要在编织胚体的外表镶插立体感强的花型图案,以此表现对象的特征,这是外地竹编和任何雕刻、雕塑造型所没有的特色。
  仔细观察,凌文彬的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编织花纹凹处暗,凸处显,具有明暗分化的图案花纹的观感。请教后方知,他在给素胚染完色晾干后,还要用木砂纸磨光,使凸处明,凹处暗。
  一手绝活苦后继无人
  泉州改良竹编于1954年兴起,1978年达到高峰,到了1993年,泉州改良竹编已处于衰落阶段。
  因为做这些产品,不适应大批量生产,且造价太高,没有普遍的商业性;其二,凌文彬之前收的一些学徒都担心学这行不能作为终身的职业依靠,因为做这行很辛苦,收入又不高。因此都留不住这些学徒。谈起泉州竹编的传承,凌文彬忧心忡忡。
  作为这门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他深感责任重大。所以,近年来他一直在不断创新自己的作品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让这些精品竹编不仅可观可赏,还具有实用功能。如:狮子背上驮花瓶,可插花和点灯;象薰可装上香料和香花使用,龟盒和鸡盒可装食品……这样,就让竹编的中小件品可适应礼宾,适应官方和民间的馈赠礼品,适应厅堂陈设和展馆收藏,适应舞台道具和新娘嫁妆等等。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期待自己的一手绝活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堤维德岬(Tweed Heads)的“危险角”(Point Danger)位于黄金海岸南端,是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交界处。这里是海豚的乐园,一个海浪扑向岸边,摄影师布罗迪·麦克·卡贝抓拍到了两只海豚乘着波浪你追我赶的有趣画面。
期刊
300年历史 半世纪年创新  厦门蔡氏漆线雕  漆线雕可以考证的历史已有300多年,本来只是一门“妆佛”的艺术。清朝开始,蔡氏“西竺轩”手工艺作坊的主业就是用漆线来“妆佛”。直到解放后,蔡文沛首次尝试塑造英雄人物,广获社会好评。1972年,蔡水况把漆线雕往工艺品上延伸,让漆线雕在当年的广交会上获得了大批订单,使这门传统技艺得以“活”了下来。  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中华瑰宝——漆线雕,是漆工艺中的一
期刊
若给你一些松软柔韧的木块,你能做成什么呢?福州的软木画师傅们,带给人们的是艺术的惊喜。在他们的刀笔运转之下,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栈桥船舫,精美的立体国画,便展示在你眼前。岸边层层叠叠的树林下,戴着草帽的小人儿在摇桨划船,岸上指尖大的楼房,还要雕出根根细致的窗棂,让人越细看越惊叹,不由想去推开那扇小窗。  一些原本普通的木块,因为师傅的绝伦工艺,魔术一样,变成精美的艺术品。福州软木画这一独特的民间工
期刊
莆田木雕是福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莆田木雕工艺始于唐代,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宋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为莆田木雕的大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至明清时期,莆田木雕工艺发展盛极一时。在经济飞速发展、高度现代化和工业化
期刊
唐代会昌年间,闽县人林滋在其《木人赋》中写道,当地木偶“既手舞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超诸百戏”。可见当时福建木偶戏的表演水平已相当高,既能手舞足蹈,又能左旋右抽。  丝线操动小木偶,演绎悲欢世间情。操作人灵巧如千手观音,气定神闲;观者屏息静气,眼睛不离瞬息——泉州的提线木偶戏艺人就是这样用丝线、人偶,在看似纷繁缭乱实则独具章法的技法操纵下,让木偶拥有了灵魂,跳脱出动感而灵妙的姿态。  高超的
期刊
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每一件德化建白瓷器都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建白瓷自问世以来,一直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下腹地。在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中,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三足鼎立,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
期刊
画家简介温心坦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花鸟画学会理事,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顾问,福建省水彩画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人大、政协书画院画师。福建《书画艺苑》《秋圃繁英》报主编。福建省第二、三、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擅长中国画、水彩画,有诗、书、画、印、琴、佛学等修养。有《温心坦画集》《温心坦花鸟画》《草本画法》《木
期刊
一位诗人曾说:在机器的时代,我怀念那些古老的手艺;手艺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力量的祖宗……如是,那么我们怀念岩茶手艺、关注岩茶手艺,则是怀念美、怀念历史、怀念民族的记忆。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做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岩茶和当今的岩茶机器制做工艺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
期刊
光绪燕皮今安在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汉族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所以肉燕在台湾等地特别受欢迎。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
期刊
集市,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在我国南方称墟或场,中原以北称集。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民俗现象。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不衰,随着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集市不断流转变迁,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  彝乡赶集“嘉年华”  大凉山,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乡僻之地没有固定的市场和从事固定商贸的人员,因而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