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是拿着相机的魔法师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一件文化产品大卖畅销,总是有些值得怀疑,一本书也是如此。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7册“理想国·日本摄影家书系”,这套丛书包括《直到长出青苔》《迈向另一个国度》《漫步东京》《写真的话》等,其中还有被称为日本摄影评论权威学者饭泽耕太郎的《写真的思考—摄影的存在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曾荣登某图书排行榜。
  这本书,单看书名就有了歧义,这里的“写真”与“摄影”分别代表和寓意着什么,它们有着怎样的异同,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我没查到该书的日文版书名,但总不能因为作者是日本人,就把书名翻译成“写真”与“摄影”并用。而副题“摄影的存在意义”,这样的句式也是颇显奇怪,是强调一种“哲学”感来唬人?还不如朴素地叫作“摄影存在的意义”。
  今年62岁的艺术学博士饭泽耕太郎,把他“三十余年摄影评论精华结集”,出版了这册《写真的思考—摄影的存在意义》,试图通过解读东松照明、柴田敏雄、荒木经惟、志贺理江子、畠田直哉等日本摄影家作品,进而思考“摄影是什么?”;也通过“摄影性的思考”,进入这些“手持相机的魔法师”们的作品世界。
  这是一本纯粹的摄影书,梳理摄影史上的关键问题,“从画意摄影到现代主义摄影”、“静物摄影的力量”等在摄影史的发展脉络下,探讨摄影发展的未来归趋。
  曾写过《欢迎来到摄影美术馆》《女子写真时代》《与写真同欢》《现代日本写真档案》等著作,并获得日本三得利学艺奖、日本写真协会学艺奖等多种奖掖的饭泽耕太郎,通过几十年来对摄影史的研究和对摄影大师工作和作品的观察,为我们呈现了这些创作者们强大的赋予摄影生命的能力,也引导我们通过作品来理解职业摄影师的“摄影性思考”。他试图在我们与摄影师、摄影作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摄影师的思想和语言“翻译”给大家。


  饭泽耕太郎认为:“摄影在‘表达者与接受者间的界线深具流动性’的特色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由于此一艺术范畴尚未成熟之故,但换个角度来看,所谓‘摄影性的思考’则活泼而生动地说明了,谁都可以成为摄影创作者,也可以享受观看的乐趣。拍摄照片、观看照片以及思考摄影,是螺旋状交织延展的过程,从具备丰饶生命力的‘摄影性的思考‘沃土中生长出来。因此,拍摄、观看、思考无法分开,必须贯彻整体、掌握住整个循环的能量流动,才能宏观地了解摄影。”
  本书在九个章节中论及摄影的现代主义、日本摄影的草创期、静物摄影、自拍肖像、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少女裸照、快照(Snap Shot)、风景摄影、摄影与死者等问题,都包含着“摄影性的思考”。在每个题目下,作者都举出了许多摄影家、许多作品的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着实下了番功夫:“ 关于‘摄影是什么’?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提出论述,关于摄影表现的历史或评论文章也就无法延伸下去。身为一名摄影评论家,对于这个问题我主要是采用归纳法来处理:一开始不急着定义摄影到底是什么,而是通过观察,了解每位摄影师的工作。”
  可以看出作者对摄影史的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他的某些思考和评论,却实不敢恭维。诸如:日本摄影家畠田直哉长期关注石灰岩采集场,1995年开始拍摄炸药爆破岩石,并结集成《BLAST》,其中在几幅爆炸瞬间的画面中,一只鸟在天空时隐时现。为了这只鸟的象征、意义,饭泽耕太郎不惜用上千字的笔墨:“‘鸟’这个元素,诚如先前于荒木经惟《伤感之旅》摄影集中所见一般,是典型的神话世界象征。他具有各式各样的含意,诸如空气、风、火、死者灵魂、不死特性、创造性、女性、爱情、自由,等等”。“虽然土地已经被经济效益所支配并化身为赤裸暴力下破坏现场,但飞鸟超然地在天空持续翱翔。这种存在不正是呈现自然原本就具备的、能够恢复平衡的调节力量吗?即便洪水或山林大火等灾害不时侵害着大地与森林,自然依旧会以平衡一切的恢复力来治愈灾难所产生的不均衡。在此,飞鸟恐怕就是救赎与希望的象征吧”。“‘一只飞鸟’带给人一种摄影还存有魔幻性质—亦即还具有生动的神话性想象力的感觉,找回属于那段时间的光辉。而且重要的是,飞鸟并非由电脑绘画加工上去,也不是使用技术合成,而是偶然被摄入底片之中。这种偶然的力量不但超越了摄影师的意图或期待,偶尔还会违背他们的思考,将意料之外的礼物带进照片里面。我们或许可以将之想象为:背负了这种魔法翅膀的飞鸟,将继续飞翔下去。”这样极端主观的臆断,像是对摄影“月赛”作品平庸的点评,而遗憾的是,却居然出自“日本20 世纪前半叶摄影史研究第一人”之手。
  饭泽耕太郎说:“在超过三十年的归纳整理之后,最近终于感觉自己能够稍微掌握这个命题的‘实相’了。对我来说,‘摄影性的思考’即是某种具有神话性的想象力,而摄影师则是手持着相机的魔法师。”而这本关于从“写真”的思考到“摄影”的意义,似乎站在学术的立场去阐述一些重要的问题,但多数时候带来的却是混乱和懵懂。
其他文献
在台湾的艺术博览会当中,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Young Art Taipei)是相对成熟的一个,它以年轻艺术家为服务对象,并以国际视野开拓艺术教育和收藏市场。博览会执行主席陈世彬不仅是台湾当代艺术社社长、台南德鸿画廊负责人,也是一位酷爱摄影的收藏家。  陈社长您好,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发起这个博览会的起因是什么?  我们是从2009年创办第一届Young Art Tai
期刊
近二三十年,在台湾前后出现了两本能见度、辨识度较高的摄影杂志,一本是阮义忠的《摄影家》,另一本是李威仪的《摄影之声》。  1992年4月,阮义忠在台北市重庆南路出版了第一期《摄影家》双月刊中英文双语杂志,主要介绍国际上的摄影家及其作品,这本杂志的定位是扮演一个跟国际“接轨”的角色。  阮义忠说:“杂志最多的时候一期不超过5000册,但那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看重我们这本杂志。纽约、伦敦、巴黎的街头都有我
期刊
2016年4月23日,《中国摄影》杂志社与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于张印泉离世45周年忌日在京举办了“南郎北张:张印泉摄影研讨会”,摄影界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张印泉(1900—1971)是上世纪的摄影大家,曾与郎静山一起被誉为“南郞北张”。摄影理论家蒋齐生对这位前辈的总体评价是:“无论在摄影艺术的各种题材的创作及摄影理论的探求方面,无论在拍摄、器材制作和暗房工艺的有关摄影技术科学的原
期刊
1960年生于台湾的陈界仁,是台湾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作品在世界各重要艺术空间及双年展上频繁展出。陈界仁的创作媒材虽大都以录影装置为主,但其从拍摄影片的创作过程开始,即对合作者、参与者的组构形式,不断进行各种实验与实践,使其创作同时还具有提出另一种社会想象的行动性特质。  陈界仁是一个由影像出发,转变到以录像装置为主的艺术家,他将创作点关注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
期刊
4月末的北京春光日暖、紫藤烂漫。  由《中国摄影》杂志社、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与影像东方共同举办的“摄影留学后”—中国摄影留学生学术研讨会暨作品展于2016年4月2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内外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展览开幕式并参加研讨会,其中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摄影留学生、著名摄影家石志民、罗小韵、曾璜、冯建国等,以及2000年以后的留学生施瀚涛、赵刚、门晓燕、王军、高岩、朱炯、唐晶、何伊宁、祖宇、黄
期刊
何伊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繁荣的音乐和时尚文化见证了商业摄影的兴盛,也见证了以托尼·雷-琼斯为代表的英国社会纪实摄影的复兴。你在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影响下决心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随后在伦敦担任不同的摄影师的助理。为何选择重返马恩岛?你在拍摄《马恩岛》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基利普:我出生于1946年,父亲是一家位于道格拉斯和皮尔之间公路旁,名叫汉兰达小酒馆(Highlander Inn
期刊
李小镜1945年生于重庆,自幼随家人移居台湾。大学在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主修西画,毕业后赴美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并定居纽约。李小镜在纽约以美术指导起家,1970年代末转任摄影师,曾从事时装及人文摄影多年,1980年代起他将摄影转移用在艺术创作的领域;1990年代兴起的电脑科技使他得以将绘画、摄影与创作等经验整合为一种独特的媒材。  2012年,李小镜的作品《源》受邀参加了第13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
期刊
台湾的摄影画廊很早就有了,从台北画廊、TIVAC画廊到1839画廊,台湾对摄影是有情感的,但是当成为专属摄影画廊的时候,能力却是有限的。因为,画廊还是要跟着艺术市场,摄影市场包括在整个地域的艺术市场里。台湾的艺术市场相对比较蓬勃,但只专注在摄影的时候,就可能会把其他藏家排除在外,这大概是一直以来,摄影画廊会变成摄影圈独有的平台的原因之一。这两年,台湾也逐渐有一些画廊在关注摄影,像台北的百艺画廊,台
期刊
我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前段时间,我用佳能最新的数码单反相机EOS 80D在国家大剧院拍摄了《丝绸之路》和《关公》两场舞蹈演出。试用后,这款新型数码单反相机的综合表现让我难忘,特别是它的瞬间捕捉能力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拍摄舞蹈演出,看似容易,其实也并非那么简单,尤其是捕捉精彩的动感瞬间更非易事。舞剧是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每一部剧的舞台布景、灯光、演员的
期刊
从牛津街地铁站熙攘的街头往托特纳姆宫路方向,路过一间人潮涌动的麦当劳,顺着一条狭窄的小巷纵深望去,一座点缀着白色方块字的五层现代建筑尤为引人瞩目。英国摄影家美术馆(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于2010年搬迁至此,在过去五年间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国际展览和教育项目吸引来自英国内外的摄影爱好者,同时也通过年度的评选不断地刷新行业的标准。2013年,英国摄影师克里斯· 基利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