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前儿童难堪兴趣班之负等4则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过六成的学前儿童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兴趣班,其中70%每周上兴趣班次数为1~2次,近30%每周需要参加3次以上的兴趣班。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项针对全国12个城市家长进行的关于3~6岁儿童参加兴趣班情况的调查显示,兴趣班给城市学前儿童带来了过重的学习负担,亦对其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带来了影响。
  与此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有87%的家长赞同孩子参加兴趣班,有近半数家长对儿童参加兴趣班的学习效果持认可态度,有76%的儿童家庭在兴趣班的投入占家庭收入的10%。
  在所上兴趣班类型方面,有24.29%的儿童上幼儿园内部开办的兴趣班,63.32%的儿童上园外机构开办的兴趣班。还有11.98%的儿童同时上园内和园外机构开办的兴趣班。在教师来源方面,有22.02%的兴趣班教师来源于幼儿园,有60.69%的兴趣班教师是外请的专业教师。而在教师资质方面,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都难以满足兴趣班教学的需要,而外请的专业教师又缺乏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
  对此,课题组认为,政府一方面要引导家长科学理性地看待学前儿童兴趣班。另一方面,要从明确管理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建立质量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学前儿童兴趣班进行管理和规范。
  (《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29日 易鑫)
  幼儿“强化班”源于公众性教育焦虑
  补课之风愈演愈烈,由中学到小学,现如今已经延展到幼儿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众所周知。幼儿教育主要以活动为主,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从而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为孩子今后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应当是快乐而幸福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没有根本性转变的大环境下,也许孩子们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享受到教育的愉悦。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如今,校外培训机构居然也将目标瞄向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开设了幼儿校外补课班,且家长趋之若鹜。培训班人满为患。
  可以说,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已经明显好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令禁止幼儿园过早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这本是顺应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明智之举。但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幼儿教育机构的正确做法却并没有得到家长的充分认同,对幼儿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迫切需求依然存在。幼儿假期培训班正是瞅准了这块潜在的教育市场大做文章。显而易见,幼儿假期补课班,补的当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知识课。是不折不扣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家长花钱。就是想让孩子过早地学习到小学的文化知识,以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事实上,对于家长来说,也并非不了解教育科学规律,特别是现在的年轻家长,他们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教育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从内心深处来讲。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苦太累,但是,现实却让他们选择了过早地实施“育才”计划,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进入多如牛毛、不堪重负的校外补习班。
  可以说,家长之所以让幼儿进入补习班,还是源于一种教育焦虑,这种焦虑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与普遍性。一是表现在对优质教育资源占有的焦虑。不容否认,如今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而要让孩子能够顺利进入“名校”,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唯有早做准备,提前行动,以至于从幼儿园开始,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地出类拔萃,为“名校”入学面试提供一定的筹码。二是表现在对应试教育现状的焦虑。只要人才选择模式不改,学生评价机制不改,招生考试制度不改,应试教育就拥有广阔的市场。应试教育无形的推手就会左右学校的行为,牵制家长的行动,催生出一系列“反教育”的行为。而家长一切为了孩子今后的应试做准备,让孩子过早进入补习班补课也便在情理之中。
  所以说,正是公众集体性的教育焦虑,让幼儿园外补课班异常火爆,也让本该快乐幸福的幼儿饱受补习之苦。而要从根本上为其降温与灭火,就需要从源头控制,在教育均衡发展上大做文章,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在教育质量上下功夫,真正践行素质教育,铲除应试教育的根须,使其没有生存的空间。这两条应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虽任重道远,却需我们努力坚持。
  (《教育文摘周报》2013年4月24日梁好)
  媒体不能成为“小学化”的帮凶
  近日,偶然打开某省级卫视频道,赫然看到一位号称早教权威的“专家”正在鼓吹“0~6岁领先一小步,小学、中学、大学就会步步领先”,宣称他们研发的这套所谓最新早教产品可以让孩子多认识3倍的汉字、2倍的英语单词。使孩子在上小学前就能轻松脱盲,轻松学会两位数的加减法。其间,还有家长现身说法:“使用这个产品后,孩子4岁时就能读书看报,5岁时就能认识1500个汉字,人见人夸!”这则持续约15分钟的广告还以典型的电视购物语言忽悠家长:“现在拨打屏幕下方的电话,您将享受七折优惠!”
  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这种鼓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和推销“小学化”产品的广告在好几家省级卫视都能看到。人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在幼儿时期被误导、被鲁莽地进行超常训练百害而无一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早已被证明是误导家长的歪理邪说。教育部去年10月份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的孩子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会10以内的加减法即可。这些推销活动以逐利为目的,迎合并误导家长的不合理需求。甚至没有不合理需求也要创造出不合理需求,赚了钱误了孩子。
  生命是不可逆的,童年只有一次。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置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于不顾。本应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媒体不能成为伪科学、假专家大行其道的地方。要知道,被误导的教育贻误孩子一生成长,这比卖假表、卖假药还要恶劣百倍、干倍。这些产品推销打着“权威”“诀窍”“高招”等噱头,蛊惑性很强,学前教育工作者稍不注意就会上当,何况是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家长!   作为公共产品,媒体有义务、有责任在广告上严格把关,不能只认钱而对其做法是否科学不管不问。实际上,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很容易就能将这些伪科学、伪专家分辨出来。对于教育类特别是学前教育类产品的广告推销,媒体至少应该对照一下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和规定,实在拿不准也应该多征求一下专门研究幼儿成长规律的专家的意见,否则就容易为虎作伥,沦为残害幼儿健康成长的帮凶。对于这种助纣为虐的媒体,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道路上远离这些“噪音”。
  当然,要根除这些“噪音”,还必须让科学保教的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否则各种伪科学就会乘虚而入。营造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生态,迫切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进一步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向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全社会宣传科学育儿理念。相关部门和大众传媒不妨多做一些科学保教方面的公益宣传,根除各种伪专家、伪科学的生存土壤,努力使科学保教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14日 苏令)
  向“小超人”的辉煌简历说不
  前不久,一名幼儿园孩子的简历在网上广为流传。这份简历有教育经历、课外学习、体育运动、阅读书目、个人特长、参赛及获奖情况等,这个孩子不仅完成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还学习了钢琴(中央音乐学院专业老师一对一授课),对轮滑、冰球、武术无一不精通……
  在我们的身边,像这样的“小超人”还有不少。不管年纪多小,也不管爱好如何,林林总总的培训班就是他们课后唯一的去处,各式各样的资格证就是他们的“护身符”。家长们更是为自家孩子打小就有如此“超人”的表现而沾沾自喜、津津乐道。
  在“一切为了孩子”的托词之下,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冲动下,这些家长追求着自己所需要的虚荣,精心设计着孩子遥不可及的“未来”。可这些父母有没有想过,如此罔顾孩子的自然天性、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一股脑儿地实施填鸭式教育,很可能是对孩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让他们从此在心中对学习埋下厌烦的种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初衷,极可能带来“输掉未来”的结局。
  于是乎,在这些孩子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追逐鸟儿的云彩,在他们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乎,在孩子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没有了梦想。没有了对美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最可悲的是,在这些孩子中,有许多人早已习惯了这种了无生趣的童年生活,并逐渐认同了这是必须付出的“成长的代价”。
  在我们成人世界里,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够像鲁迅先生那样,为曾经撕毁过弟弟的一只风筝而深深地忏悔?“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挖何首乌、采桑葚、捉了苍蝇喂蚂蚁……这样的童年生活,在今天的许多孩子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是的,我们确实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并且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我们确实需要放慢脚步,等待着孩子,陪伴着孩子。
  教育是慢的艺术,成长就是用心等待;教育者是陪伴者,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童年是一个人留下最多欢乐记忆的人生阶段,还孩子们一个欢乐的童年吧,让我们对“小超人”辉煌的简历道一声:“再见!”
  (《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4日 刘防)
其他文献
杨帅,刘晓玫在《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6期《明辨与审思:教师应对“后真相”时代挑战》一文指出,在“后真相”时代,真相问题变得尤为复杂,教育领域的“后真相”为教师们带来更多困惑。这些困惑来自各种虚实信息烦扰所导致的教育理念与信念上的摇摆不定,以及“后真相”对教师的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冲击。面对新形势,教师务必要有所思想和行动准备,充分应对“后真相”时代的挑战。  一是尊重“多重真相”存在的合理性,加
北京市某幼儿园在国际阅读节期间成功举办了一次阅读节,现场效果十分明显。幼儿一踏进幼儿园,就能感觉到书香的气息,这种氛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放轻脚步,爱上安静的阅读活动。总之,环境和个体之间发生了有效的交互作用。教师和家长也都融入到爱阅读的氛围中,大家都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着对阅读的热爱。  姐妹园的园长和教师们强烈地感受到了阅读节给幼儿带来的收益,也希望在本园开展阅读节,通过家园共建让幼儿真正爱上阅读。其
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每天很多幼儿出入其间,异常热闹。这时,我在思考:怎样利用游戏情境,让孩子主动积累初步的文明礼仪和社会生活常识呢?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我拿出一份“请柬”故意为难地说:“今天有一件事情我没有做好。这是一张马戏团的入场券,马戏团邀请娃娃家的小朋友去看演出,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请柬交到娃娃家……”“像邮递员叔叔一样送到家里去。”“你在门口喊一声,他们就能听见!”“你推开门进去
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这些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数学学习应该遵循回归生活的原则。小班数学教育活动应向幼儿的生活回归,以真正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东西。目前,已有不少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应当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探索对象,让幼儿建构对数的理解。但由于对小班幼儿的实际数认知水平了解不多,尤其是对小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个性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教师很难根据小班幼儿的
人们经常把“教育质量”看成是教育成效的核心。其实,在“教育质量”之外,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概念,即“教育公平”。如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兼而有之,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因而也历来是有关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确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幼儿教育的公平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迄今为止,在我国,学前教育还没有被列入义务教育,而且在相
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中的“挑战” 陆克俭  无独有偶,去年在南方某城市举办的“幼儿园体育教学高峰论坛”上,一位幼儿园专职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组织了一个“从高处往下跳”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求16名大班男女幼儿爬上超过1.5米的高台后往下跳。看到一个个登上高台后面露怯色的孩子,在现场的教师一边大声呐喊为孩子加油,一边鼓掌激励孩子,而旁观的我却看得十分揪心。当我看到从高处跳下来的孩子一个个落地动作
编者按:小班幼儿入园时的表现各不相同,大部分孩子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有的甚至害怕上幼儿园,常常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迈进幼儿园的大门。但也有部分孩子可能例外,他们初入园时似乎并不排斥幼儿园,有的甚至很喜欢上幼儿园,但就是这部分孩子在一周或两周后忽然变得不想或害怕上幼儿园了,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哭闹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有教师会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结为孩子年龄小,情绪不稳定。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简单。这些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幼儿教育资源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在分析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战略,并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园本教研为切入口,对自下而上的幼儿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幼儿教育资源发展现状的分析  本文中的幼儿教育资源主要指以幼儿园教师、儿童及其家长为使用对象,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运行且具有可重用性的教育、教
设计意图:  《小鸟和大象》是一首AB分段式曲子,分别以欢快和轻柔、深沉和缓慢的音乐表现小鸟和大象的特征,音乐形象鲜明,适合小班开展韵律和音乐游戏活动。但作品本身的内容略显单一,因此,在设计时我增加了C段“小鸟和大象”嬉戏的音乐(选用许卓娅教授创作的《贝贝舞曲》),并运用亲子互动的形式开展活动,目的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大方、合作的良好个性品质。  目标:  1 认真倾听音乐,分辨音乐
做任何事情,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做”“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做”,才谈得上做得有效。幼儿园教学的实施同样如此。作为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幼儿园教师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以及“怎么去教”,才谈得上教得有效。    没有课程和教材,何谈教得有效    一般而言,“为什么要教”和“教些什么”的问题以及“怎么去教”的部分问题,主要是由幼儿园课程专家在权衡政治和文化的优先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