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新课改实践中的反思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3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实践过程,许多学校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经验。不少教师对自己的教法作了很大的调整,特别是在问题的设计上下足了工夫,尽可能地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些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进课堂,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独立思考探究。这样的“满堂问”使学生的思维实际上仍被束缚在教师的框架中。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不仅善答更能善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就这一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浅见。
  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想问
  新课标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较多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没有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更没有确立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总是甘当“漏斗”,听凭教师“灌输”,因此,教师有必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问题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学生参与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就愈大,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就愈强。要做到这点,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只是教师职责的一方面,作为先学之人的教师,准确地说,更应是学生的“陪练员”“服务员”。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色。只有当学生“愤”了、“悱”了,教师才能去“启”和“发”。其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學习成绩的好差,学生自己要负主要责任。教师的教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学生不能一味依赖他人,遇到问题时要主动询问,养成发问的好习惯。只有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教师的热情与爱心才能唤醒他们作为学习主人翁的意识,进而引导他们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二、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乐问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学生顾虑重重,或抱着老师反正会讲的念头不想问,或慑于“师道尊严”不敢问,或担心问题过于简单会遭到同学讥笑而不愿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教师一抹友善的微笑、一束期待的目光、一个关爱的手势,常常能激发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感到身心自由,无拘无束,想问就问,养成提问的习惯。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提问时间和空间。反观中学语文课堂,仍有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思考哪里的现象,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还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每堂课可留5~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就课堂内容自由提问,教师答疑、解疑。这种学生问教师答的互动,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学得开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强化学生思维训练,让学生善问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发思考的综合性艺术,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同时也难得多。要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必须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方式有多种,横向、纵向、逆向等。下面略说纵向思维训练。这种训练是对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作由浅入深的分析,通过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孔乙己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成为那样的人?作家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目的?学生经过层层剖析,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语文课堂丰富多彩,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课堂提问要因势利导,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展示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主动提问,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忠祥.注意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周刊,2006(12).
  [2]崔峦.中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在议论文训练中,学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论据使用不够恰当。作为议论文三要素之一的论据,在议论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就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论据的选用。  一、存在问题  1.错误引用,不辨真伪  议论文中错误的论据不但不能证明观点,反而会让论点缺乏说服力。比如写《坚守》这篇文章,有学生选择了这样的论据:“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造成了一批批大头娃娃,只因负责人贪图利益。”众所周知,三
课堂是充满矛盾的,其中预设与生成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但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生成,忽视预设,最终影响了教学的生成。本文结合高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A老师)和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B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说明课堂教学预设真的不简单!  一、投石问路:预设问题,以问题为驱动  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交往、教学反馈与调控的重要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
经历过高考的人都说,不经历过高三是一种缺憾和人生历程的相对的不完整。高三的学习和生活如同找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俱全,而我作为一名高三的声乐教师,深有感触,一个多学期来与学生同甘苦,共患难。如何在声乐教学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如今的声乐高考要求学生会正确地运用气息,正确地打开喉咙,正确地咬字、吐字,在歌曲中投入情感等。一名高三的音乐生要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才能达到或者比较接近这
尊重学生是建立师生友好关系的基石,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本人从事中学班主任工作近二十年,在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认识到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只有他们在得到你尊重的前提下,他们才会尊重你,才能让你的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顺顺利利。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自己的体会。  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班主任要把尊重学生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完全平等
一般政治課的复习以教师和知识为主,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通过大量、重复、枯燥的练习加强识记。致使在整个的复习过程中学生疲惫不堪,而复习的结果却收效甚微。  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才能上好政治复习课呢?  通过良久的学习、思考、实验,笔者认为在复习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复习目标的要求,将当时的社会热点和教学大纲或考纲的要求相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坚决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题,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经过8年的高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深感高考历练了笔者的心智,笔者跋涉着高考之路的艰辛与坎坷,享受着努力之后的自豪与荣光,下面就班级管理上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做些交流。  一、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先进班集体的形成,初创时期的工作举足轻重。每当笔者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
新史观的出现,使新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导致了新课程历史高考的深刻变化。我们只有紧扣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新史观,合理综合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史学理论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吃透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四种史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
现在的高中生性格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对学习兴趣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把课讲得有趣味,给学生有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探究知识的欲望、热情和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展现个人魅力,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那么就会赢得学生的喜欢,语文课也就会被学生所喜爱。  一、 多方展示教师的教学才能  中国的方块字具有悠久的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徜徉于方块字当中,让他们感受到
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教学,同时体育教学又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我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凸显科学的教学方法,要以学定教,实现和谐课堂,高效教学。  一、备课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  1.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特点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行动的纲领。我发现有
好的音乐课就像是一场音乐会,让人感觉不出教学过程设计的痕迹。从教学实践视角看,笔者以为,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用“情境美、和谐美、愉悦美”的音乐课堂使音乐教学的知识技能、学法指导、德育渗透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教学关系的“亲力”、教学内容的“潜力”、教学活动的“活力”、教学评价的“动力”,展示音乐教学不加矫饰、质朴自然的课堂本色魅力。现就音乐新课程教学课堂魅力建构的策略作一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