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天安堂向西看是当年英华书院,今天福州高级中学的校址。为了纪念百年前捐资办学的爱国商人张鹤龄,旧校园内最大的建筑是一座有着双管朝天猎枪式烟囱的鹤龄楼,鹤龄楼的西下方是多窗户的学生宿舍,上世纪60年代的木地板已残破不堪。两座楼均已改建只是功能依旧。我们站在大操场上环顾校园,作为学校标志性建筑的教堂和钟楼保存完好,修葺一新并刷得橙红,由于地势较低,在新老照片上均未体现。而当年的“美志楼”曾是福高物理试验楼,临江面连同走廊共有五个拱形窗,今为福高的图书馆大楼。它是在新老照片中第一眼就都能辨认的惟一建筑。
在英华书院建筑群下方,临江的地方有两处非常值得一说的建筑。一座是江岸一排木质的两层楼,屋面上残存着“公司”二字。办公写字楼式的二层在楼道中间明显地向下塌陷。查问当地老人,知是盐务公司的办公楼,如今已消失在江滨花园之中。从明代开始,从江南桥头到龙潭角便是盐仓和盐商的集聚地,所以当地有盐仓前的称呼,仓前山的地名也由此演变而来。在英华学校学生宿舍大楼的下方有一牌坊和庙宇式建筑,当地老人告知是临水夫人庙,当地人称“娘奶庙”。庙很大,供奉“民间妇女儿童保护神”陈靖姑以及三十六婆官等,但庙在扩建英华学校时被拆除。在英华学校的铁质大门前,我们看到了四五个大型的石柱础,理应是庙的遗存。
从福高中学出来沿乐群路向西,穿过树丛,1856年建造的英式教堂精巧无比,教堂全部用当地沿海最优质的花岗岩构筑,福州人称它“石厝教堂”。我在清末外国人拍摄的老照片上看到过,像是积木搭成的童话世界。它曾经是福高中学的校办机械厂,今天挂着某工厂的牌子。它斜对门的灰色小楼是周边众多小楼的幸存者,法国著名作家保罗·克洛代尔任福州领事时曾在这里居住。
向西走近爱国路2号,胖胖的门卫女孩认真地拦住了我们,理由“闲人不得入内”。我只好在门前掏出了黑白、彩色两张照片长卷寻找景点,一时引来众人围观,七嘴八舌指点着他们所知道的景点往事。不知不觉中我们不再是“闲人”,被无形之手牵进了大门。原来这是清末“邮务司”的建筑,地面两层加底部石砌防潮层,临江面连同大门有七个拱形四开的大门窗,上世纪50年代初是福建省邮电训练班所在地,1958年办起了福建邮电学校,1962年学校迁址,这里成了职工宿舍。老教工郑先生认出老照片最西侧的房子便是他现在居住的地方,并热心地邀请我们到家里看看白色天然大理石砌成的大壁炉,古旧壁炉被包在了现代板构的夹墙之中。
返程时,我们与龙潭角建筑群擦肩而过,走过亭下路时,被一座封火墙包裹的院落吸引住了。私家大院不大却十分精巧,依山而筑的单进传统式建筑,每一扇门每一个窗只要能刻的都刻了花鸟人物,工艺与品位俱佳,廊前下两个悬钟八面浮雕精巧极致,且几十面木雕构件没有一处受损。素不相识的女主人介绍这是当盐商的祖先留下来的房产。我们惊讶它们是如何躲过风雨、避开人祸而完好保存至今?要知道,烟台山下聚和里我父母曾租住的“松庐”小屋前些年己被拆除,消失在“推土机”的烟尘之中了。
在英华书院建筑群下方,临江的地方有两处非常值得一说的建筑。一座是江岸一排木质的两层楼,屋面上残存着“公司”二字。办公写字楼式的二层在楼道中间明显地向下塌陷。查问当地老人,知是盐务公司的办公楼,如今已消失在江滨花园之中。从明代开始,从江南桥头到龙潭角便是盐仓和盐商的集聚地,所以当地有盐仓前的称呼,仓前山的地名也由此演变而来。在英华学校学生宿舍大楼的下方有一牌坊和庙宇式建筑,当地老人告知是临水夫人庙,当地人称“娘奶庙”。庙很大,供奉“民间妇女儿童保护神”陈靖姑以及三十六婆官等,但庙在扩建英华学校时被拆除。在英华学校的铁质大门前,我们看到了四五个大型的石柱础,理应是庙的遗存。
从福高中学出来沿乐群路向西,穿过树丛,1856年建造的英式教堂精巧无比,教堂全部用当地沿海最优质的花岗岩构筑,福州人称它“石厝教堂”。我在清末外国人拍摄的老照片上看到过,像是积木搭成的童话世界。它曾经是福高中学的校办机械厂,今天挂着某工厂的牌子。它斜对门的灰色小楼是周边众多小楼的幸存者,法国著名作家保罗·克洛代尔任福州领事时曾在这里居住。
向西走近爱国路2号,胖胖的门卫女孩认真地拦住了我们,理由“闲人不得入内”。我只好在门前掏出了黑白、彩色两张照片长卷寻找景点,一时引来众人围观,七嘴八舌指点着他们所知道的景点往事。不知不觉中我们不再是“闲人”,被无形之手牵进了大门。原来这是清末“邮务司”的建筑,地面两层加底部石砌防潮层,临江面连同大门有七个拱形四开的大门窗,上世纪50年代初是福建省邮电训练班所在地,1958年办起了福建邮电学校,1962年学校迁址,这里成了职工宿舍。老教工郑先生认出老照片最西侧的房子便是他现在居住的地方,并热心地邀请我们到家里看看白色天然大理石砌成的大壁炉,古旧壁炉被包在了现代板构的夹墙之中。
返程时,我们与龙潭角建筑群擦肩而过,走过亭下路时,被一座封火墙包裹的院落吸引住了。私家大院不大却十分精巧,依山而筑的单进传统式建筑,每一扇门每一个窗只要能刻的都刻了花鸟人物,工艺与品位俱佳,廊前下两个悬钟八面浮雕精巧极致,且几十面木雕构件没有一处受损。素不相识的女主人介绍这是当盐商的祖先留下来的房产。我们惊讶它们是如何躲过风雨、避开人祸而完好保存至今?要知道,烟台山下聚和里我父母曾租住的“松庐”小屋前些年己被拆除,消失在“推土机”的烟尘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