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红色经典拨动学生心弦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ohu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经典(革命历史文本)由于题材原因,孩子们缺乏深刻的生活体验;这类文本大多思想性强,远离孩子当下的情感思维方式。如何走进特定的经典世界,用语文的方式去触摸,去感悟,进而受到熏陶感染,拨动心中认同的和弦?下面,我以《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为例谈一谈。
   课前:用语文意识觅迹红色经典的语文教育价值点
  有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扎实的课前研究。要在红色经典里拨动孩子心弦,时刻怀着语文意识,觅出恰切的语文教育价值点十分重要。
  首先,要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语文学角度细读文本,以读出红色经典的语文内蕴。《狼牙山五壮士》文题的“壮”即是文眼,文本就是以五壮士不寻常的行为完成其“壮”的雕塑的。尽管文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五个部分处处有“壮”,但并非可以处处挖掘“壮”实施教学。文本第一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不用说,第二段是完成掩护任务的战斗,战士们虽然打得很英勇,但这只是尽普通战士的职责,并非文本要表达的“壮”。此部分读通初解即可,不宜在其间的文字里纠缠。如果教者认为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态也能看出“壮”,而让学生体会壮行,我以为抓这种泛化意义的“壮”,会消解文中特定之“壮”的涵义。第三自然段,两条路,生与死,大抉择“斩钉截铁”而定,“壮”第一次凸显。这是基于文本整体表达的第一个语文教育价值点。第四自然段是顶峰歼敌,但“壮”在弹尽之后的“用石头砸”,其顽强超出了一般战士的范畴。至于第六自然段“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的描写,一是回应前面马宝玉“夺过手榴弹”,二是接启后文:最后一颗手榴弹都用了,要想不被敌人俘虏,只有跳崖的路。这段不宜找点,有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与表现五壮士精神情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恰切的。这是对文章整体表达手法的忽视,任何细节感悟首先是基于整体的。在这里,只要不是表现五壮士特有“壮”的细节,我们就不宜看作语文教育的价值点。最后几个自然段,“第一个”、“昂首挺胸”、“相继”这些词语,把故事推向高潮,把“壮”之境界雕镂成型,文本完成了文章学意义上的叙事。
  从语文学角度细读文本还包括从文章主旨角度读文本,以读出红色经典的精魂所在。查阅《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教参等资料,其主旨基本上定位为“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样说初看没错,但细细思考,不难发现很多红色经典的主旨都可以这样定位,人教版老教材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不也和这个差不多?显然,文本独特的主旨并没有解读出来。五壮士顽强战斗,不惧牺牲,为何?从文本里看,是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是团队与个体命运冲突时的崇高抉择。战争不是主题,对敌人的仇恨也不是主题,为团队不惜牺牲小我的品格才是最炫的焦点,一如《蚁国英雄》,一如《斑羚飞渡》。中华民族自古没少遇到灭顶灾难,在关键时刻,正是这些勇于奉献自己的敢死之士,才使得群体生存,民族延续。因此,红色经典的教学,显然不等同于革命史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相关历史的了解与历史观的建立,是文字真正主旨感悟过程里的副产品。
  再次,还要从编者意图角度细读文本,以读出红色经典里的编者智慧,完善文本细读,为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编者意图,从课后习题可以看出一斑。如该课课后有四道题,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这是关于朗读与积累的要求。第二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文本特征的一个策略,是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的重要凭借。第三道题: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⑴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⑵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是体会表达方法的着力点。两个句子与我细读文本感悟到的语文教育价值点是一致的,都表现着不寻常的“壮”。第四题: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问题提示学生需要关注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同时也表明了主旨之所在,与第三题一起,它们都是小学高年级新课标要求“注重领悟表达方法”的具体体现,前者基于局部细节,后者基于篇章整体。这些,与前面的文本细读所得到的都是统一的。
  回顾文本语文教育价值点的寻觅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尊重的整体把握是前提,思考文本真正的主旨是找准语文教育价值点的基础,之后才可能找到准确的核心言语实践点实施科学而合理的教学。
  课中:用非常态体验崇高之情
  文本解读至此,文本主旨思想、文章结构、文字特色,以及言语实践着力点都已明确。此时,该如何施教,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能拨动学生心弦,从而让他们经历红色经典里崇高精神的洗礼?教学中,不妨充分考虑学生对相关精神境界缺乏体验而认知肤浅的特点,抓住着力点创造“非常态体验情境”的基本教学策略,以体验促感悟、促精神的交融。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后,第二课时可以创造这样三个“非常态体验情境”。
  非常态体验情境一:在生死抉择里斩钉截铁
  师: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场6对4000的战斗,真不容易呀!现在,任务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可以转移了!可是,前面有两条路,男同学,读出第一条……女同学,请继续读出第二条……
  师:(生读后)谁告诉我,第一条路是什么路?
  生:是可以追上大部队的路;是可以活命的路;是可能会给连队带去危险的路……
  师:(生读后)谁告诉我,第二条路是什么路?
  生:是远离大部队的路;是绝路;是可以更好地拖住敌人,使大部队更安全的路……
  师:是啊,就是这么两条路,走哪条路呢?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选择?
  生:我想走第二条路,让连队更安全。
  师:你像咱们的五位战士一样了不起,选择了牺牲自我的路。可是,你走了,谁去赡养父母?谁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生:如果我生在那时,家里可能还有其他兄弟姐妹吧。
  师:不是每个人都有兄弟姐妹的。即使有,兄弟姐妹报的也是自己的恩……养育之情还得自己去还才能心安啊。
  学生沉默。
  师:此时此刻,班长马宝玉怎么决定?请你读出来(指名)!
  师:你从他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样的感觉?(干脆、毫不犹豫等)那咱们一起读:班长马宝玉()地说了一声“走!”(找近义词换词填空读)
  师:大家的词汇真丰富,是不是词汇丰富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的句子?咱们看看:
  (出示)班长马宝玉(干脆)地说了一声“走!”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通过朗读以及辨析词语形象感觉的差异,达到丰富词语表达方法,感悟人物情感,感受双赢的目的。)
  师:好个斩钉截铁!不过,对于马宝玉他们的家人来说,这心是不是太硬了点?(故意流露出一点不满情绪)
  生:马宝玉是为了群众和连队的安全;他不这么做,会牺牲很多人,让更多的人报不了父母的恩情……
  师:你们的心声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极其缺水的南非沙漠中有一种动物沙龙兔,每次雨后他们就会拼命地奔跑寻找水源补水。奇怪的是,每当成群的沙龙兔补水后,都有几只兔子死去,而且死去的兔子往往肚子干瘪,根本没有喝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当沙漠中下雨的时候,都会有成年的沙龙兔未等雨停便跑上几十里、甚至几百里找到可以存住水的地方。然后这些兔子就会飞速回来向各个兔子报信并带领它们去补水,因为多耽误一分钟,水就可能蒸发或是渗入地下。可是,这几只成年的沙龙兔,一般都会在到达目的地后,因长途劳累而死去。但尽管如此,只要沙漠中下雨,仍会有许多兔子不惜生命继续找水,正因如此,沙龙兔才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师:世上难有两全的事情,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永远需要奔跑的沙龙兔,需要斩钉截铁的壮士!同学们,带着我们的感受,想像画面,咱们用朗读再现壮士当年的言行吧!
  思考:生死抉择,不亲历者如何感知壮怀激烈?学习的过程首先是走进的过程,不仅体验事件的经过,更要经历人物的心路历程。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常态的言行走进非常态的精神世界,欲扬先抑,化虚为实,移情对比,互文影响,多种策略并举,学生的心弦在文字品味中,在人之常情的积极推想中,逐渐走到了文字深处,人物情感的深处,高大全的“崇高”英雄形象因真切可信而动人心魄。
  非常态体验情境二:石头砸出来的斗志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引向绝路”时,五位战士升格为“五位壮士”,“顶峰歼敌”部分,你觉得哪里最能看出他们是真正的壮士?
  生: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们打得真英勇,我觉得这里能看出。
  师:战场上每个战士都会有这样的遭遇。我觉得这里只能看出他是战士。
  生: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向敌人头上砸去。我看出他们很顽强,是壮士。
  师:石头像雹子一样?不可能吧,他们才几个人,还有负伤的,像雹子一样,这可能吗?
  生:这个比喻句是在用夸张的手法。
  师: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为什么要夸张?这样写不行吗?(出示)顿时,一颗颗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砸去。不要急着回答,好好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
  生:(几分钟后)“石头像雹子一样”,感觉这样写更能表现出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这样写,解气;石头的多,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五位壮士的斗志直到最后都很昂扬……
  师:好一个英雄气概,好一个解气,好一个斗志昂扬,同学们,你们找到了一个写文章的秘诀。请记住你们自己的伟大发现:表情达意需要时,夸张比真实更有魅力!
  思考:如果说,前一段是引领学生体验“壮”,那么这一部分,则是引导学生思考“壮”。战争场面的文字,通常不缺乏壮气。但是,在语文的视野里,合乎主旨表达需求的壮并不多,学生学会沙里淘金,其思维水平、语文能力将获得更大进步。借“石头像雹子一样”感受夸张的特点,体会夸张的修辞价值,感受人物精神面貌,就这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本课语文教学框架里一个重点放大的细节。“石头像雹子一样”,很平常的一个夸张色彩的比喻句,但用思考、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停驻、盘旋其间,在体味其合理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达到体验浸润的效果。
  非常态体验情境三:读出来的顶天立地
  师:任务胜利完成,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有了保障,站在绝顶上的他们像凝固的山,(出示)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气壮山河!(读)
  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尊贵的唯一,但是,有的时候,为了更多的人,英雄的壮士总是选择放弃自己。
  思考:最后跳崖部分,是文章的高潮,但不是重点。有了前面两次体验,学生对人物情感有了一定的认同感,心灵里已经充盈了感动以及对崇高的尊重和向往,其思想感染熏陶作用已经发挥。如果再寻文字点细品,反而失之拖沓。最后的环节定位于读,一可重锤强音,为情感最后定调强化;二可进一步落实“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个目标。教师用语言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样是语文教学重要的非常态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教师在完成这些“体验”环节后,还可让学生关照整体:文章讲两次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重点,为什么?这样,既可以渗透详略结合的写作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对壮士的内涵领悟更深——前面的掩护战斗,只是一群勇敢战士的寻常表现,从而体会到文章是围绕中心有重点地表达的。学完课文,按照相近或相似荐读原则,教师可从主旨的角度推荐学生读《斑羚飞渡》、《蚁国英雄》这类文章;还可从内容的角度推荐学生读《小英雄雨来》、《林海雪原》等文章或书籍。
  如何让红色经典拨动孩子的心弦,这是一种重要的时代话题,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逃避的责任。永远强调语文的视角,强调文本体验,强调心灵共鸣,当是红色经典课文教学走出政治思想教育误区,走出“伪情感感染”误区的重要策略。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是读者不断逼近作者思想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因其担负着引导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职责,所以对它的解读要比常规意义上的文本阅读复杂得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教材文本因为解读主体的多样性而呈现出解读结果的多样性。编者、教师、学生由于角色的不同、阅历的不同、阅读目的的不同,在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会捕捉到不同的信息。其中,教师的解读尤为重要,因为这是联结作者、教材、编者和学生
儿歌、童谣,因其朗朗上口、富有情趣,历来被儿童所青睐。翻阅《品德与生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内容,共计有三十余首,几乎每个单元都加入了1~2首儿歌。这些儿歌、童谣,在编排上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这无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感情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和乐观开朗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 基于学生的兴趣出发点——
数学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它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等人类文化的结晶。面对静态的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才能浅出,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可以说,教师对数学教材解读的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成败。笔者始终认为,研读数学教材要从四个维度入手。  一、 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前面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情况、特征或者道理的文体。说明文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占一定比例。说明文不像记叙文那样情感真挚,课上起来有声有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科学知识越来越重视,但对说明文,我们研究不多,思考不够,因此有的教师对说明文教学的兴趣不大,老师们感到,说明文具有直接描述、语言浅显特点,学生一读就明白,没什么学习障碍,尤其是公开教学,生怕上得比较平淡。  在提倡回归语文教学常态、扎扎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与教师谈心是校长常用的一种管理方式。然而,令许多校长头痛的是,这种谈心的方式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下面,笔者就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校长与教师谈心过程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邀请方式不恰当  情景:上课铃响过之后,A校长突然走进体育组办公室,来到李老师的面前,当着办公室所有教师的面,语气较为严厉地说道:“李老师,你出来一下,我有话跟你说……”  诊断
自于永正老师执教《番茄太阳》以来,就有不少专家、教师更深入地研究起他的“简单语文”来,大家都认为“简单语文”其实不简单,那么,其中之“道”到底在哪里呢?细细研究于老师的诸多课例,笔者认为,正在于他合规律的文本解读。可以说,于永正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他合规律的文本解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理解作者—个性表达—回归文本—迁移智慧。于老师的“简单”,是一种文本解读哲学的“简单”。下面谨以于老师最近执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提出的“四基”之一,被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所关注。然而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是怎样的,如何学会有效地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笔者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部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在教育过程中,他肩负着沉重而又伟大的责任。古往今来,教师总是被人们比作蜡烛,比作人梯,比作园丁,比作铺路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是把教师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身上背负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希望,更承载着学子成才的梦想。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成为真正的“校园守望者”。    守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在新课改走入“深水区”的今天,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要真正将“知”付诸“行”,并非易事。教师常苦于找不到学生“主动”学、“主动”建构的支点而使他们的数学学习陷于“被动”的泥潭,从而影响其思维、情感的充分发展。现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中“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磨课经历为例谈些体会。  首次施教  师:既然把圆柱形罐头
在一次校内研究上,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他对第二自然段中“疾驰”一词的教学处理引起我的思考。  师:疾驰是什么意思?  生:速度非常快。  师:你能把这个速度读出来吗?  生:读。(语速快,情感淡。)  显然,教者只是把理解“疾驰”之意作为教学旨归。这样就造成词语教学浅层滑行,学生思维无法触及词语内核,自然就无法走进肖邦内心的情感世界,促成生本之“回音壁式”的对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