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经典(革命历史文本)由于题材原因,孩子们缺乏深刻的生活体验;这类文本大多思想性强,远离孩子当下的情感思维方式。如何走进特定的经典世界,用语文的方式去触摸,去感悟,进而受到熏陶感染,拨动心中认同的和弦?下面,我以《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为例谈一谈。
课前:用语文意识觅迹红色经典的语文教育价值点
有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扎实的课前研究。要在红色经典里拨动孩子心弦,时刻怀着语文意识,觅出恰切的语文教育价值点十分重要。
首先,要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语文学角度细读文本,以读出红色经典的语文内蕴。《狼牙山五壮士》文题的“壮”即是文眼,文本就是以五壮士不寻常的行为完成其“壮”的雕塑的。尽管文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五个部分处处有“壮”,但并非可以处处挖掘“壮”实施教学。文本第一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不用说,第二段是完成掩护任务的战斗,战士们虽然打得很英勇,但这只是尽普通战士的职责,并非文本要表达的“壮”。此部分读通初解即可,不宜在其间的文字里纠缠。如果教者认为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态也能看出“壮”,而让学生体会壮行,我以为抓这种泛化意义的“壮”,会消解文中特定之“壮”的涵义。第三自然段,两条路,生与死,大抉择“斩钉截铁”而定,“壮”第一次凸显。这是基于文本整体表达的第一个语文教育价值点。第四自然段是顶峰歼敌,但“壮”在弹尽之后的“用石头砸”,其顽强超出了一般战士的范畴。至于第六自然段“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的描写,一是回应前面马宝玉“夺过手榴弹”,二是接启后文:最后一颗手榴弹都用了,要想不被敌人俘虏,只有跳崖的路。这段不宜找点,有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与表现五壮士精神情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恰切的。这是对文章整体表达手法的忽视,任何细节感悟首先是基于整体的。在这里,只要不是表现五壮士特有“壮”的细节,我们就不宜看作语文教育的价值点。最后几个自然段,“第一个”、“昂首挺胸”、“相继”这些词语,把故事推向高潮,把“壮”之境界雕镂成型,文本完成了文章学意义上的叙事。
从语文学角度细读文本还包括从文章主旨角度读文本,以读出红色经典的精魂所在。查阅《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教参等资料,其主旨基本上定位为“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样说初看没错,但细细思考,不难发现很多红色经典的主旨都可以这样定位,人教版老教材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不也和这个差不多?显然,文本独特的主旨并没有解读出来。五壮士顽强战斗,不惧牺牲,为何?从文本里看,是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是团队与个体命运冲突时的崇高抉择。战争不是主题,对敌人的仇恨也不是主题,为团队不惜牺牲小我的品格才是最炫的焦点,一如《蚁国英雄》,一如《斑羚飞渡》。中华民族自古没少遇到灭顶灾难,在关键时刻,正是这些勇于奉献自己的敢死之士,才使得群体生存,民族延续。因此,红色经典的教学,显然不等同于革命史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相关历史的了解与历史观的建立,是文字真正主旨感悟过程里的副产品。
再次,还要从编者意图角度细读文本,以读出红色经典里的编者智慧,完善文本细读,为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编者意图,从课后习题可以看出一斑。如该课课后有四道题,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这是关于朗读与积累的要求。第二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文本特征的一个策略,是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的重要凭借。第三道题: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⑴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⑵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是体会表达方法的着力点。两个句子与我细读文本感悟到的语文教育价值点是一致的,都表现着不寻常的“壮”。第四题: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问题提示学生需要关注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同时也表明了主旨之所在,与第三题一起,它们都是小学高年级新课标要求“注重领悟表达方法”的具体体现,前者基于局部细节,后者基于篇章整体。这些,与前面的文本细读所得到的都是统一的。
回顾文本语文教育价值点的寻觅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尊重的整体把握是前提,思考文本真正的主旨是找准语文教育价值点的基础,之后才可能找到准确的核心言语实践点实施科学而合理的教学。
课中:用非常态体验崇高之情
文本解读至此,文本主旨思想、文章结构、文字特色,以及言语实践着力点都已明确。此时,该如何施教,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能拨动学生心弦,从而让他们经历红色经典里崇高精神的洗礼?教学中,不妨充分考虑学生对相关精神境界缺乏体验而认知肤浅的特点,抓住着力点创造“非常态体验情境”的基本教学策略,以体验促感悟、促精神的交融。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后,第二课时可以创造这样三个“非常态体验情境”。
非常态体验情境一:在生死抉择里斩钉截铁
师: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场6对4000的战斗,真不容易呀!现在,任务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可以转移了!可是,前面有两条路,男同学,读出第一条……女同学,请继续读出第二条……
师:(生读后)谁告诉我,第一条路是什么路?
生:是可以追上大部队的路;是可以活命的路;是可能会给连队带去危险的路……
师:(生读后)谁告诉我,第二条路是什么路?
生:是远离大部队的路;是绝路;是可以更好地拖住敌人,使大部队更安全的路……
师:是啊,就是这么两条路,走哪条路呢?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选择?
生:我想走第二条路,让连队更安全。
师:你像咱们的五位战士一样了不起,选择了牺牲自我的路。可是,你走了,谁去赡养父母?谁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生:如果我生在那时,家里可能还有其他兄弟姐妹吧。
师:不是每个人都有兄弟姐妹的。即使有,兄弟姐妹报的也是自己的恩……养育之情还得自己去还才能心安啊。
学生沉默。
师:此时此刻,班长马宝玉怎么决定?请你读出来(指名)!
师:你从他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样的感觉?(干脆、毫不犹豫等)那咱们一起读:班长马宝玉()地说了一声“走!”(找近义词换词填空读)
师:大家的词汇真丰富,是不是词汇丰富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的句子?咱们看看:
(出示)班长马宝玉(干脆)地说了一声“走!”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通过朗读以及辨析词语形象感觉的差异,达到丰富词语表达方法,感悟人物情感,感受双赢的目的。)
师:好个斩钉截铁!不过,对于马宝玉他们的家人来说,这心是不是太硬了点?(故意流露出一点不满情绪)
生:马宝玉是为了群众和连队的安全;他不这么做,会牺牲很多人,让更多的人报不了父母的恩情……
师:你们的心声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极其缺水的南非沙漠中有一种动物沙龙兔,每次雨后他们就会拼命地奔跑寻找水源补水。奇怪的是,每当成群的沙龙兔补水后,都有几只兔子死去,而且死去的兔子往往肚子干瘪,根本没有喝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当沙漠中下雨的时候,都会有成年的沙龙兔未等雨停便跑上几十里、甚至几百里找到可以存住水的地方。然后这些兔子就会飞速回来向各个兔子报信并带领它们去补水,因为多耽误一分钟,水就可能蒸发或是渗入地下。可是,这几只成年的沙龙兔,一般都会在到达目的地后,因长途劳累而死去。但尽管如此,只要沙漠中下雨,仍会有许多兔子不惜生命继续找水,正因如此,沙龙兔才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师:世上难有两全的事情,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永远需要奔跑的沙龙兔,需要斩钉截铁的壮士!同学们,带着我们的感受,想像画面,咱们用朗读再现壮士当年的言行吧!
思考:生死抉择,不亲历者如何感知壮怀激烈?学习的过程首先是走进的过程,不仅体验事件的经过,更要经历人物的心路历程。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常态的言行走进非常态的精神世界,欲扬先抑,化虚为实,移情对比,互文影响,多种策略并举,学生的心弦在文字品味中,在人之常情的积极推想中,逐渐走到了文字深处,人物情感的深处,高大全的“崇高”英雄形象因真切可信而动人心魄。
非常态体验情境二:石头砸出来的斗志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引向绝路”时,五位战士升格为“五位壮士”,“顶峰歼敌”部分,你觉得哪里最能看出他们是真正的壮士?
生: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们打得真英勇,我觉得这里能看出。
师:战场上每个战士都会有这样的遭遇。我觉得这里只能看出他是战士。
生: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向敌人头上砸去。我看出他们很顽强,是壮士。
师:石头像雹子一样?不可能吧,他们才几个人,还有负伤的,像雹子一样,这可能吗?
生:这个比喻句是在用夸张的手法。
师: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为什么要夸张?这样写不行吗?(出示)顿时,一颗颗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砸去。不要急着回答,好好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
生:(几分钟后)“石头像雹子一样”,感觉这样写更能表现出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这样写,解气;石头的多,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五位壮士的斗志直到最后都很昂扬……
师:好一个英雄气概,好一个解气,好一个斗志昂扬,同学们,你们找到了一个写文章的秘诀。请记住你们自己的伟大发现:表情达意需要时,夸张比真实更有魅力!
思考:如果说,前一段是引领学生体验“壮”,那么这一部分,则是引导学生思考“壮”。战争场面的文字,通常不缺乏壮气。但是,在语文的视野里,合乎主旨表达需求的壮并不多,学生学会沙里淘金,其思维水平、语文能力将获得更大进步。借“石头像雹子一样”感受夸张的特点,体会夸张的修辞价值,感受人物精神面貌,就这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本课语文教学框架里一个重点放大的细节。“石头像雹子一样”,很平常的一个夸张色彩的比喻句,但用思考、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停驻、盘旋其间,在体味其合理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达到体验浸润的效果。
非常态体验情境三:读出来的顶天立地
师:任务胜利完成,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有了保障,站在绝顶上的他们像凝固的山,(出示)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气壮山河!(读)
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尊贵的唯一,但是,有的时候,为了更多的人,英雄的壮士总是选择放弃自己。
思考:最后跳崖部分,是文章的高潮,但不是重点。有了前面两次体验,学生对人物情感有了一定的认同感,心灵里已经充盈了感动以及对崇高的尊重和向往,其思想感染熏陶作用已经发挥。如果再寻文字点细品,反而失之拖沓。最后的环节定位于读,一可重锤强音,为情感最后定调强化;二可进一步落实“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个目标。教师用语言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样是语文教学重要的非常态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教师在完成这些“体验”环节后,还可让学生关照整体:文章讲两次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重点,为什么?这样,既可以渗透详略结合的写作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对壮士的内涵领悟更深——前面的掩护战斗,只是一群勇敢战士的寻常表现,从而体会到文章是围绕中心有重点地表达的。学完课文,按照相近或相似荐读原则,教师可从主旨的角度推荐学生读《斑羚飞渡》、《蚁国英雄》这类文章;还可从内容的角度推荐学生读《小英雄雨来》、《林海雪原》等文章或书籍。
如何让红色经典拨动孩子的心弦,这是一种重要的时代话题,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逃避的责任。永远强调语文的视角,强调文本体验,强调心灵共鸣,当是红色经典课文教学走出政治思想教育误区,走出“伪情感感染”误区的重要策略。
课前:用语文意识觅迹红色经典的语文教育价值点
有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扎实的课前研究。要在红色经典里拨动孩子心弦,时刻怀着语文意识,觅出恰切的语文教育价值点十分重要。
首先,要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语文学角度细读文本,以读出红色经典的语文内蕴。《狼牙山五壮士》文题的“壮”即是文眼,文本就是以五壮士不寻常的行为完成其“壮”的雕塑的。尽管文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五个部分处处有“壮”,但并非可以处处挖掘“壮”实施教学。文本第一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不用说,第二段是完成掩护任务的战斗,战士们虽然打得很英勇,但这只是尽普通战士的职责,并非文本要表达的“壮”。此部分读通初解即可,不宜在其间的文字里纠缠。如果教者认为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态也能看出“壮”,而让学生体会壮行,我以为抓这种泛化意义的“壮”,会消解文中特定之“壮”的涵义。第三自然段,两条路,生与死,大抉择“斩钉截铁”而定,“壮”第一次凸显。这是基于文本整体表达的第一个语文教育价值点。第四自然段是顶峰歼敌,但“壮”在弹尽之后的“用石头砸”,其顽强超出了一般战士的范畴。至于第六自然段“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的描写,一是回应前面马宝玉“夺过手榴弹”,二是接启后文:最后一颗手榴弹都用了,要想不被敌人俘虏,只有跳崖的路。这段不宜找点,有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与表现五壮士精神情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恰切的。这是对文章整体表达手法的忽视,任何细节感悟首先是基于整体的。在这里,只要不是表现五壮士特有“壮”的细节,我们就不宜看作语文教育的价值点。最后几个自然段,“第一个”、“昂首挺胸”、“相继”这些词语,把故事推向高潮,把“壮”之境界雕镂成型,文本完成了文章学意义上的叙事。
从语文学角度细读文本还包括从文章主旨角度读文本,以读出红色经典的精魂所在。查阅《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教参等资料,其主旨基本上定位为“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样说初看没错,但细细思考,不难发现很多红色经典的主旨都可以这样定位,人教版老教材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不也和这个差不多?显然,文本独特的主旨并没有解读出来。五壮士顽强战斗,不惧牺牲,为何?从文本里看,是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是团队与个体命运冲突时的崇高抉择。战争不是主题,对敌人的仇恨也不是主题,为团队不惜牺牲小我的品格才是最炫的焦点,一如《蚁国英雄》,一如《斑羚飞渡》。中华民族自古没少遇到灭顶灾难,在关键时刻,正是这些勇于奉献自己的敢死之士,才使得群体生存,民族延续。因此,红色经典的教学,显然不等同于革命史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相关历史的了解与历史观的建立,是文字真正主旨感悟过程里的副产品。
再次,还要从编者意图角度细读文本,以读出红色经典里的编者智慧,完善文本细读,为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编者意图,从课后习题可以看出一斑。如该课课后有四道题,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这是关于朗读与积累的要求。第二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文本特征的一个策略,是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的重要凭借。第三道题: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⑴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⑵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是体会表达方法的着力点。两个句子与我细读文本感悟到的语文教育价值点是一致的,都表现着不寻常的“壮”。第四题: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问题提示学生需要关注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同时也表明了主旨之所在,与第三题一起,它们都是小学高年级新课标要求“注重领悟表达方法”的具体体现,前者基于局部细节,后者基于篇章整体。这些,与前面的文本细读所得到的都是统一的。
回顾文本语文教育价值点的寻觅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尊重的整体把握是前提,思考文本真正的主旨是找准语文教育价值点的基础,之后才可能找到准确的核心言语实践点实施科学而合理的教学。
课中:用非常态体验崇高之情
文本解读至此,文本主旨思想、文章结构、文字特色,以及言语实践着力点都已明确。此时,该如何施教,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能拨动学生心弦,从而让他们经历红色经典里崇高精神的洗礼?教学中,不妨充分考虑学生对相关精神境界缺乏体验而认知肤浅的特点,抓住着力点创造“非常态体验情境”的基本教学策略,以体验促感悟、促精神的交融。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后,第二课时可以创造这样三个“非常态体验情境”。
非常态体验情境一:在生死抉择里斩钉截铁
师: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场6对4000的战斗,真不容易呀!现在,任务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可以转移了!可是,前面有两条路,男同学,读出第一条……女同学,请继续读出第二条……
师:(生读后)谁告诉我,第一条路是什么路?
生:是可以追上大部队的路;是可以活命的路;是可能会给连队带去危险的路……
师:(生读后)谁告诉我,第二条路是什么路?
生:是远离大部队的路;是绝路;是可以更好地拖住敌人,使大部队更安全的路……
师:是啊,就是这么两条路,走哪条路呢?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选择?
生:我想走第二条路,让连队更安全。
师:你像咱们的五位战士一样了不起,选择了牺牲自我的路。可是,你走了,谁去赡养父母?谁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生:如果我生在那时,家里可能还有其他兄弟姐妹吧。
师:不是每个人都有兄弟姐妹的。即使有,兄弟姐妹报的也是自己的恩……养育之情还得自己去还才能心安啊。
学生沉默。
师:此时此刻,班长马宝玉怎么决定?请你读出来(指名)!
师:你从他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样的感觉?(干脆、毫不犹豫等)那咱们一起读:班长马宝玉()地说了一声“走!”(找近义词换词填空读)
师:大家的词汇真丰富,是不是词汇丰富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的句子?咱们看看:
(出示)班长马宝玉(干脆)地说了一声“走!”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通过朗读以及辨析词语形象感觉的差异,达到丰富词语表达方法,感悟人物情感,感受双赢的目的。)
师:好个斩钉截铁!不过,对于马宝玉他们的家人来说,这心是不是太硬了点?(故意流露出一点不满情绪)
生:马宝玉是为了群众和连队的安全;他不这么做,会牺牲很多人,让更多的人报不了父母的恩情……
师:你们的心声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极其缺水的南非沙漠中有一种动物沙龙兔,每次雨后他们就会拼命地奔跑寻找水源补水。奇怪的是,每当成群的沙龙兔补水后,都有几只兔子死去,而且死去的兔子往往肚子干瘪,根本没有喝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当沙漠中下雨的时候,都会有成年的沙龙兔未等雨停便跑上几十里、甚至几百里找到可以存住水的地方。然后这些兔子就会飞速回来向各个兔子报信并带领它们去补水,因为多耽误一分钟,水就可能蒸发或是渗入地下。可是,这几只成年的沙龙兔,一般都会在到达目的地后,因长途劳累而死去。但尽管如此,只要沙漠中下雨,仍会有许多兔子不惜生命继续找水,正因如此,沙龙兔才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师:世上难有两全的事情,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永远需要奔跑的沙龙兔,需要斩钉截铁的壮士!同学们,带着我们的感受,想像画面,咱们用朗读再现壮士当年的言行吧!
思考:生死抉择,不亲历者如何感知壮怀激烈?学习的过程首先是走进的过程,不仅体验事件的经过,更要经历人物的心路历程。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常态的言行走进非常态的精神世界,欲扬先抑,化虚为实,移情对比,互文影响,多种策略并举,学生的心弦在文字品味中,在人之常情的积极推想中,逐渐走到了文字深处,人物情感的深处,高大全的“崇高”英雄形象因真切可信而动人心魄。
非常态体验情境二:石头砸出来的斗志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引向绝路”时,五位战士升格为“五位壮士”,“顶峰歼敌”部分,你觉得哪里最能看出他们是真正的壮士?
生: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们打得真英勇,我觉得这里能看出。
师:战场上每个战士都会有这样的遭遇。我觉得这里只能看出他是战士。
生: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向敌人头上砸去。我看出他们很顽强,是壮士。
师:石头像雹子一样?不可能吧,他们才几个人,还有负伤的,像雹子一样,这可能吗?
生:这个比喻句是在用夸张的手法。
师: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为什么要夸张?这样写不行吗?(出示)顿时,一颗颗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砸去。不要急着回答,好好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
生:(几分钟后)“石头像雹子一样”,感觉这样写更能表现出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这样写,解气;石头的多,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五位壮士的斗志直到最后都很昂扬……
师:好一个英雄气概,好一个解气,好一个斗志昂扬,同学们,你们找到了一个写文章的秘诀。请记住你们自己的伟大发现:表情达意需要时,夸张比真实更有魅力!
思考:如果说,前一段是引领学生体验“壮”,那么这一部分,则是引导学生思考“壮”。战争场面的文字,通常不缺乏壮气。但是,在语文的视野里,合乎主旨表达需求的壮并不多,学生学会沙里淘金,其思维水平、语文能力将获得更大进步。借“石头像雹子一样”感受夸张的特点,体会夸张的修辞价值,感受人物精神面貌,就这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本课语文教学框架里一个重点放大的细节。“石头像雹子一样”,很平常的一个夸张色彩的比喻句,但用思考、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停驻、盘旋其间,在体味其合理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达到体验浸润的效果。
非常态体验情境三:读出来的顶天立地
师:任务胜利完成,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有了保障,站在绝顶上的他们像凝固的山,(出示)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气壮山河!(读)
师: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尊贵的唯一,但是,有的时候,为了更多的人,英雄的壮士总是选择放弃自己。
思考:最后跳崖部分,是文章的高潮,但不是重点。有了前面两次体验,学生对人物情感有了一定的认同感,心灵里已经充盈了感动以及对崇高的尊重和向往,其思想感染熏陶作用已经发挥。如果再寻文字点细品,反而失之拖沓。最后的环节定位于读,一可重锤强音,为情感最后定调强化;二可进一步落实“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个目标。教师用语言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样是语文教学重要的非常态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教师在完成这些“体验”环节后,还可让学生关照整体:文章讲两次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重点,为什么?这样,既可以渗透详略结合的写作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对壮士的内涵领悟更深——前面的掩护战斗,只是一群勇敢战士的寻常表现,从而体会到文章是围绕中心有重点地表达的。学完课文,按照相近或相似荐读原则,教师可从主旨的角度推荐学生读《斑羚飞渡》、《蚁国英雄》这类文章;还可从内容的角度推荐学生读《小英雄雨来》、《林海雪原》等文章或书籍。
如何让红色经典拨动孩子的心弦,这是一种重要的时代话题,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逃避的责任。永远强调语文的视角,强调文本体验,强调心灵共鸣,当是红色经典课文教学走出政治思想教育误区,走出“伪情感感染”误区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