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限制语岐义分析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歧义句大量存在于日常交流中,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本文以若干实例从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歧义句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模糊限制语产生的语用模糊现象,找出消除歧义的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研究发现模糊限制语的礼貌原则并不适合所有的语境,在特殊语境中需要通过删除模糊限制语或者替换限制成份来消除歧义,以达到准确的表达。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语用模糊 歧义句
  一、引言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因此,语言只不过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社会符号,没有特定的表现规律和表达方式。根据(Lyons,1995)观点:就语言的使用一话语来讲,带有主观性是非常有可能的,同时他认为:语境决定语言的意义。语境的不同和人的主观性会让不同的社会符号表达出同一个语义,而同一个社会符号也会有多个不同的含义,所以语言中一句多义现象屡见不鲜,称为句子的歧义现象(ambiguity)。
  《朗文当代高级词典》对“歧义”的解释为:"some-thing that is ambiguous is unclear.confusing.or not certain.especially because it can be understand in more than one way."一个句子的理解不止一个,具有不确定、不清楚的特性,称之为“歧义的(ambiguous)”。查阅已有论文发现:王绍斌以若干实例从词汇和句法来分析句子的歧义,并提出消除方法:正确运用语境和注意提高语言水平(2001);滕学明从语音、词汇、句法对歧义句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具体语境、改变词序、换词的方法可以减少歧义,使得句子更加透明(2009);章艳对歧义句类型进行研究,发现有语法、词汇、隐喻、双关四个歧义类型,并且提出消除歧义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常识次之(2000)。所以本文仅从模糊限制语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分析不同种类的模糊限制语: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造成的语用模糊现象,在特殊语境中会引起句子的歧义;探究出消除此类歧义的方法,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英语,提高交流水平。英语歧义句反映了语言可变性的一面,故仍有举隅和探讨之必要。(周立人,1997:1-2)
  二、模糊限制语引起的歧义句
  Lakoff(1972:183-228)认为“模糊限制语就是把一些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伍铁平先生在《模糊语言学》中提出:“模糊语言学是运用模糊理论研究自然语言中模糊现象的学科”。模糊限制语广泛使用于语言交际之中,它是一种交际策略和交际需要,也是遵循礼貌原则不可或缺的策略之一(应国丽,2009)。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特殊语境中模糊限制语会造成语用模糊,引起句子的歧义;交流双方无法理解彼此真正含义,做出错误判断,闹出笑话。
  (一)程度变动型限制语产生的歧义句
  程度变动语定义为:展现语言真实程度的词或短语,能表达接近正确,但和事实又有所差别,比如:a lit-fie,sorts of,almost、somewhat等词。当说话者A发出明确的邀请、询问时,回答者B使用模糊限制语会让回答产生歧义,A会误解B的意思,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影响人际交往。具体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1)A:How do you like that film?Do you want to watch itwith me?
  B:I kind of like it.
  句(1)中kind of的使用削弱了回答问题的肯定语气,说话者A询问B:你喜欢这部电影吗?想要和我一起去看吗?在该语境下,A询问对于电影的喜爱程度是次要的,真实想法是邀请B与自己一起看电影。B:I kind of like it(我有一点喜欢)。那么A在内心取舍过程中就会产生疑问:B到底想不想和我去看电影?程度变动词让B的回答含糊不清、无法判断,尽管本意是只针对电影本身。王文斌(2013)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时空规定性,且人类的主观成分存在于人类的时空意识里。在人的感知含有主观成分的条件下,程度变动语的使用让句子产生了歧义,听者无法做出判断。此类程度变动语有:entirely,almost,sorts of,quite,in a way,somewhat.其语用功能为更加逼近真实性,接近客观事实(徐章宏2012)。通过句(1)发现模糊限制语的该语用功能在特殊语境下并不适用。又如:(2)His feet were blue.(3)His feet were almost blue.句(3):他的脚青了。句(4):他的脚几乎青了。句(4)的表达较为婉转:almostblue意为(lightly blue),但受伤程度无法判断。吕珊菁(2000)认为模糊(Fuzzy)就是不清楚,不明白,在特定语境中不清楚不一定不好,但在严谨性、学术性强的语境中,语言交际双方必须清楚地回答,决不能含糊不清。句(3)若放在语境為:事故现场做笔录,模糊限制语会导致伤亡不清,事故的判定失去高度的准确性、公平性。在该语境下就会产生歧义。
  (二)范围变动型限制语产生的歧义句
  范围变动语定义为可以对变动范围进行约束、限制的词与短语,能够帮说话者在不知道准确事实时,给出得体的答案。查阅此类论文发现这类限制语多用于商务会议和国家重要会议。若语境中需要准确数字,模糊语会让人产生误解,影响学习和交流。Verschueren(1999)的观点:语境的定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与客观外在现实联系的互动过程中创造的,交流的意义会随语境改变而变化。通俗来说,即使是同样一句话,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语言效果或含义将会截然不同(张令千,2016)。具体可看下面的例子:
  (4)There are about100 students on theplayground   (5)There are 100 students on the playground..
  (6)You can eat about three pills one day.
  (7)You can eat three pills one day.
  句(5):这里大概有100个学生在操场。当没有语境时是没有问题的。若把它放在以下语境:教师需要知道准确的人数,领取资料。该模糊语不能正面、具体的回答老师,导致教师无法判断人数而影响工作。句(5)在该语境下就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准确的数字作出正面的回答,消除了数字模糊带来的歧义。句(6)是一则药物说明:每天能吃大约三片药。无医学常识的患者无法做出判断,容易过量或少量对身体造成伤害;句(7):你每天能吃三片药,在此语境中就避免了歧义。此类范围变动型限制语有:around,essentiallyap-proximately,about等。
  (三)缓和变动型限制语产生的歧义句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可以定义为:缓和交流中无法断言的尴尬程度的词,根据主语可分为:直接缓和限制语(Plausibility Shields)和间接缓和限制语(Attri-bution Shields)。以不改变句子本身意思为前提,加上这一类的限制词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不仅减轻了讲话者的断言程度,还巧妙地掩盖了讲话人或许存在的某方面的不足(李凤金,2003)。在特定语境中,过度的掩盖就会造成语用模糊,引起句子的歧义。具体请看下面的例子:
  (8)Here the poster session,I guess,is sort of a board communication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我猜这个海报展有些像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板报通讯处)
  句(8)摘自一篇论文,在没有语境的前提下该句没有问题,说话留有余地,更显礼貌。但在语境为国际会议上发言人使用句(8)就显得不够严谨,若被媒体解读错误,就会产生歧义。又如:(9)He is suffering the illness.(10)According to his friend,he is sufferingthe illness.句(9):他病了。句(10):听他的朋友说,他病了。在没有目睹事实情况下,句(10)表达更准确。但在特定场合:法庭,作为证人使用According to other peo-pie,就有掩盖事实之嫌,且不够准确。根据他人所说不能成为严谨、准确的证词。
  三、消除歧义的方法
  如上所述,模糊限制语在特定语境下使用会出现语用错误,让听者理解上出现偏差,最终导致歧义。通过对比发现消除此类语境歧义的方法是:1.删除模糊限制语。2.替换模糊限制语。比如句(4)和句(6),在对方需要准确回答的时候,就应该删除会导致歧义的模糊限制语,变成(5)和(7)这样的准确数字、数量来回答;句(1)想要接受邀请,可删除会引起误会,产生歧义的词语,改成:I like it.在法庭和严谨的学术研讨会中要避免使用模糊限制语,以免他人理解错误,造成歧义。或替换模糊限制语中的成分,如(11)可考虑把“his friend”成“mymemory”等和自身有关的成份,才能保证自己的话真实可信,避免语用模糊导致的歧义。
  四、结语
  模糊限制语使用不当会直接影响表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语用错误,引起句子的歧義,且人们往往通过更换限制语来弥补缺陷(徐章宏,2012)。造成歧义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语音,词汇,句法三方面。本文只是在模糊限制语这一小角度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发现:1.模糊限制语虽然有更贴近事实真实性的语用功能,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会因为语用模糊引起句子的歧义。消除歧义的方法前人总结有:补充说明成分、替换词汇、改变句法结构。本文仅从模糊限制语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消除歧义的方法:1.删除模糊限制语。2.替换模糊限制语中的有效成份。学无止境,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更为精妙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本文暂研究至此,后续方法可继续补充。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乌托邦理论意图揭示《墙中门》通过描写华莱士成年后如何后丢失了童年以“花园”为象征的乌托邦理想表达作者对维多利亚社会乌托邦理想的缺失进行批判,对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贫瘠表示担忧。  关键词:威尔斯《墙中门》乌托邦理想 维多利亚社会  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政治家和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威尔斯小说创作成果丰硕,一生创作小说30余部。除
期刊
摘要:蒸汽朋克是起源于西方的科幻文学子类,在小说《龙与地下铁》中,作者马伯庸用极具中国特色的形式,成功实现了蒸汽朋克的本土化创作。他将蒸汽朋克的或然历史转换到盛唐时期;把其特有的机器关学嵌于古代中国科技之中,以道术和神话等东方神秘主义元素引入奇幻叙事;甚至小说渗透出的叛逆特质,也多缘于对当下生活的观照和思考。使得《龙与地下铁》在成功达成蒸汽朋克的本土化创作目的外也具备了现实意味。  关键词:蒸汽朋
期刊
摘要:张翎的短篇小说《女人四十》以络丝在四十岁生日这一天的经历,刻画出了一位中年女性对生活的失望和内心的焦虑。主人公深陷物质与精神匮乏的泥沼中,自叹自怜,一个戏剧性的误会,如平地惊雷,展示了命运可能更为残酷的一面。当误会解除,劫后余生的震动,使她意识到平淡生活的珍贵与美好,从而完成了从焦虑到顿悟的转变。  关键词:《女人四十》 焦虑 顿悟  张翎,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
期刊
摘要:谈到中国女性生主义的起源,必然会说起西方女性主义。但是,晚清时期,甲午战败,空前的民族危机强烈地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因而人们纷纷赴日留学,寻求救国存亡之策。其中诞生了一批批爱国主义者,学习女子教育,倡科学,将在日本之所学实际应用到革命中,并将女性主义思想通过翻译的形式传达给女性同胞,促进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因而笔者认为,日本与中国晚清女性主义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日本明治时期的女性报刊《
期刊
摘要:狄金森被公认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她的作品经常围绕“死亡”主题展开。狄金森打破了传统死亡的刻板印象,认为死亡是一种能够被再定义的符号。笔者采用文本细读法,以《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对死亡形式、属性以及意义的再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旨在探究狄金森对死亡的再定义。  关键词:死亡 形式構建 属性构建 价值构建 文本分析  死亡本应是可怕的、痛苦的、具有毁灭性的。  狄金
期刊
摘要: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平行语料对比的方法,从语言关、意象(境)关和哲理关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旨在通过对比两个英译本如何从这三方面进行艺术再现,以及是否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关感。研究结果表明,两位译者在重现原文美感的过程中,调动了“移情之态”,让译文读者更能欣赏到原文的关。  关键词:翻译美学 散文翻译 醉翁亭记  一、引言  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散文
期刊
摘要:毕淑敏,以雪域高原独特生活书写走进读者视野,既是作家也是医生。小说《拯救乳房》从“乳腺癌”对女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入手,探析女性的性格弱点及精神疾患,本文拟探讨小说在性别视角之下的性别关怀,女性成长。  关键词:《拯救乳房》 性别视角 双重残缺 成长与拯救 性别关怀  毕淑敏是医生,有多年的从医经历。毕淑敏又是作家,有文学、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背景。王蒙赞许毕淑敏:“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
期刊
摘要:《恐慌的故事》是福斯特创作生涯的先声之作,其中包含了他对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的批判。本文借助福柯的空间权力观,旨在解读英国中产阶级是如何利用空间发挥权力效应,而福斯特又是如何利用空间企图突破这种权力的束缚,给社会边缘人物以话语权。  关键词:《恐慌的故事》 空间 权力  一、引言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恐慌的故事》(“The Story of a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总体报酬模型,通过引入内外部报酬激励制度,探讨带有管理自主权调节的薪酬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我国东部沿海大型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层级回归分析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内外部薪酬激励的共同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且内部报酬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边际效果不断增大的积极作用;同时,TMT管理自主权越大,对该影响产生的积极效应越强。  关键词:T
期刊
摘要:运动无处不在,而运动同样也存在于语言中。go作为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之一,对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掌握动词意义用法以及翻译英语文本。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采用对比分析法,借助语料库和词典,重点研究go的语义结构和汉译模式。研究发现,go并非完全是传统定义上的短暂性动词,事实上它在某些句子中的意义是延续性的。通过这一发现,找到有延续性意义的go在对应句子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