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漫谈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dedao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鹿目格
  
  鹿目格是寿山的一个地名,所产印石即叫鹿目格,她和产田黄的上、中、下毗邻,离高山稍远一点,这里是沙地,所产的印石几乎都是沙中挖出的独石,和田黄有些相似,第一块田黄的出现也是在沙中挖出的。但大多数都是含许多沙质和火山灰之类杂质,部分优质者,称鹿目田、有石皮,极温润凝灵,然而,不少个案的内层部分却含有粗糙的沙质,导至有些石评家认为鹿目田只是层皮可取,其实,也有通体温润凝灵的个案,只是罕有而已。大多鹿目格都带有暗红色透出,也有一些没有的,从古以来,带红色的鹿目格比不带红色的珍贵,尤其鹿目田,由于石质凝灵,其红色部分有如朱砂浮于液中,极似白鸽眼中的红,于是取名鸽眼砂,鸽眼砂是鹿目田中的极品,在印石市场中,就有鸽眼砂价等田黄的说法。优质的鹿目田,其收藏价值不逊于田黄。由于鹿目田质地较近田黄,古来冒充田黄最多的就是鹿目田。但鹿目田和田黄有着不难分辨的特征,鹿目格所出的印石,石质较硬、较脆,没有罗卜纹,以石巢老人的六字诀:细、结、温、润、凝、腻来衡量,则腻不够,细稍逊,温润凝结则不遑多让。极少数优质的鹿目田甚至质地与田黄相同,只欠罗卜纹而已,也许它们是产于接近下坂的鹿目格地点。罗卜纹似的形成,笔者认为是石在冷却过程中的“热对流”而产生,当年火山爆发的岩浆流至鹿目格时,已逐步冷却,和周围的温度已缩小,温度对流的情况不强烈,于是,不再出现罗卜纹。然而,就田黄来说,石巢老人所提第六种罗卜纹:“几乎不见罗卜纹,仅间有少数网眼纹……”也告诉我们,田黄也有无罗卜纹的,当然,笔者也有见过几块无纹的田黄。由于寿山的印石都以地名命名,而地域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线,两区相邻,交界点出现同种的石是完全可能的。更何况整个寿山村,就只那么一个小地方而已。有位做了20几年寿山石生意的朋友对我说:优质的鹿目田,其实就是田黄。我们一起在几块优质鹿目田和田黄之间仔细地观察对比了很久,我真的同意他的看法。撇开罗卜纹、红筋、格纹等等准确性不很高的细节(其实,鹿目格出的印石也有红筋、格纹),仅从石质来分辨,我真的同意他的意见。据说我国正在选定国石,但现在还未定夺,笔者私下认为,若单选田黄,存量太少,不如确定为优质寿山石,将寿山石分级评定,最高级者即是,如何?
  


  


  

其他文献
摘要:新型权利研究的非体系化会导致其面临重重窘境,需要运用体系化方法来避免。权利体系化是法律体系化的必然要求,其意味着权利在自身构造上的体系化以及权利体系的类型化、条理化与层次化。运用体系化方法,可以避免研究中的低级错误,提升研究层次,并促成学术共识和智识的增长与形成。以体系化权利框架观之,当前新型公法权利研究中存在着诸如权利构造疏漏、权利定性矛盾、权利框架错置与权利顺位颠倒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
期刊
晏济元,名平、别号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州散人,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现居深圳,曾任重庆美协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    观古往今来的书画大家,凡是卓有成就者,无一不是熔传统与创新于一炉,敢于在传统技法顶峰继续探索的勇者,晏济元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国书坛艺苑,晏济元未必是人人皆知的名字,然而笔者认为是足以写入中国艺术史的书画大家,其成就、贡献、人格、精神同样是充满魅力,至今百岁高龄仍
期刊
摘要:法治文明要求以宽容的姿态接纳新兴权利,但却容易因缺乏约束造成价值消解。新兴权利的正当性问题需要引起深刻反思,而对“善”的强调旨在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之所以说新兴权利离不开“善”,其间既有从规范性视角作出的理由阐释,也有从描述性视角得出的价值考量。虽然正义原则是司法裁判所追求的,但其并不能准确概括新兴权利所需要的“善”。从理论上讲,“善”本身具备特定性、相对性和情境性的基本特征,而且其内部有不
期刊
多次到恩馀堂小坐。院中的花木盆栽给余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多年来读过不少与花木有关的书,心中知道花木是通灵之物。据科学研究,植物是有思想的,并且会作出许多的判断。余并不属于勤快的人,且常各地奔波,因而,总担心因自己的懒惰忘了浇灌而影响到那些美丽植物的生命。所以,始终不敢去伺候这些灵物。长期留京后,一个人在书堆中浸泡阅读,合书静坐时总感觉房中少了些东西,直到有一天朋友送了盆花给我,天天伺候它,它日
期刊
摘要:本文拟以家谱资料为基础,通过方氏试资田的研究,探讨清代桐城资助科举试资的善举,以及宗族和官绅在这一善举建立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以期从另一视角探讨桐城地方社会的关系。方氏试资田由直隶总督方观承捐资设立,建立之初交给知县委托县学管理,道光初年收归本族自管。试资田的运营,均是委托士绅担任管事,先是县学委托张鸿棫父子担任管事近半个世纪,后又任命族内管事方墨林父子。试资田的运营过程中,也注意与其
期刊
长城目睹了历代战场风云,铸塑了无数英雄志士,也写下了各族人民和平共处的美好诗篇,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其赋诗讴歌,挥毫泼墨。军人出身的山水画家张龙新把他对长城的崇敬与依恋之情融入笔墨,长期以长城作为创作母题。十几年来,他数十次翻山越岭,登临关隘,写生体悟,创作了若干长城题材的山水系列作品。  龙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实践。他的长城长卷(高2米、宽138米,被中国长城博物馆收藏),灵活地采用了山
期刊
我因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喜爱书法。幼时经常看长辈书写,并在旁为大人接纸研墨。当时我家住在宣武门内大街,邻居有一刻字店,名为“茂丰斋”,店主人孟旭东先生是个书法家;他不但能刻字,同时还为人家书写牌匾,对联和写小楷字的履历表。我经常去那里串门,大约从五、六岁开始,至初中毕业为止,总共约有八、九年的时间。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就去刻字店,趴在桌边看人家刻字。有时人家劝我去别处玩,我也不离开,就是喜欢看。
期刊
董浩,曾用名董大都,生于1956年,幼承家传,五岁起习画,专修人物、花鸟、书法及油画。1975年参加油画展。  1998年起任中国中央电视台书画院理事、《小书画家》杂志编委、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评委会副主任、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大庆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曾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董浩叔叔的画》、《董浩书集》等画集。50万字自传《故事人生》收录250多幅书画作品,发行近10万册。《书画中国》电视
期刊
编者按:2月18日记者采访刘蟾,同时拜见夏依乔师母,那天上海难得下大雪,窗外望去银装素裹,而夏师母却一身印花大红棉袄,精神特别好。刘蟾现定居香港,时常来上海看望母亲。刘蟾对《鉴藏》杂志非常熟悉,去年第5期曾登载刘海粟先生最后之艺谈,这次她又向编辑部要了几本。      采访人:程 助  整理:赖东平    记者:首先感谢您接受《鉴藏》的采访,对于刘老的艺术成就已经有许多著作及专家作了阐述,这里就不
期刊
当今的艺术市场热闹非凡、异常火爆,尤其是中国油画异军突起,受到了海内外众多藏家的青睐和追捧,不少名家的作品供不应求,价格扶摇直上,迭创新高。在这样大背景下,冠中画廊经过长时期的精心策划筹办,于日前在沪上正式开业,上海市人大主任龚学平欣然命笔题写了“冠中画廊”四个招牌大字。“冠中画廊”坐落在黄浦区陆家浜路肇周路口,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画廊上下两层,除了展陈名家作品外,还别出心裁地用名家雕塑和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