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为基础,结合当前基层文博单位特别是区县一级文博单位可移动文物基础工作面临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认为基层文博单位发展要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抓住机遇,建立科学的文物藏品管理体系,增强可移动文物保护意识,加强文物藏品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藏品利用率,在新形势下促进文物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普查 促进 发展
2012—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2017年4月7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的发布,标志着历时5年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圆满结束。此次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摸清了可移动文物资源总体情况,新发现了一批重要文物,健全了国家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起国家文物身份证制度,建设了全国文物资料数据库,夯实了我国文物基础工作,全面提升了文物保护管理水平。通过这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基层文博单位来讲,文物基础工作有了质的提升,建立健全了文物藏品登记规范,统一了文物藏品档案和文物藏品登记卡,在文物定名、断代、分类、计量等方面有了统一标准,为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方便。但是,对于基层特别是区县一级的文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可移动文物基础工作仍然薄弱,例如有的收藏单位没有建立起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藏品管理体系,藏品保存条件不达标,藏品自然损毁严重,藏品利用率低下等。如果不采取措施,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将会有更大的损失。基于此,本文结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对我们基层文博单位的可移动文物基础工作有所裨益。因笔者学识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一、建立文物藏品管理体系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藏品,为研究、陈列、教育或社会的各种需要及时提供一类或某一特定的藏品信息。为确保藏品的安全,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藏品保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可移动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建立规范、高效的藏品管理体系。然而藏品管理是一项繁复而系统的工程,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包括接收、鉴选、分类、定级、登账、编目、建档、入库、保管、提用、注销、统计等任务和内容。因此,藏品管理方法既要科学严密,又要简便易行,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操作规范。
(一)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在此次普查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收藏单位藏品保管意识不够,甚至藏品总账、钥匙、实物藏品全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管理。没有相关制度或者有部分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制度也就变得形同虚设。其实为规范藏品管理,早在2005年12月22日文化部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博物館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应当依法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具体来讲,主要包括藏品征集、藏品接收、藏品鉴选与定级、藏品登账、藏品编目、入库与管理、藏品提用、藏品的保养、修复、拍摄与复制、藏品注销与统计等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藏品科学化管理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藏品有秩序地得到完善保护和使用的保证。只有建立科学高效的藏品管理规章制度,使藏品保管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才能为陈列展示、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二)完善文物藏品档案
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详实可靠的藏品档案则是藏品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它准确地表达了藏品的价值,又为科研和陈列提供第一手资料。根据普查结果显示,目前仍有部分基层文博单位文物藏品档案还不健全,除了定级文物以外,一般文物基本没有相对完整的藏品档案。随着“一普”工作的展开,文物保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物藏品档案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借助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中相关登录内容的标准,对馆藏文物档案进行全面整理与补充,不断提高文物档案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文物档案不仅仅是指国家文物局印制的《藏品档案》文本,藏品管理、利用与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众多原始资料,均应视为文物藏品档案。
(三)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管理
要提高藏品保管、利用的效率,达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水平,藏品保管工作电子信息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可以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建立符合本馆实际的藏品信息数据库,通过建立服务平台等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对可移动文物的动态化管理和利用,提高文物藏品保管和利用效率,加深人们对文物的具体了解和认识,构建可移动文物社会服务和共享机制,“让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
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藏品特别是年代久远、材质老化的藏品,加之出土前受埋藏环境、历史上的收藏保存条件等因素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变质或病害,易受损坏。藏品的保护是使藏品能够得到最佳的保护环境,且运用传统文物保护技术、设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进行保护,从而控制和防止藏品的自然损坏和人为伤害,以延缓藏品衰老速度。
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霜雪稀少,表现为冬暖多雾,夏热多伏旱,春早,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秋长,阴雨绵绵。这种气候环境对陶器文物保存非常不利,很容易使陶器类文物发生酥粉现象,有时还会形成陶器表面沉积膜。同时,万州地区大气湿度大,容易产生酸雨,这对金属文物的保存也十分不利。万州区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大部分为三峡库区出土文物,出土时经过考古发掘队简单修复即交付博物馆暂存。因受当时条件限制以及文物归属不明,文物受埋藏环境、库房的收藏保存条件等因素影响,原来修复中应用的粘接剂失效导致修复器物自然垮塌、变形严重,有的颜色(陶瓷、青铜器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基本完整的器物也因环境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变质或病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这些文物将会进一步蔓延、爆发,文物将面临损毁的危险境地。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文物藏品的保护包括“防”与“治”两方面。“防”就是预防性保护,是指对藏品的日常养护,包括对藏品温湿度的控制、防霉、防光、防震和机械性损伤等工作。把环境对藏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为我们以后藏品的保护和研究赢得时间。而“治”是指对有破损、劣质变化的藏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传统保护技术相结合,进行保护和修复,使其恢复原状,以满足保管、展陈和研究的需要。
最近,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了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对文物库房、展厅进行了数据采样、分析,采购一批高科技的文物保护设备。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设备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的方面转变,文物保护意识主动性增强。
三、文物藏品的科学研究
目前,在藏品研究方面,各个基层单位还显得很薄弱,以笔者所在地区万州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例,除了万州区博物馆近年来出版了一系列藏品精品图录、系列研究论文以外,其他收藏单位几乎没有综合类研究论文、著作,藏品利用率低下。各收藏单位的文物要科学有序的管理和利用,就应该加强其研究。比如哪些文物应该进行入藏管理,入藏的标准如何制定?哪些文物只能作为资料留存,资料留存的如何管理?馆藏文物如何進行保护和研究?馆藏文物的建档如何规范?尽管目前文物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这些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
加强藏品的科学研究,不仅为藏品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依据,而且还能改善收藏与管理条件,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学术地位。
四、结语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面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从藏品的科学管理入手,建立科学规范的藏品管理体系,加强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研究,提高文物的利用率,将文物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新形势下促进文物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3]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普查藏品登录操作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4]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N].中国文物报,2017-04-08(02).
[5]崔炳堂.论博物馆藏品保管部门的职能[J].戏剧之家,2017(19):217-2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办法[Z].2005-12-22.
崔炳堂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普查 促进 发展
2012—2016年,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2017年4月7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的发布,标志着历时5年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圆满结束。此次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摸清了可移动文物资源总体情况,新发现了一批重要文物,健全了国家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起国家文物身份证制度,建设了全国文物资料数据库,夯实了我国文物基础工作,全面提升了文物保护管理水平。通过这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基层文博单位来讲,文物基础工作有了质的提升,建立健全了文物藏品登记规范,统一了文物藏品档案和文物藏品登记卡,在文物定名、断代、分类、计量等方面有了统一标准,为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方便。但是,对于基层特别是区县一级的文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可移动文物基础工作仍然薄弱,例如有的收藏单位没有建立起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藏品管理体系,藏品保存条件不达标,藏品自然损毁严重,藏品利用率低下等。如果不采取措施,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将会有更大的损失。基于此,本文结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对我们基层文博单位的可移动文物基础工作有所裨益。因笔者学识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一、建立文物藏品管理体系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藏品,为研究、陈列、教育或社会的各种需要及时提供一类或某一特定的藏品信息。为确保藏品的安全,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藏品保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可移动文物藏品的科学管理,建立规范、高效的藏品管理体系。然而藏品管理是一项繁复而系统的工程,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包括接收、鉴选、分类、定级、登账、编目、建档、入库、保管、提用、注销、统计等任务和内容。因此,藏品管理方法既要科学严密,又要简便易行,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操作规范。
(一)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在此次普查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收藏单位藏品保管意识不够,甚至藏品总账、钥匙、实物藏品全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管理。没有相关制度或者有部分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制度也就变得形同虚设。其实为规范藏品管理,早在2005年12月22日文化部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博物館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应当依法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具体来讲,主要包括藏品征集、藏品接收、藏品鉴选与定级、藏品登账、藏品编目、入库与管理、藏品提用、藏品的保养、修复、拍摄与复制、藏品注销与统计等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藏品科学化管理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藏品有秩序地得到完善保护和使用的保证。只有建立科学高效的藏品管理规章制度,使藏品保管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才能为陈列展示、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二)完善文物藏品档案
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详实可靠的藏品档案则是藏品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它准确地表达了藏品的价值,又为科研和陈列提供第一手资料。根据普查结果显示,目前仍有部分基层文博单位文物藏品档案还不健全,除了定级文物以外,一般文物基本没有相对完整的藏品档案。随着“一普”工作的展开,文物保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物藏品档案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要借助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中相关登录内容的标准,对馆藏文物档案进行全面整理与补充,不断提高文物档案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文物档案不仅仅是指国家文物局印制的《藏品档案》文本,藏品管理、利用与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众多原始资料,均应视为文物藏品档案。
(三)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管理
要提高藏品保管、利用的效率,达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水平,藏品保管工作电子信息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可以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建立符合本馆实际的藏品信息数据库,通过建立服务平台等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对可移动文物的动态化管理和利用,提高文物藏品保管和利用效率,加深人们对文物的具体了解和认识,构建可移动文物社会服务和共享机制,“让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
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藏品特别是年代久远、材质老化的藏品,加之出土前受埋藏环境、历史上的收藏保存条件等因素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变质或病害,易受损坏。藏品的保护是使藏品能够得到最佳的保护环境,且运用传统文物保护技术、设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进行保护,从而控制和防止藏品的自然损坏和人为伤害,以延缓藏品衰老速度。
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霜雪稀少,表现为冬暖多雾,夏热多伏旱,春早,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秋长,阴雨绵绵。这种气候环境对陶器文物保存非常不利,很容易使陶器类文物发生酥粉现象,有时还会形成陶器表面沉积膜。同时,万州地区大气湿度大,容易产生酸雨,这对金属文物的保存也十分不利。万州区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大部分为三峡库区出土文物,出土时经过考古发掘队简单修复即交付博物馆暂存。因受当时条件限制以及文物归属不明,文物受埋藏环境、库房的收藏保存条件等因素影响,原来修复中应用的粘接剂失效导致修复器物自然垮塌、变形严重,有的颜色(陶瓷、青铜器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基本完整的器物也因环境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变质或病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这些文物将会进一步蔓延、爆发,文物将面临损毁的危险境地。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文物藏品的保护包括“防”与“治”两方面。“防”就是预防性保护,是指对藏品的日常养护,包括对藏品温湿度的控制、防霉、防光、防震和机械性损伤等工作。把环境对藏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为我们以后藏品的保护和研究赢得时间。而“治”是指对有破损、劣质变化的藏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传统保护技术相结合,进行保护和修复,使其恢复原状,以满足保管、展陈和研究的需要。
最近,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了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对文物库房、展厅进行了数据采样、分析,采购一批高科技的文物保护设备。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设备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的方面转变,文物保护意识主动性增强。
三、文物藏品的科学研究
目前,在藏品研究方面,各个基层单位还显得很薄弱,以笔者所在地区万州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例,除了万州区博物馆近年来出版了一系列藏品精品图录、系列研究论文以外,其他收藏单位几乎没有综合类研究论文、著作,藏品利用率低下。各收藏单位的文物要科学有序的管理和利用,就应该加强其研究。比如哪些文物应该进行入藏管理,入藏的标准如何制定?哪些文物只能作为资料留存,资料留存的如何管理?馆藏文物如何進行保护和研究?馆藏文物的建档如何规范?尽管目前文物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这些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
加强藏品的科学研究,不仅为藏品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依据,而且还能改善收藏与管理条件,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学术地位。
四、结语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面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从藏品的科学管理入手,建立科学规范的藏品管理体系,加强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研究,提高文物的利用率,将文物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新形势下促进文物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3]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普查藏品登录操作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4]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N].中国文物报,2017-04-08(02).
[5]崔炳堂.论博物馆藏品保管部门的职能[J].戏剧之家,2017(19):217-2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办法[Z].2005-12-22.
崔炳堂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