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英语阅读理解题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y48935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测试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占据着很重要的比例。很多学生因做不好阅读题而导致英语成绩不高,为此很烦恼。笔者就此问题,谈谈几点做法。
  
  一、注意阅读速度
  
  在拿到文章开始阅读时,要高度集中思想,让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快速阅读文章。如果念的很慢,一词一词地读,往往念完全文,词都认识,就是不知道文章讲什么,在考试中即使文章不难理解,如果阅读速度太慢,也会因做不完题而导致失分。所以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要注意阅读速度,那么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呢?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学会默读。不要逐词逐词地,或者用手、笔指着阅读,也不要嘴唇蠕动阅读,而要不出声,扩大视距,抓住词组、意群,在单位时间里尽可能地捕捉语言信息和快速正确地摄取重要内容,抓住文章大意。
  2.学会英语思维。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用非英语思维方式理解文章,即英语——母语——英语,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多了一个心译的过程,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要学会用英语思维。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习惯用英语解释词义,养成英语思维习惯,进而提高阅读速度。
  3.学会找出文章的大意。在我们平时的讲解课文中,在分析文章的时候,经常让学生找出文章或者每段的大意,了解文章的脉络。在做阅读理解时,也是一样,把文章读完之后,对文章要有个整体理解,找出文章的主题句。有的主题句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文章的结尾,还有的在文章的中间,阅读时能把握这些句子,无疑会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和效果。一般来说,运用演绎法的文章,主题句往往在文章的开头,采用归纳法的文章,主题句在文章的结尾。接着每一段的第一句也很重要,因为每段的第一句多半是每段的主题句,每段的最后一句往往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意图。同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景也很重要,不要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判断。
  4.学会分析长难句。在做阅读理解题时,不一定遇到的都是通俗易懂的文章,都是简单句,有些文章句子结构很复杂。如:一个句子中包含有两到三个从句或这个句子中有很长的修饰成分,这不但给学生造成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障碍,又使学生的阅读变得艰难。只要理清句子结构,找出主干部分,修饰部分,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5.学会猜词。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词,不要被这些生词所羁绊,要联系上下文及语境,猜测出词义。
  
  二、注意文章的设疑
  
  在我们做了快速阅读,弄懂文章之后,还要弄清作者的问题设疑。若在这一点上把握不好,也容易选错答案。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就这篇文章设置3至4个题,每个小题中有4个选项,要从这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有时候有两个选项干扰性很强,很难做出决定,这时候要把文章总体再浏览一遍,捕捉作者的意图,哪个贴近就选哪一个。通常在我们做题时,题干部分常有这样的词:infer、imply等,这就要求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揣摩出作者的意思,也就是“言外之意”。而我们的学生往往从文章的原文中找出原句,原句不是推断,所以也会导致选项错误。
  
  三、注意平时的训练和词汇的积累
  
  阅读技能的提高,是通过平时的反复练习而获得的能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智力活动和近乎 自动化的眼动活动。对阅读技能的基本要求,美国学者Lee Learner Gray指出“速度、理解和词汇是阅读技能的三个基本要素”。理解的正确性辅之以阅读的速度,阅读理解效率就高,阅读理解能力 也就强,而要做到理解正确和阅读速度快,其关键又在于阅读量,归根到底就是“三量”,即词汇量、阅读量和阅读质量。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词汇量的积累,多做阅读训练,选题要广泛多样,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应涉及,题材也应包括人物传记、寓言故事、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知识等,只有各种题材和问题都熟悉了,才能摸清文章的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四、注重品质,培养能力
  阅读是一个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实践。在阅读中,学生不是单纯地接受书面信号,而是把这种信号与自己的知识、经验及设想结合起来,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之产生共鸣,积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释新信息和生疏的内容,预测词义,推敲辨析,剔除谬误,补充不足,激发并产生一种新见解、新问题。实质上也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阅读理解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注重发展语言能力,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阅读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言实际活动,要真正快速地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关键在于多读。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关键在于坚持,英文有一句话说的好“One cannot succeed without perseverance.”。只要目标明确,并成功运用阅读策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再掌握一些实用的阅读技巧,在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又怎能不得高分呢?
其他文献
一、相似句典例  1. a. Is this the research center ____ you visited the modern equipment last year?  b. Is this research center ____ you visited the modern equipment last year?  A. whatB. thatC. whereD. which
期刊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有的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对差一些。教师提问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英语课堂上,有效提问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挥教学机智和风趣    教师备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从巩固学生已有知识、发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我曾对所教班级学生完成英语作业情况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乐于完成作业的学生占25%,视作业为沉重负担的学生占70%;另有5%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双休日不完成作业而抄作业的学生比例更高,而且这种现象在其他班级也或多或少存在,为什么会这样?问题的症结是教师的作业布置存在许多问题:1.单调,枯燥。不是机械抄写词句,就是死记硬背课本。2.空洞乏味。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形式的多变
期刊
短文改错着重考查考生的语言基本功和正确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它涉及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和逻辑情理的推断和综合辨析能力,是一种在较高层次上考查考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题型。它是专门针对考生们平时学习英语过程中,尤其是写作练习中常犯的又是较为普遍的错误而设计的。对考生们而言,该题又是拉开距离和档次的题型。     一、短文改错题型的特点    (一)短文改错试题的难度
期刊
关键词:英语习俗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因而学好英语是那么的重要。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其习俗。什么是习俗?习俗全称为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在
期刊
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台湾魔术师刘谦在舞台上的表演时不时能引起观众的掌声,那是因为他的表演能够吸引观众。只有观众对魔术师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乐意观看他的表演。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充当了魔术师的角色,而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则好比是魔术师的表演。  于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想到了能集声音,动感和光效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它不断散发着魔术师拥有的神奇力量,其中有两方面的作用在笔者工作中比
期刊
在学校中师生之间相互认识,包括自我认识,对方的认识和双方相互关系的认识,这三方面的认识在师生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师生双方彼此都不了解,或没有正确地认识对方和自己,就不能有正确的交往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之间有一个统一正确的相互认识,就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全面正确地看待和认识学生,克服知觉偏差或月晕效应。课堂就是师生最为直接的接触,这就要求教师
期刊
一、提出问题    审视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是否有戕害学生并使学生错过发展某种能力,不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英语教学中长期使用“满堂灌”、“满堂问”势必造成这样的结局。现在的教育目标从社会需求来看,应该培养有适应能力、务实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社会人才,灵活性很强的英语学科,应该更能体现这些能力的培养。斐斯泰洛齐认为:“人们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却不受其他的指引,则将
期刊
迪士尼式教学主要是根据运用生动的具体形象的人物形象、实物形象,创设具有浓郁色彩的情感场景或生活场景或其他场景,把整个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把媒介、学生、教材内容三者有机结合,演绎出有趣的故事或有趣的生活情节,达到学生在特定的场景里主动探究知识,是知识在景中生在学中创的教学过程。  (一)设多样直观形象,促生成浓郁情感  对于一些无法将场景搬进教室的场景式教学,就可借助地图或图景,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仿真的
期刊
Abstract: T. S. Eliot’s impersonality theory is far more profound compared with his other contemporary poetics. Therefore it touches the acquisitive mind of certain Chinese poets in the great social 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