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看现代建筑“精神”

来源 :建筑科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二十世纪上半“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弊端的原因分析,得出建筑更需要精神方面的结论;从格式塔心理学中“形”的定义出发,分析客体(建筑)与主体(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建筑作为客体应该如何满足主体人的需求;借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成果“人的需求层次论”对人的需求进行分类,并指出在人对建筑的需求也是类似的,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即会向更高的精神层次迈进;借用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对人的神经类型分类,得出不同的人在性格行为喜好上的差异;探讨建筑在空间、形式等方面应予以作出的呼应;最终得出结论:建筑作为人类的产品不仅提供物质上的使用功能,更承载了人的精神寄托。
  【关键词】建筑;心理;精神
  From a psychological view of modern architecture "spirit"
  Ma Jun-tao1, Ouyang zhe2, Zhou Qiu-guo3
  (1.Qingd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033;
  2.Qingdao Construction Group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3.Yantai Construction Group Yantai Shandong 264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ternationalism" style architecture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reasons analysis, the buildings need spiritual conclusions; from Gestalt psychology, "form" definition, analysis of the object (building) with the main ( peopl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ilding as the object should be drawn on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in people; borrowed research psychologist Maslow's "hierarchy of human needs"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needs, and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Construction demand is also similar in the basic material needs met as soon will move to a higher spiritual level; borrow the former Soviet psychologist Pavlov on the nervous type classification, different people come to act in character preference differences; of construction in space, form, etc. should be made to echo; ultimately concluded: Building a human product not only provides material to use features, but also hosts a spiritual person.
  【Key words】Construction;Psychology;Spirit
  1. 建筑现状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上半叶,功能主义是建筑理论领域内的主导理论,那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它产生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二是战后大量建筑的客观需求。但是,生硬、冷漠、缺少人情味的建筑空间,整齐划一的“国际主义建筑” 式方盒子,引起了阵阵的批评之声。到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对建筑的认识逐渐发生了转变,现在人们意识到,现代建筑缺乏的是建筑功能的另一个方面,即建筑对于人的精神上的满足。
  在当时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人们首先要为解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而努力。但,在今天物质较为丰富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人类的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上的满足。我们应该看到,人不仅是建筑的设计者,而且是建筑的使用者与观赏者。人与建筑的紧密关系不仅指出了建筑对于人的本质功能——使用,同时指出了建筑对人精神方面的作用——欣赏。在如今一个旨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商业社会中,创造一种能够满足心理需要的建筑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精神化”的过程本应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议题之一。然而,却一直为人们所忽略。
  2. 人对建筑的需求分析
  我们知道决定人情绪的因素有二,一是视觉对象本身,二是人的文化背景。这从格式塔心理学中可以看得出;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形”既不是指一般人所说的外物的形状,也不是一般艺术理论中笼统指的形式,而是指经由知觉活动组织过的经验中的整体,也就是说,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构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所以,格式塔认为美的感受并不是简单的孤立的情绪,它是一种感觉、联想、回忆、冲动和知觉等等的集群,回荡于整个存在之中,抽掉任何一个要素,都会破坏这个整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人的需求极其复杂,对于人需求的多样化,建筑应如何应对呢?建筑应当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诸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任何物质环境给予人的意向和感受都会在它们的情感、心理或潜意识中作出反应,正如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塞维(Bruno•Zevi) 在其《建筑空间论》中阐述的“尽管我们可能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着我们的精神活动。”其实,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安全感、归属感、舒适感等一切体验,都是从空间及其情景,即居住者的行为活动对内外部空间的体验与感觉产生而来的。因此,须特别注重在设计中力求创造出亲切、宁静、安全、宜人的居住环境,满足居住者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3. 建筑“精神化”的可能性
  建筑既是一项具有切实用途的物质产品,又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精神产品。它是综合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与习俗,文化与艺术,心理与行为等精神文明的载体。同时它又具有多方面的精神感染力。它包括工作性、居住性、心理性等功能要素。这些要素和建筑空间形态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而各功能要素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建筑的划分与空间层次观念是互相交织的。建筑空间是其观念的质化体现。建筑的意义决定于人类的观物态度与伦理现念,是其浓缩的反映。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观念中,人为把世界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主要的便是“天”和“地”,“人”作为中间层次是微弱的,受“天”“地”的制约,并期望沟通“天”“地”。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是严密隔绝、彼此不相往来的。中国古代的许多仪式、宗教思想和行为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这种世界的不同层次之间进行沟通。这一现念同样深刻地反映在对建筑上(尤其体现在宗教建筑上),对建筑空间的层次划分,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即精神(“天”)空间层次、人的空间层次与物(“地”)的空间层次。在传统民居中,居于上层的是祖灵牌位、福禄神、图腾等空间层次。属精神空间层次。居室贮物、家具、厨房等为物的空间层次。人居于两者之间。这,反映了传统居住者对其拥有的室内空间场所所寄予的一定的精神涵义。
  在欧洲的居住建筑中,壁炉的运用与处理由于其自身的功能和传统性而得到的重视。成为居室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蕴藏着一定的感情和意义。即使在现代化程度极高的今天,壁炉的运用早已失去了其物质的功能。但,它仍然常常被作为居室的中心而决定着其余部分的方位和划分。使空间充满了传统的风格,体现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与心理需求。
  4. 建筑满足人的需求的可能性分析
  上世纪四十年代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马斯洛( AH•Ma slow)把人的需求依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他说过,当人的低级需求(物质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一级的需求(精神的需要)就成了人们继续努力的下一个目标。人们也随着不断的追求而进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至于具体到某个人,各层次间的划分,或是否同时拥有多个层次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但总体来讲人是有不同的需求是肯定的。
  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是如此。从满足人的欲望的物质性(生理、安全等需求)方面来看。人们对于建筑能满足遮风挡雨、避免风吹日晒是最起码、最朴素的要求,建筑还应能够满足人的各种声、光、热的要求,以及能保护自己,避免野兽、他人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对自己的侵害等安全方面的需求。从人的欲望的精神性(社会,尊重,自我等需求)方面来看。人们需要与他人交往,以实现某种非功利的归属与认同(群体组织、种族、交际圈等)。并希望显示出自我、自己的个性、自己独特的爱好、审美趣味以及各种个性化的、抽象的感情流露。
  由此可见,不同的空间层次的物质功能和心理功能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在现代的建筑中,应使建筑空间尽量达到最佳状态,以形成既能满足物质环境要求,又能满足精神环境要求的比较完整的空间领域。
  由于外在环境因素不同而导致个人独处与个人空间的需要本身存在个性差异与文化差异。人们的行为性格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异。所以,不同个性心理的人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同,对建筑的要求也会不同。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把人们的高级神经活动分成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认为:“抑郁质是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类型。对于抑郁质的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成为抑制性动因,他什么都不相信,什么也不希望。对每件事他只看到黑暗的一面,并且从每件事物他只预期着悲忧。胆汁质的人是好斗的类型。热情,很容易激动。中间类别是粘液质和多血质。粘液质类型是缄 默而沉静的——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苦工作者。多血质型是有精力而效率高的。但只当他工作有兴趣的时候。就是说,如果有经常刺激的时候,当他没有这样的工作,他就变的厌倦和怠惰”由此可以得出:多血质、胆汁质等兴奋类型的人喜欢比较开放,多一些共享、开敞的建筑空间。强调公共性,减弱私密性。满足他们直率、热情、活泼、好动的性格需要,从而使他们的社交性、外倾性得以实现。而粘液质、抑郁质等安静型的人会喜欢比较封闭,多一些私密性与藏匿性的空间。强调封闭性,神秘性。来和他们的安静、内倾性相协调。使建筑空间满足各种不同的气质需求,使之与人类的各种各样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相匹配、相吻合。
  5. 结论
  总之,建筑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环境,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和心理体验。在建筑空间中,人的各种活动直接与空间的视、触等环境相关联。空间环境的大小、比例、光感、质感、颜色以及形态、气氛、风格等都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情绪。同对,也体现了使用者所处的空间、时间、以及社会地位、爱好、情感、气质、个性等。人会在不同的活动中对建筑环境提出不同的要求;反过来,不同的建筑环境也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制约和影响。由于人对建筑空间的兴趣、爱好不同。因而构成了不同的、各具个性的建筑空间环境。正是由于对建筑空间的这种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使得建筑的设计超越了单纯的遮风避雨的功能。而成为具有灵性和丰富内涵的综合体。它寄托着使用者的精神希望和追求。它构成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安生、神圣的围合场所。保护并繁衍了人类本身。使建筑成为超越于单纯的物质功能、并具有精神意义的场所。赋予枯燥乏味的空间实体以一定的情感和价值。正因如此,人们才从建筑中寻找到自已的理想和个性,及立足生活的意义。
  事物总是在对其自身以不足之处不断克服中前进,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建筑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动机与人格》 华夏出版社 马斯洛著 许金声等译.
  [2] 《个性心理学》 知识出版社 周冠生编著 .
  [3] 《未来的震荡》 四川人民出版杜 ( 美) 阿尔温 ,托夫勒著 任小明译 .
  [4] 《行为心理学入门》 四川人民出版社 (美) 阿德莱德•布赖著 陈雏正龙葵译 .
  [5] 《建筑心理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编印 (日) 小林重顺著 尹培桐译.
  [6] 《建筑空间论》 赛维•布鲁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05-03-429
  [作者简介] 马俊涛(1981.12-),男,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工,工作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彻底的改变了国际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一道分水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激烈对攻,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不再是什么光荣问题。低碳不再只是一种提议,而是我国应该切实实行的关键。本文从城市“亮化”及其城市设计的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低碳思维的应用,从而引导人们要用低碳的思维进行城市规划及其设计
期刊
【摘 要】本文提出了在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设立首席知识主管(CKO),构建基于信息化基础上的知识共享平台,打造企业知识创新平台的策略,提出了量化考核指标,设立推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从而有助于企业搭建起知识管理的内部框架,向知识型组织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首席知识主管;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激励;量化指标;知识管理  Build a project management framework
期刊
【摘 要】艺术创想是历史文脉传承的启明星,在社会文化大浪翻滚的进程中,层出不穷的公共事件为文化艺术提供了迸发生命力的着力点,将精英化的个人艺术思潮融入大众文艺和多重感官的审美情趣中,使多元化的艺术创想在公众事件之上架构出当代最广泛的文化沙龙。  【关键词】公众事件;艺术创想;艺术设计  The Artistic Creativity Constructed from the Public Even
期刊
【摘 要】从施工组织设计的概念开始,论述了其在整个工程实施流程的地位及作用。简单概述了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及编制,同时强调施工组织设计应是针对每个工程的特点,抓住其共性和特性,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赋予它活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质量;施工组织设计;针对性;可行性;工程概况;流水作业  On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Design  Shao Yan-min
期刊
【摘 要】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骤,是编制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的依据。可行性研究在项目投资决策和项目运作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建设前期;设计项目管理;关联作用;措施  Early in the project the role of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Ma Yu-xiang  (Xinjiang Forestry Plann
期刊
【摘 要】根据荣乌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介绍养护工作的特点、机构的组织形式、具体的技术措施和办法,并就如何搞好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以期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出一点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概况和工程养护;病害的处理;想法和建议  Highwa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Wang Liang, Qin Zhen-xiang, Yang Xiao-peng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的体会,对项目监理机构组建、监理工程师在项目实施中的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安全管理、监理风险及规避和监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工程监理;实践与体会   Shallow Water supervision of 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described  Gong Jie-quan
期刊
【摘 要】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澜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关键词】结构方式;建筑艺术;建筑技术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
期刊
【摘 要】本文所述450t桅杆式起重机用于某钢厂环保迁建项目的重件码头工程,该设备是一台重大件水运上岸码头岸边的固定式吊装设备,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对码头的吊装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450t桅杆式起重机采用EPC(包括设计、制造、安装一体化的交钥匙工程)模式的招标角度论述如何在招标过程中提前识别类似设备的招标风险及如何控制、应对风险,从前期策划做起,保证项目的招标成功。  【关键词】桅杆式
期刊
【摘 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具有自身规律和特征,这些反映在城市景观,城市格局上形成了城市特有风貌。城市是时代的产物,如今的城市盲目追求时代化,城市弥漫欲望和躁动,越来越多的城市特色消失,千城一面,产业同构,资源浪费,人文离散的问题逐渐出现。现代城市如何设计,现代的城市设计应该如何去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