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创建新型教科研文化,实施品德有效情境体验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hxumi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营造氛围,在有效情境体验中,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用奇妙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真正触及学生心灵,震撼学生心灵,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情境体验;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88-2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情境体验是指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主动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的,以教材和学生相结合为载体的,以主动探索、变革活动对象为特征的,以实现道德素质不断完善为目的的主体性学习方式。
  一、当前品德与生活课中实现有效情境体验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形式的“假生活”情境,带来情感体验的失“真”。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为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而不是形式花哨但目标不明的无效体验活动。
  (二)缺少诚信的教师言行,带来了品德教育的失“效”。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创设现实的富于挑战性的情境体验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不能不说的是,我们有不少老师,常常是为了“情境体验”而“情境体验”,“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三个基本理念之一。而教师的言行则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同样应重视教师的一言一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教师连真实性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品德教学,还谈什么品德教育呢?
  二、实现有效情境体验的教学策略
  (一)引入情境,激发体验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是一种需要,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活跃思维。所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受到鼓舞,感到振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之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中,认真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使学生与品德对象融为一体,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如一位教师教学《喝水的学问》一课时,没有从教材上的几幅静态图片入手,而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说起,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操场上跑了两圈,你有什么感觉?”这一源自学生自身生活中的话题,如激起千层浪的巨石,学生在争先恐后地回答之时,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水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水对人的作用很大。学生在对话中强烈地体验到了“谁也离不开水”这一现代生态观。
  (二)创设情境,优化体验内容。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帮助学生与当前情境积极联系,实现角色置换和情感认同,从而获得新的自我体验。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能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中,因而教师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情感的钥匙。师生在“我——你”对话式关系中,各自将自己的经验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予以解读,就共同的对象交换意见,扬长补短,求同有异,加深对教学世界的共同理解。在平等、理解、欣赏的关系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遇”并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知识与经验,真正达到相通相融,共同体验生命的涌动与拓展。
  2.创设源自生活的情境。新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定位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均出自于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更是如此,生活实践是学生形成真善美的信念的基础。杜威曾强调“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不难发现,编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通过创设源自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与创新,从中获得道德感知,体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判断,践行道德规范。当鲜活求真的社会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时,一下子就引领着学生入境生情,碰撞反思。这有利于帮助学生从真切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吸引力,也使品德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3.唤醒儿童沉睡的生活经验。“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三个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强调儿童自身的真实生活经验,努力促进他们在自身实践经历的体验中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让儿童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变为自己重要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扩展、深化、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对儿童而言,听到的东西容易忘记,看到的东西记忆不清,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能刻骨铭心。因此,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经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是德育课程走向生活的一个全新理念。在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会学生什么,而是从学生学习的现实出发,创设良好的课堂实践体验环境,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从而获得学习价值的体会、学习动因的激发。
  (三)优化情境,活化体验方式。
  1.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最富情感召唤力的,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宜的音乐,极力创设唤起感受、体验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处于内心世界开放的状态,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体验禀赋。如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并且让学生随着音乐哼唱,轻柔的音乐、动情的歌曲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爱的氛围,接着教师提问一个话题:“说一说爸爸妈妈疼爱你的故事。”孩子们争相说出了自己的故事:在寂静的深夜,妈妈悄悄地为我盖好蹬开的被子;在我生病的时候,爸爸顾不上吃饭,焦急万分地带我去医院看病;在雨天,妈妈为我送来雨伞,一路同行,雨水打湿了她的衣服……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感动着课堂。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在如倾如诉般的旋律中,创设浓烈的“情感场”,唤起学生对人物的真切体验。   2.语言描绘情境。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展示课文画面,以准确传递情感、创设情境,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引发他们涌动情思,引领他们走进文本,亲历事情,感受场景。教师通过这种形象生动而又充满着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很快融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一任思想感情的野马与其一同驰骋,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撞力。
  3.图画再现情境。某种情景或场景的直接刺激有利体验的产生,因此借助具体、形象、鲜明的图画再现情境,是激发学生感受、体验的有效途径。如教师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一名学生上台展示了一幅关于春天美景的画,她在描述春天美景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春天的花太美了,我舍不得把它采下来,所以我用笔把它画下来。”教师即时抓住学生的发言,充分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展开了联想性对话的引导:“你们听了她刚才的发言,有什么话想要对她说的吗?你还想到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你说你很爱春天,因为你画的春天很美。”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我们要向你学习,像你一样爱春天,不采春天的花,让春天更美丽。” ……通过展示一幅关于春天美景的画,以具体、可感的画面再现春天美景,激发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4.表演体会情境。在品德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学生在领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将书面语言外化为表演语言,必将促进对文本内蕴与感情的深度体验。通过表演,学生进入情境,亲历现场,对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乃至心理活动都有了深度的感受与体验,进而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四)深化情境,体验品德价值。
  1.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经验提升中体验。一切知识源于实践。体验的过程,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其中有着无穷的乐趣。关注学生的生活,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出发自主地经历学习过程,把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融于文本。教师应当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体验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知识,受到鼓励,增强信心,从而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由课文的“局外人”转换为“局内人”,以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身份进入语言文字世界,从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身份进入语言文字世界,从作品中人物的视角去观照感受,完成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所描述的“亲身经历”的“再体验”,并且把这种“再体验”所得到的新经验提升到意识水平,才能激活内心情感,进入体验状态。
  2.从对话出发,引导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体验。我们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并不意味着品德教学止于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品德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增进和丰富学生品德体验,既是学生发现、质疑、反思、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彰显、拓展、提升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去引发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新的体验的生成。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要教师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把自己的体验告知学生,也不是要教师以某个学生的体验来要求全体学生,而是要教师善于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促进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自己的体验,相互启发,情感交融,进入“如琢如磨”、“你来我往”、“如痴如醉”的对话状态,带动更深层次的体验,进一步体悟和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知识得以增值;在对话中,思维得到碰撞;在对话中,情感得到交融;在对话中,个性得以体验,在对话中,智慧得以生成。
其他文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的内涵因此被拓展很多,“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惜到如今在应试教育的范畴里,驯化、传授的教育方法充斥课堂,他们任由自己的意志,把许多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是否能够接受的东西强加到学生身上。这不仅或快或慢地扼杀了学生语文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也无疑很大地限制了学生和老师自身的成长,教育理念的更新已经迫在眉睫,确有“势”不我待之势!    一、现实课堂问题严重,学生成
摘 要:笔者以《轮椅上的霍金》为例,就如何“靠近”学生,发展学生,进行反思总结,以期给读者思考和收获。  关键词:靠近;引导;取舍;沉浸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73-1     背景:一节公开课,一篇《轮椅上的霍金》,一番番网络搜索,一遍遍文本研读,一场场教研组研讨,几番教案修改,几次课堂的磨练……终难取
摘 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学刚开始时也许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但是时间长了就有可能产生超限抑制,学生就会走神。所以,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无论是哪一种教学形式,适当的时候,休息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新鲜效果。  关键词:休息;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05-1      教学时,我们通常通过语速、语音、节奏
摘 要:如何让学生走进鲁迅世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最为迫切的是要阐释鲁迅文化的当代意义。在鲁迅看来,国民灵魂的丑陋是个体生命意识的丧失和个体生命意志的削弱。鲁迅作品的生命强力是基于对国民性格的反思。生命意识的自觉和生命的强力便是“立人”的根本。  关键词:鲁迅作品;当代意义;生命强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四个方面:专业阅读、专业实践、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而其中,专业实践才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最坚实的平台,专业实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地。因此,在研修过程中,教师更应强化专业实践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实践;强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14-2  一、形
所谓“后进生”,即行为习惯和文化成绩某方面比较差的学生。如果教师采取科学的方法,是可以将他们转化,从而向“好”的方向发展;若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就会使其向更“坏”的方向堕落。如何更好地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学会了解    1.了解后进生的共性  从多年做班主任的经验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后进生主要表现为:  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
摘 要:教师在学校教育当中要建立人性化的评价体系,尊重个性,体现人性,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独立人格,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用人性化的机制来教育孩子,用人性化的环境来影响人,鼓舞人,塑造人,中国教育以人为本,我们应该用人性化的教育来培养我们祖国的花朵。  关键词:碾童案;冷漠;人性;人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
摘 要:高三生物在复习过程中若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将极大地帮助学生全面、切实地掌握并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高三生物复习,要处理好系统知识与个体知识兼顾、习题演练与思维发展相通、知识拓展与能力提高相融等关系。  关键词:高三学生;生物课教学;复习方法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7 -01     高三年
摘 要:小学教师在拼音教学时应顺应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游戏和活动中组织汉语拼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从而提升教学效能。  关键词:拼音;教学;游戏;有趣;效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58-1  学龄初期的孩子一入学,便会面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学好汉语拼音对小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汉语拼音关系到学生日后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符合学校发展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课堂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9 -01     从事初等教育的广大工作者如何顺应日益发展变化的高考形势?如何探索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已成为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