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小学教育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父母需要认识到适当应对和处理孩子消极情绪的重要性,要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游戏。活动的自由有利于孩子释放一直累积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去体验各种情绪,培养孩子自己调节情绪的能力。
关键词:亲子关系 情绪表达 引导沟通
“知”(认知)、“情”(情绪)、“意”(意识)是所有心智活动的三个大的方面。一般而言,科学家们用间接的方法对人或者高等动物的情绪状态进行判断。其中一种研究情绪的方法是对人类或某些高等动物进行情绪表达的测量。
一、案例
小米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成绩在班里中等偏上,小米很喜欢看书,特别是漫画书。妈妈希望小米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建议小米多复习课本上的内容。等假期的时候再看自己想看的书籍。这天,小米答应了妈妈先好好复习,不看漫画书。没过多久,妈妈还是不放心,悄悄走近门虚掩着的书房。探头探脑地往书房里偷看,就想知道小米是否真的做到了答应自己的承诺。看到小米认真地拿着数学书,妈妈满意地走开了,可是还没走远就传来了小米的阵阵笑声。妈妈忍不住走到了小米的身边,“数学书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趣了?”在这一刻,妈妈的脸顿时阴沉了下来,小米不知所措,不敢出声,妈妈一把夺过了小米手中的“数学书”,厉声呵斥道:“敢耍这种花招,小米你有种!漫画全部没收!”小米一脸无奈,“除非你下次测验拿满分,不然,一眼漫画都别想看了!”小米心想这回玩砸了,说时迟那时快,正在气头上的妈妈把小米房间里所有的课外书都装进了纸箱“封印”了起来……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遇到。自己的孩子能够懂事、积极向上是每位家长所期望的,可是再乖的孩子也难免有犯“熊”的时候。孩子此时的情绪驱使他们不愿意听家长的话,或者说是自动屏蔽了家长。一段时间后,感觉到对牛弹琴的家长心中燃起了怒火,“咆哮”了起来。家长开始大声教育,开始吼孩子,“咆哮”过后,家长往往是郁闷的,明明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为什么孩子就是无视自己的好意,而且越来越不听话,不听就算了,甚至还学会了顶嘴?为什么看起来最有用的训斥反而最无效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家长开始对着孩子“咆哮”时,往往触及了孩子大脑逃生机制的开关。尽管父母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大声教育孩子时其实孩子根本没听进去,孩子脑子里循环播放的想法可能是:“别骂了,别骂了!什么时候结束……”最后,父母责骂完问一句:”以后你还敢不敢这样?”孩子的表现非常诚实,回答说:“不这样了!”事实上,孩子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做。孩子只知道自己这样的做法会让父母不高兴,现在父母的怒吼已经结束,自己的耳根终于清净了,可以放松一下了。因此大部分的责骂、怒吼,对于孩子来说都被“自动屏蔽”了,大部分父母在情绪结束后,也会觉得愧疚和后悔。
三、应对策略
(1)如何不吼,让孩子听话
“超限效应”是心理学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一个人受到的刺激太多,时间较长或是刺激程度较为强烈的时候,受刺激的人会出现逆反心理和不耐烦的感觉。一句谚语总结一下就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当父母第一次去大声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必定是害怕的,也会认真听父母说的话,表现得很老实。可是面对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责骂,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模式,接受了这种强度较大的“刺激”,看似孩子在听你的教育,听你讲道理,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已经转移了,或许脑子里已经在想其他无关的事情,他们根本无视你的咆哮,也不知道你在咆哮些什么。这样的关系进行一段时间后,孩子会发现除了大声斥责他,吼他以外,你也拿他没办法,使得他胆子大了,敢反抗甚至和父母对着干。如上的教育策略效率极低甚至没有。
(2)根据相应实践和研究得出以下策略
1.父母要学會放下身段、平复情绪
当我们大声责骂孩子时,其实我们已经将自己的缺点展示给了孩子:作为成年人,一定程度上我们不能控制好自己情绪,孩子犯“熊”就会让我们暴跳如雷;面对孩子的错误,除了对着孩子吼叫、发泄自己的情绪,就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只能变着法让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案例中的妈妈如果做到先转身平复情绪,思考用什么方式沟通更合适,这一次谈话会变得更有效。情绪有着外在影响和内在的作用,并且影响力很大。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生气,那么孩子也会逐渐暴躁,变得不耐烦,他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不亲近父母,对同龄的孩子也不友好,相处没有耐心。所以父母的情绪稳定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2.生活中对孩子的批评,就事论事
孩子“熊”起来时,父母的情绪必定是激动的,批评肯定少不了。在批评的过程中,往往会说一大堆道理,长篇大论延伸出去,一不小心就把以往孩子犯的错也揪出来再批评一遍,对于父母翻旧账的行为,孩子就更反感了。案例中的小米和生活中的大部分孩子都是一样的,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批评是必须要经历的,但父母的态度和言辞很大程度上印象了批评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就事论事是批评教育中最核心的要点。
3.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一起成长
若父母能够接纳、包容孩子的情绪,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认知自我与他人情绪。回应度高的家长通常也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会与孩子讨论并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由此创造包容、温暖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建立。儿童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会感受到安全和亲密,从而敢于大胆表达情绪,同时也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对自己的脾气和行为负责。类似案例中小米妈妈的状态,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学会保护孩子的情绪安全,关注小米的情绪变化,采取相应更有效的策略帮助小米改正错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汲取更多的教育机制和引导策略,来应对孩子以后发生的其他问题。
四、小结
达·芬奇曾说:“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孩子犯错时,父母若能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和孩子沟通,效果会更好。我们要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那就从做一名“佛系家长”开始,包容和接纳儿童的不同情绪。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继续前行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早期亲子三角关系与问题行为: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张秀丽,山东师范大学,2018-06-05
关键词:亲子关系 情绪表达 引导沟通
“知”(认知)、“情”(情绪)、“意”(意识)是所有心智活动的三个大的方面。一般而言,科学家们用间接的方法对人或者高等动物的情绪状态进行判断。其中一种研究情绪的方法是对人类或某些高等动物进行情绪表达的测量。
一、案例
小米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成绩在班里中等偏上,小米很喜欢看书,特别是漫画书。妈妈希望小米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建议小米多复习课本上的内容。等假期的时候再看自己想看的书籍。这天,小米答应了妈妈先好好复习,不看漫画书。没过多久,妈妈还是不放心,悄悄走近门虚掩着的书房。探头探脑地往书房里偷看,就想知道小米是否真的做到了答应自己的承诺。看到小米认真地拿着数学书,妈妈满意地走开了,可是还没走远就传来了小米的阵阵笑声。妈妈忍不住走到了小米的身边,“数学书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趣了?”在这一刻,妈妈的脸顿时阴沉了下来,小米不知所措,不敢出声,妈妈一把夺过了小米手中的“数学书”,厉声呵斥道:“敢耍这种花招,小米你有种!漫画全部没收!”小米一脸无奈,“除非你下次测验拿满分,不然,一眼漫画都别想看了!”小米心想这回玩砸了,说时迟那时快,正在气头上的妈妈把小米房间里所有的课外书都装进了纸箱“封印”了起来……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遇到。自己的孩子能够懂事、积极向上是每位家长所期望的,可是再乖的孩子也难免有犯“熊”的时候。孩子此时的情绪驱使他们不愿意听家长的话,或者说是自动屏蔽了家长。一段时间后,感觉到对牛弹琴的家长心中燃起了怒火,“咆哮”了起来。家长开始大声教育,开始吼孩子,“咆哮”过后,家长往往是郁闷的,明明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为什么孩子就是无视自己的好意,而且越来越不听话,不听就算了,甚至还学会了顶嘴?为什么看起来最有用的训斥反而最无效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家长开始对着孩子“咆哮”时,往往触及了孩子大脑逃生机制的开关。尽管父母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大声教育孩子时其实孩子根本没听进去,孩子脑子里循环播放的想法可能是:“别骂了,别骂了!什么时候结束……”最后,父母责骂完问一句:”以后你还敢不敢这样?”孩子的表现非常诚实,回答说:“不这样了!”事实上,孩子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做。孩子只知道自己这样的做法会让父母不高兴,现在父母的怒吼已经结束,自己的耳根终于清净了,可以放松一下了。因此大部分的责骂、怒吼,对于孩子来说都被“自动屏蔽”了,大部分父母在情绪结束后,也会觉得愧疚和后悔。
三、应对策略
(1)如何不吼,让孩子听话
“超限效应”是心理学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一个人受到的刺激太多,时间较长或是刺激程度较为强烈的时候,受刺激的人会出现逆反心理和不耐烦的感觉。一句谚语总结一下就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当父母第一次去大声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必定是害怕的,也会认真听父母说的话,表现得很老实。可是面对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责骂,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模式,接受了这种强度较大的“刺激”,看似孩子在听你的教育,听你讲道理,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已经转移了,或许脑子里已经在想其他无关的事情,他们根本无视你的咆哮,也不知道你在咆哮些什么。这样的关系进行一段时间后,孩子会发现除了大声斥责他,吼他以外,你也拿他没办法,使得他胆子大了,敢反抗甚至和父母对着干。如上的教育策略效率极低甚至没有。
(2)根据相应实践和研究得出以下策略
1.父母要学會放下身段、平复情绪
当我们大声责骂孩子时,其实我们已经将自己的缺点展示给了孩子:作为成年人,一定程度上我们不能控制好自己情绪,孩子犯“熊”就会让我们暴跳如雷;面对孩子的错误,除了对着孩子吼叫、发泄自己的情绪,就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只能变着法让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案例中的妈妈如果做到先转身平复情绪,思考用什么方式沟通更合适,这一次谈话会变得更有效。情绪有着外在影响和内在的作用,并且影响力很大。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生气,那么孩子也会逐渐暴躁,变得不耐烦,他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不亲近父母,对同龄的孩子也不友好,相处没有耐心。所以父母的情绪稳定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2.生活中对孩子的批评,就事论事
孩子“熊”起来时,父母的情绪必定是激动的,批评肯定少不了。在批评的过程中,往往会说一大堆道理,长篇大论延伸出去,一不小心就把以往孩子犯的错也揪出来再批评一遍,对于父母翻旧账的行为,孩子就更反感了。案例中的小米和生活中的大部分孩子都是一样的,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批评是必须要经历的,但父母的态度和言辞很大程度上印象了批评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就事论事是批评教育中最核心的要点。
3.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一起成长
若父母能够接纳、包容孩子的情绪,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认知自我与他人情绪。回应度高的家长通常也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会与孩子讨论并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由此创造包容、温暖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建立。儿童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会感受到安全和亲密,从而敢于大胆表达情绪,同时也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对自己的脾气和行为负责。类似案例中小米妈妈的状态,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学会保护孩子的情绪安全,关注小米的情绪变化,采取相应更有效的策略帮助小米改正错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汲取更多的教育机制和引导策略,来应对孩子以后发生的其他问题。
四、小结
达·芬奇曾说:“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孩子犯错时,父母若能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和孩子沟通,效果会更好。我们要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那就从做一名“佛系家长”开始,包容和接纳儿童的不同情绪。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继续前行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早期亲子三角关系与问题行为: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张秀丽,山东师范大学,201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