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单元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优化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ta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在实际教学中,比较普遍地存在违背“活动与探究”的单元宗旨、脱离新闻作品的自身特点等教学误区。本文立足新教材,从把握新闻的基本规律,提升新闻阅读的品质,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亲身实践,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在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寻求走出教学误区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新闻单元教学,活动探究,新闻价值,素养提升
  新闻以“活动·探究”的单元形式进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已经有三年时间。然而,很多教师仍然不适应“活动·探究”单元新的教学方式,依旧走在老路上。实际教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有:其一,仍然以静态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依旧在新闻的六要素、标题、导语等概念里打转;其二,仍然把该单元中的新闻作品当作讲读课文教授,依旧采用一般文学作品的方法来鉴赏新闻;其三,把“信息筛选”作为唯一的能力目标,搞“空头活动”,教师的教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学生的学束缚于教材的几篇课文,教与学都与实践脱离。
  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在“活动·探究”单元概述中说:“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经历文本的形成过程,或体验文本的应用与二度创作,或以多种方式体会文本的魅力,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系统,获取较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依据“活动-探究”单元的宗旨,建议进行教学策略调整与优化,寻求走出新闻单元教学误区的途径。
  一、善用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统编教材新闻单元的教学,应体现叶圣陶先生的这—理念。新闻单元里的六篇课文,《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就是学生了解新闻的一组“例子”,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例子”,帮助学生从感性体验逐渐上升到对新闻的理性队识,并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形成能力,从而延伸到新闻写作中。“活动·探究”单元里,阅读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体验,学生学习的结论必雅活动过程中自己得出。
  第一,应该注重群文阅读、自主阅读。切忌把该单元里的课文当作几篇孤立的讲读课文,一文一课地篇篇精讲。因为它们是新闻作品系列,所以应该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比读。当然,在学生自读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可以布置如下“任务单”,以明确要求的任务形式驱动学生有效阅读。
  1.阅读六则新闻,借助字典认读新词。
  2.概括每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提示: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等更素来概括,也可借助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3.试比较几则新闻的不同特点,自制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展示出来。
  提示:勾画出每篇富有特色的语句。建议从篇幅、新闻报道的对象、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会自然而然地对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新闻品类进行比较,形成整体的印象与感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能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明确新闻分类的概念,学生才可能建构起新闻知识体系。
  第二,几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次完成的,而应当贯穿于整个“活动·探究”过程中,多次进行,反复回顾,灵活运用。比如,在“采访准备”的活动环节中,要让学生先认识到新闻采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再读《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让学生留意文中大量引用的数据,思考这些数据的来源,使学生懂得:完成一篇成功的通讯写作,必须经过前期充分的调查采访的准备工作。又比如在“新闻写作”的活动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人物特写时,可以让学生再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思考作者是如何将两秒钟的瞬间“放大”成为“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等一系列慢动作的。此时,课文可以发挥写作范本的功用,学生通过品读课史生动的语言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从而学习如何选取细节、定格放大,如何多角度地进行细致描摹,以帮助完或^物特写。此处,基于学习活动的需要,合理利用教材进行作品赏读,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经验性知识。
  第三,不可忽视教材助读系统的作用。“活动·探究”单元中的助读系统,是学生获取必要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课后有一个小贴士:“什么是新闻特写?”它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点拨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区别新闻特写与消息、通讯的不同特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第4段有旁批:“作者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这一批注激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留心作者的用意:表现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而作者的敬意也暗藏其中。可见,新闻以客观事实为主体,但也需要合宜地表明新闻工作者的态度和立场——由此批注,引导学生挖掘报道叙述、报道背后隐藏的信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使学生对新闻的认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因此,引导学生善用教材的助读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读习惯,获得策略性知识,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自学、自得。
  二、拓展閱读
  教材中的阅读资源固然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但如果把阅读封闭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里,是不可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应当突破时空、内容等方面的封闭状态,使学生面对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与学科领域。特别是新闻阅读,专业性极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新闻阅读的文本资源必须向教材外拓展。
  第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阅读。
  在新闻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建议让学生每日读报,从全国性权威报刊到地方性日报,通过翻阅报纸感受鲜活的新闻素材。就以新闻标题这一细节为例,课本中的消息都是单行标题,而如今报纸、网络上的新闻大多都是复式标题,如果学生的阅读只限于课本,那么学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生阅读障碍。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新闻阅读延伸到生活,以真实的阅读体验来消除书本知识与生活原貌的隔膜。   如今已是“泛阅读”时代,阅读的对象往往融合了文本、音频、视频等众多媒体形态,阅读环境异常复杂。而很多的新闻资讯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课标明确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接触新媒体,让他们见识丰富多样的新闻形式,学会在生活中的多样性文本中阅读新闻、获取信息。
  第二,开发与整合专业性阅读资源。
  学生阅读的新闻越多,越会发现教材的讲授不足以解释纷繁的新闻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做更多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工作,为学生提供量足、质高的学习素材,给学生指明学习思考的方向。
  教师可以提供有关新闻发展史方面的文章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记者、社评家及其事迹,以此来提升他们对于新闻意义的理解。例如,说到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的重要记者,必然会提到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而他的《西行漫记》正是统编教材推荐的名著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推荐更广泛的课外阅读材料,如曹林的《时评中国》,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等,让学生对通讯、特写、社论等不同的新闻品类有更深入的认识。
  说到消息,教学时一定会涉及五个W。成功的新闻取决于怎样运用好某一个或某几个W,而新闻如何用好这五个W,只靠教材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教材在“技巧点拨”板块,以课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倒金字塔”这种消息写作模式。实际上,消息不仅有“倒金字塔”一种模式,还有“华尔街体”“新华体”等。此时,专业类的新闻书籍和文章可以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写作技巧,也有助于甄别新闻作品的高下。比如“标题党”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新闻写作知识,让学生厘清标题与新闻主体之间的关联,进而认识到哗众取宠、夸大其词的标题与新闻内容的严重脱节,甚至言过其实,有违新闻真实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时引入新闻专业书籍或文章,可以有效地指导、协助学生学习新闻,提升新闻阅读品位,提高新闻写作技巧。
  三、立足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七至九年级的学生“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据此,很多教师便把“筛选有用信息”作为唯一的能力目标,所有教学活动均围绕这项能力展开。在新闻阅读中,获取重要信息固然是学生需要達到的能力目标,但是新闻学习中渗透的价值判断、人文熏陶、思维发展,更是学生形成良好素养的重要方面。
  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有两点特别关键:一是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二是对时事的关注,对新闻的思考。这两点恰恰也是当代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新闻素养。可见,在新闻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关注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要求学生遵守实事求是的准则,坚决抵制虚假新闻。反对学生不调查、不采访、道听途说、闭门造车的采编行为,强调必须经过采访才可动笔撰写新闻。须要教育学生确保采访的真实性,本着尊重事实、尊重被采访者的原则,认真地进行采访笔录或者录音,为保证采访内容的真实可靠,采访结束后应请被采访者核实采访记录并签名。新闻写作的环节更要求“真”,要求学生必须保证信息真实、准确,有必要清楚地交代信息的来源。即使在文法层面上,也不可敷衍大意,言必有据的表达习惯必须落实到写作实践中。比如直接引语的内容必须严谨,要求每一句话都是被采访者的原话;间接引语也必须保证客观,不得歪曲采访者的原意,不得偷换概念。从教学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真正走出课堂,不能切实开展活动探究,学生就不可能在实践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新闻写作态度,换句话说,静态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良好素养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也关乎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呢?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立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解释新闻时的说法。这种说法被西方资产阶级报人作为公认标准,一言以蔽之,“奇特”就是新闻。然而,今天我们跟学生谈到新闻价值的时候,除关注新闻事件的新、奇、快之外,更要引发学生思考新闻报道中传递的价值观。因此,新闻单元最为艰巨的教学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精神内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身边发生的事件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感受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文化意义,并且学会甄别,对新闻作出正确的、正义的价值判断,从而树立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总之,在新闻单元的活动与探究中,教师要让学生以新闻的方式学习新闻,帮助学生领悟新闻的内涵,把握新闻的规律,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新闻知识结构,从而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以此策略调整教学,才能够走出新闻教学的误区。
其他文献
1 团队带头人王炜rn王炜,男,1979年11月6日生,教授,博士,中组部、中科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云南省高校智能软件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名师”
期刊
【摘要】在教學中,大多数教师能依据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但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细化要素、精选范本、精准对标等改进建议,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材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目标落实  统编教材已经使用了四年,大多数老师度过了最初的迷茫期,能够抓住单元导语、课后练习和“交流平台”等关键信息把握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已经走出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的“积累识记”传统编写套路,走上“语用实践”的崭新道路.因此,在“语文园地”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针对丰富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外部环境影响空前强大,对学习的渗透无孔不入,而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却在一定意义上被弱化了。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学生,“互联网+”对于他们来说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时代过于发达的是资讯,是信息;但对学习而言,却同步缺失了更为珍贵的独立思考、思维品质、审美趣味、优雅表达等。这些伤痛是硬伤,是内伤,甚或是致命伤。从这个角度论,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母语学习的价值,既被弱化了,同时又更为重要了。
现在各书局所出中学国文教科书不少,在编制方面各有优点,但我的印象似乎是那些教本犯有共同的毛病,就是选文太深而且太杂,这个毛病在高中教本内尤其显著。我看历年大学招生考试的试卷,中学生所表见(现)的作文技术十分恶劣,对古书的了解力也十分低。而现在的中学教本却又深得很,似乎是矛盾的。
【摘要】革命传统作品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分量很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认为,大单元教学对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具有独特优势,它有利于打破单篇教学的零散烦琐,实现内容统整,有利于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借力,便于知识共享和集约教学,有助于“文道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可以采用如下策略:回到历史真实,情境还原学习;依托自然单元,开展集约教学;打破自然单元,任务
统编教材有相对完备的助学系统.加大方法指导力度,成为使用统编教材的内在要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学习工具,能让方法指导的过程变得清晰、有序、直观、具体.本文认为,
目前,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由于教师错误地理解“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这一要求,误将“自主”学习当成“自由”学习,“教学去教师化”,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学习效益低下.
对读写结合教育思想的利弊应重新审视.阅读与写作的目的(功能)、能力要求不同,教材、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应不同,应该适当地将读写分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的读,在教材选文(体
【摘要】统编教材对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作了整体的编排,通过以读促改、以评促改来提高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朗读强调面向读者,且提倡读出声。评价则以互评和他评为主,标准基本清晰但具有弹性。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要明确年段重点,逐层有序培养;注重过程创造,提升修改能力;倡导主动修改,突显主体地位。同时注意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立足学生发展的持续性,坚持习作修改的完整性。  【关键词】习作,修改能力,培养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