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是被笼罩在西方文化的光辉之下,还是比以前更加繁荣,并且有着大好前景?
  2002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创造性毁灭:全球化如何塑造世界各国的文化》。在当时,这本书的主题是非常有争议的。我提出,对于全球新兴经济体而言,它们的文化并不会被西方或者美式文化所吞没。相反,对于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那些较大的国家而言,它们正在步入一个充满成就和创造性的新时代,而西方很有可能从这些文化中汲取良多,当然反之亦然。
  这本书的出版遭遇了如潮批判。比如说,人类学家戈尔茨在《新共和》杂志写了一个长篇书评,评语基本上是负面的。戈尔茨曾经在巴厘岛上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他坚信西方文化对于大部分其他文化都具有破坏性。他认为,大多数的非西方文化在本质上都是脆弱的,因此在外部影响的压力下都很容易消亡。
  在那个时候,对于文化全球化的主流观点都是极其消极的,当时也很难确认,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否能持续下去。
  目前,中国的确处于某种转折点。在世界舞台上,人们越来越视中国与美国是旗鼓相当的国家,而且是唯一具有如此地位的国家。但是谈到文化和艺术,这方面是怎样的呢?中国文化是被笼罩在西方文化的光辉之下,还是比以前更加繁荣,并且有着大好前景?
  你会注意到,这些问题对于评价中国的“软实力”至关重要。这种“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吸引力的一种能力。一个国家拥有软实力并非源于其财富,也并非别国畏惧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是源于其文化在全球层面的强大影响力,使得无数才俊会自愿接受这一文化、热爱这一文化,并且愿意传播这一文化。
  接下来,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当代中国所取得的一些创造性成就。
  视觉艺术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北京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艺术中心,并且成功培育出了好几个艺术区。现在,中国画家的作品在拍卖会上能以几百万美元一幅的价格成交,优秀的中国画家都有了自己的作品目录;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业已经发展成型,世界各地都有参与其中的大收藏家,这其中并不仅仅限于华人。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一个团体,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主要的西方艺术博物馆展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当然,关于具体哪一位艺术家能够留名艺术史,人们的意见还存在分歧。在西方,艾未未是最知名的中国艺术家,但是对于很多国内圈内人来说,他并非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笔者个人而言,更愿意看好蔡国强,他的作品会更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我很喜欢他的雕塑和装置艺术。纽约的古根汉姆艺术馆曾经给他做了一期个人展。还有一些非常成功,其知名度也迈出国门的艺术家,比如说鸟头、刘迪、马秋莎、崔洁、黄然、仇晓飞、石至莹、徐震、鄢醒、赵赵等,以及其他在视觉艺术领域内的中国创作者。当然,这还不仅仅局限于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上面提到的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都表明,中国在摄影和视频艺术方面也很出色。
  视觉艺术应该是中国文化取得进展最大的领域。在绘画、雕塑和视觉装置艺术领域,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再到书法方面,中国一直处于全球顶尖水平。你们会留意到,所有这些领域都与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关,也就是与数量庞大的富裕商业阶层相关。其中很多人都成为收藏家,这既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也是为了显示其品味,或者是为了显示其财富和社会关系。中国具备全部的因素,以形成一个高度活跃和成功的艺术品市场,同时也借助这些优势将这些创造性都付诸现实。
  文学
  在2000年和2012年,高行健和莫言分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两次获奖都证明了中国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还有一大批中国作家取得了海内外的赞誉,这其中包括姜戎、余华、戴思杰、王朔和棉棉。同时,中国的类型小说也开始起步了。很多作者在从事侦探、惊险、恐怖、科幻及各种类型作品的写作,并产出了许多高质量的作品。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英文和其他西方语言,在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等顶级的西方刊物中得到推介。笔者个人最喜欢的是高行健的小说《灵山》。通常,笔者每一两个月会购买一本新出的中国文学译著,购买的标准则是参考西方重要刊物中所登出的书评。
  


  


  在图书销售方面,上海和北京有很好的书店。如果你去看看,就会发现其对图书的选择和展示比美国的同类书店还要吸引人。中国图书的封面和策划是更具吸引力的。而且总体来说,在中国“爱读书”的程度要超过许多西方国家,也超过美国的许多地区。在造纸、印刷和文学领域,中国有着远比大多数欧洲更为久远的传统。而美国,其历史上没有太多的阅读文化。这样一种历史情景会再次呈现,从而在世界文学领域给中国带来动力。
  电影
  目前,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2013年,中国的票房增长了27%,达到36亿美元。而在2014年和2015年,即便中国经济减速,其电影市场仍然大幅增长。可以将这一增长数字与国际数据相比较—把全球市场加总,仅仅扣除其中八个国家,所得到的总数还不如中国2013年的增长额。
  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是国产电影,这些电影在国内融资和制作。中国政府的政策是限制进口片源,因此对国产电影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保护。今日的中国电影包括历史剧、喜剧、动作片、武侠片、剧情片以及其他各种类型。许多中国导演都已经获得了各类西方奖项,或是已经收获了高度赞誉。这其中包括张艺谋、贾樟柯、陈凯歌、娄烨、冯小刚、何平以及田壮壮等。
  大多数海外评论者都认为,中国电影在影响力方面还并不成熟。尽管中国电影在技术层面已经非常出色也很打动人,但是很少有作品能在西方大获成功。如果我们查看一下“世纪最佳电影”的排行榜,你会发现中国电影不多,比法国、西班牙甚至丹麦的上榜电影还少。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电影业在取得全球成就和更具影响力方面仍然潜力巨大。   也许,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应该是1990年代中期出品的香港电影,其中包括吴宇森、王家卫、林岭东、徐克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被认为是1990年代的佳作,并且对诸如昆汀·塔兰蒂诺以及黑客帝国系列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些成功的香港电影主要是动作片,但是在欧洲特别是法国的艺术院线,王家卫的剧情片和爱情片也广受欢迎。香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回归中国,以上提到的这些电影也不属于当前中国的电影制作体系。而且,香港在相关领域的创新优势也未能延续。然而,既然现在香港已经回归,那么要对电影业的总体现状和发展进行适当评价,就应该将整体中国的创新能力也考虑在内。
  无论如何,中国电影业在基础设施方面毫不逊色。在2007年,全中国有大约3500面电影屏幕,到2014年已经达到23000面。这一增长幅度颇为惊人。中国所上映的大部分电影是国产片,其中很多都能实现盈利。从各方面来讲,中国的电影业都是前景光明的;但要实现大发展也存在一个潜在的障碍,那就是外国人很少能理解中国话。相比而言,大多数欧洲观众都能轻松看明白英语电影。但是,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国内市场,还有散布在全球的海外华人,况且在艺术电影圈,很多影迷也是愿意接受字幕的。因此对于中国电影业而言,进一步的艺术创造将赢得商业机会,以及赢得海外商业成功,这些都是确定无疑的。
  音乐
  音乐领域,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慢。中国流行乐在国内和许多亚洲市场都发展得不错,但仍然不具有全球影响力。如果你去问瑞典、法国或者美国乐迷,他们是否知道中国的流行乐手,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更不用说去问某部音乐作品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文歌词造成的。此外,也可能是中国歌曲的旋律与和弦风格还未能让西方歌迷适应。如果缺乏一定的音乐背景,或者不是经常听亚洲流行乐的话,很多中国歌曲会让西方乐迷听起来有些不舒服、不和谐或是感到烦躁。要填补这一文化距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韩国流行乐就已经完成了向欧美主流风格的转型,也许中国流行乐也需要经历这一过程。当然,中国的音乐人一直在引入一些西方音乐的艺术因素,这其中就包括说唱、朋克以及重金属等。
  无论如何,中国国内的流行乐市场活跃而充满生气。中国在音乐盗版问题上一度名声不佳。但是,伴随着人均收入增加,以及下载和流媒体的便利性提高,中国的音乐市场也在不断成长。中国的乐迷仍然是非常享受的,即便中国的流行乐还没有引发世界性的关注。
  我们也可以回到之前提出的问题,就是西方文化的进入是否会压制原生态的本国文化,以及地区性和部族性的文化。在音乐领域,显然没有发生这一情况。在中国可以听到大量的西方音乐,其中包括很多很好听的流行歌曲,比如说阿巴乐队、披头士、斯威夫特以及杰斯的作品。但这些只构成国内音乐市场的一部分,大部分中国乐迷并不偏好一端,他们对国产的和外国的音乐都喜欢。而且,他们也许比过去更加爱听音乐了。因此,如果我们问中国音乐是否由于国外作品的引入而受打击,那答案一定会是否定的。
  古典音乐方面,则是另一幅场景。在这个领域,很明显是西方作品大举进入中国,但是以琵琶、古筝和戏曲为代表的中国的古典乐,却并没有能相应地进入西方。这并非是老一套的文化帝国主义。在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西方古典乐的接受程度都大幅下降了,古典乐所承载的文化共鸣度也远不如前;而在东亚地区,尤其是在日本、韩国,古典乐的价值和意义倒是越发增加了。中国也是如此。因此在古典乐方面,中国之所得恰恰是西方之所失。也许在几十年后,西方会迷途知返,并且感谢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感谢他们对古典乐的珍视,使之继续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激励全世界的听众。在这一意义上,中国的乐迷就不仅是在模仿西方文化;相反,中国保存了西方所不幸忽略的文化类型,这实际上是对西方文化的改进。
  


  烹饪
  中国的各类佳肴仍然在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笔者居住在华盛顿特区的郊外,在那里,可以找到很正宗的各类川菜、湖南菜、广东菜、南京菜等,还有小笼包、北京宫廷菜、火锅、西藏菜、新疆菜、西安菜、山西面条等等各类菜品。这些可不是中国菜的美式摹仿品,正宗的中国菜正在赢得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欧洲,这一趋势也许要稍慢些,但仍然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同意,亚洲烹饪尤其是中国菜是更受欢迎的。也许在五十年后,中国菜真会成为美国的主流烹饪品。
  在中国国内,烹饪方面的进步更加明显。大家都承认,在渡过艰难的困难期之后,中国的餐饮文化已经实现了强势回归。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都是外出用餐的最佳地。很难再有另一个国家,在用餐的品种、味道、质量和多样化方面能够比得上中国。而这些并不受肯德基、哈根达斯和必胜客的影响。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西方快餐其实激发了中国烹饪业的有力回应,而绝不是让中国的各地菜品失去其市场。中餐业的确接受了外国竞争者的有力挑战,但是结果却是非常成功的。
  结语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期发展趋势,就不难确认中国文化仍然是充满活力的。在好几个世纪内,中国文化吸收了大量的外国因素,其来源包括印度、波斯、阿拉伯世界、蒙古等不同地区。然而,中国的文化精髓始终完好无缺,甚至在中国的领土遭到侵占时也是如此。
  对于一个并非经常到访美国的人来说,很难想象当代中国的影响力已经进入到美国日常文化中,但这确实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并非是指在美国的中餐,也不是指苹果产品和沃尔玛的玩具都是在中国生产,而是指中国消费者已经经常能影响到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的景象。比如说电影《变形金刚4》,这是美国2014年的票房佳作,至少在院线放映方面,这部电影希望赢得更多的中国市场。所以,该片的后半部分是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拍摄,中国明星的出演,以及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的香港政策的正面描绘以期获得市场准入。还有各种中国产品的植入,包括在德州乡村场景所出现的中国啤酒等。以上这些中国元素其实全都绝非偶然。还有另一部好莱坞作品《火星救援》,这是2015年的一部商业大片。在片中,是中国政府扮演救世主,而且中国官员的形象也是既聪明又充满同情心。这些原著小说中的内容被保留到电影中,也是迎合中国观众的喜好,这与早年间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可是千差万别。
  中国文化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无论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之中,还是在一个本身已经全球化的中国内部,中国文化都在蓬勃发展之中。如果你打算回顾并且展望人类未来的创造性,那中国会是最佳的考察对象之一。这既归功于中国自身的独创性,也是源于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力量,它们将始终维系而且时常激励人类的创造天赋。
其他文献
理想的全球化强调的是“跨国互联”,可是目前的框架是“各国自扫门前雪”  2015年渡海到达欧洲的难民达75万,不过全球因战争或迫害而背井离乡的人数却高达6000万,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前,欧洲便经历过大量移民的涌入。1993年南斯拉夫解体后,70万左右难民进入欧盟。不过,这次的难民来自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这是欧盟头一回需要解决来自欧洲大陆之外的诸多难民的生活问题。  2015年抵达欧
期刊
政府和企业之间需要“旋转门”,因为两者都是构建更强大经济不可或缺的决定力量,需要维持表面针锋相对、背后一团和气的关系  比尔·盖茨在不久前的巴黎气候大会期间表示,“我有点惊讶,气候谈判日程上见不到任何有关企业参与研究的方法、内容或形式。”对此我也表示赞同。盖茨所提出的问题直击企业和政府在解决现时最棘手问题中的核心,从维持地球宜居性到打造稳定包容的经济增长上无不如此。诚然,在某些方面,政府从一开始就
期刊
某种程度的淘汰,是一个非常令人悲痛但又不得不从事的过程。对国家、企业、个人来说,做出改变都很困难,但又不得不做  无破坏不创新  中国经济报告:“破坏式创新”这一颇具颠覆性的概念于1908年由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时,就给传统经济学界、企业界带来了巨大震撼。如今,全球经济创造以及破坏的巨大价值完美地印证了这一前瞻性论断。随着创造性破坏力量的不断增强,这
期刊
采用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在失去1个就业机会的同时会新创造2.6个就业岗位,因此工业4.0会做大整体的蛋糕,但是毫无疑问也会影响蛋糕的分配  工业4.0(也称为集成工业互联网)是目前产业界激烈讨论的主题。工业4.0可归结为价值链的重组及其自动化。从本质上讲,这包括沿着整个生产链流程无缝隙、不停顿的从终端到终端的数字信息,涵盖了供应、生产、销售和维修等环节。工业4.0的关键一环是在智能工厂中实现智能生产
期刊
美国和欧洲都不会威胁对方的关键或重要利益,但2016年欧洲的削弱可能会对双方利益造成损害  1973  年,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对越南和中国一段时间的全神贯注后,却宣布了“欧洲年”的决策。最近,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战略“支点”,或再平衡转向亚洲后,许多欧洲人担心为美国所忽略。现在,由于正在上演的难民危机、俄罗斯占领东乌克兰并非法吞并克里米亚以及英国威胁退出欧盟,美国外交在2016年或许有必
期刊
在过去很多年,由于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很多时候只看了自己的账本,没有看到或不愿意看到对方乃至第三方的账本  前些天,省伟发来《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50—1937》书稿,希望我写几句读后感。  省伟几年来以“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为主题做了好几本书,《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 1842—1873》《西洋镜: 海外史料看甲午》等均取得了不俗成绩,既受一般
期刊
本刊北京讯(记者马玉荣 吴思 王艺璇)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和中国经济年鉴社联合主办的“2015(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于11月14日-1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此次峰会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增长动力接续”为主题,集中探讨如何着眼于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动力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面临着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
期刊
缘于高层短时间内密集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在中国急剧升温。其所依据的供给经济学并非新的发明,国际上早有成功案例。因此,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为何突然大热,供给经济学在中国为何长期遇冷,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  “从长期看,我们都已经死了。”——没有什么词语能够比凯恩斯的这句话,更准确地传达“凯恩斯主义”对于那些渴望经济永续增长的人们的吸引力。应该承认,“凯恩斯主义”对于推动中国经济
期刊
在近期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不久,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映了决策层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未来宏观调控思路的调整。  供给侧管理认为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市场可以通过价格调整等方式来自动出清,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
期刊
@喃猫和饭书:那些“中国被TPP排挤”的言论所涉及的核心其实是中方被动地去接受还是主动出击,这牵涉到自身改革的程度。只要我们改革到位,即便不通过TPP的渠道,仅通过双边和多边的自由贸易或别的方式也可以打进市场,甚至可以通过海外投资来分享收益。根本而言,中国的改革需要一定的外力推动和一定的危机感,才能大胆摒除一些利益,加快改革的步伐和范围。  TPP是不是“狼”,取决于中国人自己的心态是否从容淡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