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茧缫丝清水煮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256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蛮荒的远古时期,人类用动物皮毛和葛麻织物来御寒蔽体。后来人们发现野蚕可以吐丝结茧,并逐渐摸索出如何从蚕茧中获取蚕丝,制作成丝线,这是原始缫丝技术的开始。《说文》中对“缫”的释义为“绎茧为丝也”,“绎”即抽丝。然而,蚕宝宝一圈圈吐丝后黏合结成的蚕茧,干燥硬结,远古先民是怎样从蚕茧中抽出蚕丝并变成可以织造的蚕丝?又是如何从中找到丝头和理清丝绪的?从古至今,缫丝工艺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进步?
  蚕丝是熟蚕结茧时分泌而成的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属于天然的蛋白质纤维,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优质纺织原料。用蚕丝织造的织品轻薄丝滑、柔软透气、富有光泽,尽显高贵典雅。蚕丝的主体是丝素,表面有一层丝胶。蚕宝宝吐出的丝就是靠丝胶黏合在一起形成椭圆形的蚕茧。人类很早就发现将蚕茧放在水中浸沤后,丝胶会溶化,搅动可使蚕茧离解和松散;丝绪分明了,也就很容易从中找出绪头了,将丝绪牵拉缠绕后就可形成丝线。这就是早期缫丝技术的雏形。别看小小的蚕茧并不起眼,然而一个茧松解后形成的蚕丝竟长达1000米。
  在我国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早期丝织物上,都有蚕丝经过缫制的痕迹,经鉴定和分析认定这些丝织物都是经过缫制的蚕丝织就的。如河南荥阳青台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丝织物残片;浙江湖州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距今4700年的绢片、丝线和丝带等。经鉴定和分析,发现这些丝织物都是经过缫制的蚕丝织就的。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用水离解蚕茧,找出单粒蚕茧的绪头,或将若干粒茧的丝绪合并缠绕的原始缫丝工艺。
  然而,原始缫丝工艺出现的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温、水质对蚕丝品质产生的影响。一般认为很有可能是就地随机取水,常温水浸泡后取丝。后来又发现水温升高会使丝胶更易溶化,缫丝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于是发现将水加热至一定温度的时候缫丝效果达到最佳,这就出现了沸水煮茧的概念。
  而关于沸水煮茧始于什么时候,考古界还存在争议。一些专家认为商周时期或已出现。那要从春秋时期带有“壬繭”铭文的一个青铜甑说起。这个甑,念“z-ng”,是底下可以生火,上面用来蒸煮饭食的食器。那为什么认为它是用来煮茧取丝的器具呢?是因为它带有一个“壬”字形的框架,所以专家认为这个甑一物两用,是可以用来加热煮茧取丝,并绕丝在“壬”形架上的。而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则不认可一物两用的说法,对这件甑兼有煮茧的功用表示怀疑。持反对意见的专家还拿出文献中的记载来支持自己的说法。如《礼记·祭义》载周礼:“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郑玄注:“三盆手者,三淹也。凡缫,每淹大总而手振之,以出绪也。”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中也有“(巾荒mang)氏湅丝,以涚水沤其丝七日”,这里边的“涚shui,就是温水”。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既然是用手振之,缫丝用的水应该是手可以接受的温度。且商周以后战国的史料中也明确记载了温水沤丝,可见当时常温水取丝的可能性较大。
  虽然目前对沸水煮茧和缫丝器具的解读还不一致,但至少可以说,商周时期缫制工艺中的几个基本要素已经具备。到了西汉时期,沸水煮茧已经相当普遍了。汉景帝时期《淮南子》中写道:“茧之性为丝,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汉武帝时期成书的《春秋繁露·实性》中有“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这些明确的文献记载都证实了沸水煮茧工艺在当时的普及。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认识,探索和总结,在对缫汤温度的把握、蚕丝湿度的控制、缫丝用水的选择等方面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并流传后世的有益经验。
  拿缫汤的温度来说,人们发现水温过低,丝胶溶解不够,会影响丝线的质量。水温较高可以让丝胶更易于溶化,但过度的溶化对并丝时的抱和又会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冷水、温水、沸水,究竟什么样的水温才是最佳的缫丝温度呢?这就要提到在中国缫丝工艺发展史上一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朝代,那就是宋代。宋时人们已经熟练掌握和控制水温。总结出缫汤在即将沸腾的时候,当水面出现密集的蟹眼般大小的水泡的时候,就是最佳的缫丝温度,这与现代缫丝工艺以水温80摄氏度为宜的标准相似,这一经验也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很多文献中对此都有记载。如北宋文学家秦观在《蚕书》中这样写道:“常令煮茧之鼎,汤如蟹眼。”元代成书的《士农必用》也有“其水温以蟹眼汤为标志”的记载。
  除了对缫汤温度的控制,人们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缫丝时的湿度控制会对丝织产生影响。如果将炭火放置在缫出的蚕丝下,用炭火将丝加热烘干,随缫随干,更有利于进行下一步丝织工序,丝线色泽也更加亮白。南宋著名农学家陈旉所著《农书》中就有“频频换水,卽絲明快,随以火焙干,卽不黯斁而色鲜洁也”的记载。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将这一技术叫作“出水干”。此外,人们还根据炭火的火候来控制脚踏丝车的速度,在使丝干燥的同时,又不至于让丝质受到损坏。还总结出不同的柴火在烘干丝的效果和对丝的影响上有着差异,认为栗柴最佳,桑柴次之,切不可烧香樟。
  古代缫丝技术离不开水,但什么样的水可以用来缫丝?不同水质的选择对缫丝是否有影响?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从古至今,人们尝试用过各种水体进行缫丝,像湖水、河水等地表水,泉水、井水等地下水,以及雨水等。用水的选择决定了缫丝的品质。在史料中,我们还能发现很多关于缫丝优质水源的记载。如清代浙江湖州南浔镇七里村的“辑里湖丝”之所以蜚声海内外,原因之一就是当地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清代《南浔镇志》中记有:“绿雪荡、穿珠湾,俱在(南浔)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产”,这句话一点都不假。而古人用地下水缫丝主要用的是泉水,而不用井水,因为“若用井水,则择味不咸苦、色不晦黯者”。史料中还记载有用于缫丝的名泉,如乌程金盖山北侧的白云泉,“十里内蚕丝,俱吸此煮之,辄光白”。除了这些,你可能想不到古人还会用雨水来缫丝,史料中也有记载:“硖石人,积梅雨水,以二蚕茧缫丝织绸,有自然碧色,名曰松阴色,享上价。”没想到用雨水缫制的蚕丝竟然还是价格昂贵的上品,还被赋予了“天水碧”的美称。丝的品质和水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古人总结出“煮以河水、淡水、泉水为佳,雨水更好。井水味咸减色,不可用”的选水原则。这些原则是基于缫丝对水质的三个要求和标准。一是要清,“清则丝色洁白”。唐代诗人白居易《红线毯》中有“择茧缫丝清水煮”的诗句。二是要“纯”,也就是含杂质少的水。如此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雨水会是缫丝用的最上品的水了。三是要“淡”,所以才认为有咸味的“井水”不宜用。
  除了对水源的选择,古人也认识到“丝由水煮,治水为先”的重要性。如采用沙缸、螺涎等过滤水质的工艺来澄清用水。缫丝时也会“频频换水”,以保证缫汤的清透如一。还可以在缫丝锅底放置铜钱,以便于判断缫汤是否清透、是否需要换水等。清代卫杰所著《桑蚕萃编》中就有对缫丝用水的详细解读和相关的处理方法,以及对不同水质成分的描述。
  缫丝工艺是丝织工艺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悠久的丝织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缫丝工艺的探索从未停止。一粒粒蚕茧,因为有了人类的智慧和勤劳重新焕发了生机和生命力,也由此织就了五千年锦绣华章。
其他文献
从闭塞的深山区到县城中心,从村小教学点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黎国云的命运突然转了个急弯。   2019年下半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黎国云跟着父母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山区搬进县城的城南社区,山坡、树林和老屋变成了眼前一万多人居住的大社区,散落山间的民居变成了小区的高楼,黎国云也成为三都县第四小学的学生。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约40万人口中有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衔接期。随着“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重点,也越来越多转向“谋划振兴”。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而发展特色产业,又是重中之重。  2019年9月、2021年5月,习近平總书记两次视察河南,都十分关心特色产业的发展。信阳市的油茶,南阳市的月季、艾草,淅川县的猕猴桃、葡萄、莲藕,总书记考察的足迹,留下一串串特色
期刊
芒种节气一般落在公历6月6日前后,太阳黄经到达75°位置。今年芒种交节时刻为6月5日12时58分。  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鷃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秋天产的卵破壳生出若虫,然后伯劳鸟开始在枝头鸣叫,反舌鸟(据说这种鸟会学其他鸟叫)与此相反却停止了鸣叫。唐代元稹有《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
期刊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题记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有走过一条河,才会知道水会有多深;只有翻过一座山,才能感知道路有多险。2020年这一年,注定是一个让所有人难以忘却的年份。   庚子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2020年的中国,迎来了一场可以称之为灾难的空前挑战,截止到现在,凶猛的新冠疫情在国内总体呈零星散发状态,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黑龙江、吉林等地则出
期刊
5G助力強镇兴乡  近日,四川省2021年5G网络“强镇兴乡”工程动工建设。该工程将推动5G网络向有需求的乡镇延伸,结合智慧农业、文旅交通等方面,引导5G融合应用在乡镇层面蓬勃发展。完工后,四川省5G覆盖乡镇比例将超过50%,为进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奠定坚实基础。  这正是:一网通达乡镇,赋能云上场景。   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图/ 曹 一 文/田卜拉  “惠农
期刊
河南省信阳市位于大别山区,辖10个县区,其中6个国定贫困县、2个省定贫困县,即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息县、淮滨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笔者围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主题,以农历12个月的别称,1月份写脱贫户、12月份写全市,2月至11月份写各县区并用其名称或别名入联,点面结合,构成时空经纬,按照《联律通则》用中华新韵,特作12个月脱贫工作楹联,以飨读者。   一月:脱贫户   琼
期刊
“色似黄金香似桂,抱子怀胎藏大异。莫问秋去谁来采,农家笑看山峦翠。”这是大别山人民对油茶的生动描述。8月20日,记者来到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只见油茶长得郁郁葱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油茶,别名茶子树、茶油树,属茶科,常绿小乔木。因茶籽可榨油供食用,故名油茶。  以前,大别山区的穷苦百姓为解决吃油问题,常在山上种一些油茶树。那时由于榨油工艺落后,无法提取杂质,导致茶油苦涩难吃,只能勉
期刊
近段时间,河南等多地出现罕见大范围持续降雨,给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秋粮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7~9月这三个月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旱涝、台风等灾害频发重发期。因此,秋粮能否丰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在这紧要关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经迅速行动起来。  督导组在行动:包省包片落实  7月1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7月1
期刊
盛夏时节,走进河南省延津县,路旁硕大的金色麦穗雕塑熠熠闪光,雕塑下面“中國第一麦”字样格外引人注目。千亩丰产方实打验收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记录、百万亩麦田颗粒归仓、创建全国唯一以小麦为主题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些无不彰显着延津这个农业大县的责任与担当。  麦香之时,细探延津,眼见一辆辆货车整装待发,一排排流水线开足马力。延津借助位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优势,借势郑新一体化发展平台,吃改革饭、走开放路
期刊
这两天,河南省太康县独塘乡敬老院工作人员安桂启的心里格外高兴。县民政局领导来敬老院检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情况时,由于他拒绝检查人员进入,自己不但没有被批评,反而被县民政局通报表扬了一番。  疫情发生后,为切实加强集中托养机构的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工作,太康县民政局迅速下发紧急通知,要求自8月1日上午8时起,全县各集中供养机构一律实行封闭式管理。同时,县民政局还购买近700件医用口罩、免洗洗手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