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语文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语文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语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一、如何营造语文创新教育的氛围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的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具有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有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在仔细看、认真听后,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我们都变成荷花,正在池中翩翩起舞呢!接着,我让学生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读,动情地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难怪课文中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哩;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呢;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二、开展创新教育:语文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语文知识时,通过有关的生活事例,说明语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语文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语文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语文中的组合原理,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语文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语文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若能对语文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联想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语文能力是表现在掌握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文素养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相应的语文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语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语文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语文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语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一、如何营造语文创新教育的氛围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的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具有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有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在仔细看、认真听后,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我们都变成荷花,正在池中翩翩起舞呢!接着,我让学生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读,动情地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难怪课文中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哩;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呢;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二、开展创新教育:语文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语文知识时,通过有关的生活事例,说明语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语文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语文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语文中的组合原理,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语文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语文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若能对语文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联想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语文能力是表现在掌握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文素养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相应的语文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语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