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中央党校学员是如何学习的

来源 :粤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gu0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东文化界,韩英是个名人,他才华横溢著作丰硕。他曾经是官员,退休前当过佛山市委副书记、佛山市人大副主任;他是作家,业余写作出版了多部小说集、散文集。
  我对韩英之所以有所了解,主要来源于我的两位好朋友:谢常青与黄落尘。谢常青,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退休后定居佛山,他和韩英合作写过书;黄落尘,佛山市老作家,他与韩英相交数十年,惺惺相惜感情深厚。他们给我讲述过韩英许多故事,令我对这个学者型的官员有所了解。
  作为官员的韩英,我听过他的故事;作为作家的韩英,我拜读过他的著作;想不到近来我还有机会了解到韩英年轻时的求学故事——作为中央党校学员的韩英。这次是阅读新发现的韩英写于三十多年前三封信件,正是通过这些书信,我了解到韩英同志年轻时候的故事。这故事真实、原生态、不加雕琢、纯属天然,是了解八十年代人文精神的好教材。
  黄落尘发现韩英三十年前旧书信
  今年8月,老作家黄落尘给我来信,随信附来韩英同志的三封旧书信(复印件)。这是韩英同志1984年——1986年在中共中央党校脱产学习培训期间写给黄落尘的书信。
  这些老书信的发现,勾起我们对那段岁月的回忆和缅怀。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那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八十年代,中央党校的学员们是怎么读书的?他们有怎样的所思所想?中央党校的生活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秘密?韩英同志的这三封书信均有详实的描写,给了我们详细的解读。
  我深深感到,这些当年原生态的自述材料,历经三十年悠悠岁月,竟然可以完整保存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其研究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这些材料的发现、处理与意义,黄落尘同志写给我的信中也谈到一些,我把落尘老的信件抄录如下,以表我的赞赏与认同:
  黄落尘致黄柏军信
  柏军:
  最近我清理积压多年的文稿、信件、资料等,发现韩英同志1984年去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写给我的三封来信,我马上裱贴好信稿原件给他,他最近正在写回忆录,读此信对触及他的回忆极之有用。
  我也同时复印了几份,送给张敬东、周任等韩英友好各付一份。韩英是一位勤于动脑、分秒必争的人,也是思想纯正、作风正派、自律很强的同志,信中提到结业前省委组织部来人与他谈话,本意是让他到省委拟任高职,或者派驻香港,他都婉辞了,愿意在基层干一辈子。你上次认识了韩,故此我也给你一份复印件。
  这是信件,也是一页页的历史,记载着我与韩两人的足迹。今天重新温读这些信页,会让我们推开尘封的记忆大门,细细的咀嚼回味,更会让你领悟人生的新意。重读韩英同志1984年写的三封信令我感触良多。
  黄落尘
  2017年8月22日
  韩英书信中的中央党校生活
  中共中央党校,党中央培养高级干部的摇篮。普通人对中央党校的历史、运作、课程、校园生活,多属一知半解不甚了了,对那个威严的地方充满了想象和好奇心。
  1984年9月,初进中央党校培训学习的韩英,在给好朋友黄落尘的信件中,详尽描述了中央党校的方方面面,令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一个中央党校学员求学生涯点点滴滴。
  韩英是作家,写作于他是强项,故此他在信中描述的党校求学生活生动有趣、详实逼真,令人读后大有收益。没有去过中共中央党校、没有当过中央党校学员的读者,可以详细读读韩英同志的第一封旧信笺,相信你会对中央党校和党校学员有全面的、深入的、感性的认识。
  韩英致黄落尘信(之一)
  老黄:
  此次,我赴中央党校学习,收到你的热情鼓励和真诚帮助,使我深为感动。我将铭记在心,并将化作学习的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我从佛山,先到齐齐哈尔家里住了六天,尔后即到中央党校报到。
  中央党校位于颐和园北侧,如坐公共汽车,先到颐和园下车,往北转西,找中央党校即是。从颐和园门口到中央党校门口,大约走十分钟的路程。通讯地址的写法是北京市1070信箱3号楼327号房。党校校园很大,自成一个系统,是个读书的好场所。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张床挂有蚊帐,一张写字台,一盏台灯,一个书架,一个衣柜,一个洗漱池。
  中央党校校长是王震,第一副校长是蒋南翔。中央党校现有学员1800名左右,分为培训班、理论班、新疆班、进修班四科班次。
  培训班是中央党校的主体,学员主要是省、地两级后备干部。学制为二年。省、地两级后备干部混合编组,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中直国家机关学员混合编组。培训班主要课程要进行考试,考试成绩要记入记分册,存入本人档案。毕业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分别承认其相应的高等教育(大学或者研究生)的学历。
  理论班:主要是培养省级党校的师资以及宣传部门的理论骨干。
  新疆班:主要是培训民族干部中的地委常委以上干部和后备人员。
  进修班:吸收五十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省、地两级领导干部入学,不进行考试。郭荣昌、郑国雄二同志即在此班学习。
  我参加学习的这期培训班,是中央党校培训部正规培训班第二期,简称“84班”,1986年暑期毕业。
  培训班正规化教学的课程设置如下: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政治经济学》
  三《科学社會主义》
  四《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历史》
  六《社会主义部门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与财政信贷、对外经济和贸易)
  七《国民经济管理》
  八《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社会主义政权建设》
  九《法学基础知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十《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教建设》
  十一《现代科学技术和党的科技政策》   十二《国际政治和我国对外政策》
  十三《军事知识》
  十四《国际工人运动史》
  以上是十四门主要课程,此外还有政治时事、讲座、选修课、社会调查等。
  我这次参加中央党校学习,一定要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力争把学习搞好。党校为我们创造了学习的条件,学习得好坏,主要还在于我们自己。主观努力不同,在学习的成效上,就大有差异。如果学习不好,不但对不住中央的殷切期望,对不住党校的辛勤劳动,而且对不住南方的诸同志,对不起老婆孩子。
  希望你常常来信,不吝赐教。请你代向杜主任夫妇问候。我身体很好,生活上也没有什么困难。我买了一张颐和园月票,每天早上从颐和园的北宫门进去,攀上万寿山的顶端再下来。(万寿山高约60米)谨致:敬礼!
  老韩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日(星期天)
  韩英书信中反映的党校学员思想顾虑
  在一般人眼中,一名基层干部有幸被选拔到中共中央党校培训学习,这是组织上莫大的信任和委以重任,应该是满心高兴春风得意。但是其实上却并非如此,学习期间的学员,也有思想包袱,也有焦虑情绪,对于学习的压力,对于今后工作的安排等等,也成了中央党校学员们要思考和考虑的焦点。
  韩英写给黄落尘的信件中也没有回避这些,他向老朋友坦诚谈起自己在中央党校读书期间的一些所思所感。
  韩英在这些问题上,采取豁达大度的姿态,想开了、想淡了,也就是他说的“不背包袱”。这是非常洒脱的心态。
  虽然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三十年前的政治生态和三十年后的政治生态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依然认为两厢比较,有几点是共同一致的:
  我们的党校学员在读期间,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同样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焦虑情绪,这个时候党校或者组织上可以做些什么?韩英同志作为三十年前中央党校学员,是过来人,他当年在党校求学时候的遇到的思想问题,他是怎样克服焦虑情绪的?值得研究和总结。他的经验和做法并不过时,至少在今天看来,还有其现实意义。
  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韩英同志当年这封漫谈中央党校学员心理活动的信件,对我们具体研究和分析党校学员心理活动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韩英致黄落尘信(之二)
  老黄:
  10月2日信悉。确有盼你来信的意思。收到你的来信,很是高兴,信中所谈的关于学习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自然会照着去做的。希望此后常来信指导。
  粟君来信,说我的老朋友和市委办公室同志时有到家问候。中秋节送月饼,国庆节送观看焰火票。
  我在中央党校学习,已经月余。14门主修课是安排在两年内学完的。本学期安排学习3门主修课,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现在科学技术和党的科技政策,三是国际工人运动史。
  每天上午听课,学习一段谈论一次。上午听课时,有时打瞌睡。我发现我的最佳用脑时间是在晚上。一般晚上自学,我掌握住七时半到十点半这三个小时。看来这三个小时,比较顶用。为了保持每天晚上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午睡的习惯仍然保持,大约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不管是难学的,还是易学的,我都认真对待,每次讨论,都钻研有关材料,拟好发言提纲。
  我觉得,组织上既然叫我来学习,我就要集中精力学习,不要瞻前顾后,三心两意。至于将来干什么,不要管那么多,反正有事情干。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叫到哪里干,就在哪里干。你知道,我是不大愿意背包袱的,可以接连背几个包袱:为什么安排我来学习?不安排其他人来学习?这是第一个包袱。安排学习要考试,考上了还好,考不上丢面子,这是第二个包袱;已经被录取了,来京学习了,又总是考虑学习完了干什么?这是第三个包袱。学习两年,年纪大了,身体差了,此地条件好,调到彼地工作条件没有那么好,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包袱。你要想背包袱,是背不完的。
  我们来党校学习了一段,于9月25日才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9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在中央党校学习,根据中央关于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是以马列主义为主课,以党性锻炼为核心,以扩大知识领域为补充。学习理论、活跃思想、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矢”,去射我国四化建设之“的”。我想不管将来干什么,有了这样一次学习机会,把知识的根基打得牢固一些,把知识的面积放得开一些,都是有益处的。我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安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不去背包袱。
  关于身体情况。我们到校后,又进行了一次身体检查,没有发现那个零部件有什么毛病。九月、十月这两个月,我都买了颐和园北宫门月票,登万寿山。意义有三:锻炼锻炼身体,欣赏欣赏山色湖光,研究研究古典园林。早上七点回到党校吃早餐。
  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有时打羽毛球,有时去浴室洗澡,有时散步,有时钻图书馆,有时到文件阅览室看文件。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央以及其下属各个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种文件。晚上多数时间都是在灯下苦读(抑或甜读?)。
  我订有三种报纸:《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北京晚报》。《佛山市报》社邮寄给我《佛山市报》,我也喜欢看。佛山人喜欢看《佛山市报》。
  我们到北京以来,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曾宴请我们两次,一次在开学之初,一次在国庆节前夕。9月13日下午,我们部分广东学员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向尹林平同志遗体告别。10月1日,我们到新华门斜对面的九号观看区,观看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看得非常真切。那队伍就在我们面前走过。
  我来京后,尚未给杨兄写信。你回信時候,请把杨兄的地址(香港、深圳、佛山三处)告诉我。
  此时此刻,在首都北京,已经是暮秋时节。刚刚进校时候,蝉儿鸣个不停,此时也不知归向何处,为什么不叫不鸣了呢?室内温度17摄氏度。我自从进入327号房间,只是关着纱窗,从来没有关过玻璃窗。我在南方生活习惯了,喜欢通爽。一部分树叶黄了,一部分草地黄了。夜半起西风,清早遍地金。人行道上、宿舍楼前,铺满了夜里西风刮下来的黄叶。我既无秋愁,又无秋怨,只将一片秋情寄托在学习上,请仁兄勿念。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祝:好!
  老韩
  (1984年)10月8日
  党校毕业,韩英希望:立足佛山,有所作为
  从1984年到1986年,韩英在中央党校读了两年书,在1986年4月底,毕业前夕,广东省委组织部派出工作组赴北京,对广东学员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征询韩英对未来工作安排的想法,韩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了“立足佛山、安于本职、脚踏实地、有所作为”的愿望。
  以后的事实证明,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尊重韩英本人的意愿,没有把他调离佛山,而是继续让他立足佛山服务佛山。韩英同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从1963年来佛山工作,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佛山,他为佛山贡献了毕生青春和智慧。
  几十年来,韩英同志在佛山市先后担任过佛山地委组织部科长、副部长,佛山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佛山市委秘书长,佛山市委副书记、佛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省人大常委、广东省九届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最后在佛山退休并定居佛山,為自己半世纪的“佛山从政”征途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韩英热爱佛山,佛山也赋予韩英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今天我们在培养干部的时候,如何做到尊重其意愿、发挥其特长、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这是值得我们各级政府,尤其是组织部门认真思考的。
  中央党校学员与省委组织部考察组见面谈话,推心置腹交流,这样的情形不知现在还有否?但是,三十年前,韩英在写给老朋友黄落尘的信件中就有详尽描写,这是一种心底坦诚、磊落光明的交流,事无不可对人言,这其中没有涉及半点利益交换和纠葛。
  这真是一个清纯的年代,这是一封心胸坦荡的书信,这一切令人感叹,令人悠然向往,也令人缅怀。
  韩英致黄落尘信(之三)
  老黄:
  你好!近来想必你又在辛苦奔波。寒假回佛山,得与你一叙。在佛山宾馆快餐部吃南国火锅,很是高兴。
  这个学期,是我们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主要学习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行政管理科学、文艺理论和军事知识。课程安排到6月14日。继而进行党员对照检查、党员登记、毕业鉴定。将于7月中旬毕业。
  4月14日至27日,广东省委组织部一行三人来到中央党校,对即将毕业的广东学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我与广东省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表达了“立足佛山、安于本职、脚踏实地、有所作为”的愿望。
  回顾京华求学两年,凡是考试的科目,我的成绩都是优秀。平时也注意锻炼身体,与同志们相处得也很好,心情舒畅。从此时到毕业,还有五十余天,等到见面时候详谈。谨祝:康吉。
  老韩
  1986年5月24日
  一点希望:韩英能否亲笔详细写写那段
  求学生涯?
  上述的几点感想,是我对韩英同志三通旧书信的简单点评。总之,这三封书信作为原生态的文献资料,对反映三十年前的中央党校学员学习生活、所思所想,有着独特意义;对今天新时期、新形势下党校教育,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听黄落尘同志介绍,韩英同志退下来之后,收集资料,准备撰写回忆录,我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三十年前北京两年的中央党校求学生涯,相信是韩英政治生涯中一件深刻而难忘的事情,希望黄落尘同志新发现的三封旧信笺,有助于韩英回忆录的撰写;更希望韩英同志回忆那三年中央党校生活的同时,把当年的好经验、好作风、好传统,也细细的挖掘一下、系统整理、白纸黑字、公诸于世。作为当年的中央党校毕业生,如果能用自己的笔为组织、为后人留下一些中肯、深刻的思考,我相信韩英同志的这本回忆录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果真如此,韩英同志就在他的晚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了。祝愿韩英同志的回忆录早日面世。
  2017年8月23日修改定稿于江门耕读居
其他文献
纺锤式中网设计早已成为雷克萨斯最为标志性的特征,曾经十分先锋的设计,如今依旧能够引领潮流。夸张的中网尺寸,令其看上去斗志昂扬。矩阵式LED远近光灯与形似回旋镖造型的L型日间行车灯营造出的视觉效果依旧锋芒毕露。车身侧面颇具力量感的腰线勾勒出极具阳刚的曲线,并且得益于紧凑的2640mm轴距表现,车身侧面非常紧致,肌肉感十足。尾部造型同样干净利落,没有一丝冗余的设计。锐利的尾灯及贯穿式的设计,依旧是时下
期刊
揽胜的诞生  距首款揽胜发布至今已过去了50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在不断增长的四驱休闲车市场取得更好的成绩,罗孚汽车公司新车项目工程主管查尔斯·斯宾塞·金(路虎创始人的侄子)制定了一份新车研发计划,旨在将罗孚轿车的舒适性、公路驾驶性能以及路虎的越野实力合二为一。  20世紀60年代末期,一款名为Velar的揽胜原型车诞生,Velar为意大利语,本意为秘密的事物,这个同时包含了神秘和昂贵的词
期刊
从工具车到大玩具,国产皮卡通过数十载蜕变,改变了人们对它的固有印象,如今的皮卡可以任劳任怨,也可以仗剑走天涯。而对越野人而言,一辆能够行走天下的皮卡,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就是:可靠,可靠,还是可靠!  锐骐6基于纳瓦拉平台打造而来,纳瓦拉在圈内的口碑无需赘言,锐骐6的品质可靠性可见一斑。而与纳瓦拉相比,锐骐6有着更高的可玩性,因为其配备了鼎鼎大名的M9T柴油发动机,而刚刚上市的新款车型,更是配备了来自
期刊
为了庆祝这一豪华全地形SUV市场的领导车型诞生50周年,路虎全球首发揽胜50周年风云纪念版并在全球范围内限量发售1970台,以纪念1970年初代揽胜上市这一历史时刻。  揽胜50周年风云纪念版基于揽胜创世加长版打造而成,采用诸多搭配石墨阿特拉斯色的专属外观饰件,并提供两种设计风格独特的22英寸轮辋供选择。  路虎首席创意官哲芮勋先生亲自设计的“Fifty”字样徽标在这款具有收藏价值的车型上多处体现
期刊
新Tiguan外观细节进行了重新设计。发动机盖的线条更加简洁,车头的进气格栅比现款更大,保险杠也改头换面,新大众LOGO位于车头中央。重新设计的智能LED前照灯还支持分区功能。大众汽车集团设计负责人、大众品牌首席设计师克劳斯·齐奥拉说:“大众全新Tiguan的格栅和北美销售的途锐以及Atlas Cross Sport等车型之间形成了视觉联系,令新Tiguan的外观明显更加自信。  尾部的造型相对来
期刊
2015年10月2日,在结束了一整天的忙忙碌碌之后,我背上行囊,带上相机,拿起画具,踏上了西行求艺的行程。经过十一个半小时的漫长黑夜飞行,于10月3日凌晨六点多抵达戴高乐机场。兴奋的心情,疲惫的身体,初抵巴黎让人印象深刻,毕竟这是我们心中的艺术圣地!  10月6日,到巴黎已经三天了,调整时差,适应环境,这三天过得有点累,有点忙乱,却也感受到了巴黎的优美和浪漫。巴黎缓慢的生活节奏让人心情放松,疲惫、
期刊
长篇小说《金沙洲》的讨论,是广东文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次讨论所显示出来的问题,已经远远超越了《金沙洲》这部作品的范围,而涉及到文学理论与文艺批评上一系列原则的问题。典型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读者曾展开热烈的争论,其中不乏正确的立论,同时也有极其片面的见解。但无论如何,这种针锋相对的辩论,对于今后如何进一步深入探讨艺术典型问题,却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正是在这种讨论的启发下,我
期刊
外形方面,新车采用了BMW i系列车型的专属设计语言,整体比燃油车型更加简洁。传统的进气格栅处依然使用了宝马经典的双肾式设计,但采用了半封闭式设计,双肾周边采用镀铬+蓝色元素点缀。比格栅看起来更整洁的同时还可以进气降温。前照灯不再使用原来的天使眼設计,而采用双“C”型设计。  车身侧面,新车与X3的轮廓和线条十分相似,最显著的区别当属车身下方烘托电车身份的蓝色饰条,而翼子板处的“i”标示,则清晰地
期刊
這一次, BT-50放弃了福特Ranger的底盘,转而选择五十铃汽车以OEM方式为马自达制造全新BT-50。新车的外形设计沿袭了马自达魂动设计主题的美感,同时具有皮卡车的功能、韧性和实用功能。格栅下方的翼形镀铬装饰延伸到了两侧前照灯内,展现出了皮卡车少有的精致。车身侧面,BT-50与D-Max轮廓十分相似,但车尾的尾灯造型和尾门线条则更有立体感。  在车辆内部,除了方向盘标志之外,BT-50完全照
期刊
史上最强悍的F-150  全新F-150的高强度钢车架以及高强度军用级铝合金车身是久经考验的可靠基础。表面每一处外观均经过重新设计,在保留原有标志性刚硬强悍外观的同时更具独特野性。外观上的改进包括升级的头灯设计,新的穹顶机舱盖以及包覆式包围,更高的前轮拱,更高的间隙和更大尺寸的轮胎,让F-150抬高了接近20mm,不管是公路还是越野时均拥有更为强壮,更有力的车身姿态。  全新F-150全系提供多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