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为职业类院校选修课程的历史回顾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是其它学科发展到一定时期、需要国际交流时必不可少的课程。但初期的英语课程作用和重要性均体现出一定的疲软态势,导致很多学校尤其是职业类学校对英语课程的安排和考核较为松散,教学资源落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教育历史上外语课程的安排进行考察,希望可以提示出一些课程思路。
  关键词:英语;选修课;职业教育
  十九世纪以前的传统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但到了十九世纪初,这种传统课程遭受了诸多非议,因此当时的许多教育专家开始研究探索一种新的课程体系。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Friedrich·Humboldt)创办柏林大学,德国由此成为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国家,却并没有给选修制度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十九世纪中期,选修制思想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1869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美国教育家埃利奥特(CharlesWilliamEliot)开始在大学声势浩大地推行选修课制度。在上任一开始,他就宣称要以选修制改造哈佛大学。随后在任的四十多年里,他逐步实现了自己的计划。由于选修制的出现符合当时美国发展的现状,它在哈佛的地位被确定之后,也逐渐地得到美国其他大学的认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绝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地实施了选修制。选修制是一种同学分制相联系的教学管理制度。选修制下的课程可分为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类,每一类课程均规定一定的学分,凡修满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这种制度有很强的适应性,符合教学发展规律,所以,英国、加拿大等国的高校仿效美国采取了这种制度。中学开设选修课程始于1893年,由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经过的充分的调查研究,开始正式倡导。因此,教育界一般认为美国的埃利奥特是选修制度的最早创立者。选修制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席卷欧美大中学校,逐渐普及,发展完善。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满足学生自身选择需要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选修课开设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必修课相比,选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视野、培养技能、发展个性,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作为必修课的有益补充。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有5个国家的小学设选修课,占33.3%;在亚、非、欧、美等各洲的60个国家中,初中开设选修课的占45%,高中设选修课的占73.3%。在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选修课分为必须选修课和自有选修课两种形式。以美国为例,自有选修课占30%,必须选修课占20%。日本一向比较重视必修课,但近年来也开始增设选修课。初中一年级选修课最多占到13%的比例,初中二年级约20%,初中三年级约26%,选修课总计可占到整个初中阶段课时的20%。选修课课时的上限也从以往每学年35课时调整到70课时。在俄罗斯,选修课比重在11%的基础上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选修课开设的方式多样化,有的是由学校设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也有的是学生提出要求,学校配备相应教材、师资、设备、场地等为其开设选修课。在以上各国中,选修课的设置类型多种多样,兼顾学术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在美国,各学校每个年级都有部分选修学科。每当有好的领域或最新热点被老师们发现时,他们就研究、开发与之相关的新教材新课程。他们在寻求一种有效并能与现代科学发展和生活保持同步的课程。美国学校课程的设置因州、因地、因校而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必修课,即学术性的课。例如: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另一类是选修课,即应用技能方面的课。例如:艺术、电脑等等。学校实行学分制,并为学生提供选择性、个性化和指导性的学习计划。学生可按“升学”和“就业”两种意愿总体安排选课计划。如果学生愿意继续升学,那么辅导员就会指导你多选些学术性的课程。反之,如果学生希望高中毕业之后进就业,那么辅导员就会指导你多选些实用技术课程。
  在英国,学校开设多种外语课供学生选修,如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拉丁语等;德国的学校也开设多种外语课程,如英语、俄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外语选修课程。日本将课程设置为英语一、英语二和口语一、口语二以及阅读与写作课程。其中“英语一”和“口语一”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英语二”和“口语二”为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也为选修课程。
  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世界各国对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实施了大范围的改革和调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国情及具体课程改革实践情况下,选修课制度因其较强的适应性,成为各国教学改革中的主流思路和基本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对选修课程的开设都十分重视。综观各国课程的设置情况,多数初中以上的学校课程设置采用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方式。学校根据本校学情特点,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纳入学分制。中等职业学校更是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等选择选修课程,既可以巩固、加深较为薄弱的必修课知识,也可以拓宽视野、进行全新的学习实践活动。设置比例关系合理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等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忠.论高职《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改革[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02)
  [2]刘廷章.翻译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J].中国俄语教学.1994(01)
  [3]陈华栋.师专教学改革浅谈[J].益阳师专学报.1983(03)
其他文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现代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培训全体党员,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政治灵魂的现代文化方向。中共党员作为新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
摘 要: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在语言知识传授和人文教育等方面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中职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质量。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阅读教学问题亟待解决。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积极思考、找出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激烈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增强民族创新能力,要求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高素质的熟练的技术工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艰巨任务。笔者结合实践探讨中职学校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质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中职语文;培养意义;途径  近几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观念不断更新,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在不断进行探
黄昏的九州湖,清荷随风摇曳闪亮,拉着闲散友人,在玉带桥上晃悠.偶然的风,悄悄地寻觅着那些青涩的莲蓬.恍惚中,有一朵立在畔头.友人拿枝棍够取,奈何身材玲珑.突然有声音问:要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依据客观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将古典吉他在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了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文艺复兴的第一黄金时期、巴洛克的第二黄金时期和浪漫主义晚期的第三黄金时期。叙述了不同时期吉他这个乐器所发生的演变和进步,并对相关吉他音乐家和制作师对各黄金时期吉他发展的贡献和推动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古典吉他;黄金时期;历史发展  第一黄金时期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自己去发现和领略外界的神奇。遗憾的是,如今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正在无情地扼杀孩子们天性中这种最宝贵的特质。中国的教育正以牺
摘 要:全球经济正在朝着知识经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这使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而动画产业则是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别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段,融合了大量文化元素、艺术元素,具有较强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动画产品制作过程中剧本创作是核心环节,影响着整部动画作品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后续营销工作的开展。当代语境下如何创作动画剧本值得研究。本文将针对当代语境下动画剧本的创作展开研究和分析。
本文以实地调查的形式,全面介绍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情况。重点介绍哈国主要汉语教学点情况、当地汉语师资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汉语教材使用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哈萨克斯坦有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而《机械制造工艺学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涉及范围也比较广。而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要求,采用多样化,并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对于机械高技能、应用型方面的人才需求也随之不断提升。《机械
《女勇士》是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多元化叙事策略:作者型叙述、个人型叙述、集体型叙述融为一体。汤亭亭用文本为华裔女性这一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