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招惹了谁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扩招”近10年来,一直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不断地被各种媒体提及、诟病。这种势头持续到2009年的这个春天。“就业”取而代之,成为校园内外、国计民生的最“in”话题。
  2002年5月,《音乐周报》头版头条《弹好扩招变奏曲》一文谈到:“扩招的表象背后所引发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该如何生存的深层探索。”这种“生存探索”有答案了吗?看看这茫然的求职大军、难尽人意的音乐文化氛围、问题丛生的音乐市场,似乎难以让人感到“扩招”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那么,扩招真的错了吗?院方是扩招的赢家吗?登上这台快车进入音乐学院拿到文凭的学子难道终究是一场虚幻?仔细想来,也未必。
  当许多以“忧国忧民”姿态出现的专家大谈扩招的弊端,把教学质量、就业、师资等等问题全部加罪于扩招时,笔者不禁想问,扩招到底惹谁了?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似乎应该在这个时候拿来说一说:那些花高学费送孩子到音乐学院的家长,会把孩子往一条绝路上推吗?我们必须承认,扩招的“原罪”被放大了。
  从大的方面讲,音乐学院的扩招是奉了国家教育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的政策;站在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是圆一圆想都不敢想的明星梦或者音乐梦;从学院来考虑,能够有机会从系、科,升级为学院、独立设系,当然欢迎;老百姓呢,也乐得在生活富裕之后,让儿女学习音乐或者干脆自己修身养性,成为音乐教育的消费者。可以说,扩招本身并没有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日渐富裕起来的社会,相对于庞大的国民人口和较低水平的音乐素养,音乐人才的数量还差得远呢。
  问题是,很多人这些年习惯了一谈教育问题,就是扩招惹的祸,如此一来,可以不谈对教师的要求、不谈教材问题、不谈学科建设、不谈专业设置、不谈就业、不谈出路、不谈改革,因为“学生招太多了,哪儿管的过来啊。”这意思是说,这么多学生,你看着办吧,谁也没辙。真应了那句老话,“扩招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这是对教育或者是音乐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吗?可怕的是,这种思想在很多教师或者院长头脑和作为中普遍存在,他们在指责扩招时,似乎忘了扩招曾带给他们的经济或者名誉上的巨大好处,也似乎放松了对自己为人师表的要求。真的想问一句,将所有的问题,推给掏学费的学生,这公平吗?想学音乐,有错吗?
  今年,就业是最热的教育话题,如果真的重视,真的想要解决,就必须从招生开始,细细研究从学生入学到就业的每一个环节,力图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和培养人才的体系。中国的教育在历经数十年的大发展之后,在观念、体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滞后、保守和不思进取,比任何一个行业都严重,在音乐艺术院校更甚。别再拿“扩招”或者其它当挡箭牌了,是必须变革的时候了。因为,音乐学院再这样下去,真的要被见多识广的人民群众给抛弃了,真的只剩自娱自乐了。
  看看汹涌的出国流吧,这真的绝不是危言耸听。
其他文献
3月13、14日,艾德敦带领香港管弦乐团,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与乐迷穿梭于美妙的诗歌和音乐之间。音乐会演奏英国作曲家布烈顿的《安魂交响曲》,并邀请英国男高音罗宾逊助阵,演唱布烈顿为男高音、圆号和弦乐而作的《小夜曲》,他还将与女中音梅瑞为华尔顿的《表面》弦乐组曲担任朗诵。  罗宾逊早年是牛津大学新学院合唱学生,1985年毕业于音乐系后在英国伦敦巿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深造。他经常在英国各地的音乐会演出
期刊
1998年,韩国偶像组合HOT以其崭新的音乐风格和夸张大胆的外形敲开了中国少男少女的心门。HOT超越音乐团体,已经成为了韩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确实,作为韩国音乐进入中国市场的先行官,HOT将嘻哈、舞曲、摇滚等音乐上的多样性展示给中国青少年。此后,韩国音乐以其东方文化背景结合西式音乐风格的特点在中国大行其道。  1999年,CCTV和韩国KBS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国际大型流行音乐会,即中韩歌会。此后每年一
期刊
林耀基是我生平最为亲密和知己的老友与挚友之一,我们之间有着约50年的异常深厚的真情和友谊。  上世纪的1960年,当时年方20的我与长我一岁的林耀基,以及同龄人小提琴家盛中国、竖琴家左因、钢琴家李民铎,等等,受国家之派,共赴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进修。在我们这些团结和睦的中国留苏音乐学生中,我和林耀基的关系尤为紧密和亲密,可说是“亲如一人”。  在音乐艺术方面,林耀基是我生平所识、所交的各门各类所有音
期刊
我一直都以亲眼目睹老帕历次来京演出为荣。从1986年夏天,老帕声音艺术最辉煌时代的北展剧场、人民大会堂,到午门广场的“三高演唱会”,再到他仙逝前一年的告别演出。看着一个充满活力、热情洋溢的歌唱家,在20年时间里衰老、逝去,你会回味着曹孟德的那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内在的韵味,有一种说不清的怅惘。  还记得1986年老帕带着热那亚歌剧院来北京,我竟然还买到了北展剧场最好的票,从北展西侧走道向剧场走,
期刊
从3月底到6月底,第四届“中法文化之春”再次在全国20城市开启。依旧延续着它的双重使命:向中国观众展现当代法国艺术舞台的活力和创造力;向中法两国艺术家和文化机构提供相遇和互换的机会。    影星跳起现代舞    法国影星朱丽叶·比诺什此次不打算仅在红地毯上风光挥手,而是走进剧院在观众面前翻滚跳舞、开画展、出诗集。这位以《英国病人》《新桥恋人》《蓝》等影片走红影坛多年的法国女演员将登上梅兰芳大剧院舞
期刊
北京的五道口和望京地区是韩国人扎堆的地方,这里韩国店铺林立,韩国进口食品、化妆品、衣服应有尽有,让哈韩族们趋之若鹜。擦肩而过的新潮男女已经很难分别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越来越多的哈韩族已将“哈”发挥到极致。  16岁的王晓露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她毕业后的理想是去韩国留学,父母为她的想法感到奇怪。然而走进她的房间就会看到,满墙壁的韩国明星画:Rain、宋慧乔、林秀晶等,听的都是韩国的流行歌曲,看的都是
期刊
本报讯(记者 房巍)3月8日、3月15日,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携手波兰国立克拉科夫音乐学院和爱沙尼亚国立音乐戏剧学院院长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了2009年度新生入学招生专业考试,共有来自全国的几百名声乐、器乐各专业高中、音乐学院附中毕业生参加了入学考试,经过专业、视唱练耳等一系列内容的测试,有25名学生被2所院校录取,他们将于今年9月进入心仪的大学学习。    招生:不重技术重潜力    记者3月
期刊
当年电视剧《画魂》中,那流淌而出的细腻音乐让我认定了采访作曲家许舒亚该是番轻轻柔柔的温馨对话。可偏偏事与愿违。几番折腾仍没有寻到许舒亚电话,只好采取了一个最刀枪直入的办法——给上海音乐学院院办打电话。与许舒亚的对话,更是非但没有让我找到那份想象中的委婉,还让我更真真切切感到了这位作曲家的干脆。  许舒亚17岁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作曲家朱践耳和丁善德。1988年,赴巴黎深造。学有所成之后,
期刊
受访人:权基永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记者: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的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等向中国席卷而来。这股“韩流”的形成是韩国有意识地往中国文化输出吗?当时韩国国内整个文化大环境是怎样的?  权:90年代,一般韩国观众主要看韩国电视剧,此外还能看美国电影和香港电影,此外很少有海外的影视剧进来。对于日本也没那么开放,直到2000年以后才全面开放,电视台才开始正式进口日本影
期刊
1992年中韩建交,第二年央视便引进并播出了第一部韩国电视剧《嫉妒》。当时国内观众还比较热衷于日剧。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是1994年首播、1997年重播的《爱情是什么》。这一韩剧制造了“韩流侵袭”的第一波,紧接着《星梦奇缘》《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便接踵而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人鱼小姐》《看了又看》以及《大长今》等更是缔造了近年来的收视神话。  仔细分析起来,韩剧具有高度类型化的特点。从题材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