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长沙市各中学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收效明显。特别是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地质,气象科普成果显著,通过利用公共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科普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内驱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及科学探索精神,值得学习和探究。
关键词:地理课程;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地质野外观测;地质灾害;气象科普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400
地理课程包含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考察等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和综合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在实践中观察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近几年长沙市各中学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收效明显。以我们长沙市二十一中学为首,连续十多年的科普活动,成为湖南省气象局首个授牌的“气象科普示范学校”,是湖南省地质学会、地质博物馆授牌的首个省“地质科普示范学校”。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授牌的“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学校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省地质学会、省地质博物馆及市教科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利用气象台等公共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科普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内驱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及科学探索精神。
一、创建科普园地,培养学生兴趣
学校于2005年建立了第一个气象科普室,进行科普宣传。2009年建立了校园气象观测园。2017年,二十一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建成了校园全自动气象站和校园气象网,学生在气象站中亲手观测气温、地温、降水、蒸发、湿度、风向、风速等,校园气象站每天的观测數据与省市气象部门联网,从“二十一中气象网”实时了解学校及周边天气、空气质量已成为各师生的习惯。2009年创建了校园地质科普活动室,收集了(学生野外亲手采集,市场购买,地质博物馆捐赠等)大量的矿物,岩石,化石标本。把地理课堂搬到了地质科普活动室和户外,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和动手的机会。
除此以外,学校开辟了许多课外活动场所。随着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学生们参观省气象台、地质博物馆,参与省科技节的活动……学生走出了教室,亲近了自然,提高了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二、指导野外观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学校地理组针对中学教材有关内容,充分利用气象部门提供的设施设备,带领和指导学生操作观测仪器,观测了几种典型天气,如冷锋、暖锋、伏旱、寒潮,每次都有观测记录,还上传到气象部门被采用,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地质野外观测,很多内容都被学生整理成地理科普小论文并在省市多次获奖。通过参观考察,以及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对气候、天气和地质作用,地质构造这些地理内容做到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丰富活动形式,拓展课程资源
在开展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中,地理组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特点和需求,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设备,借助省气象台和省地质学会,地质博物馆平台,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模式,培养了一批批“小专家”,同时培养了一批科普师资队伍。
气象地质科普活动的形式十分多样,既有深入浅出的专家讲座,也有激情横溢的知识竞赛,还有丰富多彩的野外活动,如气象观测和防灾减灾潇湘行活动、环洞庭湖地理科考、石燕虎国土资源考察,中国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等。学生先后聆听过《卫星雷达图像识别和气象灾害防御》《探索天气奥秘,建设美丽中国》《气象大数据怎么玩》《地质灾害防范》等专题讲座,进一步了解了暴雨、台风、雾霾、强对流等各类气象、地质灾害所对应的预警信号以及灾害防御措施等;地理组教师曾组织学生参观岳阳国家基本气象站,通过专业气象人员讲解,学生们清楚掌握了大气能见度、气温、蒸发量、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的观测,并直接感受到了气象观测工作的精细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敬业精神;2017年,学校举行了“中国流动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中国气象局科普部副处长王海波、高级工程师康雯瑛、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省气象局总工程师、省气象学会理事长汪扩军等领导和专家纷纷莅临学校进行指导。
四、倡导知行合一,实现学以致用
学校地理组组织的气象科普活动与地质野外考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真正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的书本知识,经常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天气的变化、地质构造、海陆变迁等大自然中的现实问题。当今中考和高考改革中强调考查学生对真实的、复杂的现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能力,而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地考察、聆听讲座、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拓展了知识面,引发了对大自然中各种天象与地象的思考,增强了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并形成小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几十人次。不仅如此,许多学生还把在活动中学到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气候天气等知识,在同学之间甚至家庭之间传播,起到了“火种”的作用。
五、扩大科普影响力,引领研学新潮流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地理教研组组长傅先君老师2017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研学旅行优秀成果展示、观摩培训会”上,获邀做了“体验课程·魅力无穷”地理第二课堂研学体验课程活动汇报的专题报告。应邀在“2018中国·长沙第9届星韵地理研讨会暨全国中学地理教育网络教研现场会 ”上做专题报告,得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数百位教师代表的高度评价。连续四年的长沙市初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和每一届的湖南省地理学会地理年会上都进行中小学气象地质科普活动情况介绍和先进经验分享。众多省内外同行的地理老师和专家来我校参观交流,引领了长沙市多所中小学(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师大附属中学、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湘一立信实验学校、周南中学、沙子塘小学等)一起开展地理科普活动。地理科普影响力不断扩大,地理研学如火如荼。
参考文献
汉·刘向《说苑·政理》
关键词:地理课程;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地质野外观测;地质灾害;气象科普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400
地理课程包含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考察等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和综合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在实践中观察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近几年长沙市各中学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收效明显。以我们长沙市二十一中学为首,连续十多年的科普活动,成为湖南省气象局首个授牌的“气象科普示范学校”,是湖南省地质学会、地质博物馆授牌的首个省“地质科普示范学校”。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授牌的“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学校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省地质学会、省地质博物馆及市教科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利用气象台等公共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科普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内驱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及科学探索精神。
一、创建科普园地,培养学生兴趣
学校于2005年建立了第一个气象科普室,进行科普宣传。2009年建立了校园气象观测园。2017年,二十一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建成了校园全自动气象站和校园气象网,学生在气象站中亲手观测气温、地温、降水、蒸发、湿度、风向、风速等,校园气象站每天的观测數据与省市气象部门联网,从“二十一中气象网”实时了解学校及周边天气、空气质量已成为各师生的习惯。2009年创建了校园地质科普活动室,收集了(学生野外亲手采集,市场购买,地质博物馆捐赠等)大量的矿物,岩石,化石标本。把地理课堂搬到了地质科普活动室和户外,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和动手的机会。
除此以外,学校开辟了许多课外活动场所。随着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学生们参观省气象台、地质博物馆,参与省科技节的活动……学生走出了教室,亲近了自然,提高了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二、指导野外观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学校地理组针对中学教材有关内容,充分利用气象部门提供的设施设备,带领和指导学生操作观测仪器,观测了几种典型天气,如冷锋、暖锋、伏旱、寒潮,每次都有观测记录,还上传到气象部门被采用,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地质野外观测,很多内容都被学生整理成地理科普小论文并在省市多次获奖。通过参观考察,以及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对气候、天气和地质作用,地质构造这些地理内容做到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丰富活动形式,拓展课程资源
在开展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中,地理组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特点和需求,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设备,借助省气象台和省地质学会,地质博物馆平台,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模式,培养了一批批“小专家”,同时培养了一批科普师资队伍。
气象地质科普活动的形式十分多样,既有深入浅出的专家讲座,也有激情横溢的知识竞赛,还有丰富多彩的野外活动,如气象观测和防灾减灾潇湘行活动、环洞庭湖地理科考、石燕虎国土资源考察,中国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等。学生先后聆听过《卫星雷达图像识别和气象灾害防御》《探索天气奥秘,建设美丽中国》《气象大数据怎么玩》《地质灾害防范》等专题讲座,进一步了解了暴雨、台风、雾霾、强对流等各类气象、地质灾害所对应的预警信号以及灾害防御措施等;地理组教师曾组织学生参观岳阳国家基本气象站,通过专业气象人员讲解,学生们清楚掌握了大气能见度、气温、蒸发量、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的观测,并直接感受到了气象观测工作的精细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敬业精神;2017年,学校举行了“中国流动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中国气象局科普部副处长王海波、高级工程师康雯瑛、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省气象局总工程师、省气象学会理事长汪扩军等领导和专家纷纷莅临学校进行指导。
四、倡导知行合一,实现学以致用
学校地理组组织的气象科普活动与地质野外考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真正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的书本知识,经常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天气的变化、地质构造、海陆变迁等大自然中的现实问题。当今中考和高考改革中强调考查学生对真实的、复杂的现实情境问题的解决能力,而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地考察、聆听讲座、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拓展了知识面,引发了对大自然中各种天象与地象的思考,增强了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并形成小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几十人次。不仅如此,许多学生还把在活动中学到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气候天气等知识,在同学之间甚至家庭之间传播,起到了“火种”的作用。
五、扩大科普影响力,引领研学新潮流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地理教研组组长傅先君老师2017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研学旅行优秀成果展示、观摩培训会”上,获邀做了“体验课程·魅力无穷”地理第二课堂研学体验课程活动汇报的专题报告。应邀在“2018中国·长沙第9届星韵地理研讨会暨全国中学地理教育网络教研现场会 ”上做专题报告,得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数百位教师代表的高度评价。连续四年的长沙市初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和每一届的湖南省地理学会地理年会上都进行中小学气象地质科普活动情况介绍和先进经验分享。众多省内外同行的地理老师和专家来我校参观交流,引领了长沙市多所中小学(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师大附属中学、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湘一立信实验学校、周南中学、沙子塘小学等)一起开展地理科普活动。地理科普影响力不断扩大,地理研学如火如荼。
参考文献
汉·刘向《说苑·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