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引来资本做强产业?如何实现农户、集体和工商资本共赢?笔者在重庆涪陵区大顺乡调研发现,通过发掘自身生态优势,打通城乡要素资源,创新搭建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动农户加快增收。
利益联动催生高效特色农业
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地处中海拔地区,森林覆盖率达68%,水源丰富,空气质量优于一级。过去,由于缺少投资带动,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但笔者近期来到大顺乡时,看到的却是一幅全新图景。
在海拔700多米的天宝寺村,成片的紫苏、前胡、金荞麦等中药材长势喜人。“这是由龙头药企建的400亩示范种植园。在其带动下,全乡中药材种植已达2万亩。”大顺乡党委书记潘登锡说。
2018年初,大顺乡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引入太极集团,搭建起“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潘登锡介绍,首先以各村集体为主体、以种植户为成员,在11个村分别成立中药材股份合作社,村集体以山坪塘、道路、办公用房和管理服务入股占20%,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占80%。进而以各村的合作社为成员,成立乡中药材股份合作联合社。联合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参与产品初加工效益和政策性扶持收益分红,企业通过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收购加工保障等入股占15%,联合社占股85%。
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种植的农户,可获得“土地保底分红+优先劳务收入”;直接参与合作社种植经营的,可获得“免费种苗+技术服务+种植收入+入股分红”。天宝寺村贫困户张文模去年将9亩地托管给合作社,每年获得流转费3600元,他和母亲在种植基地打工,两人月收入共3000多元,去年底实现脱贫。
在“产业能做大、农民能增收、集体有收益、企业有效益”的机制撬动下,一年多时间,大顺乡中药材种植就增至2万亩,發展种植户1500户,覆盖80%的贫困户。“预计明年面积还能翻一番,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潘登锡说。
“共享农庄”激活“沉睡的资产”
走进大顺乡新兴村一处农家小院,笔者发现,看似普通的土坯青瓦房里却别有天地。屋内铺着木地板,家具十分雅致。屋外的院坝也格外整洁,门前小水田里睡莲漂浮。村干部介绍,这是城里人租用村民自愿退出的农房,打造出的一处“共享农庄。”
潘登锡介绍,以前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土地等资源很难流通变成活资产,无法增值增收。为此,大顺乡探索组建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搭建沟通城市资本和农村资产的“桥梁”,助推脱贫致富。
新兴村是最早的试点村。为盘活宅基地,在农户自愿退出的前提下,由村“资管会”进行预收储,给予补偿金。再统一招商引入城市资本,对宅基地和房屋进行修缮居住,或改建成符合当地特色的民宿经营点,但不改变宅基地集体所有的性质。针对闲置的承包地,“资管会”则进行代管,按每亩一股确权量化,与村民签订股权托管协议。随后引入资本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资管会”的经营收益则按比例向村集体和相关农户分红。
67岁的村民陈禄高去年退出宅基地,老房被改造成“共享农庄”,他用补偿金在乡里的集中安置点,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和40平方米的门面。老房前的承包地也被改造成“共享田园”,成为城里人的农耕体验场所。陈禄高还在“共享田园”打工,年收入超过2万元。
新兴村支部书记冉瑞勇介绍,近一年来,新兴村引进城市资本发展农业“三产”融合项目9个,农户直接收益170万元,村集体从负债20万元一跃为盈余50万元。
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创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大顺乡还积极开掘生态、人文资源,构建由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合入股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天宝寺村气候凉爽、水资源丰富,还拥有古刹、古寨遗址,具备较好的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条件。前两年,村里引入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流转耕地、林地等2000余亩,打造“简约山居生态园”,发展乡村旅游度假经济。企业、村组集体和农户共同组建乡村旅游股份公司。村组集体以水利、道路等设施入股参与分红;农民按土地类型获得流转金。公司运营两年后,产生的利润进行二次分红;入股群众还优先享有务工的权利。
33岁的天宝寺村村民陈波过去常年在外打工,回乡后加入了乡村旅游经济产业链,成为简约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月工资2000多元,“一年下来的收入跟在外打工差不多。”
“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乡村旅游产业链及其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潘登锡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农户的参与度和收益水平,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带动农户居家就业创业的新平台。”
利益联动催生高效特色农业
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地处中海拔地区,森林覆盖率达68%,水源丰富,空气质量优于一级。过去,由于缺少投资带动,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但笔者近期来到大顺乡时,看到的却是一幅全新图景。
在海拔700多米的天宝寺村,成片的紫苏、前胡、金荞麦等中药材长势喜人。“这是由龙头药企建的400亩示范种植园。在其带动下,全乡中药材种植已达2万亩。”大顺乡党委书记潘登锡说。
2018年初,大顺乡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引入太极集团,搭建起“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潘登锡介绍,首先以各村集体为主体、以种植户为成员,在11个村分别成立中药材股份合作社,村集体以山坪塘、道路、办公用房和管理服务入股占20%,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占80%。进而以各村的合作社为成员,成立乡中药材股份合作联合社。联合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参与产品初加工效益和政策性扶持收益分红,企业通过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收购加工保障等入股占15%,联合社占股85%。
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种植的农户,可获得“土地保底分红+优先劳务收入”;直接参与合作社种植经营的,可获得“免费种苗+技术服务+种植收入+入股分红”。天宝寺村贫困户张文模去年将9亩地托管给合作社,每年获得流转费3600元,他和母亲在种植基地打工,两人月收入共3000多元,去年底实现脱贫。
在“产业能做大、农民能增收、集体有收益、企业有效益”的机制撬动下,一年多时间,大顺乡中药材种植就增至2万亩,發展种植户1500户,覆盖80%的贫困户。“预计明年面积还能翻一番,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潘登锡说。
“共享农庄”激活“沉睡的资产”
走进大顺乡新兴村一处农家小院,笔者发现,看似普通的土坯青瓦房里却别有天地。屋内铺着木地板,家具十分雅致。屋外的院坝也格外整洁,门前小水田里睡莲漂浮。村干部介绍,这是城里人租用村民自愿退出的农房,打造出的一处“共享农庄。”
潘登锡介绍,以前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土地等资源很难流通变成活资产,无法增值增收。为此,大顺乡探索组建村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搭建沟通城市资本和农村资产的“桥梁”,助推脱贫致富。
新兴村是最早的试点村。为盘活宅基地,在农户自愿退出的前提下,由村“资管会”进行预收储,给予补偿金。再统一招商引入城市资本,对宅基地和房屋进行修缮居住,或改建成符合当地特色的民宿经营点,但不改变宅基地集体所有的性质。针对闲置的承包地,“资管会”则进行代管,按每亩一股确权量化,与村民签订股权托管协议。随后引入资本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资管会”的经营收益则按比例向村集体和相关农户分红。
67岁的村民陈禄高去年退出宅基地,老房被改造成“共享农庄”,他用补偿金在乡里的集中安置点,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和40平方米的门面。老房前的承包地也被改造成“共享田园”,成为城里人的农耕体验场所。陈禄高还在“共享田园”打工,年收入超过2万元。
新兴村支部书记冉瑞勇介绍,近一年来,新兴村引进城市资本发展农业“三产”融合项目9个,农户直接收益170万元,村集体从负债20万元一跃为盈余50万元。
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创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大顺乡还积极开掘生态、人文资源,构建由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合入股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天宝寺村气候凉爽、水资源丰富,还拥有古刹、古寨遗址,具备较好的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条件。前两年,村里引入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流转耕地、林地等2000余亩,打造“简约山居生态园”,发展乡村旅游度假经济。企业、村组集体和农户共同组建乡村旅游股份公司。村组集体以水利、道路等设施入股参与分红;农民按土地类型获得流转金。公司运营两年后,产生的利润进行二次分红;入股群众还优先享有务工的权利。
33岁的天宝寺村村民陈波过去常年在外打工,回乡后加入了乡村旅游经济产业链,成为简约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月工资2000多元,“一年下来的收入跟在外打工差不多。”
“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乡村旅游产业链及其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潘登锡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农户的参与度和收益水平,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带动农户居家就业创业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