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苦吟诗人贾岛的诗歌创作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l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出身于一个卑微的家庭,早年做过和尚,法名无本,结识韩愈之后,贾岛从出世的道路上回过头来,重新走上了入世的道路。贾岛因为其僻涩之才无所用,屡次落第,生活穷困之极,一生不得志,最后郁郁终老。
  贾岛写诗,曾受教于韩愈与孟郊,而他与孟郊一些不同之处在于,贾岛不仅坚持苦吟,而且在努力追求诗歌的艺术。贾岛的苦吟是把精力放在律诗的中间两联上,特别是颈联。在贾岛的诗《戏赠友人》中说:“一日不做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轱辘,吟咏做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像这样写诗从不间断,全部生命就是苦吟,究竟是为的什么呢?就是因为如果有一天间断了,心灵的源泉就会干枯,就会变得犹如一口废井,再也没有艺术创造的乐趣。他在《送无可上人》一诗中吟出“独行潭边影,数息池边树”二句,自注绝句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一联刻意描写他孤寂的精神世界,他希望人们欣赏的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苦吟完全是为艺术的。
  诚然,贾岛一生穷困,他将生活所感受到的痛苦用诗歌描写出来。《冬夜》诗说:“羁旅复经夏,瓢空盎亦空。”《寄乔侍郎》诗说:“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客喜》诗说:“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贾岛想象要是“能以鬓织衣,足可抵御寒冷,那该多好”。这却真是有点想入非非了,贾岛主要是想表现他奇特的才思,更多地引起人们对他的艺术的感叹,希望人们拍案叫绝,并不太顾及人们能否真正与他共鸣起来。因为穷困至极,而且屡试不第,贾岛自然也会对当时的社会流露出不满。《古意》诗说:“志士中夜心,良马白日足。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怨而不怒的风格。他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面对不平事非常想有所作为的愤激情绪,在这首诗里可以说表现得十分突出了。
  然而贾岛往往能从生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一心追求艺术,借以忘忧。贾岛虽穷,对生活却抱有无穷无尽的兴趣。贾岛说:“茫然九州内,譬如一锥立”(《重酬姚少府》),可见他深感自己所处地位的卑微与孤立,但是卑微和孤立并不妨碍他对九州之内的种种事物发生兴趣,并且把他的这些趣味表现于诗歌。只是这些趣味不免带有一个卑微者和孤立者的烙印,大都表现出贾岛更多的是以欣赏的眼光去吟唱生活。
  诗论家说贾岛“爱静,爱瘦,爱冷,爱深夜过于黄昏,爱冬过于秋,爱写琐屑衰败之景”,的确如此。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极静;如,“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缌”(《秋夜仰怀钱孟二公琴客会》),这是极瘦;如,“石缝衔枯草,查根上静苔”(《访李干原居》),“萤从枯树出,蛰入破阶藏”(《寄胡遇》),等等,这些都是极琐屑、极衰败。贾岛的诗,在风格上确实有孤峭僻涩的一面。苏轼说“郊寒岛瘦”是有道理的,不过也不尽然。如,“月出行几步,花开到四邻”(《过唐校书书斋》),“雪来松更绿,霜降月弥辉”(《谢令狐公赐衣九事》),等等,可以从中见出夜的妩媚、松的风格、月的精神。总之,传统诗人爱的,贾岛也爱,而且有时由于爱得深切,他还能描写得更为动人一些。
  贾岛的诗奇险瘦硬,幽寂高远,风格平易自然,很少用典。贾岛已经自成一家了,他有他的诗友、他的追随者、他的崇拜者。那些与贾岛在生活、经历、思想、志趣、才能等方面相仿佛的诗人,自然把贾岛看做他们学习的典范。贾岛注目于生活中一切寻常的事物,包括那些冷僻角落里的琐屑的事物,惨淡经营,把一个平凡的环境变化成一个奇美的诗的世界。使自己可以陶醉于其中,也可以从中享受到艺术创造的乐趣,这样一条诗歌创作的道路对于古代很多诗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宋方岳《深雪偶谈》谈论贾岛时说“凡晚唐诸子皆于纸上北面”,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晚唐学习贾岛的诗人确实是很多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晚唐是贾岛的时代。
  贾岛的风格之所以能产生大的影响,并不是因为他是伟大的诗人,相对于大诗人如李白、杜甫,他只是普通的诗人。但是他开创了一条非常特殊的诗歌创作途径,这条路不需要深刻洞察复杂社会的眼光,也不必有伟大高超的理想,只要求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因为没有美也就没有诗。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后世的许多诗人仍在努力地学习、模仿,形成了一种别样的诗歌创作潮流。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常常要感受着一些学生知识苍白的无奈,常常要经历着一些学生书写糟糕的烦恼,常常要面对着一些学生表达蹩脚的尴尬。于此,有人抱怨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失误与失责,有人哀叹世风浮躁一代不如一代,其实,谁都清楚这是有失公允、脱责现实的情绪话。夯实“三基”,不只是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责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基本素材的积累、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不是某个阶段能够
期刊
一、考纲解读  此项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综观近几年试题,该考点年年出现。虽然题型不同,但实质一样,如,图文转换、用平实的语言表述等,都属于句式变换的类型。  二、知识解说  1.主动句与被动句(主语A,谓语B,宾语C)。  ABC(A把CB)——C被AB。  例,我打死了两个敌人。我把两个敌人打死了。两个敌人被我打死了。  2.肯定句与否定句。  否定词(不)+反义词(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更应该把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古人曾要求人们要“因声求气”,所谓的“因”就是根据、依照的意思,“求”,就是探求、推求的意思,就是说要通过朗读、体味探求诗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音调,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讲周邦彦的《苏幕遮》时,就采用了朗读教学法。可以说,整堂课就是以读代讲、以读代分析。  教学过程是这
期刊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篇杰出的小说。作者以隐忍冷静的笔触,通过一位高烧的小伤兵回到已经是战地医院的母校的心理活动,巧妙揭示了德国纳粹的军国主义及其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毁灭、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小说的环境描写、反讽手法都非常的高超,课堂上将此作为重点来分析,以此理解作者的反战倾向。但课文里那个比尔格勒,唯一一个有名字的人物,而且出现了很多次的人物,他在文章中究竟起一个怎样的
期刊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颂歌的变奏”这一板块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读”的妙处,充分感受到了“读”的乐趣。当然这绝不是在说,要将每个学生都训练成朗诵家,只是想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歌,用声音去传达诗人所寄寓的诗情。只是想让学生能爱上朗读,爱上诗歌,从而能在这样一个美妙的年龄,去享受一份美好的诗意。  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形式,收到了别样的效果。  一、教师范读,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高一(8)班
期刊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围绕这种理论进行的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就应该把课堂的角色彻底转换一下。怎么转换?最好的老师应当是导师或者叫做导演。老师做导师或者做导演,就是领着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而不是把老师的知识贩卖给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创新思维,
期刊
现在很多老师学生,对听说能力训练认识不够深刻。笔者调查本校22位语文教师,晓得口语交际的甚少,即使晓得口语交际,但也未去组织过活动,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根本不知道有口语交际一说,也不明白开设“口语交际”活动有何用。笔者近几年参加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面试,很多大学生面对考官的提问,未曾开口脸先红,手足无措,支支吾吾,私下问他们原因,都道:没经历过。现在的高中生,马上面临走向社会,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
期刊
人生在世,总需倾诉,倾诉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渴求。在语文的学习中,也有一种倾诉,那就是写作。  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倾诉得淋漓尽致,真正“以我手写出我心”呢?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用眼睛去观察  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看,对身边的事物多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事物的相同与不同。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当“看”成为
期刊
纵观恢复高考以来,语文高考试卷古诗鉴赏都占很大比重,如今横看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古诗鉴赏也毫无例外地占据一隅江山。因此,探讨古诗鉴赏的质量目标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来探讨古诗鉴赏质量目标的基本策略。  第一步:知识构建,夯实基础。从第一次接触古诗词赏析开始,学生就要着手积累,掌握有关诗歌的文本知识,作者、背景、内容、思想等。在识记或背诵的基础之上,建构有关诗歌鉴赏的网络结构。如,诗歌形象中的意象、意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古典文化的浸染,似乎让自己更多地思考职业的幸福感、人生的存在感到底在哪里;而作为一名极为普通的教师,似乎也不止一次地为教师的清贫与苦累而动摇了职业的信仰。在十多年风花雪月、春华秋实的轮回与坚守之中,《论语》之类的古代典籍中朴素的处事智慧,点燃了一盏亘古不熄的心灯,让我在浮躁之中获得平静,在迷茫之中找到方向,在动摇之后重新坚强。  读《论语》的过程总是能使人惊讶,无论是凝神屏息的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