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统谋与南音(二)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ip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正式入南音馆阁以前,苏统谋就很喜欢南音,不惜被奶奶打骂,利用家中可用的器物自己模仿制作南音乐器,模仿南音人吹奏、弹奏。在家里,父亲虽然也时不时教他哼唱几句,但都不是正规学习。
  由于经常出入弦管间,聪明伶俐又勤快,御宾南音社的弦友都很喜欢小苏统谋,常使唤他去帮大人买烟买酒。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社里先生们跟他的父亲苏宗嘉提议,让苏统谋正式拜师进馆学南音。
  以前正式拜师需要举行拜师仪式,由馆里挑一个黄道吉日,然后大家聚在一起举行拜师礼。据苏统谋回忆,他正式拜师的时候,是拜社里的林亲慐为师。不过拜师并不是拜自己的先生(即老师),而是拜郎君爷,即郎君祖师。基本上,每个南音社都会供奉郎君祖师。在郎君神像旁边有一把椅子,先生就坐在那里,学生跪在郎君神像前。先生给学生燃上香,让学生拿在手上,然后先生念一句学生跟一句,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要尊敬先生,好好学习等。念完后先生把香接过去插在香炉里,学生拜三拜,仪式结束。虽然仪式很简单,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可惜的是,如今这种拜师仪式已近失传。
  苏统谋正式进馆的时候,父亲的先生许启章,人称“润先”,还在社里,很疼爱他,有时会教苏统谋唱几句。苏统谋至今都记得他曾教唱过的《你说书有黄金》。以前的南音先生分“出馆先生”和“在馆先生”。出馆先生是被聘入该馆教学的外面来的先生,在馆先生则是本馆自己的先生。当时虽然大家都经济困难,但是学弦管是要花钱的,要交先生费,所有学生AA制,大家一起出钱。
  按传统规矩,如果是从外面请来的先生,各自教各自的学生,他人的学生谁都不得插嘴,插嘴就相当于冒犯了先生。但是苏统谋在御宾社里,属于自己人,由在馆先生教。当时馆里这些先生,都是同辈人,同样都是润先的学生,是师兄弟,所以馆里所有的先生都可以教他。在多人共同教导下,苏统谋小小年纪,南音必会的几套曲都学会了,每件乐器也多少都会一点,可谓得天独厚,同时得到了多位名师的指导。


苏统谋每次回御宾社都要先祭拜先师

  早些年当苏统谋还不太会唱曲的时候,馆里有重要南音活动都派他去挑玉笔灯。南音人特别讲究,有重要活动的时候外出都要带着许多必备行头,包括宫灯、凉伞、彩牌等。据说这些行头是康熙皇帝御赐之物,代表着非同一般的地位。每当此时,苏统谋就与另外一位孩子,带着一种特制的帽子,穿长衫,挑着灯走在队伍前面。一般能被选中挑灯的都是南音先生的亲戚,子侄之类的,这些人往往也是南音学员。很多人都是因为有亲戚在南音馆阁里,被带着学起了南音。
  苏统谋学南音从唱曲入门。当时的曲角比较稀少,因为需要有天然的好声音,再加上很小就会唱曲的孩子也不多,所以只要有机会,馆里都会让他出馆唱曲。苏统谋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十岁左右时,跟着馆里一帮先生去一个叫乌任的地方参加一场很大的活动。乌任离苏统谋家所在地深沪镇有一定距离,靠双腿走路要走很久,对一个小孩来说实在太远,如果由大人抱着去,又太大了抱不动。最后馆里想了个办法,专门雇了一顶轿子抬他过去,可见馆里对他的重视。


御宾社先贤年谱

  不过苏统谋作为小曲角的生涯并不长,因为没过多久,进入变声期,唱到音域较高的地方時就比较艰难,于是放弃学唱,转而学习乐器。以前学南音乐器是不可以轻易跨行当的。洞箫和二弦是一组,洞箫学到一定程度要学二弦,学过二弦后学嗳仔,再然后学品箫,这些都属于同一行当,称为“箫弦边”。琵琶和三弦是一组,琵琶学到一定程度就要学三弦。但是学了洞箫二弦,不能随便转学琵琶三弦,一定要学到老师认为水平够了,得到老师首肯了,才能学习琵琶三弦。反过来也一样。而苏统谋比较特殊,一个是因为父亲在馆里,另一个是大家都疼他,所以他没有太按规矩来。学乐器时苏统谋首先选择了洞箫,进步非常快,同时自己也偷偷学琵琶。
  对苏统谋吹奏洞箫影响最大的先生当属陈可赐。陈可赐洞箫、唢呐都吹得很好,二弦也拉得不错,南音造诣很深,但是性情古怪,很有个性,和很多人都合不来。据说有一回出馆活动,他不愿意穿鞋,光着脚就来了。大家问他怎么没穿鞋,他回答说:“我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做工都是不穿鞋的,我就这样出馆。”当时大家都很穷,确实平时很多人都不穿鞋,但是南音贵为“御前清音”,正式活动时是要穿长衫马褂的,自然也必须穿鞋,光着脚出场太不雅观。这位陈可赐功夫很好,尤其是嗳仔,没有他出场不行。没办法,当时的社长名叫“阿源”,亲自倒了一脸盆水帮他洗脚,并帮他穿好鞋子。
  陈可赐以纺钓鱼用的磙子为生。苏统谋经常去帮他转纺车,而他则教苏统谋吹洞箫。他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刚开始时,他把苏统谋拉到山上学吹洞箫,让苏统谋迎着风练气息。山上太冷,他自己用一床破棉被挖出三个洞,然后把棉被包在身上,头和双手从三个洞中伸出来。苏统谋没棉被可套,在山上呼啸的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父亲跟陈可赐是师兄弟关系,他舍不得儿子受苦,就跟陈可赐说:“阿赐啊,不要这样吧!孩子这么小,在山上会被冻死。”陈可赐同意了,便想出了另一个办法。深沪属于沿海地区,海风很大,所以一般房子的窗户都小小的,都是木头做的窗门,关上后还有缝隙,需要用草将缝隙堵住,否则风同样会灌进来。陈可赐把那些堵风的草统统拆下来,打开窗户,再去找一把很高的凳子,让苏统谋站在凳子上,头部正好够到窗户,然后说:“你站上面,对着风练洞箫。”再后来有一个阶段,陈可赐找来油灯,点上,让苏统谋对着灯芯吹,同时仔细观察火苗,刚开始总是时不时就将火苗吹灭,后来一直练到对着火苗吹,火苗纹丝不动为止。
其他文献
苏统谋于1955年元月正式加入晋江傀儡(提线木偶)戏班当学徒,当时16岁。他之所以会被剧团团长相中,就是因为他会演奏南音乐器,也会唱南音。虽然那时候已经变声,声音不太好,但是从小打下的南音基础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好苗子。  据苏统谋回忆,解放初期,不管什么剧团,不管去哪里演出,都要送票给文艺群体,尤其是当地的南音社团,因为剧团、乐队里很多成员都是南音人。早期剧团都演传统戏,而传统戏音乐曲调很多都来自
期刊
张宝华先生是我所看重的一位青年学者,也是我在学术界的一位朋友。《辟斯顿弦乐四重奏和声技法研究》是他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完成的一份学位论文。张宝华先生在沈阳音乐学院教书,虽然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但之后他还是在不中断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继续攻读上海音乐学院的博士后,以获取国内这两所顶尖音乐院校教育的栽培。如此锲而不舍的学习和研究精神都使我这耄耋之人不可小觑。  和声学是音乐领域中自成体系的一门独
期刊
初识陆培在2011年,当时在第五届“京沪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上,他以一首管弦乐作品《虎虎生风》(又名《虎沪申风》)为大会揭幕,无论是作品气势恢弘兼具灵动智慧的风格,还是陆培豪爽率真又风趣幽默的个性,都令人印象深刻。自那时起,笔者数次在各种场合聆听到陆培的不同作品以及他对创作的观念与见解,于是便越来越了解他的为人和他的创作,越来越被其作品的开放多元性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很难简单地用某种主义、思潮或者
期刊
民族原创歌剧《长征》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特邀国内优秀艺术家历时四年创作的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追求的史诗性巨作。故事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无奈撤离苏区瑞金为背景,通过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  歌剧《长征》首演于2016年,全剧共六幕九场,登场人物有三十多个,合唱人数和出场次数众多。通过对红军撤退瑞金、湘江战役、遵义会议、飞
期刊
文化语境严格意义上说是存在于审美语境之中的社会文化背景,通常指与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元素。但随着不断扩大的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文化语境成为一种研究观念和手段被诸多学科的研究者应用。音乐创作与教学的研究也是文化语境应用的范畴。钢琴编曲在我国的钢琴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广东民间音乐,被改编成各种乐曲的数量最多,而且在音乐教学中改编曲已经成为重要的内容。本文将介绍音乐钢琴改编
期刊
晚唐至五代時期,成都地区音乐文化是怎样的景象?偏于政治中心的音乐种类如何?成都永陵博物馆出土的王建墓乐伎石刻给出了实证资料。唐后的前蜀时期,王建墓石刻的历史遗迹,能让人感受到宫廷音乐的蓬勃发展盛况:有乐器、乐舞,乐器种类增多,舞姿婀娜曼妙,且有龟兹乐融入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1]。前蜀皇帝王建所葬之永陵,雕于永陵石棺床腰部的二十四伎乐图,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文物遗存,
期刊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之路曲折且形式多样,从其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研究所与系科开始,到1925年在哈尔滨建立的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1927年在上海建立的国立音乐院,这其中,既有官办亦有民办的体制,也有专业院校亦有大学校中的系科的形式,而师范院校中的音乐专业作为基础性的办学形式,一直是缺乏音乐师资的中国教育发展的支柱型形式,即使在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已经过了六十余年的探索后,它仍然不可或缺。但这一时期的
期刊
唐代的琵琶艺术繁兴,是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上自宫廷,下至民众,它都是颇受喜爱的时兴乐器之一。在唐代的早、盛、中、晚等不同历史时期,琵琶在乐舞、唐诗吟唱中都有其艺术表现的身影,它是活跃于当时艺术实践的流行乐器之一,这与当时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需求密切相关。关于唐代诗词与琵琶音乐的研究,已有王昆吾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庄永平《唐乐琵琶古谱考辨与校译》、左汉林的《唐代乐府制度与诗歌研究》、刘
期刊
近年来,视唱练耳学科向前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倾向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在音乐教育领域内受重视的程度也日益增强,在与其他学科的交互中,在各层次的音乐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普及。视唱是视唱练耳课程中两大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正确的读谱能力、音高音准感、节奏节拍感、一定的表达与感受音乐的能力,以及通过视唱练习得以接触不同风格的乐曲。一、总体概况  (一)作者介绍  《視唱练
期刊
受交感美学观影响,德彪西的作品感官交互性强,常伴以超越听觉的画面感。德彪西的音乐中所呈现出情景性以及其生成过程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其钢琴作品《泛舟》作为个例分析,试图探寻德彪西如何在魏尔伦的美学观念影响下,借由音乐语言作为媒介完成音乐中的情景建构,从而达到“超感官”的审美效果。一、《泛舟》之创作缘起  《泛舟》創作于1889年,基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1869年出版的诗歌集《佳节集》中
期刊